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 (共64张PPT)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 (共64张PPT)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7 16:3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醉翁亭记



新课导入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安徽醉翁亭
新课导入
北京陶然亭
长沙爱晚亭
杭州湖心亭
中国四大名亭
新课导入
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滁州任知州,山中寺庙(今琅琊寺)僧人智仙为便于欧阳修在山中游乐、饮酒、赋诗、办理政务修建此亭。时年,欧阳修年仅四十却自号“醉翁”,故命名此亭为“醉翁亭”,并写下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宋代朱弁撰《曲洧(wěi)旧闻》载:“《醉翁亭记》初成,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理清段落层次,能准确翻译全文。(重点)
2.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感情。(难点)
3.学习本文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的写作手法。(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素养)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创作成就巨大,也擅长诗词。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作者简介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晩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而获罪,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滁州后,欧阳修经常去滁州城西南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为便于欧阳修在山中游乐、饮酒、赋诗、办理政务修建此亭,欧阳修年仅四十却自号“醉翁”,故命名此亭为“醉翁亭”,并写下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宋代朱弁撰《曲洧(wěi)旧闻》载:“《醉翁亭记》初成,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
文学常识
记的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字音字形
环滁( ) 琅琊( ) 林壑( )
辄醉( ) 林霏( ) 阴翳( )
酒洌( ) 山肴( ) 野蔌( )
觥筹( ) 伛偻( ) 射者中( )
颓然( ) 岩穴暝( ) 弈者胜( )
chú


zhé
fēi

liè
yáo

ɡōnɡ
yǔ lǚ
zhònɡ
tuí
mínɡ

词语理解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树木茂盛,又深幽秀丽的。蔚然,茂盛的样子。
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意,意趣,情趣。
芳,香花。
秀,茂盛。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酣,尽兴地喝酒。
觥,酒杯。筹,酒筹。
翼然临于泉上:
名之者谁:
醉翁之意不在酒: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伛偻提携: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朗读课本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1.
自读课文,读三到四次。
熟读成诵,为生字标注读音,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朗读课本
导思1.从第①段中找出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的句子,说一说醉翁亭所在地琅琊山有着怎样醉人的山景。
景之醉
导思3.请思考文中所写的几种乐之间是什么关系,太守究竟以何为乐。
情之乐
关键词:
与民同乐
导思2.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与 人有关的画面?想一想写这些图 景的作用是什么。
人之醉
朗读课本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课本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朗读课本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朗读课本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整体感知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译 文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东部。
琅琊山。
茂盛的样子。
代词它,指滁州城。
山谷。
尤其。
整体感知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译 文
曲折、回环。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居高面下。
沿着山路走。
流水声。
命名。
建造。
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整体感知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
意趣,情趣。
领会。
状语后置句,即“于此饮”。
就。
连词,表递进。
所以,因此。
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寄托。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译 文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交代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缘由。写对山水的喜爱,点出“乐”字,贯串全文。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引出醉翁亭的?
醉翁亭(翼然)
环滁(皆山)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琅琊(蔚然而深秀)
酿泉(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整体感知
3.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由远及近。静的山与动的泉相映成趣,动静结合使画面真实可感。
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表现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
整体感知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全文的核心句,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同时也暗示了“醉翁”二字的深意:饮酒佐以美景而“醉”,被贬的抑郁心情则用酒“醉”来排遣。因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入在宴饮之中,为下文作铺垫。
整体感知
5.“山行六七里”一句中哪个字有活用现象?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字词的用法类似?
又如:有一老父,衣褐。(四川凉山州中考《张良奇遇》)
“名之者谁”的“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山”名词做状语,沿着山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翼”,名词做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环滁皆山也”的“环”,名词作动词,环绕着。
整体感知
6.“意”在“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句中是什么含义?今义有什么变化?
又如:良因怪之。(四川凉山州中考《张良奇遇》)
“意”在句中的含义是意趣、情趣,今义是意思或愿望。
7.找一找这一段中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句,省略介词,应为“得
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环滁皆山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弥漫的云气。
聚拢。
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明或暗,变化不一。
山洞,这里指山谷。
暝,昏暗。
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
译 文
整体感知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花。
茂盛。
开放。
浓密的绿荫。
连词,表因果。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译 文
1.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2段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及出游的乐趣。
2.本段是怎样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又是怎样描写山间四季之景的?
朝暮之景:朝“明”暮“暗”,一早一晚,各自其妙又互为照应,把山间早晨和晚上的特点描绘出来。
四时之景: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之石,寥寥数语,精练贴切,把景物的情态展现出来。
整体感知
3.“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写朝往暮归对四时不同景色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并由景美写到人乐,点出“乐亦无穷”,为下文写人叙事作铺垫。
整体感知
4.找找这一段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 ?
“野芳发而幽香”中的“芳”,古义为花,今义为芳香。
“佳木秀而繁阴”中的“秀”,古义为茂盛,今义为美丽。
“山间之四时也”中的“时”,古义为季节,今义为时间或时节。
5.找一找“秀”在这一段中出现了几次?含义有什么不同?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形容词,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秀”,形容词,含义是茂盛。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背着东西的人。
在树下休息。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用于一段话的开头,相当于“说到……”,可不译。
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断。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译 文
整体感知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清。
野味野菜。蔌,菜蔬。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译 文
陈列,摆开。
整体感知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尽兴地喝酒。
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下棋。
酒杯。
苍老的容颜。
倒下的样子。
弦乐器。
管乐器。
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译 文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1.第3段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表现了什么乐趣?
2.第3段通过这几个场景,表现了怎样的乐趣?简单概括。
滁人游览之乐: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子,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宴饮之乐:食物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非丝非竹”,山林野趣,乐在其中。
整体感知
3.滁人游的画面能反映当时人们怎样的生活状况?从侧面反映了什么?
写滁人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言简意赅。“往来而不绝”,描绘了众人游的热闹景象,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政绩,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百姓生活和乐、富足。写了众人的乐,也暗含了太守的乐。
整体感知
4.结合整段描写的内容,说说如何理解太守的“醉”。
太守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州百姓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在这里,作者用简笔勾勒了自画像,既照应上文太守的“醉翁”自号,又引起下文,点明太守“醉”“乐”的原因。
整体感知
5.再看这一段“临溪而渔”一句中,“渔”有什么特殊用法?还有哪些字词也是这样?
“太守宴也”,“宴”名词作动词,设宴。
“渔”,名词作动词,钓鱼,打鱼。
“伛偻提携”,动词作名词,弯腰曲背的老人、用手牵扶的小
孩子。
“杂然而前阵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整体感知
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中的“丝”和“竹”,与今天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丝”和“竹”古义为管乐器和弦乐器,这里指音乐;今义常指蚕丝、竹子。
7.“至于负者歌于途”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是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歌于途”即“于途歌”。
又如“甚矣,汝之不惠。” (山东威海中考题《愚公移山》)
整体感知
8.“临”字在不同语句中的词义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一句中,“临”的含义为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一句中,“临”的含义为靠近,在……旁边。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不久。
离开。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译 文
整体感知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记述。
为,是。
庐陵郡,就是吉州(今江西吉安)。
用。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译 文
本句层层推进,道出了百姓的快乐就是太守最大的快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句中几个“乐”字含义各不相同。
禽鸟之“乐”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
人之“乐”不仅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能纵情山水,同时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
太守“乐其乐”则表明太守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的政治处境为悲,反而还能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1.“然而禽鸟……其乐也”一句中的几个“乐”含义相同吗?如果不相同,分别是什么?
整体感知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中,“去”字含义古今有什么不同?
“去”字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到,往。
整体感知
4.结合全文语句,找一找在这段中出现的哪些字存在多义现象?
“山水之乐”中,“乐”是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中,“乐”是动词,享受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第一个“乐”是动词,以……为乐。
“太守自谓也”中“也”表判断 ;
“在乎山水之间也”中,“也”是语气助词,无实义。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中“归”含义为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中“归”含义为聚拢。
整体感知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
野芳发而幽香( )
佳木秀而繁阴( )
山间之四时也( )
古义:意趣,情趣
今义:意思,含义
古义:花 今义:芳香
古义:茂盛 今义:美丽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整体感知
伛偻提携( )
非丝非竹( )
苍颜白发(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古义:容颜 今义:颜色
古义:管乐器 今义:竹子
古义:牵扶,文中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今义:扶植,合作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古今异义
整体感知
◆一词多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临溪而渔( )
居高面下
靠近

