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虚与实,既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又是一种艺术实残的尺度。宋人范睛文在《对床
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
其难也。”以虚为虚,就会陪入纯种的虚无主义;以实为实,就会机械侵化,全无生气:
唯有化实为虚,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
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相朝如生的人
物形象。
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煮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而记另外一些内客、事
件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填充。化实为虚,由虚入实。如沈既济(任
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林丽”四字正面叙写任氏之美,并无具休的描辈刻画,但其
美悦却如在日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全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
已,“见之惊悦,策其驴,息先之,息后之,将挑而未敢”。更为精彩的是,韦基派建家准
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役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使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
简单的一问一答,任氏的绝美之姿已经跃然纸上。接着又不厌其须地拿出其他佳丽进行对
比,特别是吴王之第六女,“黎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但即便如此美悦,与任氏比起
来,仍“非其伦也”。所有这些铺叙,没有一处正面猫幕,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
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
再比如装惆的《昆仑奴,虽然磨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读者读完全篇,对其所细
仍然甚少,他究竟从哪里来,如何具有这样超常的本须,最后又怎样生活等等,这些问题
小说中都没有交代,但人物的形象却因此而具有了巨大的张力,那些空白点召唤着读者的
参与,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而正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永年二中 2023-2024 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 B 【 解析】 A.“到唐传奇才开始运用”于文无据。C. “或许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
验来填补这些空白”表述不当,原文是说“ 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
D. “《昆仑奴》的诗笔则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错 ,“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的不
是诗笔,而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
2. B 【解析】A. 原文是说“唐传奇小说突破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拘囿,尽情显示了唐人的个性风
度,并非说志人、志怪小说没有尽情显示六朝人的个性风度。C.“动物、精怪也常常成为诗人吟咏
的对象,错误 ,原文是说动物、精怪也以自我为吟咏对象 ,具有浪漫气息。 D.“唐传奇中关于李
舟、李牟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有多篇”错误,原文是说还有多篇类似这样善笛和听众为
笛声所陶醉的描写。
3. C 【 解析】“材料二整体呈现‘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错误,整体应为“总—分”结构。
4. ①材料一所说的“诗笔”侧重于论述唐传奇借鉴诗歌诗意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使小说人物形
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②材料二所说的“诗笔”侧重于论述唐人特定的艺术品质,
呈现出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
亦可酌情给分)
5. ①作者运用“诗笔”从侧面烘托 ,从虚处着笔 ,写不同的人见到罗敷时的反应,从侧面写出罗敷
的美貌。②化实为虚,由虚入实,留下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想
象罗敷的美貌,不同的读者心目中的罗敷又各不相同 。( 每点 3 分 ,意思 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
只要言之有理 , 亦可酌情 给分)
6.A【解析】“一眼就认出父亲”错。根据原文,宋振中先是漫无目的地喊“爸爸”,宋绮云“举起手,
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如此才认定此人是宋振中的父亲。
7.D【解析】“显示出二人在教育观念上的不同”错。妈妈喊宋振中为“小萝卜头”,表现了对儿子的
亲切,与教育观念无关。
8.①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更侧重于表现宋振中的心理与情感,使小说具有明显的抒
