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14:43:35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而小题。
材料一:
“温柔敦厚”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对“温柔
敦厚”诗教观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问题。
周代贵族教育崇尚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随着
礼乐教化的不断深入,周代贵族的理想人格典范逐渐形成,“温”、“柔”、“和”、
“中”等品质成为君子之德的基本内涵,它们对“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
响。另外,“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形成,与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中的用《诗》
用乐以及周人的诵谏传统也有密切联系。
总之,“温柔敦厚”诗教观根植于周代宗法伦理社会的土壤之上,与当时的政治文
化生态有密切的关联。马克思曾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
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周文化
作为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温柔和顺、持中合度是周代教育所着力培养的一种人格典范,
从某种意义上说,“温柔敦厚”诗教观就是周代贵族理想人格在诗学观念上的体现。“温
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客观反映,周人的歌
《诗》、弦《诗》、引《诗》、赋《诗》以及乐工的诵谏,都具有柔和逊顺的特点。
(摘编自边家珍《“温柔敦厚”诗教观新论》)
材料二:
情操,名词。
情操,此中含有理智在内。情操虽然说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
节”。情操完全不是纵情,“纵”是信马由缰,“操”是六辔在手。总之,人是要感情
与理智调和。
感情与理智调和,说虽如此说,然而若是做来,恐怕古圣先贤也不易得。吾辈格物
致知所为何来?原是为的求做人的学问。学问虽可由知识中得到,却万万并非学问就是
知识。学问是自己真正地受用,无论举止进退、一言一笑,都是见真正学问的地方。做
人处世的学问也就是感情与理智的调和知。
“诗三百篇”含义所在,也不外乎“情操”二字。
要了解《诗》,便不得不理会“情操”二字。《诗》者,就是最好的情操。也无怪
吾国之诗教是温柔敦厚,无论在“情操”二字消极方面的意义(操守),或积极方面的
意义(操练),皆与此相合。所谓学问,浅言之,不会则学,不知则问。有学问的人其
最高境界就是吾人理想的最高人物,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梁任公说英文
高一语文第1页高一语文答案
1. D 2. C 3. B
【1题详解】D
D.“情操既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错误。原文为“情操虽然说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也要‘发而皆中节’”,是“不得”发乎情止乎礼义。选项曲解文意。
【2题详解】C
A.“有学问的人是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错误,原文有“有学问的人其最高境界就是吾人理想的最高人物,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的人”“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是‘发而皆中节’”,是“有学问的人”中的最高境界者士君子。可见选项扩大了范围,
B.“这说明心里有‘士君子’的标准,并坚持实践,就能达到让人“高山仰止”的境界”错误。原文为“五十学《易》,韦编三绝,至此正是细上加细,而止于‘无大过’,可知夫子尚不满足其境界”,文中说的是孔子达到了士君子的境界,但还是不满足于此,学习不辍,此为特例。不是说谁都可以这样。选项以偏概全。
D.“告诉我们为人不能好高骛远、喜新立奇,作文时要在感情和理智之间达到平衡,否则贻害无穷”错误,结合“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往往有至理存焉,不可轻蔑。犹如禅宗故事所云……”可知,告诉我们的是要重视“温柔敦厚”这一看似平常的品质。
【3题详解】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为诗歌体现感情与理智的调和,诗人要有胸襟、有见解、有气度,是“发而皆中节”,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结合。
B.诗句平淡冲和,呈现出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再结合文中“吾国诗人中之最伟大者唯一陶渊明,他真是‘士君子’,真是‘温柔敦厚’”,可判断此诗最能体现顾随“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
A.诗中运用夸张手法,感情激越。不符合“感情与理智的调和”。
C.语言太过平淡,缺少韵味。没有“文字之美”。
D.诗意为“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安享富贵荣华呢?”思想偏激,不符合“发而皆中节”的标准。
故选B。
4. 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如何形成的,然后从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实践分析,最后总结“温柔敦厚”诗教观形成的原因。
5. ①“依违讽谏”是要求诗歌发挥讽谏的作用,是儒家“入世”的精神体现;②“不指切事情”要求诗歌的怨刺必须“止乎礼义”,表现出一种温文谦恭、含蓄儒雅的诗学风格;③要求诗人情感与理智契合,性情之正与文字之美兼而有之,达到“温柔敦厚”的境界;④“温柔敦厚”是儒家对诗歌的一种伦理规范,诗人创作时应做到温柔敦厚,施行教育,感化人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依违讽谏”要求性情和柔,就是要求不要违反礼教,不要反抗,即要“怨而不怒”,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是要求诗歌发挥讽谏的社会功能,说的是诗的作用,是儒家“入世”的精神体现;
“不指切事情”,指文学的表现,必须含蓄委婉、中和得体,谓之“尽美”。这要求诗歌的怨刺必须“止乎礼义”,即“发而皆中节”,要表现出一种温文谦恭、含蓄儒雅的诗学风格;
文中谈到“要感情与理智调和”“要使文字之美与性情之正打成一片”,可知是要求诗人情感与理智契合,性情之正与文字之美兼而有之,即“文质彬彬”才能达到“温柔敦厚”的境界;
原文有,“‘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温柔敦厚’诗教观念是源于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客观反映,周人的歌《诗》、弦《诗》、引《诗》、赋《诗》以及乐工的诵谏,都具有柔和逊顺的特点”“学问的最高标准是士君子。士君子就是温柔敦厚”,可见“温柔敦厚”是儒家对诗歌的一种伦理规范,诗人创作时应做到温柔敦厚,施行教育,感化人心。
【答案】6. A 7. 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错误。胡老师的离开并不是在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而是在想办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小说用成人视角叙述故事”错误,结合“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等分析,小说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
8. 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我们没有素材,心有抗拒。②通过和父母了解,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③提出要移植胡杨树,我们心中充满渴望和期待。④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我们充满欢喜和高兴。
