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2024届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2024届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14:27:16

文档简介

2.周总理,你在哪里同步课课练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对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表解释)
B.周——总——理—— (表声音延长)
C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表回音,应减弱)
D.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表示声音的急促)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山谷 汉滴 松涛 辛勤
B.亲切 森林 笑语 世界
C.深情 需要 太阳 外宾
D.革命 会议 居住 海浪
3.本诗有着 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应该用 的语调和 的语速。
下列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伤感 激昂 急促
C.怀念 激动 舒缓
B.悲伤 低沉 缓慢
D.痛苦 悲痛 急促
4.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颂扬了周总理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共产
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
B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颂扬了周总理热爱劳动、以 苦为乐的高尚品质。
C .“宿营地上篝火红啊,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颂扬了周总理深入群众、 对人民群众和蔼可亲、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革命精神。
D .“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颂扬了周总理深切关怀海防战士的温 暖人格。
5.下列画线语句有语病的一处是( )
(A)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重庆 · 1949》近日在重庆 1949 大剧院公演。(B)剧 目以重庆解放前夕为背景, (C) 讲述了被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共产党人不折不挠,
(D)再现了解放大军和重庆人民为解放重庆展开殊死搏斗的宏大场景。
A .A
B .B
C .C
D .D
二、基础知识综合
6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 诗是翻腾内心之叹息, 诗是文学大观园里一道最妖 ráo 的风 景。读《沁园春 · 雪》, 我们可以感受毛主席激荡的豪情;读《周总理,你在哪里》, 我们可以体会作者那深沉的敬意;读《我爱这土地》, 我们可以谛听诗人恳切的絮语; 读《乡愁》,我们可以触摸作者渴望两岸统一的初心;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们 可以与作者分享那“四月天”的娉婷;读《我看》,我们可以畅想那摇曳着的自由。与 诗为伴,每一天都深受震憾;与诗为伴,每一天都会明媚鲜 yán 。亲近诗歌,定能遇见 不一样的自我!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妖 ráo( ) 摇曳( ) 娉婷( ) 鲜 yán( )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迷醉”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修辞。修辞。
(5)请将划线句改为反问句。
三、现代文阅读
7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一月的哀思
——献给敬爱的周总理(节选)
李瑛
敬爱的周总理,
我无法到医院去瞻仰你,
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
静静地
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
任一月的风,
撩起我的头发;
任昏黄的路灯,
照着冰冷的泪滴。
等待着,等待着,
载着你的遗体的灵车,
辗过我们的心;
等待着,等待着,
把一个前线战士的崇敬,
献给你。
啊,汽车,扎起白花,
人们,黑纱缠臂。
广场——如此肃穆,
长街——如此沉寂。
残阳如血呀,
映着天安门前—
低垂的冬云,
半落的红旗……
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为什么有人,
不许我们缅怀你伟大的一生;
为什么有人,
不许我们赞颂你不朽的业绩;
但此刻,
长街肃穆,万民伫立,
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
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
多少人喊着你,
扑向灵车;
多少人跑向你,
献上花束和敬礼;
多少人想牵动你的衣襟,
把你唤醒;
多少人想和你攀谈
知心的话题……
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历史啊,请记着——
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
在中国,在北京,
一辆车,
辗过一个峥嵘的世纪。
车上——躺着一个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车上——躺着一个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车上——躺着一个
真正的生命,
车上——躺着一个
人民骄傲的儿子。
——一个为八亿人,
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的
伟大的英雄;
——一个为三十亿人,
倾尽了最后一滴心血的
伟大的战士!
敬爱的周总理,
你就这样
从你熟悉的长安街从容走过
像生前,从不愿惊动我们,
轻轻地从我们身边走去……
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啊,祖国——
茫茫暮霭中,
沉沉烟云里:
多少个家庭的
多少面窗子,
此刻,都一齐打开,
只为要献给你这由衷的敬意。
大寨人,肃立在梯田上,
瞩望你;
大庆人,攀登在井架上,
呼唤你;
千万名战士持枪站在哨位上,
悼念你。
这就是我们的丧仪啊:
主会场——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
分会场——
五大洲南北东西;
云水间,满眼翻飞的挽幛,
风雷中,满耳坚定的誓语。
江水沉凝,青山肃立,
万木俯首,星月不移……
看,这是何等
庄严、肃穆、伟大的
葬礼!
