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2023.10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如果说,血缘基础是中国传统思想在根基方面的本源,那么,实用理性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
先秦各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前景出路而授徒立说,使得从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没有走向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如希腊),也没有沉入厌弃人世的追求解脱之途(如印度),而是执着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以氏族血缘为社会纽带,使人际关系(社会伦理和人事实际)异常突出,占居了思想考虑的首要地位,而长期农业小生产的经验论则是促使这种实用理性能顽强保存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实用理性是与中国文化、科学、艺术各个方而相联系相渗透而形成、发展和长期延续的。中国兵书成熟极早,中国医学至今有效,中国农业之精耕细作,中国技艺的独特风貌,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重要现象。它们与天文、历数、制造、炼丹等等还有所不同,兵、农、医、艺涉及极为广泛的社会民众性和生死攸关的严重实用性,并与中国民族的生存保持直接的关系。所以,我曾指出老子之于兵、荀易之于农、阴阳五行之于医、庄禅之于艺(首先是技艺)的联系。
从而,从哲学看,中国古代的辩证思想虽然非常丰富而成熟,但它是处理人生的辩证法而不是精确概念的辩证法。由于强调社会的稳定、人际的和谐,它们又是互补的辩证法,而不是否定的辩证法。它的重点在揭示对立项双方的补充、渗透和运动推移以取得事物或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而不在强调概念或事物的斗争成毁或不可相容。中国古代也有唯物论唯心论之分,例如孟子与荀子,王阳明与王船山……,但由于主客体的对立和人我之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并不占重要地位,唯物唯心之争就远未获有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上的巨大意义。而像“气”、“神”、“道”、“理”等等,不仅仅是中国哲学而且还经常是中国整个文化中的基本范畴,有时便很难明确厘定它们究竟是精神还是物质。“气”可以是“活动着的物质”,也可以是“生命力”的精神概念。“神”、“理”、“道”似乎是精神了,然而它也可以是某种物质性的功能或规律。中国也讲认识论,但它是从属于伦理学的。它强调的主要是伦理责任的自觉意识,从孔子的“未知焉得仁”到理学的“格物致知”,都如此。
就整体说,中国实用理性有其唯物论的某些基本倾向,其中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它特别执着于历史。历史意识的发达是中国实用理性的重要内容和特征。所以,它重视从长远的、系统的角度来客观地考察思索和估量事物,而不重眼下的短暂的得失胜负成败利害,这使它区别于其它各种实用主义。先秦各家如儒、墨、老、韩等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这种历史意识。到荀子、《易传》,则将这种历史意识提升为贯古今通天人的世界观。把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铸为一体,使历史观、认识论、伦理学和辩证法相合一,成为一种历史(经验)加情感(人际)的理性,这正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一个特征。这样,也就使情感一般不越出人际界限而狂暴倾泄,理智一般也不越出经验界限而自由翱翔,也正因为此,中国哲学和文化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毋宁更欣赏和满足于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非逻辑非纯思辨非形式分析所能得到的真理和领悟。具有抽象思辨兴趣的名家和墨辩没能得到发展,到了汉代大一统意识形态确定后,实用理性的思维模式便随之确定难以动摇了。中国实用理性的传统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发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义的泛滥。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构成了一种性格—思想模式,使中国民族获得和承续着一种清醒冷静而又温情脉脉的中庸心理: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珍视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所有这些,给这个民族的科学、文化、观念形态,行为模式带来了许多优点和缺点。它在适应迅速变动的近现代生活和科学前进道上显得蹒跚而艰难。今天,在保存自己文化优点的同时,如何认真研究和注意吸取像德国抽象思辨那种惊人的深刻力量、英美经验论传统中的知性清晰和不惑精神、俄罗斯民族忧郁深沉的超越要求……,使中国的实用理性极大地跨越一步,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构建,便是一件巨大而艰难的工作,也将是一个历史的漫长过程。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之《试谈中国的智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实用理性的产生流传,与氏族血缘的作用、农业生产的经验论以及和文化、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渗透联系都有密切关系。
