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5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5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14:2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鲁迅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知多少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   ,字   ,南京求学时改名为   ,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 》《 》《 》(历史小说〕
5.散文集:《 》 6.散文诗集:《 》
7.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答案:1. 周樟寿,豫才,周树人。2. 《狂人日记》。
3. 《阿Q正传》4.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5. 《朝花夕拾》6. 《野草》
写作背景1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大沽口事件)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
写作背景2
刘和珍烈士遗像
杨德群烈士遗像
写作背景3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四至九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严正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题目为何用“记念”而不是“纪念”?
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些用语不是很规范。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为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以此归纳文章的结构层次。
写作缘由
写作目的
刘和珍其人概况
叙述遇害事实
叙述遇害细节
惨案教训:否定徒手请愿
惨案意义:肯定死难价值
①②交代写作目的
③④⑤追忆烈士事迹及事件经过(惨案真相)
⑥⑦总结教训和意义
学习第一部分
一、字词音义
1.销(xiāo)行:销售发行量
2.寥(liáo)落: 稀少
3.倘(táng)使:假如
4.长歌当(dàng)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5.深味(wèi):深深体会
6.菲(fēi)薄:微薄
记念的缘由:
二、阅读课文第一、二节,怎样理解以下三句话的意思?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和其他死难烈士,表达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
控诉段政府的暴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
唤醒麻木的国民,要人们牢记血债。
悼念死者
  揭露敌人
唤醒庸人
写作缘由
三、作者强调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三、作者强调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青年的血: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悲痛。
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出离愤怒。
这样写既揭露了反动“所谓学者文人”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难以言语的愤怒和悲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对猛士的颂扬
对庸人的悲哀
对非人间的控诉
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为什么说是哀痛者,又说是幸福者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哀痛者”指为国家、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的人;“幸福者”指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的人。
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悲惨生活,为人民的痛苦而哀痛,所以作者称他们是伟大的“哀痛者”。
他们以能投身摧毁黑暗社会的斗争、为人民流血牺牲为幸福,所以作者又称他们是伟大的“幸福者”。
五、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色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转入悲叹和批判庸人,庸人指那些苟且偷安的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革命青年的死只能在庸人的心中留下那么一点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这些庸人不敢正视黑暗现实,也不愿意跟反动派斗争。这在客观上帮反动派维持了黑暗的统治,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无尽的延续下去。
学习第二部分
第三节
一、字词音义
1.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决的样子。
2.苟(góu)活:暂且活着,委曲求全地活着。
3.桀骜(jiéào):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4.广有羽翼(yǔyì):到处都有帮凶。羽翼,鸟的翅膀,此指帮凶。
5.赁(lìn)屋:租借房屋。
6 引退:辞去官职。此指告退,辞职。
7.黯(àn)然:忧伤的样子。
8.噩耗(èhào):可怕而惊人的消息。
9.不惮(dàn):不怕
10.下劣(liè):坏,品行低下。
11. 喋(dié)血:流血满地。
12.尸骸 (hái)
13. 虐 (nǜe)杀
14.转辗 (zhǎn)
15.攒(cuán)射:密集射击
16.屠(tú) 戮 (lù)
17.惩创 (chéngchuàng):①惩戒,警戒。
②惩罚,惩治。
二、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
全年的《莽原》。
2.参加师大学潮斗争: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常
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不为势力所屈,反抗广有羽
翼的校长;来听我的讲义;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
泣下。
3.“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中弹牺牲。
三、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具有怎样的品质、精神、性格?
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反抗
微笑、温和
黯然、泣下
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卓识远见
前往执政府请
愿并被戕害
欣然
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的爱国青年学生。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刘和珍原本为鲁迅先生的学生,但从为革命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勇气的角度看,鲁迅先生认为她远远超过“苟活到现在的”自己。结合语境来看,对刘和珍这位杰出女性在请愿中的表现,鲁迅满含赞美,钦佩和尊敬,同时在与她的比较中,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和难企及于她的地方,此处表现了鲁迅严子解剖自己的一面。
四、品读重点句子
分析第二部分
第四节
一、品味语言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