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总理,敬爱的周总理,
泪眼,看不清你的遗容,
却只见你胸前
没有绶带,没有勋章,
只有一枚
你长年佩戴的像章,
像你一颗火热的心,
跳动,跳动,
永不停息。
——那是“为人民服务”
五个金灿灿的大字,
辉映着你心头那
闪光的镰刀和铁锤;
辉映着你身上那
穿过无数次疾风暴雨的红旗;
辉映着你头上那
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
照彻五洲,
照彻天宇……
(1)请概括全诗的主要内容。
(2)请赏析诗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3)全诗突出地运用了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起到了非常好的表达效果, 请选择具体的 诗句进行说明。
(4)划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诗里多次出现“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 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春 夜
梅阡
①五月的夜风, 飘着路边槐花的清芬, 轻轻地吹拂着路人的面颊和发鬓, 吹拂着人 们的胸襟,温柔的慰抚,犹如慈母的双手。
② 12 日的午夜,一点钟。周总理送走了晚会的客人们,又回来,和几个青年演员 们围在一起, 谈得很热烈。忽然, 他望了望酒闹人散的会场, 转身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的演员刘华和狄辛说:
③“你们住在哪里? ”
④“剧院的宿舍,在史家胡同。 ”“远吗? ”
⑤“不太远。我们每天排戏都是走来走去,只要 15 分钟。 ”
⑥“走吧,到你们的宿舍去。 ”周总理含笑地说: “去看看。 ”
⑦演员们一下子愣住了。在首都剧场的大门口,汽车开过来了。总理却摆了摆手, 问演员们: “你们怎么走? ”
⑧“我们走着回去,您上车吧! ”有个演员抢着说。
⑨“我也锻炼锻炼, 散散步, 走吧! ”这样, 在午夜里静悄悄的马路上出现一群人, 年轻的演员们簇拥着一个新的更年轻的人。 他们像一家人, 父亲和儿女们一边走一边亲 切地说笑, 谈工作, 谈演戏, 谈生活, 也谈到怎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大家 压低了声音,怕惊吵了夜归的行人——在这一群人的后面远远地尾随着一辆空空的车。
⑩五月的夜风飘着路边槐花的清芬,温煦地吹拂着每个人的心。
当周总理轻轻地敲开他们宿舍的房门,有的从床上跳起,有的从灯下抬起头来。 但,差不多都是用同样惊诧的神情。在谈话中,周总理非常关心剧院企业化的问题。
有人提到国家剧院和民营剧院的演员收入不平衡的问题。周总理表示要逐步解 决这个问题。我们国家还很穷, 都往上提, 没有那个力量, 是不是高的应该向低的看齐 一些呢?演员的生活, 也不要和一般人民的生活水平太悬殊了。当周总理知道一九五三 年从师大戏剧系毕业的青年演员,每月工资七十多元的时候,笑了笑,说:“是不是太 多了一些? ”
“你们年轻人,今天经济的条件太好了,什么都给你们准备下了,比起你们前 一代人你们很幸福。你们也应该多吃些苦, 受一些艰苦的锻炼。 ”周总理说着, 顺手指 指室内的一盆花:“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你们将来还要建设共产主义,为你 们的下一代你们要经受一些艰苦的锻炼……”
这些话,他讲时是十分亲切而严肃的。大家都静了下来,深深地体会。在这些 话里包含着多大的期望与多大的鞭策呀!