9. ①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树应该能给人们带来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②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家乡的记忆,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③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包含了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
【答案】10. D 11. B 12. B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檀道济说:“贤能的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
“处世”作“贤者”的谓语,故“贤者处世”的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
“天下”这里是“朝廷”的意思,作“无道”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C。故选D。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薪水,在文中指俸给,意谓供给柴水等生活上的必需费用,相当于生活费用”错。薪水,在文中指打柴汲水。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挥手离开”错。文中意思是“陶渊明挥手让檀道济离开”。故选B。
13. (1)陶渊明少年时就有高雅的志趣,学识广博,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不受拘束。
(2)后来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那里喝酒。
14. ①朋友赠钱,悉送酒家;②遇酒便酌,醉酒而归;③不晓音律,酒酣辄奏;④设酒待客,酒醉遣客。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少年时就有高雅的志趣,学识广博,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不受拘束。家境贫困,父母年迈,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不能忍受官职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也不去就任。亲自耕种,自谋生计,于是变得衰弱多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饥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能的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么敢自认是贤士呢,我的志向没那么高。”檀道济送给他一些精美的饭食,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想暂且做几天官吏,换取归隐生活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了彭泽县令。他不让家眷跟随,送了一个劳力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生活费用,难以自给,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人家父母的儿子,你要好好对待他。”陶渊明让把官府的公田全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秫稻,妻子、儿女坚持要求种粳稻,于是他才让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秫稻,五十亩种粳稻。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穿戴整齐去面见他。”陶渊明感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屈身行礼呢!”当天就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未能找到机会。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带着酒具,在半道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弟子和两个儿子用轿子抬着。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那里喝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等不到他。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两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到卖酒的那里,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出来在屋旁菊花丛中闲坐,很久之后,满手握着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乐,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时,总是弹拨一番来抒发情怀。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真诚直率达到这种地步。
(节选自《陶渊明传》,有删改)
【答案】15.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理解错误。“炉存火似红”这里是说有炉而火不旺,火苗不起,只有一片红光罢了。此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同时“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无中生有。故选C。
16. 构成:黄昏、乱云、急雪、回风。用意: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在战乱之中诗人内心的悲凉;②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颔联“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意思是:乱云低垂笼罩着淡薄的暮霭,急雪翻腾回舞于凛冽的寒风。诗人抓住“乱云”“薄暮”“急雪”“回风”这些典型意象,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繁的景象。
此处“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是借景抒情,通过对“乱云”“薄暮”“急雪”“回风”的描写,写出了黄昏时飞雪的状态,为诗歌营造了一个暗淡、压抑的氛围,也借这一景物表达了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之情。
从结构上分析,此联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因而呼应诗歌标题“对雪”。同时,风雪的景象是自然环境,也正是为下面写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做了一个引子。“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一联中写到: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也没有多少柴火,剩下来的是勉强照红的余火。因此第二联恰是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的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17.【答案】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一夜飞度镜湖月
③青青子衿 ④悠悠我心 ⑤千呼万唤始出来 ⑥犹抱琵琶半遮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9分)