情特质;②文本一采用儿童视角叙事,以孩童的天真烂漫与严酷的外部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使宋振
中的故事更加感人;③文本一采用亡者视角叙述宋振中遇害的情景及宋振中的身后事,呈现烈士的
当代价值,角度新颖,引发读者思考。(每点 2分,写对两点即可。)
【解析】①结合“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我这样安慰妈妈。其实,
我是多么想象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我被吓到了,原来不吃饭的原因,是这里的
看守想毒死大家。我当然也不会去吃下了毒药的饭,就躺下了”“那时候,我六岁多一点儿,妈妈和
同室的阿姨,都不吃饭。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帮妈妈送衣服给‘疯老头’,当小小交通员陪
他进城时,觉得很骄傲”“我还告诉白公馆监牢里的很多人,他们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可是,
我觉得我和爸爸妈妈都还活着”可知,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直接抒写“我”的心理
感受,使小说具有明显的抒情特质;
②结合“母亲告诉我这个名字的同时,还说出了‘英俊潇洒’四个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只是觉得他好高大哦,两道眉毛浓浓的”“我发着高烧,还是一个劲儿地喊着:爸爸,爸爸,带我
出去!”“妈妈,我只想天天和你在一起,我只想能见到爸爸。我这样安慰妈妈。其实,我是多么想
象小鸟一样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啊”可知,文本一采用儿童视角叙事,文中的“我”是小萝
卜头,是一个从小被关在监狱的孩子,以孩童的天真烂漫与严酷的外部环境形成强烈对比,使宋振
中的故事更加感人;
高二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5 页
{#{QQABZQIAogigQABAAAgCEwHiCAEQkAACCCoOxAAAoAAAgQFABAA=}#}
③结合“他们无视妈妈的哀求——希望放了我,而是当着妈妈的面杀了我,然后才枪杀了妈妈
的。那时候我只有八岁多一点儿,离新中国成立只有二十四天”“我虽然离开了渴望过的世界,可是,
我觉得我和爸爸妈妈都还活着。我们活在《红岩》一书的第二十章中,活在了读者的心里呀!”可知,
文本一采用亡者视角,以被秘密杀害的“小萝卜头”宋振中的口吻,叙述宋振中遇害的情景及宋振
中的身后事,呈现烈士的当代价值,角度新颖,引发读者思考。
9.(1)汪曾祺所谓“留白”,是指作家在构思、创作小小说之初,就要根据小小说的文体特点,对
小说内容进行剪裁,以突出重点。(2)体现:①情节具有跳跃性。小说主要由父子相认、从师学习、
告别狱友三个场景描写组成,情节之间并不连贯,体现了小小说在情节上的“留白”;②情节安排有
详有略。小说详写宋振中的狱中生活,呈现其成长过程,略写宋振中遇害经过和身后事,使宋振中
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解析】“留白”:结合文本二“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所谓‘留白’,就是少写”“应该在写的
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捉摸一句,都要想一想:这一句是不是可以不写?尽量少写,写下来的
便都是必要的,一句是一句”可知,汪曾祺所谓“留白”,是指作家在构思、创作小小说之初,就要
根据小小说的文体特点,对小说内容进行剪裁,以突出重点。
体现:①情节具有跳跃性。小说主要由父子相认、从师学习、告别狱友三个场景描写组成,而
关于宋振中以及父母如何被敌人关进监狱,父母在狱中如何坚持革命,一家人遇害的情况等情节写
的很少,或不写,情节之间并不连贯,体现了小小说在情节上的“留白”;②情节安排有详有略。小
说用了大量篇幅详写宋振中的狱中生活,如父子相认、从师学习、告别狱友三个场景,呈现其成长
过程,而“他们无视妈妈的哀求——希望放了我,而是当着妈妈的面杀了我,然后才枪杀了妈妈的。
那时候我只有八岁多一点儿,离新中国成立只有二十四天”“我们活在《红岩》一书的第二十章中,
活在了读者的心里呀!”用简短的文章写宋振中遇害经过和身后事,是略写,详略结合使宋振中的形
象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10.C F G
11.B(“治之于未乱”中的“治”是治理的意思)
12.A(“没有缺点”不正确,管仲有不节俭的缺点)
13.(1)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在成功之日完成,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非,不是;状语后置;
所由起,缘由起因,每处 1分,句意 1分)
(2)他们本来就是祸乱国家的人,但是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固:本来;判断句;顾:但是,只
是;每处 1分,句意 1分)
14.相同点: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使齐国富民强,建立了不朽功绩
不同点: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苏洵认为管仲不能举荐贤才。
15. C【解析】“颈联用借代修辞”错误。颈联是说“本来还以为莲蓬成长起来可以保持秋莲的晚节,
哪里知道白露之时秋风已经刮起”,诗人借写秋莲遭遇白露秋风,身不由己,来表达自己难以保全晚
节的凄凉和无奈之情,这是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16.①“残荷”和“雨声”,引发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悲,寄寓了她的孤苦、落寞之情。(或可答:残荷
与秋雨,视觉与听觉结合,寄寓了林黛玉对清冷残破之美的偏好。)②本诗中,莲花虽由盛转衰,但
精气犹存,诗人由此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
为的思想感情。
【解析】林黛玉对“留得残荷听雨声”情有独钟,是因为她父母双亡,之后在贾府寄人篱下,
饱受孤独、凄凉之苦。而“残荷”和“雨声”,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代表了凄凉哀伤的意象,点点秋雨