深夜两点了,周总理悄悄地离开剧院,但他的声音和相貌却深深地印在每个人 的心里。推开了窗户, 窗外吹来的是温煦的春风, 但也带着一些沁人的凉意, 使人清醒 地思考着一些问题。
许多人经历了一个并不宁静的春夜。
(《人民日报》 1957 年 5 月 17 日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取周总理探望北京人民剧院演员的几个镜头, 营造领袖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
的温馨氛围。
B.总理夜访对演员收入过高提出了直接批评, 此严厉批评必能引起在场人的深刻反思。 C.从五月含着槐香的风入手,春风抚面母亲般的温柔和怡然之感,是总理给探访者的 整体感受。
D .本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民领袖的崇高风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面貌。 9 .“许多人都经历了一个并不宁静的夜晚”,这里的“不宁静”既是夜里交谈的热烈,更 是演员们 ,体现周总理夜访的 。
10 .文中记叙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请仿照示例,赏析文中画线句。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 宝贵的财产。 赏析:这是朱德对于生产劳动知识和追求光明重要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来源于母 亲的教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朴素教育的感激。
赏析:
11 .文章前后部分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有很大不同,请分别分析其特点和妙处。
四、综合性学习
12.语文实践活动
50 年代初,中国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了保卫朝鲜,冒着极大的风险, 不惜与美国一战,并帮助朝鲜把美国侵略者赶到了 38 线以南。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 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 周总理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以 下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你能读出他们的言外之意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话可就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 战场上的胜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①美国记者:
②周总理:2.周总理,你在哪里同步课课练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对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表解释)
B.周——总——理—— (表声音延长)
C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表回音,应减弱)
D.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表示声音的急促)
【答案】 D
【详解】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D.理解有误。此处用破折号表示对上文“在一起”的延续和回音,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而非“表示声音的急促”;
故选 D。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山谷 汉滴 松涛 辛勤
B.亲切 森林 笑语 世界
C.深情 需要 太阳 外宾
D.革命 会议 居住 海浪
【答案】 A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汉滴——汗滴(呈水珠状的汗水)。
故选 A。
3.本诗有着 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应该用 的语调和 的语速。
下列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伤感 激昂 急促
C.怀念 激动 舒缓
B.悲伤 低沉 缓慢
D.痛苦 悲痛 急促
【答案】 B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周总理, 你在哪里》是为纪念周总理逝世而创作的, 所以饱含着沉痛悲伤的感情基调,
朗读时应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故选 B。
4.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颂扬了周总理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共产
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
B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颂扬了周总理热爱劳动、以 苦为乐的高尚品质。
C .“宿营地上篝火红啊,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颂扬了周总理深入群众、 对人民群众和蔼可亲、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革命精神。
D .“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颂扬了周总理深切关怀海防战士的温 暖人格。
【答案】 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B.“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颂扬的是周总理辛勤劳动的品 质, “以苦为乐”这里没有体现;
故选 B。
5.下列画线语句有语病的一处是( )
(A)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重庆 · 1949》近日在重庆 1949 大剧院公演。(B)剧 目以重庆解放前夕为背景, (C) 讲述了被关押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共产党人不折不挠, (D)再现了解放大军和重庆人民为解放重庆展开殊死搏斗的宏大场景。
A .A B .B C .C D .D
【答案】 C
【详解】 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故事”。故选 C。
二、基础知识综合
6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 诗是翻腾内心之叹息, 诗是文学大观园里一道最妖 ráo 的风 景。读《沁园春 · 雪》, 我们可以感受毛主席激荡的豪情;读《周总理,你在哪里》, 我们可以体会作者那深沉的敬意;读《我爱这土地》, 我们可以谛听诗人恳切的絮语; 读《乡愁》,我们可以触摸作者渴望两岸统一的初心;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们 可以与作者分享那“四月天”的娉婷;读《我看》,我们可以畅想那摇曳着的自由。与 诗为伴,每一天都深受震憾;与诗为伴,每一天都会明媚鲜 yán 。亲近诗歌,定能遇见
不一样的自我!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妖 ráo( ) 摇曳( ) 娉婷( ) 鲜 yán( )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迷醉”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修辞。修辞。
(5)请将划线句改为反问句。
【答案】 (1) 娆 yè pīng 妍
(2) 震憾 震撼
(3)沉迷、陶醉
(4) 排比 比喻
(5)亲近诗歌,怎会不遇见不一样的自我呢?