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聚拢
回去

太守自谓也( )
太守谓谁( )
命名
为,是
整体感知
◆一词多义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佳木秀而繁阴( )
形容词,秀丽
形容词,茂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朝而往,暮而归( )
而不知人之乐( )
溪深而鱼肥( )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连词,表并列
整体感知
◆词类活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名之者谁( )
临溪而渔( )
山行六七里( )
杂然而前陈者(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名词用作动词,钓鱼,打鱼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整体感知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
整体感知
◆文言句式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醒能以文述者,太守也”)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介词,应是“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深入探究
这篇文章写了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的。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其山水之美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
深入探究
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具一番风光。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深入探究
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就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深入探究
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写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石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深入探究
主题概括
这篇游记通过对醉翁亭的秀丽风光的描写和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寄情山水的心境,以及简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
1.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本文写景叙事抒情,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共计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章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写就一篇绝美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写作特点
2.语言凝练,骈散结合,富有节奏感。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语言凝练,语意精警含蓄,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作者还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这样的骈偶句,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同时,全文用了大量的“也”字、“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骈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总写:
写景: 
写乐:
写归:
亭之环境、由来
日暮醉归,自得其乐
山间朝暮四时美景
游人乐、众宾欢
与民同乐
课外拓展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节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六一居士”自号的来历
课外拓展
译文:六一居士当初被贬谪到滁州时,自己以醉翁为号。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指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书一万卷,收集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课外拓展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 欧阳修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抒写了恋春之情。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任知州时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次年三月欧阳修为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创作了这组诗,此诗为第三首。诗歌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抒情含意深厚,情致缠绵,余音袅袅。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说说你的感悟。
2.请举出出自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3.欧阳修笔下“佳木秀而繁阴”的景色,一定让你联想起了家乡的某处夏季美景,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必须从比喻、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中任选一种进行描写,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