答案:示例:①百折不挠②视死如归③前赴后继(每处3分)(第①处根据原文“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顽强意志”可知,此处强调中国人民的意志坚强,故可填“百折不挠”。“百折不挠”的意思是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第②处根据原文“无数中华儿女心怀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可知,此处强调无数中华儿女勇敢,不怕死,故可填“视死如归”。“视死如归”的意思是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第③处根据原文“经过14年的浴血抗战,终于夺取了胜利……在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敢于向一切困难亮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可知,此处强调中华儿女一往无前的精神,故可填“前赴后继”。“前赴后继”的意思是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示例: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诚,写就了惊天动地的故事,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谱写了感人的爱国主义篇章。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运用了比喻,将“实现中国梦”比作“接力跑”,二者的相似点为需要一个接一个去持续努力奋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接续奋斗。②“艰难困苦怎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 ”运用了反问,增强了语势,突出了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的决心和自豪。(每点5分)
21. 示例:因此,旅游市场也应加大优质产品的供给力度,尤其是对一些传统的热门景区,应该不断升级服务和体验。将“加大”改成“增加”,或在“供给”后加“力度”;“传统的”与“一些”位置对换。
22. ①“反向旅游”为何受追捧 ②网络宣传十分发达 ③早晚会变成冷门景区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讲的是“反向旅游”受追捧的原因,再结合此处的问号可知,是在问“反向旅游”为何受追捧,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反向旅游’为何受追捧”。
第二空,结合下句“各种网络平台一传十、十传百,使一些值得游玩的小众城市、景点成功出图”可知,是网络宣传使得一些值得游玩的小众城市、景点成功出图,可见网络宣传十分发达,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网络宣传十分发达”。
第三空,结合“如果仗着旅游资源丰富、唯一,便不思进取”可知,这样做结果是热门景区早晚会变成冷门景区,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早晚会变成冷门景区”。
23.审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第一段提出了问题——年轻的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生活?第二段先总后分,以新时代青年的具体行为回答了提出的问题。如宋玺以戎装报国的姿态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于逸飞以医者仁心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火箭少女”周承钰选择把航天事业作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侗族姑娘张国丹则在家乡的非遗传承中找到了田园、传统生活的方式和人生的意义。其实,材料中列举的只是比较典型的几类姿态,现实中还会有、也应该有更多的青年姿态,如名为勇敢的道路上,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青年之勇气姿态,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以自身求变创造教育的改变的青年之创新姿态,困难、危险重重包围中仍保有一颗初心的青年之责任姿态等等。正是这种种姿态,构成了新时代青年的丰富面貌。
考生想要准确立意,可以分析几位青年具体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不同精神,如追逐梦想、不畏生死、百折不挠、勇担责任等:也可以在“……”的提示下,补充更多青年人应该具有的姿态,如勇攀高峰、奋斗不息、不畏挑战、磨砺自我、奉献社会等。当然,更可以综合考虑几位青年的行为,看到他们身上所共有的时代精神,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
立意:
1.树责任意识,展青年之姿。
2.携家国情怀,砺青春姿态。
3.追逐梦想,永不放弃。
4.踔厉奋发,不惧挑战。
例文:
青春,最美的姿态
100多年前,陈独秀向青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年轻的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生活?当时,诸多青年的回答是以身报国。而如今这个时代,答案应该更多,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姿态,或许是以下几种。
不负时代,青春最美的姿态,需要我奋斗之。
正所谓“ 少年强则国强”。雨果有言:“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周恩来年少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有了新中国的伟大总理;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 “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铸就了音乐史上的辉煌;“乘风破浪的姐姐”徐梦桃面临年龄压力,依旧坚持训练,决不放弃,终于在北京冬奥会上圆梦赛场。现在却有一些学生认为青春很廉价,就把大好的青春时光用来随意挥霍,最后就慢慢落后于社会。为什么周恩来、贝多芬、徐梦桃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他们没有浪费青春,努力奋斗,而那些学生却浪费宝贵的青春。青春易逝,当以脚踏实地的奋斗去细细打磨。
不负时代,青春最美的姿态,需要我创造之。
青孔夫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创立儒学,光照千秋;比尔盖茨二十多岁创微软公司,成了世界首富,饮誉天下;“韦神”不慕名利,以最简朴的姿态深耕数学高地,创造一个个数学奇迹。青春,一旦和它紧紧地握手,就能获得开拓新途径的动力,拥有创造性人生的灵性。所以,青春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人生阶段。
不负时代,青春最美的姿态,需要我担当之。
在2020年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生刘中砥,得知医院派队驰援武汉时,毫不犹豫报了名,在前方重症病区,他最常说的话是“我年轻,让我冲在前面”;民警燕占飞,雨中值守武汉火神山医院,即使吃饭,也注意观察卡点周围的情况,确保秩序井然;志愿者郑能量,大年初一驱车数百公里,从长沙赶往武汉,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帮助运送医疗物资……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这就是青春的姿态。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青春的姿态,也许只是短暂而美好的姿态。可是,真正的青春永远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创新奋斗的人,永远谦虚有担当的人。这,就是我们应当有的青春姿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