【详解】(1) “妖 ráo”写作“妖娆”,意思是:妩媚艳丽动人;
“摇曳”读作 yáo yè,意思是:轻轻地摆荡, 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也指优 游自得的样子;
“娉婷”读作 pīng tíng,意思是:形容女子容貌、体态轻巧美好的样子;
“鲜 yán”写作“鲜妍”,意思是:形容光彩美艳的样子,指色彩鲜艳美丽。 (2)震憾——震撼(震撼,读音是 zhèn hàn ,意思是指土地剧烈摇动)。
(3)迷醉: 1.酒醉迷糊; 2.迷恋,陶醉; 3.指麻醉;使陶醉;
根据语段中“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诗是翻腾内心之叹息,诗是文学大观园里一道最妖 娆的风景”的内容可知,这里“迷醉”应该解释为迷恋,陶醉。 (4)阅读语段内容可知,语段中连用了三个“诗是……”的句式,接着又连用了六个 “读……我们可以……”的句式,因此可以看出该语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诗是 迷醉心怀的智慧,诗是翻腾内心之叹息,诗是文学大观园里一道最妖娆的风景”可知, 这里将诗比作智慧,风景,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肯定句改反问句,需要先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 是、不能、不会等) ;然后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 气词;接着句尾加上“呢、吗”等疑问助词;最后把句子整理通顺即可,因此该句变为反 问句应该是:亲近诗歌,怎会不遇见不一样的自我呢?
三、现代文阅读
7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一月的哀思
——献给敬爱的周总理(节选)
李瑛
敬爱的周总理,
我无法到医院去瞻仰你,
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
静静地
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
任一月的风,
撩起我的头发;
任昏黄的路灯,
照着冰冷的泪滴。
等待着,等待着,
载着你的遗体的灵车,
辗过我们的心;
等待着,等待着,
把一个前线战士的崇敬,
献给你。
啊,汽车,扎起白花,
人们,黑纱缠臂。
广场——如此肃穆,
长街——如此沉寂。
残阳如血呀,
映着天安门前—
低垂的冬云,
半落的红旗……
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为什么有人,
不许我们缅怀你伟大的一生;
为什么有人,
不许我们赞颂你不朽的业绩;
但此刻,
长街肃穆,万民伫立,
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
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
多少人喊着你,
扑向灵车;
多少人跑向你,
献上花束和敬礼;
多少人想牵动你的衣襟,
把你唤醒;
多少人想和你攀谈
知心的话题……
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历史啊,请记着——
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
在中国,在北京,
一辆车,
辗过一个峥嵘的世纪。
车上——躺着一个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车上——躺着一个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车上——躺着一个
真正的生命,
车上——躺着一个
人民骄傲的儿子。
——一个为八亿人,
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的
伟大的英雄;
——一个为三十亿人,
倾尽了最后一滴心血的
伟大的战士!
敬爱的周总理,
你就这样
从你熟悉的长安街从容走过
像生前,从不愿惊动我们,
轻轻地从我们身边走去……
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啊,祖国——
茫茫暮霭中,
沉沉烟云里:
多少个家庭的
多少面窗子,
此刻,都一齐打开,
只为要献给你这由衷的敬意。
大寨人,肃立在梯田上,
瞩望你;
大庆人,攀登在井架上,
呼唤你;
千万名战士持枪站在哨位上,
悼念你。
这就是我们的丧仪啊:
主会场——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
分会场——
五大洲南北东西;
云水间,满眼翻飞的挽幛,
风雷中,满耳坚定的誓语。
江水沉凝,青山肃立,
万木俯首,星月不移……
看,这是何等
庄严、肃穆、伟大的
葬礼!