B.中国古代辩证思想丰富而成熟,既揭示对立项双方的补充、渗透和运动推移,又强调概念和事物的斗争成毁、主张唯心唯物的辨析。
C.“气”、“神”、“道”等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有时很难明确厘定它们究竟是精神还是物质,它们通常具备两个方面的内涵。
D.中国实用理性是一种历史加情感的理性,这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一个特征;这样情感不越出人际界限,理知不越出经验界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实用理性产生伊始具备的特点,很可能是当时社会背景带来的迫切性和现实感决定的。
B.“否定的辩证法”意味着提出者不看重社会的稳定和人际的和谐,而更关注主客对立和人我之分。
C.西方文化中的“认识论”更强调人对知识的获得和外部世界的认知,而非伦理责任的自觉意识。
D.中国实用理性的诸多缺点难以与近现代生活与科学发展契合,唯有在借鉴中重构,才能真正走向新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例证来说明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特点的是(3分)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B.时有风吹幡动。……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坛经》)
C.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D.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人间词话》)
4.简要概括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实用理性”这一话题。(4分)
5.在第二单元课文中选取一家之言论,用来说明中国实用理性“重视从长远的、系统的角度来客观地考察思索和估量事物,而不重眼下的短暂的得失胜负成败利害”这一特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第二天清早,秋分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她们路过蠡县、博野、安国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欢迎。
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庆山回来了,现在在五龙堂;你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
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不回来,你整天等,整宿盼;一下子回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们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有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前,和乡亲们说笑。她凭着夫妻间难言的感觉,立时就认出那是自己一别十年的亲人。
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有些发软,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
人们冲着她招手、喊叫,丈夫也转过身来望着她,秋分红着脸爬上堤坡。
乡亲们见她来了,说笑着走散了,庆山望着她笑了笑,也转身进小屋里去。公公高四海从河滩里背回一捆青草,撒给那几只卧在小南窗下面休息的山羊。
高四海摸着一只大公羊的角说:“你也还没有吃饭吧?快到屋里和他一块儿做点吃的。”
秋分走进屋里来,好像十年以前下了花轿,刚刚登上这家的门槛。她觉得这小屋变得和往日不同,忽然又光亮又暖和了。自己的丈夫,那个高个儿,正坐在炕沿上望着她,她忍不住热泪,赶快走到锅台那里点火去了。她家烧的是煤,埋在热灰下面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她的手一触风箱把,炉灶里立时就冒起青烟,腾起火苗儿的红光来。望着旺盛的火,秋分的心安静下来。她把瓦罐里的白面全倒出,用全身的力量揉和了,细心切成面条儿,把所有的油盐酱醋当了作料。水开了,她揭开锅盖,滚腾的水纷纷窜了出来,秋分两手捧着又细又长、好像永远扯不断的面条儿,下到锅里去。
忽然,在炕角里,有一个小娃子尖声哭叫了起来。高庆山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个不到两生日的孩子睡醒了,抓手揪脚地哭着。
“唔!这是哪里来的?”庆山立起身来,望着秋分。“哪里来的?”秋分笑着说,“远道来的。你不用多心,这是今年热天,一个从关东逃难来的女人,在河口上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咱爹叫把这孩子收养下来。要不,你哪里有这么现成的儿子哩!”
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
吃饭的时候,高翔赶来了,两个老同志见面,拉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庆山从里边衣袋里,掏出一封信,交给高翔说:“这是我的介绍信,组织上叫我交你的,还怕路上不好走,叫我换了一身便衣,赶上一群山羊。路上什么事也没有,没想到和你碰的又这样巧。”
高翔看完了信说:“你来得正好。在军事上,我既没有经验,新近遇到的情况又很复杂。你先不用到高阳去,就帮我在这里完成一个任务吧!”
庆山正要问什么任务,高翔的爹领着小女孩来看儿子了。
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
小女孩慢腾腾地说:“俺爹!”
