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14:37: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文言文选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礼记二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作者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对人类美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向往,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这就是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
学情分析: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
教学思路:
温故知新,首先从学过的《桃花源记》一文导入新课,再通过读文,译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东晋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礼记》中“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礼记》有关的知识。
3重视朗读,提高朗读能力,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桃花源记》,并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2—3分钟)
1、同学们,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其实由陶渊明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和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问题学习《大道之行也》。
2、简介文章出处,了解写作背景(大屏出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5分钟)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课件展示朗读节奏)
三、合作学习(10—15分钟)
同学们放声读课文,并分学习小组结合注释、工具书对文章意思进行梳理,同时解决其它问题,如果个人和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
(一)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教师点拨,学生识记重点词语。
⑴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⑵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大道:(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⑶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二)小组合作解决译文,难理解的句子教师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书下注释有的要求学生自学完成,不必再讲,句子一看就懂的也不必强求精确翻译。对于难理解的句子可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简单指导,以保证充足的诵读时间)
(三)初知文意的基础上指导诵读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不独亲其亲……男有分,女有归”是排偶句式,应读出层次感。
c“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d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设计意图:教师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本文只有107个字,读一遍只要一分多钟,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读得烂熟才能很好地领悟文中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要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四、讨论下列问题,(以学习小组形式),初步形成背诵思路。(5--10分钟)
1.“大同”社会的总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诚信尚和睦。
2.课文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这个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人人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满足生存需要)。
②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满足发展的需要)。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5--10分钟)
1、任何想象都是根植于现实土壤中的,文中有无现实社会的影子?
明确: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拿现实生活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些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找出具体语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通过与《桃花源记》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联系实际思考:儒家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教师不妨引导讨论:我们今天的社会有大同社会的部分特征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选贤举能,社会公开选拔人才;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养老院、幼儿园、学校;政府救济、赈灾;物质生活越来越高;
学生也会反驳“不是大同社会,仍然有犯罪现象、社会黑暗现象”……
4、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革命家一直在追求,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名人的例子吗?
师小结:虽然现在不是大同社会,但是在无数人努力下,我们的社会将越来越接近大同。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我想人人心中有大同,那么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设计意图: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并通过列举名人追求社会理想的实例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5、朗读并背诵课文
同学们,《大道之行也》是一篇经典文章,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我们也应如此。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这篇文章。
六、课堂小结:(1—3分钟)
本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尽管这个理想在封建社会不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人类社会造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加倍努力!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七、布置作业:
1、背默课文并默写。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选贤与能 (2)矜寡孤独
3、解释下列词语并翻译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