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总理,敬爱的周总理,
泪眼,看不清你的遗容,
却只见你胸前
没有绶带,没有勋章,
只有一枚
你长年佩戴的像章,
像你一颗火热的心,
跳动,跳动,
永不停息。
——那是“为人民服务”
五个金灿灿的大字,
辉映着你心头那
闪光的镰刀和铁锤;
辉映着你身上那
穿过无数次疾风暴雨的红旗;
辉映着你头上那
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
照彻五洲,
照彻天宇……
(1)请概括全诗的主要内容。
(2)请赏析诗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3)全诗突出地运用了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起到了非常好的表达效果, 请选择具体的 诗句进行说明。
(4)划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诗里多次出现“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
用?
【答案】 (1)本诗描述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迎候和哭送周总理灵车的悲壮动人的情景。 (2)加点词语是对首都群众看到周总理的灵车经过时的动作描写, 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人民 悲痛的心情和对周总理的不舍,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敬爱、赞美之情。
(3)示例一: “大寨人,肃立在梯田上,瞩望你;大庆人,攀登在井架上,呼唤你;千万 名战士持枪站在哨位上,悼念你”运用排比,增强了语势,表现了各行各业的群众因周 总理逝世的悲痛和对周总理的悼念、缅怀,从而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敬爱、赞美之情。 示例二:“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运用对偶,句 式齐整,写出作者在长街等待周总理灵车时的状态,表达了此时悲痛的心情。
(4)示例:划线句是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残阳如血”“低垂的冬云”“半落的红旗”等景象, 渲染了悲伤的气氛, 衬托了人们因周总理去世的悲痛心情和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敬爱、缅 怀、不舍之情。
(5)内容上, 该诗句营造了肃穆、悲伤的氛围, 表达了因周总理去世的悲痛心情和对周总 理的缅怀、不舍之情;结构上, 前后呼应, 文气贯通, 浑然一体, 使诗歌内容层层深入, 哀思绵绵。
【详解】(1)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此类题通常可用“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 作答。
由“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的遗体的灵车”“车队像一条河, 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等语句可知,本诗写的是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迎候和哭送周总 理灵车的情景。
(2)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加点词语“喊”“扑”“跑”“献上”“牵动”,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 首都群众看到周总理灵车经过时的动作,结合“长街肃穆,万民伫立,一颗心——一片 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多少人想和你攀谈知心的话题”,可知表现 出人民悲痛的心情和对周总理的不舍;结合诗句“车上——躺着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优秀 党员,车上——躺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车上——躺着一个真正的生命,车上 ——躺着一个人民骄傲的儿子。 ——一个为八亿人, 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的伟大的英雄; ——一个为三十亿人,倾尽了最后一滴心血的伟大的战士”,可知加点词语表达了对周 总理的敬爱、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赏析运用了排比和对偶语句。排比能增强语势,对偶使句式齐整。可选
择运用排比或对偶的诗句,结合该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诗歌抒发的情感作答。
示例一: “车上——躺着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车上——躺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车上——躺着一个真正的生命,车上——躺着一个人民骄傲的儿子”,运用 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多方面概说总理的身份,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敬爱、赞美之情。