● ●




● ●


● ●

● ● ●
● ●

● ●

● ●


● ●



连用虚词,表意丰富

实词
虚词
表实在意义: 名 动 形 数 量 代
连接句子语法手段 :介 连 助
22虚词
鲁迅消息闭塞
噩耗传来神速
卫队惨无人道
刘遇害出人意料
事实之确凿
凶残+无耻 惨象+流言
表意丰富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反动派的 虐杀已使“我”艰于呼 吸视听,悲愤以至于无话可说,再加上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更加重了“我”的悲愤。作者愤怒的呼喊中凝聚着的正是这双重的悲愤。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有形的刀枪——武力镇压,滥杀无辜;
“流言”——无形的刀枪——反动舆论,思想统治
作者在极度悲愤中悟出了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一方面是反动统治者的凶残的武力镇压,一方面是反动文人的欺骗宣传。
选择复句告示人们:面对这非人的世界,摆在中国人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屈服(在沉默中灭亡)。要么奋起抗争(在沉默中爆发)。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为激励生者,唤醒庸人,起来斗争。
分析第二部分
第五节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这“要说的话”,就是刘和珍等人遇害的经过,用铁的事实,揭露控诉段祺瑞执政府布下罗网,虐杀爱国学生的暴行。
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1、此段中五个“她”分别指谁?
均指刘和珍。
  2、作者为什么将这段经过写得这样详细?
写出爱国青年的勇敢、友爱,赞扬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揭露敌人的凶残。
笔触冷静而克制,但于细节处对段政府的阴险狠辣充满愤怒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字指代什么内容?后面一句话如何理解?
“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
“伟绩”和“武功”是反语,正面的意思是“罪恶”和“暴行”。“几缕血痕”代指段祺瑞政府对爱国学生的血腥屠杀。
借用反语加上“杀戮”和“惩创”,旨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政府“三一八”大屠杀的野蛮、残暴,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暴行和罪恶都相形逊色。
分析第三部分
第六节
一、字词音义
1.寥寥(liáoliáo):稀少
2.浸渍(zì):浸润,参透
3.绯(fēi)红
4.殒(yǔn)身不恤(xù):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1.鲁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2.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作者用“煤”作比喻,有什么含义?
这段话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血的代价。徒手请愿虽然付出极大牺牲,但结果对社会进步影响并不大。
因此,作者不主张徒手请愿,而希望人们从这次惨案中吸取教训,采用更有效的斗争方式。
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既然有了血痕……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
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烈士的革命精神同青山永存,“亲族,师友,爱人”会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运用陶诗的意义: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人们还是有一定影响,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3.作者引用陶诗的意义。
分析第七节
1.理解下列语句,然后回答问题。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A.这一段话的中心是什么?
B.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C.“至于……明证了”一句中的主、谓、宾语依次为
A.指出烈士死难的重大意义。
B.第一句说中国姑娘在去年“女师大事件”中所显示的英勇气概;第二句说她们在这次“三·一八”惨案中“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第三句是小结烈士死难的意义。
C.事实、为、明证。
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有什么含义?
鲁迅先生通过这句话说明了死难的意义:即使是“苟活者” 也将从烈士的牺牲中看到希望,而 “真的猛士” 将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
这里的 “苟活者” 是指支持革命,有革命的思想,但还没有投身于革命实践的人,鲁迅先生就自称为 “苟活者”。苟活者与沉默者是不同的,沉默者是没有革命思想而愚昧麻木的国民。
3.整体结构
交代写作缘由
目的(一、二部分)
纪念烈士
控诉反动政府,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生者
追忆刘和珍
三、四、五部分
总结教训意义
纪念
揭露
毅然:追求真理,坚定不移
反抗: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微笑:和蔼可亲,坚毅乐观
黯然:深谋远虑,有责任感
欣然:为国为民,自觉参加
反动文人:无耻诬陷
反动当局:凶残屠杀
教训:明谈请愿不值,暗示改换做法
意义:中国女子干练坚决,勇毅
真的猛士 奋然前行
纪念刘和珍君
4.找出表达情感起伏脉络的语句,梳理情感起伏线索。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我说“没有”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乎,我说不出话
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还有要说的话
没有
实在无话可说
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说不出话

不说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悲愤至极
不欲敌人快意
"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


激励
5.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
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
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
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
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
一共写了三类人:
①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猛士等;
②反动势力: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③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
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
①爱国青年:开追悼会;
②反动势力:造谣诬陷;
③麻木的民众:逐渐淡漠,遗忘,当作“饭后的谈资”。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
对爱国青年表达悲哀、尊敬与悼念,认为他们的精神将激励人们“奋然前行”。
对反动势力控诉抨击揭露。
对麻木的“庸人”要唤醒他们。
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教训和意义,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通过对刘和珍生平实际和殉难经过的叙述,歌颂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反对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