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一山——西湖孤山
新课导入
西湖美景
两堤
白堤
苏堤
新课导入
三岛
小瀛洲
阮公墩
新课导入
拓展阅读
花港观鱼
苏堤春晓
断桥残雪
雷峰夕照
柳浪闻莺
南屏晚钟
平湖秋月
曲院风荷
三潭映月
双峰插云
新课导入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尤以一山、两堤、三岛、十景著称。
一山:孤山。
两堤:苏堤、白堤。
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前面的图片中“三岛”少了一个?那么少的这个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张岱,来看看这里的雪景!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2.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本文对比、白描手法的运用。(难点)
3.联系背景,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家国情怀。(重点)
4.领略雪后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素养)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山中,从事著述,穷困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背景资料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文学常识
小品文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字音字形
崇祯( ) 更定( ) 拏( )
毳衣( ) 雾凇( ) 沆砀( )
长堤( ) 一芥( ) 铺毡( )
喃喃( ) 强饮( ) 更有此人(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zhēn
gēng
ná
cuì
sōng
hàng dàng
dī
jiè
zhān
nán
qiǎng
gèng
gèng chī
词语理解
更定: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撑(船)。
裹着,围着。
细毛皮衣。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拏:
拥:
毳衣:
雾凇沆砀:
长堤一痕:
一芥:
朗读课本
导思1.作者选取了哪些有特色的景物?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
景物描写
关键词:
痴
雪
导思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有何深层含义
怀念故国
朗读课本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湖心亭看雪》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朗读课本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朗读课本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我。
全都消失。俱,全部、都。绝,消失。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译 文
整体感知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撑(船)
代词,这。
晚上八时左右。
鸟兽的细毛
裹,围。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译 文
整体感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全,都。
只,只有。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比喻细微、微小,这里用作量词。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译 文
整体感知
1.这部分中“余住西湖”中“余”的古今含义有什么变化?
2. “大雪三日”中哪个字有活用现象?
“余”的古义是我,今义是剩下。
“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整体感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很,非常。
哪能。
还。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译 文
整体感知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尽力,竭力。
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连词,表承接。
客居此地。
等到。
船夫。
低声嘟哝。
不要。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的人。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译 文
整体感知
1.在这部分中,有哪些古今异义的词?找一找。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更”古义是还,今义是更加。
“强”古义竭力,尽力;今义是勉强。
“白”古义是酒杯,今义是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2.“客此”中的“客”是怎么活用的?
“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整体感知
3.再看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找一找。
“是金陵人。”判断句,“是”表判断。
“见余大喜曰”省略句,“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整体感知
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赏雪的具体经过。
第二部分(2):写湖心亭奇遇。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 )
是日更定(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古义:我 今义:剩余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与“黑”相对
整体感知
◆一词多义
白
大
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大喜曰(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名词,白色
副词,非常
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形容词,大,跟“小”相对
整体感知
◆一词多义
一
上下一白( )
长堤一痕( )
更
是日更定矣(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副词,全
数词,一
副词,还
整体感知
◆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 )
与余舟一芥( )
客此( )
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整体感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是”表判断
省略句:
句首省略主语“他们”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及下船
“及”后省略主语“余”
整体感知
◆特殊句式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定语后置,“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分别是“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的后置定语,翻译时应提前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深入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此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有何表达效果?
“绝”字用得好,它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视觉及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后的情境。
2.说说本文写景的顺序。
本文在写景时,采用了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3.在雪后极寒的夜晚,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雅兴,暗示了作者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暗示了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深入探究
4.作者在肃杀、冷寂的雪夜观赏西湖,你认为文中哪个字最能评价他的行为?如何理解?
“痴”。作者的“痴”表现在:“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作者特立独行、率性而为;“痴景”,欣赏大雪覆盖下的世界,表现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情”,从“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中,可以看出作者痴心于故国。
深入探究
5.说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作简要赏析。
运用白描手法,“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深入探究
6.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对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的高度评价,巧妙地表现出作者有抱负、孤高冷寂的品格。
深入探究
7.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行文疏忽?为什么?
这样写,是作者有意为之。作者去赏雪,是带着闲情雅致去的,作者认为“舟子”不可能与他志趣相投,不可能理解他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故有意用“独”字来表示舟子与己不同。“独”字充分展现了作者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与落寞。
深入探究
8.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目虽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文章题目虽然是“湖心亭看雪”,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魅力。文章写雪,同时也写观赏雪景的人、人的活动以及感受,趣味十足。
深入探究
主题概括
本文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亭上遇人之乐,体现了作者痴迷于物我合一的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白描勾勒。本文语出自然,不夸张,不藻饰,其炼字炼句之功炉火纯青。如“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过后万籁无声的空寂,着一“绝”字,境界全出。此外,文章还运用白描手法,用简笔勾勒景物、人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如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都是以白描来写意传神的。
写作特点
2.如诗如画,意境优美。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称量雪的世界,捕捉景物特点。在这一画面里,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对比,充满诗性宇宙的意味。而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写作特点
3.错落互见,曲尽其趣。如写湖心亭奇遇,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又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问姓氏而不言姓氏,却从“金陵人”导出,暗含诀别之意,姓氏知否,顿时变得无足轻重,悲凉之情,隐忍不发,却又切实可感。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景——广阔(大)
特写——渺小(小)
情景对比
景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抒发:怀念之情 隐逸之趣
孤独(冷)
人
巧遇知己(热)
情景对比
课外拓展
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
课外拓展
参考译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在剡县,(王子猷)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课外拓展
以“独”字表现人物品格的诗文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5.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 ———白居易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说说你的感悟。
2.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同学之间交流。
3.请同学们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课后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