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14:43:08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事实是否需要判断?答案是肯定的。“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
家之要道。”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
基础。
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
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左传·桓公六年》有“齐大非耦”的记载。齐国
曾想把文姜嫁给郑国太子忽,而太子忽引《诗·大雅》中的警句“自求多福”,强调与其依
靠大国的辅助,不如求诸己,故以“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为由辞谢。对此,《左传》
作者给予的评论是“善为自谋”,表达了对郑太子独洁其身而谋不及国的批评之意,为后人
取鉴于史提供启示。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
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后来,
“齐大非耦”又发展成为中国古人婚姻观念的重要原则,“郑忽锌婚”则演变成歌颂大丈夫
志在自立的历史素材。可见,对于历史事实的见解、评论和运用,是随着评论者所处时代的
变化而变化的。
史学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史家则是史学的主体。总体上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
断是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
事实判断是史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
践。以有关皇朝得人、用人的评价为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论及汉顺帝、桓帝二朝形
势时,指出由于统治者未能任用贤能,“在朝者以正议婴戮,谢事者以党细致灾”,导致东
汉在这一时期由盛转衰。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
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史学家运用历史知识对既成事实做出假设,是史学服务于社
会的一条重要路径。当然,史家议论是否能够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这还要取决于史家本身
见识的高下。
价值层面的判断,则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揭示出来,也就
是给人物史事定性,这种判断受史家意旨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班彪评论司马迁
《史记》“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这是中国史学上较
早对史书中的史家议论做出的直接评价。班固所撰《汉书·司马迁传》,亦持此说。对此,
范晔这样看待:“彪、固讥迁,然其论议,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从思想上看,班氏父
子批评司马迁“轻仁义”“贱守节”,范晔则批评班氏父子“轻仁义”“贱守节”愈甚。范
晔之所以与班氏父子表现出对于“仁义”“守节”的不同标准,是具有切实社会历史根据的。
高二语文第1页高二语文月考答案
1. D
A.“被沈约故意曲解”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原文“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其中并没有提到沈约故意曲解。
B.“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体现了其见识之高”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范晔是南朝人,他所总结的汉代历史是对以往发生的历史的总结,他的假设也并不体现他的见识之高。
C.“最早”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原文“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对史书中的史家议论做出的直接评价”,应为“较早”。
故选D。
2.C
C.“可见历史是无法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的”说法错误,由下文“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与亲身调查访问史实,具有追根穷源的开拓意义”可知,司马迁以证实精神审度历史文献。
故选C。
3. B
A、C、D三项的内容都出自课文内容,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总结,是事实判断。
B.句子的意思是: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里强调突出了“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是价值判断。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4. ①首先阐明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史家议论)的意义。②接着以“齐大非耦”为例,论证评论者所处的时代影响着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史家议论)。③然后阐释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④最后指出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意思对即可)