击打在“残荷”之上,视觉与听觉结合,自然引发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悲,寄寓了她的孤苦、落寞之
情,也寄寓了林黛玉对清冷残破之美的偏好。
本诗中,前三联借秋莲受到风霜摧残而凋萎的景况来自喻,莲花虽由盛转衰, 但精气犹存,本
诗尾联“盛衰老眼依然在, 莫放扁舟酒易空”,是说“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盛衰一样都在我的老
高二语文答案 第 2 页 共 5 页
{#{QQABZQIAogigQABAAAgCEwHiCAEQkAACCCoOxAAAoAAAgQFABAA=}#}
眼中历历分明,不要空着小船上的酒杯,珍惜眼前的好时光吧”,诗人由秋莲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
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诗文大意】
盛开在夏季的莲花到了秋天经受不住风霜的侵袭而渐渐凋萎了,淡淡的清香还能引起谁的欣赏
兴趣呢?
不能让人忍受的是秋莲的花叶已经败落了,更有甚者是还处在江水清凉月色冷漠的环境中。
本来还以为莲蓬成长起来可以保持秋莲的晚节,哪里知道白露之时凛冽的秋风已经刮起?
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盛衰一样都在我的老眼中历历分明,不要空着小船上的酒杯,珍惜眼前
的好时光吧。
17.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8.①户外运动不等于暴晒②过度使用电子产品③睡眠不足
【解析】①根据语境孩子户外活动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根据后文“要注意预防紫外线对眼睛及皮
肤的伤害”可知户外活动要预防紫外线,可填“户外运动不等于暴晒”。
②根据后文“要积极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可知导致近视的有一个原因是不合理地使用电子
产品,可填“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③根据后文“要保证孩子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摸黑玩手机”可知影响孩子视力的有一个原因是睡眠
不足,可填“睡眠不足”。
19.④把“增强”改为“提高”。⑥在“保护”前加“为”。
【解析】④搭配不当,“增强”和“意识”搭配不当,把“增强”改为“提高”。⑥成分残缺,缺少
介词“为”,在“保护”前加“为”。
20. C 【解析】该项与文中的 “那么”是代词,指示性质、状态、方式、程度等。A. 代词,泛指行
为和动作,常和“这么”配合使用。B. 连词 ,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或作出判断。
D. 放在数量词前,表示估计数目。
21. ①用逗号将“因为”和后面的理由隔开来 , 强调了“脸上的肌肉也被冻僵了” 。
②用逗号将“因为”和后面的理由隔开来,形成短句,符合严重受冻对说话的影响。
(答出一点给 1 分 ,答出两点给 3 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
给分)
22. ①原文“怎么会”表达疑问语气 ,表现出“我们” 突然发现白雪覆盖下的水流的惊奇和疑问;
改句的 “竟会”表达肯定语气,强调的是白雪覆盖下出现水流的现象出人意料。②原文的疑问语气
与下文“我们都睁大了眼睛 ,疑惑不解”语意连贯;改句的肯定语气不能与下文形成连贯的语意。(每
点 2 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3.【立意提示】
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讲“好的表达”的评价标准:“言之有物”指表达要有思想、有内容;“言
之有序”指表达要有逻辑性;“言之有理”指表达要有道理,有事实根据或理论支撑;“言之有情”,
指表达要真诚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好的表达要符合情境,恰到好处”,指表达要符合身份,场合,
谈话对象等情境因素,分寸掌握恰当。第二层从多角度分析了“好的表达”的意义。
可以围绕好的表达的标准去写,也可以分析好的表达的意义,也可以阐发如何才能表达好,或
者兼具几个方面。写好这个作文需要广泛联系生活,从中寻找到具有启示意义的材料,写出独特感
受和理性思考。从课本中挖掘材料,提炼对话题的认识,是写好此次作文的重要途径。
例文:
良言如春,慧语生花:探究良好表达的魅力与价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好的言语却可横跨时空,流传千古。何为好的言语?好的
言语应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它能在合适的情境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人的所
高二语文答案 第 3 页 共 5 页
{#{QQABZQIAogigQABAAAgCEwHiCAEQkAACCCoOxAAAoAAAgQFABAA=}#}
思所想,它能在关键的时刻如春日的阳光,驱散阴霾,启迪人心。好的言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
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强大工具。
好的表达可以凝聚人心,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昔日曹操破吕布,归咎于刘备“兄弟如手足,
妻子如衣服”之言,挑拨吕布与刘备之间的关系,试图离间二人。刘备接话:“衣服破尚可缝,手足
断难得连。”他以不变应万变,用巧妙的比喻回应了曹操的挑拨,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弥合了与
吕布之间的矛盾。刘备这番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表达,无疑凝聚了人心,解决了问题。
好的表达可以唤醒他人,给人以力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他以文字为武器,用尖锐的言辞唤醒沉睡的国人,激发他们的斗志。他以独立的人格和卓越的智慧,
