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1-22 20:3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吉林毓文中学 徐淑莉人教版必修1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设计理念:
基本理念: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尊重历史,追求真实。
指导思想:历史课讲历史、
站在今天看历史。返回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6单
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的内
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
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
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内容分析:以祖国统一大业为主线,以方针之
制定----成就之取得----前景之展望为具体内
容展开。
3、本课地位:体现了祖国统一是现代中国民主政
治建设的积极成果之一。返回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认识“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的内在联系以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与实践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屏幕展示和视频播放以及师生探究问题,对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实践过程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真正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在了解中国国情的过程中,树立爱国主义情怀,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返回学情分析:
组成:高一学生。
现状:掌握一定相关知识;
具有一定学习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策:
1、注意与初中课程衔接,
2、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
3、坚持基础性、时代性、生活化。返回教法学法:
创设情景
问题探究返回教学重点:
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实践过程
教学难点:
祖国统一的必然性及台湾问题解决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返回返回统一方针之制定——知识梳理:奠基:
1963年周恩来提出“一纲四目”。
萌芽:
1979年中共提出“三通四流”的建议。
提出:
1982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 概念。
固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设立特别行政区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1984年和1987年中英联合声明和中葡联合声明分别签定。1990年和1993年通过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使“一国两制”进一步法制化。 知识拓展:“一国两制”形成发展的过程:问题探究1:
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构想是创造性的思想成果?返回祖国统一成就——港澳回归1、播放视频——香港问题的由来2、屏幕展示——中国历届政府收复香港的历程及失败因素 返回播放视频——香港回归的过程问题探究2:
中英双方为什么能对香港回归达成协议,雪洗百年耻辱?返回历史回望:1887年《中葡北京条约》,澳门正式成为了葡萄牙殖民地。
回归历程:
1、中葡谈判:回归时间、土生葡人利益、军队进驻。
2、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3、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历史意义:
1、祖国统一第二步完成,
2、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彻底解决。澳门回归的知识梳理返回祖国统一前景——台湾问题国民党六位领袖与中共的恩怨情仇
1、孙中山:与中共真心做朋友——
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掀起国民大革命。
2、蒋家父子:与中共纠缠一生——
蒋介石:“四一二”政变终结与中共合作、军事围剿、
重建国共合作抗日、发动内战、退至台湾后
坚持一个中国立场、与中共中央密谈合作。
蒋经国:针对“一国两制”提出“三民主义统一”、
放宽管制、开放探亲、终结国共敌对关系。
3、连战、马英九、吴伯雄:相逢一笑泯恩仇——
2005年胡连会打开国共第三次合作的窗口。
2008年胡吴会、陈江会、陈马会两岸关系步
入和平发展阶段。
“武力解放、一国一制” “和平统一” 朝鲜战争战 略重心北移中共中央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国共两党 共同努力文革中断和平进程 改革开放后,明确提出“一国两制” 国共两党密切往来 问题探究3:
根据上述信息,分析祖国统一的必然因素有哪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何重大意义?
返回知识结构:祖国的统一大业台湾
(1980’S)香港
(1984-1997)澳门
(1987-1999)台湾
……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践板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指导方针:“一国两制”含义
背景
过程
意义实践过程成就:港澳回归港澳问题由来
回归历程
历史意义前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由来
和平统一进程
前景展望返回 2009年马英九再次当选国民党主席,预测“胡(锦涛)马(英九)会”是否可能出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能否实现?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