示例二:“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运用对偶,句式 齐整,写出万民在长街等待周总理灵车时的悲痛的心情。 (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由“残阳如血”“低垂的冬云”“半落的红旗”,可知划线句是自然环境描写, 结合诗句“任昏 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的遗体的灵车,辗过我们的心”, 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哭送总理的内容可知, 这里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伤的气氛, 衬托了 人们因周总理去世的悲痛心情,结合诗句“多少人喊着你,扑向灵车;多少人跑向你, 献上花束和敬礼;多少人想牵动你的衣襟,把你唤醒;多少人想和你攀谈知心的话 题……”,可知环境描写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敬爱、缅怀、不舍之情。 (5)本题考查重要诗句的作用。此类题可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 内容上, “缓缓地流”“深冬的风”等语句营造了肃穆、悲伤的氛围, 表达了因周总理去世 的悲痛心情和对周总理的缅怀、不舍之情。 结构上, 相同的内容反复出现, 形成前后照应, 使诗歌浑然一体。并且该句依次领起了 “长街肃穆, 万民伫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只为要献给你这由衷的敬意”“你长年佩 戴的像章”等内容,使诗歌内容层层深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春 夜
梅阡
①五月的夜风, 飘着路边槐花的清芬, 轻轻地吹拂着路人的面颊和发鬓, 吹拂着人 们的胸襟,温柔的慰抚,犹如慈母的双手。
② 12 日的午夜,一点钟。周总理送走了晚会的客人们,又回来,和几个青年演员 们围在一起, 谈得很热烈。忽然, 他望了望酒闹人散的会场, 转身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的演员刘华和狄辛说:
③“你们住在哪里? ”
④“剧院的宿舍,在史家胡同。 ”“远吗? ”
⑤“不太远。我们每天排戏都是走来走去,只要 15 分钟。 ”
⑥“走吧,到你们的宿舍去。 ”周总理含笑地说: “去看看。 ”
⑦演员们一下子愣住了。在首都剧场的大门口,汽车开过来了。总理却摆了摆手,
问演员们: “你们怎么走? ”
⑧“我们走着回去,您上车吧! ”有个演员抢着说。
⑨“我也锻炼锻炼, 散散步, 走吧! ”这样, 在午夜里静悄悄的马路上出现一群人, 年轻的演员们簇拥着一个新的更年轻的人。 他们像一家人, 父亲和儿女们一边走一边亲 切地说笑, 谈工作, 谈演戏, 谈生活, 也谈到怎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大家 压低了声音,怕惊吵了夜归的行人——在这一群人的后面远远地尾随着一辆空空的车。
⑩五月的夜风飘着路边槐花的清芬,温煦地吹拂着每个人的心。
当周总理轻轻地敲开他们宿舍的房门,有的从床上跳起,有的从灯下抬起头来。 但,差不多都是用同样惊诧的神情。在谈话中,周总理非常关心剧院企业化的问题。
有人提到国家剧院和民营剧院的演员收入不平衡的问题。周总理表示要逐步解 决这个问题。我们国家还很穷, 都往上提, 没有那个力量, 是不是高的应该向低的看齐 一些呢?演员的生活, 也不要和一般人民的生活水平太悬殊了。当周总理知道一九五三 年从师大戏剧系毕业的青年演员,每月工资七十多元的时候,笑了笑,说:“是不是太 多了一些? ”
“你们年轻人,今天经济的条件太好了,什么都给你们准备下了,比起你们前 一代人你们很幸福。你们也应该多吃些苦, 受一些艰苦的锻炼。 ”周总理说着, 顺手指 指室内的一盆花:“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你们将来还要建设共产主义,为你 们的下一代你们要经受一些艰苦的锻炼……”
这些话,他讲时是十分亲切而严肃的。大家都静了下来,深深地体会。在这些 话里包含着多大的期望与多大的鞭策呀!
深夜两点了,周总理悄悄地离开剧院,但他的声音和相貌却深深地印在每个人 的心里。推开了窗户, 窗外吹来的是温煦的春风, 但也带着一些沁人的凉意, 使人清醒 地思考着一些问题。
许多人经历了一个并不宁静的春夜。
(《人民日报》 1957 年 5 月 17 日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取周总理探望北京人民剧院演员的几个镜头, 营造领袖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 的温馨氛围。
B.总理夜访对演员收入过高提出了直接批评, 此严厉批评必能引起在场人的深刻反思。 C.从五月含着槐香的风入手,春风抚面母亲般的温柔和怡然之感,是总理给探访者的
整体感受。
D .本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民领袖的崇高风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面貌。 9 .“许多人都经历了一个并不宁静的夜晚”,这里的“不宁静”既是夜里交谈的热烈,更 是演员们 ,体现周总理夜访的 。
10 .文中记叙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请仿照示例,赏析文中画线句。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 宝贵的财产。 赏析:这是朱德对于生产劳动知识和追求光明重要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来源于母 亲的教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朴素教育的感激。