用文字的力量抵御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唤醒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鲁迅先生的话言之有
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好的表达可以营造氛围,让人感受到温暖。我们常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在人际交往中,
一句温馨的话语可以化解矛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记得《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告
白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以温馨、生动的比喻表明心迹,营造出一种浪漫而甜蜜
的爱情氛围。这无疑是一句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物的表达,既彰显了贾宝玉的
学识和才华,又成功地传达了他对林黛玉的深深爱意。
好的表达可以增强个人和国家的话语权。古有诸葛亮舌战群儒,以智慧和言辞赢得众人的信服;
现有中国外交部以理服人,用平实、坦率的表达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些都离不开他们精
心的措辞和严谨的表达。他们的话语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典范,既能清
晰地阐述己方立场,又能打动人心。他们的表达是个人智慧和家国情怀的完美结合,是增强个人和
国家话语权的有力武器。
综上所述,好的表达如同春日的阳光,无论在何时何地何境下都能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它可以
凝聚人心,解决问题;它可以唤醒他人,给人以希望;它可以营造氛围,让人感受到爱意;它可以
增强个人和国家的话语权,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让我们去领略良好表达的魅力与价值吧!让我们用
好的表达去影响自己,去温暖他人!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
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靠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
说:“管仲匡正天下,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
向左边开了(被异族统治)。难道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有人说,管仲俭约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业,对于公事却不管,怎么谈得上俭约呢?
材料二:
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管仲一生都
在为使齐国国富民强而努力,诸侯不敢再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相继得到重用。齐桓
公最后在宫廷内乱中去世,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
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
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
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的原因,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
开方这三人,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但是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知
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么齐桓公是什么人呢?但是使齐桓公重
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想管仲
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也该了解他的为
高二语文答案 第 4 页 共 5 页
{#{QQABZQIAogigQABAAAgCEwHiCAEQkAACCCoOxAAAoAAAgQFABAA=}#}
人吧?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
望。管仲应该趁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
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不说也罢!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
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而晋文公之子晋灵公暴虐,不如
齐孝公待人宽容仁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的余威,在后世还称
霸了一百年之久。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
我阅览历史,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汉
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
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
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高二语文答案 第 5 页 共 5 页
{#{QQABZQIAogigQABAAAgCEwHiCAEQkAACCCoOxAAAoAAAg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