秋分指着高翔,小女孩没想到她的爹竟是一个完全面生的人,不敢走过去,高翔过来把她抱起。
秋分又逗她。
庆山对高翔说:“我好像从没见过她,长得这样高了!”
秋分说:“你哪里见过她,你们走的时候,她娘刚刚坐了月子!”
高翔拍拍怀里的孩子,放在地下,笑着说:“我马上要和庆山哥谈谈这里的情况,开展工作,你们先到外边去玩一会儿。”
高四海、高翔的父亲抱着孩子出去了,秋分噘着嘴说:“我听听也不行吗?”
“不行,”高翔说,“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
“等着你考察!”秋分给他们点着灯,就扭身走了。
他们两个在屋里谈着,秋分她们就坐在堤坡上等着,天上出着星星,高翔的小女孩指着:
“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
一直等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他们还没有谈完。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子有什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
高四海抽着烟没有说话,大烟锅里的火星飞扬到河滩里去。儿子回来,老人高兴,心里也有些沉重。他们回来了,他们又聚在一起商议着闹事了。那些狂热,那些斗争、流血的景象和牺牲了的伙伴的声音、面貌,一时又都在老人的眼前,在晚秋的田野里浮现出来,旋转起来。老人有些激动,也感到深深的痛苦。自从儿子出走,斗争失败,这十年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当爹娘的,当妻子的是怎样熬过了这十年的白天和黑夜啊?再闹起来!那次是和地面上的土豪劣绅,这次是和日本。人家兵强马壮,占了中国这么大的地面,国家的军队全叫人家赶得飞天落地,就凭老百姓这点土枪土炮,能够战胜敌人?他思想着,身边的草上已经汪着深夜的露水,高翔的小女孩打着呵欠躺在她爷爷的怀里睡着了。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土人情。
B.孙犁的作品侧重表现农村青年女性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秋分是孙犁的小说中农村青年女性的典型代表。
C.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了抗击侵略者而造成的父子分离、夫妻离散、父女不相识。
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以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为主,并辅以语言、动作描写。面对高翔的拒绝,秋分以一句“等着你考察”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结尾高翔父亲抱怨儿子把他们赶到野地里,高四海则替儿子的“闹事”担忧,作者对这两位父亲的不同表现,有褒有贬。
B.高翔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斗争,小说开头写他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人民对抗日斗争的衷心支持,并且相信他有战斗经验。
C.小说的结尾借高庆山父亲高四海的内心活动进一步交代了时代背景,既表现了老人复杂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
D.秋分没有一天不牵挂庆山的安危,现在他终于回家了,可秋分看到他“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十年中积聚的怨愤情绪也迸发出来。
8.“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请结合作品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9.孙犁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诗性”特征,本文也极具“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馀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蓬累,飞蓬随风飘行。比喻人的行止不能自主,飘忽不定。
B.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因亦谓道家为黄老。
C.数,屡次,与《鸿门宴》中“范曾数目项王”中的“数”词义相同。
D.归,回去,与《侍坐章》里“咏而归”的“归”词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认为孔子所问之礼已过时,君子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这体现了道家和儒家对礼制的不同态度。
B.孔子认为老子的言谈无法忖度和知晓,用龙来比喻他,含有钦佩的意思,也隐有对老子的批评之意。
C.韩非痛恨韩王治理国家不致力于加强法制,反凭借君主的权势去支使臣下;不能富国强兵任用贤才,反而提拔那些于国有害之人,让他们位居功臣之上。
D.从“未信用”、“以为然”、“后悔之”等记叙可以看出,秦王虽然赏识韩非,但对他的态度一直游移不定,最终导致韩非的悲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2分)
(2)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3分)
(3)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分)
14.李斯对韩非的态度和他在《谏逐客书》里对秦国客卿的态度截然相反,为什么?请简述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普天乐 嘲西席①
元·张鸣善
讲诗书,习功课。爷娘行②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养性终朝端然坐,免叫人笑俺风魔③。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馆东④道不识字由他。
【注】①西席:家庭教师。②行:读音háng,宋元俗语,“这里,这边”的意思。③风魔:没有规矩。④馆东:出钱请老师的学生家长。
15.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A.西席,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古人席次以东为尊,本曲嘲讽了一位地位低下的教师爷,故曲题《嘲西席》。
B.这首曲共分三层。头二句是总写“讲”与“习”。中间六句为第二层,“讲”之内容。后三句写对“讲”与“习”的不同态度。
C.本曲与“孝悌忠恕”内容对应的句子是“爷娘行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
D.本曲前后两部分庄重与诙谐构成强烈对比,充满喜剧意味;语言浅显,质朴通俗,行文活泼;口语化。
