借助数学坐标曲线,品味作者情感变化——《荷塘月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行踪。
2.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探寻作者的精神家园。
学习对象 本校高一两个班级的学生。
活动流程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学习活动一:文本诵读,理清思路;
学习活动二:自主探究,绘制曲线;
学习活动三:成果展示,思维碰撞;
课堂总结。
涉及学科 高中语文、高中数学。
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学习资源:凤凰传奇音乐《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朗诵视频。
技术支持:智慧课堂设备。
应用策略:利用智慧课堂设备的课堂互动的灵活性、方便性,将各类学习资源按照知识的顺序串起来,及时展示、交流;小组合作;任务驱动。
课前布置任务
选择一个小组课前制作《荷塘月色》朗诵视频,要求有背景音乐,有朗诵场景,有不同角色的分工朗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音乐欣赏
播放《荷塘月色》这首优美动听的音乐。
2.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舒缓轻柔的音乐,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在人生旅途中奔波跋涉的行者,在讲述其见闻感受,似平淡而隽永。他把一腔的愁情泼洒与荷塘,一曲月与荷的乐曲飘荡在宁静的夜空,于是荷叶荷花带着忧伤的美丽在静默的摇动。下面我们一起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走进荷塘月色去领略月下荷塘的美丽,去聆听一首穿越心灵的夜曲。
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清理作者的行踪,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活动一:文本诵读,理清思路
1.文本诵读
播放学习小组制作的朗诵视频,其他同学进行点评。点评要点:读音是否准确,背景音乐是否协调,拍摄场景是否合适,画面是否与内容相符,节奏是否把握准确,情感表达是否到位等。
2.问题讨论
①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的内容。
②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③在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整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夜赏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 4-6,观赏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三部分: 7-10段,由联想江南采莲回到现实。
学习活动二:自主探究,绘制曲线
1.理清行踪
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箭头表示出来。
作者的行踪: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
2.感知情感
①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②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感情发展脉络:“不宁静”→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3.绘制曲线
要求:根据下面的图,按数学上的正、余弦来绘制作者的情绪曲线图,并标出作者情绪变化时所处的地点。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在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小组成果,并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
学习活动三:成果展示,思维碰撞
1.成果展示
展示探究成果,并说明从所绘制的图中包含了哪些内容要点
从曲线的绘制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曲线的波动比较平缓,从对应的曲线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不是狂喜大悲,而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行踪: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
2.分析原因
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有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两种情感?请联系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3.深入思考
问题:在文章中,作者其实写了两个荷塘,一个是眼前的月下荷塘,一个是古代的江南荷塘。那么,到底是眼前的月下荷塘还是古代的江南的荷塘打动了朱自清?作者真正向往的是哪个荷塘,实质上与作者当下心境最贴切的是哪个荷塘?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明确:向往的是江南荷塘,实质上与作者此刻心境最贴切的是月下荷塘。
①荷塘月色主体部分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的,可是,在作者看来也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荷塘被重重围住、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只有些大意罢了……没精打采——给人压抑、冷清、朦胧、不快的感觉,叙述心境的压抑与低落。
比如作者在这里看到的景色:“峭楞楞如鬼一般”,透露出了作者内心的惊惧、压抑、不快。
再比如作者的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现实的世界与当下的世界是对立的。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是不自由的,压抑烦闷的,而当下的世界是属于自己的,自由的,轻松愉悦的,而当下的自由世界只是暂时的。
②这种压抑不快在文章其他地方也有所体现,比如: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获得暂时的宁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隐含着失望的意味,我希望有热闹,但我不能和“他们”一样获得热闹和欢喜的无奈,朱先生第一次亲手撕碎了这虚幻的美梦)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江南采莲”世界是朱自清的理想心态再次流露。作者企图寻找或逃避,可结果是淡然出之的失落感。朱先生再度亲手撕碎了自己的美梦,捣毁了这座精神乐园)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至此,朱先生第三次亲手撕毁自己的美梦,又回到了寂寞、彷徨、苦闷、无奈、痛苦的现实)
总之,作者的情感: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想要超脱现实而不得的无奈与痛苦。诗人舒婷有诗云:“胸中藏着一片汪洋,流出来的,只是两滴泪珠。”与其说作者描写的是他看到和感到的一切,不如说作者构造了他希望和向往的世界。朱先生为我们描绘的荷塘图,归根结底就是两幅图、两个世界:月下荷塘——现实世界;江南荷塘——理想世界。
课堂总结
1.课堂总结
一片荷塘引领我们走进了朱自清的心灵,走进了多少人的精神世界,在荷塘般自由的这片天地里,他们尽情的倾吐释放,风物含情人有意,这是一种怎样的默契与心照不宣,朱自清先生他的神奇之处更在于他不着痕迹的将自己的情怀融入到这美妙的荷塘月色中,花儿的美,因为作者的情让人咀嚼回味,作者的情也因美的荷塘月色让人难以捉摸。
2.当堂练习
遣怀这种方式朱自清他用到了,荷塘便是他的精神家园,其实这种方式自古有之,请仿照下面句式写一句话。
岳阳楼是范仲淹的精神家园,那里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