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复活(节选)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1
把握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2
学习作者通过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所寄寓的人性理想
鉴赏小说人物塑造的手法,体会“复活”的含义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理解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法与学法
教学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复活”在字面上指生命在死亡后再复生,一般指肉身上的复活。这种复活方式只在民间传说与恐怖电影中出现,多含荒诞诡异的元素。还有种复活,在游戏中常常出现,是游戏机制附带的,“复活”相当于多加一命。而作为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复活”是什么样的呢?有怎样的含义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复活(节选)》。
学习活动
活动一: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1.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2.了解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3.相关评价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
4.写作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1.明确字音
活动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扫清障碍
哽住(gěng) 饶恕(ráo)
害臊(sào) 鬈发(quán)
斜睨(nì) 赎罪(shú)
擤鼻涕(xǐnɡ) 害臊(sào)
瞟一眼(piǎo) 踱步(duó)
嫣然一笑(yān) 鄙夷不屑(bǐ yí bù xiè)
2.解释词语
夺眶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1.《复活》故事梗概
活动三:了解全书内容,梳理课文情节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2.前情提要
3.粗读课文,梳理情节
探望缘由:聂赫留朵夫想向玛丝洛娃认罪
复活(节选)
探望过程:聂赫留朵夫“述罪+欲唤醒玛丝洛娃的本性”,但被玛丝洛娃利用
探望结果:聂赫留朵夫想再次见到玛丝洛娃,但他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
观看电影《复活》,借助电影更好地了解《复活》整本书的架构,同时借助对电影的理解,制作玛丝洛娃或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名片。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简明扼要,200字左右。
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塞内加曾说:“灵魂的力量比任何命运都强大。凭着自己的力量,他既能造福于生活,也能给生活带来不幸。”积极正向的灵魂,可以推翻一切阻碍,唤醒人心,给我们带来新的人生。
聂赫留朵夫的人生,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在受到诱惑时被改变,在灵魂召唤中醒来,在黑暗中寻回自我。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没有人是一成不变的,而人生,不过是一场灵魂蜕变的自我救赎。让我们继续品析《复活(节选)》,感受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习活动
1.总结归纳文中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提示: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活动一:阅读文本,归纳人物形象,了解人物背后的意义
提示:
①米考伯太太性格相对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爱慕虚荣、缺乏责任心但真挚善良、乐观向上,代表着当时底层人民的道德品质和纯真人性。“扁平人物”特征鲜明,是作家对社会上某一类人或某一种性格的概括,是一类人物的象征。
②聂赫留朵夫的性格是复杂而变化发展的,他有利己主义思想,有堕落的行为,也有否定自己、痛改前非的勇气,有人性中的善和仁爱。圆形人物思想性格的不断演进变化,使人物显得真实、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 ”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发展。福斯特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的,托尔斯泰笔下都是圆形人物。请以米考伯太太和聂赫留朵夫为例,谈谈你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理解。
3.总结归纳文中玛丝洛娃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
提示: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过程。
《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联系整部小说思考:“复活”的含义以及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分别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活动二:理解复活含义,体会人性理想
提示:
“复活”的含义:
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使精神、灵魂获得了新生,实现了“复活”。
小说《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在他眼里,只有妻子才是女人,凡是不能成为他妻子的女人都不是女人,而只是人”。
第二阶段
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第三阶段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则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耐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最后使她觉醒过来。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井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
综上所述,“复活”的含义指的是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精神的、灵魂的复活。
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美好的人性理想。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的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阅读课本中的选段,找出文中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特征的。
提示:
关于玛丝洛娃描写艺术的赏析
活动三:自主探究,研读文本,体味《复活》中的描写艺术
示范一: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示范二: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示范三:
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动作、神态描写。“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示范四: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语言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着向她要了十个卢布。
示范五: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示范一: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示范二: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提示:
关于聂赫留朵夫描写艺术的赏析
示范三: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件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示范四: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心理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聂赫留朵夫要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坚定吗?
提示:
不坚定。出于忏悔,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然而这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裕的贵族生活,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很矛盾。
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也不再是往日自己深爱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很多时候他都觉得她无药可救了,这使得聂赫留朵夫常常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
活动四:深度思考,拓展提升
作业
学校将举行主题为“寻求生命的光芒”的话剧演出,你作为编剧,打算将《复活》搬上舞台,请为你的话剧写一段推介词。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晰,有感染力。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