16.本曲刻画的人物有三个,试选取其中两位分析其形象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诚意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
(4)《<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了,即“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5)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原型是《<老子>四章》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下面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模(mú)样 侮(wū)辱 勉强(qiǎng) 功亏一溃(kuì)
B.停泊(bó) 接载(zǎi) 场(cháng)所 复辟(bì)
C.井陉(xíng) 咀嚼(jué) 半晌(shǎng) 幡(fān)然
D.寒噤(jìn) 侧隐(yǐng) 怵(chù)惕 文质彬彬(bīn)
19.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以语录体为主,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礼记》是儒家“十三经”中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是记载春秋战国礼仪制度的《仪礼》和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政治规章制度的《周礼》。
C.《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
D.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学说以“兼爱”为核心,《兼爱》有上中下篇,语文书中所选为上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死而不亡者寿 人而不仁,如礼何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生于毫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A.何为其然也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D.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古人喜欢佩玉,因为他们认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佩戴玉石的目的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但老子却说:“不欲绿绿如玉,珞珞如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原因很简单,玉石很珍贵,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头遍地都是,却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最珍贵的东西,看起来反而不珍贵。就像水、空气一样,它们是免费的,但远远比玉石黄金珍贵多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扬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2023.10
1.B(“强调”和“主张”引领的两句话与原文意思相反)
2.B(是否关注“主客对立”、“人我之分”已经不属于否定辩证法的范畴。)
3.C(C项是文中所说“互补的辩证法……不在强调概念或事物的斗争成毁或不可相容。”A不存在互补关系,B涉及唯心唯物之分,D涉及主客对立,都非中国哲学重点)
4.产生的背景和文化源流(2分);哲学特点(1分);整体上历史意识的发达(1分)。
5.如儒家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德行的君子明白义利之辨,着眼于社会的长远走向而非一时的物质利益,符合中国实用理性的这一特点。(引述得当2分,阐释合理2分)
6.D (“以心理描写为主”错误,文章只是在塑造秋分和高四海形象的时候使用心理描写;“流露出不满的情绪”错误,这一信息于文无据,秋分想要“听听”,高翔拒绝了,“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高翔说的是实情,可以看出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高翔的拒绝是合情合理的,而“等着你考察”可以看出秋分已经为参加革命做好准备,并没有“不满”。)
7.C (A.“高翔父亲抱怨儿子把他们赶到野地里”错误,从“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子有什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可知,高翔父亲并不是真正的“抱怨”,而是带有开玩笑的意味;另外“有褒有贬”错误,作者只是客观叙述,并无“褒贬”。B.“相信他有战斗经验”错误,这说明人民对抗日的支持,无法看出人民相信“他有战斗经验”,而且后文高翔也说“在军事上,我没有经验”。D.“怨愤情绪”错误,从文中来看,“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买一场”应是表现了秋分此时因和丈夫相见喜极而泣的情感。)
8.①庆山为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得以幸存、为父亲和妻子收养这个孩子而感到高兴;运用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一个战士的情怀。
②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当他怀着庄重、神圣的心情抱起孩子,心里涌起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决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景物描写情景交融,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炉灶里的 “青烟和火苗儿的红光”,“满天的星斗”,“深夜的露水”,画面恬静优美。
②淡化故事情节。没有紧张的冲突,而是以舒缓的节奏、相对轻松的氛围表现人民对抗战的积极态度。
③人物形象的诗化。孙犁是将农村青年妇女当作“美的极致”的化身来表现的,本文着意表现秋分等人的人性人情之美。
④诗化的语言。“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等语言纯朴自然清新。
(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C
D(文中的“归”是使动用法)
12.B(“批评之意”文中无体现)