5. ①结合历史时代、现实时代。②要有质疑、审慎的态度,对史家议论不盲从。③选择书籍时,要注重真实性、启示性、严肃性。(意思对即可)
6.D D.“也不设置矛盾冲突”错误。泪鱼即将到来的时候,偏巧胡刀之妻临产了,吉喜放弃捕泪鱼,选择去帮胡刀之妻接生,所以小说设置了矛盾冲突。
故选D。
7. A A.“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错误。吉喜把泪鱼放回逝川,没有语言描写。故选A。
8. ①悲伤:泪鱼美丽却以泪为名,双眼总是流出“珠玉般的泪珠”。而吉喜美丽善良能干,却怀抱着遗憾终老。
②安然:泪鱼得到渔妇的安慰后便不再哭泣,变得安然。正如吉喜在木盆中发现了泪鱼,在温暖的人性中获得精神的抚慰。
9. ①逝川对于吉喜来说,象征着她的人生之河,象征着她从青春走向衰老,象征着她充满生机却不乏劳累遗憾的人生。
②逝川对于村民来讲是一条生命之河,它承载着人们的悲伤与欢悦。人们的生老病死、欢欣辛苦随着河水的流逝不断在岸边上演,喜悦悲伤无不被收纳其中。
③逝川可以理解为一条传统文化之河,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C
B B.“内涵一致”说法错误,“封狼居胥”的“封”侧重于宣示显赫功绩,两个“封”内涵有差别。故选B。
12. A A.“礼成后被授予检校太傅兼侍中”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俄加检校太傅,改镇静难、彰化,进封宁王。郊祀、东封,悉为亚献,礼成,授检校太尉兼侍中、护国镇国等军节度”可知,担任检校太傅在典礼前。故选A。
13. (1)文武百官到皇宫请求祭祀土地神,赵元偓凭借兼任节度使的身份也写奏章请求这件事,皇帝下诏同意了。
(2)于是皇上就到了赵元偓的府第,宴请官吏们,宫中的官员都到了,皇上叫写七言诗。
解析:(1)“诣”,到;“阙”,指皇宫;“祠后土”,祭祀土地神;“以”,凭借;“领节帅”,兼任节度使的身份。
(2)“因”,于是;“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宴”,宴请;“毕”,全。
14. ①赵元偓厚重寡言,尽职尽忠;
②又长相魁伟;
③学术出众,通晓音律,富有才干。
参考译文:
镇恭懿王赵元偓,字希道。端拱元年皇子出就藩封,授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官职,封为徐国公。至道二年,授予洪州都督、镇南军节度使官职。真宗登上皇位,加封他为同平章事,又封他为彭城郡王。不久加封他担任检校太傅一职,改任静难军、彰化县节度使,进授官职,加封为宁王。宋真宗在国都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上,在帝王行封禅事的,昭告天下太平的仪式上,赵元偓都担任祭祀时第二次献酒的重任。典礼结束后,授于他检校太尉兼侍中、护国镇国等军节度官职。至道三年,文武百官到皇宫请求祭祀土地神,赵元偓凭借兼任节度使的身份也写奏章请求这件事,皇帝下诏同意了祭祀这件事。祭祀即将举行时,朝廷又命他担任河、华管内桥道顿递使。第二年,皇帝的车驾入境,赵元偓奏请把本地土特产、酒食、金银丝织品、茶叶药品作为朝廷的贡品,用于礼仪的器物很多。到了河中,和判府陈尧叟分别引导皇上的车驾渡过蒲津桥。皇上登上鄈丘亭,看着赵元偓说:“桥路安置整顿得很严谨得力,是你的功劳啊。”赵元偓磕头感谢皇上的赞誉。等到皇上回朝,加封赵元偓为中书令,兼任成德、安国等军节度,改封为相王。至道五年,加封为太傅。宋真宗自从登上皇位以来,多次用学术勉励皇族子弟。赵元偓(的文采)在藩戚中位居第一,自己更加努力学习,皇上每次作诗,一定让他写诗唱和。一天,宋真宗对宰相说:“我每次告诫皇族子弟写诗习箭,好像听说各皇族子弟很精通,我打算前去看看。”于是皇上就到了赵元偓的府第,宴请官吏们,宫中的官员都到了,皇上叫写七言诗。赵元偓端着酒杯向皇上祝寿,皇上赏赐他成套的衣服、金饰的腰带、礼器玉帛、缗钱成串。皇上又和帝王的宗族在西南亭射箭,午后三至五时,属官都退下了,皇上单独让宦官跟从,到赵元偁、赵元俨的府第,又在赵元偓的府第举行宴会,像举行家庭宴会一样的礼节,到深夜二更天宴会才结束。至道六年,进升位居太尉。至道八年七月,因为荣王宫失火,把赵元偓的府第搬到景龙门外,皇帝到了。这年冬天,加封赵元偓兼任尚书令。天禧元年二月,换他镇守成德、镇宁二镇,进升加封为徐王。天禧二年春天,宫中遗留的灰烬余火,焚烧了数间房屋,赵元偓受到惊吓,突然得了风眩病去世。皇帝亲临哭祭,停止朝会五天,赠赵元偓太师、尚书令、邓王,赠谥号恭懿。赵元偓仪表魁伟奇特,为人厚道稳重厚重,少言语,通晓音律。后来改封为密王,又改为王苏。治平年间,追封他为韩王。
15. B “侧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分析错误,颈联说南亭的周遭都长满了草,花开叶茂,北院显得更加幽深,这是从正面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
故选B。
16. ①巧用比喻手法写景。把“断山”比作“画障”,把“县溜”发出的声音比作“鸣琴”的声音,将“断山”之景与“县溜”之声生动地呈现出来。②动静(或:视听)结合。本联既描写了“断山”如画一般美丽的景色,也描写了山泉发出的如琴声一般动听的声音。③长于炼字。“疑”写出了诗人面对美景的惊叹之情,“泻”写出了瀑布的气势。
17. ①. 舞幽壑之潜蛟 ②. 泣孤舟之嫠妇 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 见贤思齐焉 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 示例:①坚韧不拔;②长幼尊卑;③根深蒂固