赏析:
11 .文章前后部分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有很大不同,请分别分析其特点和妙处。
【答案】 8.B 9 .内心的动荡不平:对青年演员们影响、意义之大。 10.“簇拥”
写出青年演员们对周总理的尊敬与爱戴, 青年演员们深夜陪伴周总理散步回宿舍的和谐 场景, 表现了周总理平易近人, 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尊敬和赞美。 11.前半部分 的语言描写简短, 口语化, 体现了周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 也表现了青年演 员们对周总理的尊敬与爱戴;后半部分以周总理大量的话语为主,篇幅较长,书面化, 体现了场合的庄重严肃, 突出了周总理的领袖身份, 表现了对青年演员们的期望、鞭策。
【分析】 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直接批评”的表达不妥当, 第 段由“周总理表示要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当周总理知 道一九五三年从师大戏剧系毕业的青年演员,每月工资七十多元的时候,笑了笑”可知, “是不是太多了”以问句形式暗示工资水准应该降低一些,并非直接批评。
故选 B。
9 .本题考查句意理解。
这里的“不宁静”,指夜里交谈的热烈。结合第⑥段“走吧, 到你们的宿舍去”分析, 周总 理 12 日的午夜,一点钟探望北京人民剧院演员, “不宁静”更指演员们的意外,内心的 动荡不平。结合第 段“这些话,他讲时是十分亲切而严肃的。大家都静了下来,深深 地体会。在这些话里包含着多大的期望与多大的鞭策呀”分析,周总理夜访对青年演员 们影响、意义之大。
10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仿照示例, 赏析时要赏析句子的内容和情感等。这句话写出了青年演员们深夜陪伴周总
理散步回宿舍的和谐场景, “簇拥”这个词的本义是(许多人) 紧紧围着, 这里表现出青
年演员们对周总理的尊敬与爱戴,结合第⑨段“他们像一家人,父亲和儿女们一边走一 边亲切地说笑,谈工作,谈演戏,谈生活,也谈到怎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可知, 这里也体现了周总理平易近人, 没有架子, “新的更年轻的人”指周总理不仅年龄 上年轻, 在思想认识上也更年轻, 更有活力, 更有创新, 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敬爱和 赞扬。
11.本题考查本语言描写的赏析。结合第③段“你们住在哪里? ”,第④段“‘剧院的宿舍, 在史家胡同。 ’‘远吗? ’”,第⑤段“‘不太远。我们每天排戏都是走来走去,只要 15 分 钟。 ’”等语言描写可知, 前半部分的语言描写比较简短, 句式简单, 更加口语化, 符合 谈话场合亲近的特点, 体现了周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 也表现了青年演员们 对周总理的敬爱和赞扬;结合第 段“‘你们年轻人,今天经济的条件太好了,什么都给 你们准备下了, 比起你们前一代人你们很幸福。你们也应该多吃些苦, 受一些艰苦的锻 炼。 ’周总理说着,顺手指指室内的一盆花: ‘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你们将来 还要建设共产主义, 为你们的下一代你们要经受一些艰苦的锻炼……’”可知, 后半部分 以周总理大量的话语为主, 篇幅较长, 更加书面化, 体现了场合的庄重严肃, 同时使用 比喻的修辞, 话语更加生动形象, 突出了周总理的领袖身份, 表现了对青年演员们的期 待与勉励。
四、综合性学习
12.语文实践活动
50 年代初,中国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了保卫朝鲜,冒着极大的风险, 不惜与美国一战,并帮助朝鲜把美国侵略者赶到了 38 线以南。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 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 周总理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以 下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你能读出他们的言外之意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话可就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 战场上的胜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①美国记者:
②周总理:
【答案】 ①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②派克笔是战利品,证明美国只不过是中国人民的手下败将。(意对即可)
【详解】这是一道考查言外之意的试题。解答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把自己引入具体情境中,
切身体会人物的“所思所想”,才能领悟话中意思。美国记者的话, 显然是带有讽刺意味 的, 也就是中国连派克钢笔都生产不出来。周总理的话显然也是针锋相对的, 这支笔的 来历,也是美国曾经败于中国的证据,有力回击了美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