13.(1)好的商人把货物深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君子德行很高,表面上看起来却很愚钝。(“良贾”1分,整体意思对1分)
(2)唉!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并且同他交往,就死而无憾了!(语气、“游”、“恨”各1分)
(3)“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利”、“用”和前后句的因果关系各1分)
14.李斯认为自己不如韩非,嫉妒他,怕他影响自己在秦国的地位,因而诽谤他(2分);写《谏逐客书》时秦要驱逐的是李斯这样的客卿,为维持自己在秦地位劝秦王广纳人才(1分)。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问礼。老子说:“您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早已死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出仕,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深藏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君子德行很高,表面上看起来却很愚钝。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去掉您高贵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您自己都没什么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罩住它,会游的可以用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一条龙吧!”老子研究道德的学问,他的学说以隐秘不求名声为主旨。老子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落,就要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讲述道德的含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开,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韩非,是韩国的一位公子。喜欢刑名法术的学说,而其学说根本上源于黄、老之学。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擅长著书。和李斯一起师事荀卿,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韩非看到韩国日益削弱,多次上书规劝韩王,韩王不采用他的意见。当时韩非痛恨韩王治理国家不致力于加强法制,反凭借君主的权势去支使臣下,不能富国强兵,求才任贤,反而提拔那些浮夸过度对国家有害的人,让他们位居真正的功臣之上。韩非认为儒家用文献经典扰乱国家法度,游侠用武力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国君宠爱有名气的人,国家危急时就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供养的不是要使用的人,要使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他悲叹廉洁正直之士被邪恶不正的臣子所排挤,观察历史上成败得失的经验,所以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然而韩非知道游说的难处,作了一篇《说难》讲得很详细,他最终死在秦国,自己没能逃脱游说带来的灾祸。有人把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看到《孤愤》、《五蠹》这些书,说:“唉!我如果能见到这个人并且同他交往,就死而无憾了!”李斯说:“这是韩非著的书。”秦国于是立即攻打韩国。韩王当初不用韩非,等危急时,才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喜欢他,还没任用他。李斯、姚贾嫉妒韩非,诽谤他道:“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大王想吞并各国,韩非终究会帮助韩国而不会帮助秦国,这也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不任用他,留他很久再把他放回去,这是自留祸患啊,不如找出他的过错按法律杀了他。”秦王认为他们说得对,把韩非交狱吏治罪。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王讲清楚,没能见到秦王。秦王后来悔悟,派人去赦免他,韩非已经死了。
15.A(古人席次以西为尊,本曲确实是对这位家塾教师的嘲讽,但并非是嘲讽其地位底下,而是嘲讽其教学内容与方式的问题。)
16.东家老爷:家境尚可,溺爱孩子——请先生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识点字,认识短浅;看学习情况不识字也就算了,有些溺爱孩子。私塾先生:严格要求,有些啰嗦——严格要求学生端坐学习,授课的知识学生兴趣不大,在学生看来有些啰嗦。学童:顽皮好动,不愿学习——面对老师要求好好琢磨领会,学童却反感抵制,嫌老师啰嗦,表现出不耐烦。(形象1分,分析2分)
17.(1)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3)先修其身 先致其知
(4)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 (5)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18.C(A. 侮(wǔ)辱,功亏一篑 B.接载(zài);场(chǎng)所,D.恻隐(yǐn))
19.C(《老子》又名《道德经》。)
20.B(A.连词,表转折;表假设,如果;B.结构助词,的;C.介词,用;介词,把;D.介词,从;介词,给。)
21.C(例句与C都是判断句。A项和B项为宾语前置,D项“也”在句末表肯定语气)
22.①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②他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③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第①空,依据后文“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可知,此处可填“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第②空,依据后文“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可知,此处可填“他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第③空,依据后文“却能被所有人使用”可知,此处可填“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