19. 示例:湖味,对微山湖上的人家来说,不仅代表着湖中的丰富物产,也代表着独特的文化品格。
20. 示例:①原句“是亲情的维系,是祖籍的线索”是整齐短句,节奏明快,富有韵律,形象生动。②原句将“无关江湖之远”置于句末,语意完整,能够起到突出强调作用。
21. A 【解析】
分析所填句子,“变性”是“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的条件,两句应是一种条件关系,应选用“一旦……就……”这一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脏器内的蛋白质”变性并不是可能性极小的情况,只要温度湿度达到就会发生,因此“万一”使用是错误的。据此排除BD;
再比较AC,“这些”强调的应是“蛋白质”,而不是“生理功能”,应放在“蛋白质”之前,据此排除C。
故选A。
①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 ②夏天大量出汗 ③也会有热射病的情况发生
23.例文: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记得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仰望星空,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豪言壮志。但所有的成功都是依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才促成的。一开始就为自己定下那么大的目标,反而让你在仰望星空时站不住脚。所有的大目标都是由一个个小目标堆砌而来的,只有脚踏实地,你在仰望星空时才会踏实;只有脚踏实地,你才会充满干劲;只有脚踏实地,你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世界撑杆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个雅号“一厘米王”,因为在重大比赛中每次都能将自己保持的纪录提高一厘米。当他成功越过6.25米时,不无感慨地说;“如果当初我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25米,那我绝对达不到今天这个高度。”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任何人都不能一步登天。布勃卡正是由于脚踏实地,不过高看待自己,也不妄自菲薄,一点点超越自己,才取得今日的成绩。既要脚踏实地,看清自己的真实情况;又要仰望星空,给自己一些伟大目标,不让自己停止前进的步伐,你才会一步步走向辉煌。
有人说:我们要仰望星空,这会给予我们目标,星空便是我们的向往和方向。
有人说;我们要脚踏实地,只有勤恳和用功,你才会不虚浮,一步步走的踏实。
而我说: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在人生的旅途上,时常仰望星空,寻找人生的方向和目标,胸怀理想和抱负,满怀一腔热血。也不要忘了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付出一分艰辛,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换取你的理想和成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感悟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从“学生时代”“青春年华”的话题引入,意在强调青年人由于经历浅薄、见识狭隘,往往在生活中遇挫苦恼甚至误入歧途。这就需要有人启悟开导,更需要自我反思。材料中的某高中生苦思冥想后从自家房子里悟到了人生的所有答案,条条在理,发人深省。考生按照命题要求,应该从中任意选取两点或三点启示,联系生活实际加以阐述,做到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写作时可将(1)与(5)组合,可谈“危机意识不可无”“安于现状不可取”。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我们青年人如果安于现状,缺乏危机意识,必将遭到淘汰,更谈不上对国家和民族做贡献。“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所以青年人要能高瞻远瞩,做好长远规划,居安思危,未雨绸缪。②将(1)、(2)与(8)组合,可谈“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不少青年人光有想法,没有做法,自然耽于幻想,难有成绩。将(2)、(6)组合,可谈“脚踏实地常反省”。不少青年容易浮躁,不务实,自以为是,任性妄为,这样不容易成功。所以,要脚踏实地,多做自我反思。将(3)、(4)组合,可谈“莫让青春负芳华”。青年人要有进取之心,能够与时俱进,努力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并驾齐驱。开篇先由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的碑文写起,然后谈由碑文所引发的感想,自然而然地引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立意上来,然后再列举世界撑杆跳高名将布勃卡筑帅的励志故事,从故事中引申出筑梦的过程中,不但要脚踏实地,而且还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积累。
立意:
1.珍惜光阴,踏实奋斗。
2.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3.与时俱进,居安思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