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六年级上册第2课演唱《赶圩归来阿里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 六年级上册第2课演唱《赶圩归来阿里里》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10-07 16:4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赶圩归来阿里里 课时安排 1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课,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音准及旋律掌握也有一定的积累,引导学生聆听、学习歌曲。六年级的学生平时对民族音乐了解的比较少,在课堂通过聆听感受,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并激发热爱民歌的兴趣。
3.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彝族风情,感受民族歌曲的魅力,体验彝族民歌带来的乐趣。 2.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自信、准确的演唱歌曲。 3.运用聆听、演唱、表演、演奏等音乐活动,在轻松地氛围中学习、表现音乐。
4.课堂评价任务 1.聆听感受要求:能够用语言或动作情绪表现歌曲。检测目标1 评价标准:语言基本准确,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动作符合音乐的节奏特点。随音乐能够做到表情自然。 2.演唱要求:富有弹性的声音,准确的节奏演唱歌曲。检测目标:2.3 3.合作演奏表现要求:能与他人合作完成演奏和表现活动。 评价标准:合作中能过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乐于参与到合作展示活动中,大胆的进行演奏和表现。
5.本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任务教师活动 师:谈话、聆听音乐、 师:播放课件,走进彝族,了解文化,引出课题。学生活动 生:与老师交谈,聆听音乐回答问题。(彝族) 生:聆听歌曲伴奏,观看文字和图片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提出问题:听音乐中是哪个民族的孩子们在欢迎我们呢? 环节二:新知教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任务出示课题《赶圩归来啊哩哩》。 (一)初听歌曲。 师:“赶圩”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高兴的心情。 (二)再次聆听。 1.师:带领学生进行声势律动。 节奏型:XX X 动作1:拍手 动作2:拍腿 动作3:拍腿-手 动作4:拍手-腿 动作5:由低到高拍手 动作6:由高到低拍手 2.师:提出问题。 (三)分段学习。 1.学唱第一部分。 2.学唱第二部分。 (四)完整演唱。 1.演唱第一段歌词。 师:课件展示第两部分歌词,钢琴伴奏。 2.演唱第二段歌词。(前两段歌词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 3.演唱第三段歌词。 师:用民族乐器葫芦丝伴奏。 4.演唱第四段歌词。 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或自学完成。 5.完整合伴奏音乐。 师:播放伴奏音乐。生:聆听、感受并思考回答问题(欢快、愉悦的情绪;阿哩哩) 生:观看、感受理解。 生:聆听音乐随音乐律动;分享声势律动感受。 生:感受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跟着老师的琴声按照每段的情绪要求视唱乐谱、用La母音模唱旋律、加入歌词演唱。(跟老师的琴声和老师接龙唱红色的旋律。) 生:演唱第一段歌词。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朗读、接龙唱、完整演唱。 生:同第一段。 生:随葫芦丝伴奏进行演唱 生:小组合作或自学完成第四段歌词演唱 生:按照老师要求有感情的跟音乐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师: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呢?哪句歌词最能表达这种心情呢? 讲解“赶圩”和“阿里里”是什么意思? 再次聆听音乐,随音乐律动并提出问题。 师:动作的高低位置变化和音乐旋律的高低有什么关系? 问题一: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呢?可以划分几个部分? 问题二:两个部分的音乐情绪有什么不同? 师:课件展示第一部分旋律,老师弹琴指导学生模唱旋律和学生进行接龙唱。 师:课件展示第二部分旋律,老师弹琴指导学生模唱旋律和学生进行接龙唱。 师:评价第各段的演唱情况,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师:指导学生加入节奏律动,有感情的演唱。 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想象,用不同的形式表现音乐。环节三:拓展延伸…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任务分小组合作创编。 第一组乐器组:课堂小乐器 第二组舞蹈组: 第三组声势律动组: 第四组声乐组:轮唱、接龙唱生:练习展示活动。 小组内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创编。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想象,用不同的形式表现音乐。
6.板书设计 赶圩归来阿哩哩 歌词含义: 赶圩 阿哩哩 赶集 情绪词语表现高兴。
7.作业设计 背唱歌曲《赶圩归来阿里里》
8.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