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狼牙山五壮士
6
壮
战士
敢于为正义事业牺牲的人
六年级语文上册
情境导入
01
助学资料
02
字词学习
03
初读感知
04
品读鉴赏
05
教学目录
07 拓展延伸
06 回顾总结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战。1945年,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英雄豪杰,他们的名字被刻入石碑,他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
导入新课
这些图片中的人物你们知道吗?在抗日战争中,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被人们誉为“狼牙山五壮士”。让我们怀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之情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他们保家卫国的壮举。
沈重(1915—1986)
主要作品:《神枪手李殿冰》《冷落了的大亚公司》等。
生平介绍:浙江人,新闻记者。1941年在《晋察冀日报》上发表了《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这篇通讯后被改编为《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北临易水。海拔1105米,上有大联陀、小鬼脸、阎王鼻子、天梯、棋盘陀五个山峰。形势险要,状如狼牙,故名狼牙山。1941年抗日战争时,八路军五壮士同本侵略者在此英勇战斗。主峰棋盘陀上建有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狼牙山
1941年秋,日军集结兵力,进犯晋察冀根据地,晋察冀军区某团七连负责防守狼牙山。经过连续奋战,敌人受到了重击。但是敌我力量悬殊,七连决定将连队和群众转移到龙王庙,六班的五位战士担任掩护任务。他们为了给部队转移争取时间,把敌人引向了狼牙山顶峰,后舍身跳崖,用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颂歌。
背景资料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亦称晋察冀边区。位于山西、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五省部分地区。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留下的部队在聂荣臻的率领下,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根据地在八十余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部队发展到约十万人。
日寇 奋战 险要 悬崖 攀登 山涧 崎岖 雹子 屹立 抡胳膊 晋察冀 手榴弹 绷着脸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惊天动地
kòu
pān
xuán
jiàn
qí qū
liú
báo
běng
yì
jié
jìn
lūn
字词学习
寇
弹
悬
沸
涧
雹
副
屹
抡
贯
榴
kòu
lūn
guàn
fù
liú
dàn
xuán
fèi
yì
jiàn
báo
拼音开关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棋
qí
悦
迈
mài
yuè
屈
qū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kòu
这个字包括三个部件,注意下半部分“元”字包住的小部件不要写错,部件上面的横左边不要出头。
guàn
上半部分的部件,里面是一竖,书写时不要写成上下两点。书写时要注意上半部分的笔顺。
1.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2.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老人教五年级上册课文
1
2
3
4
5
6
7
8
9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每部分的意思,概括小标题。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第 自然段):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 自然段):顶峰歼敌。
第五部分(第 自然段):英勇跳崖。
1
2
3
4-5
6-9
课文中的五壮士分别指谁?他们做了
什么?
班长:马宝玉
副班长:葛振林
战士: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他们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跳崖。
1
时间
地点
背景
“集中兵力”“大举进犯”表明敌人兵力强大,来势汹汹,与下文承担掩护任务的五位战士形成对比,敌众我寡,任务非常艰巨。
第1段:接受任务——见壮心
2
群体描写
“痛击”“有计划”“引上”等写出了五位战士的有勇有谋。
机智镇定、沉稳果敢
英勇无畏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拼尽全力
2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第2段:痛击敌人——见壮行
第二段最后一句中,描写敌人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描写敌人的情况,既表明敌人损失惨重,又从侧面衬托了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
阅读第二段,五壮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接受了什么任务?
五壮士在敌人大举进犯,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接受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
这样的形势下接受这样艰巨的任务,体现出五壮怎样的精神
勇担重任、不怕牺牲
第二自然段开头对五位战士的概括描写和战斗场面的概括描写就是一个面。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
小结:
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既给人以整体感,又突显了人物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课后第3题)
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
他们选择了哪一条?
为什么?
①
②
3
①
②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表现了班长的坚毅果敢和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坚定决心。
3
①
②
暴露群众和连队主力
牺牲自己,掩护群众和连队
生
绝路
第3段:引上绝路——明壮志
3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战士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为什么他们还紧跟着?
体现了战士们对班长所作决定的认同,舍生取义,为了保证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敌人一网打尽。
4
点击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留下最后一颗手榴弹,为下文写它的重要性埋下伏笔。
4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石头砸得很密集,非常迅猛有力,表现了战士们仇恨敌人,要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
第4段中对五位英雄的称呼由“战士”改为“壮士”,原因是什么?
五位战士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履行了职责,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他们本可以撤退,但为了人民的利益,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英勇跳崖,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
点击返回
对比阅读,下面哪句话表达效果更好
②拾起一块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扔!
①句好,更能表达出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和英勇杀敌的气势。
①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例: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刘翔像离弦的箭一样,带着必胜的决心,带着全国人民的期望,向终点冲去。
照样子,写句子。
朗读本段时,语速渐快,读出战斗时的紧张感。“抢”“夺”“举”和两个“砸”字要重读,读出战士们英勇杀敌的气势。“用石头砸”读出班长对敌人的仇恨。
朗读指导
5
动作描写
写出了马宝玉动作的干脆利落,表现了他的果断、英勇,以及对敌人的仇恨和誓死杀敌的决心。
照应上文的“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突出了班长的智慧,点明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的重要作用。
第4-5段:顶峰歼敌——看壮举
点击
写出了战士们顺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之情,表现了他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革命精神。
群体描写
语言描写
6
写出了班长视死如归、英勇无畏、勇于牺牲的精神。
6
第6段中的“望望”和“眺望”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上句中的“眺望”指向远方看,表现了五位壮士看到群众和连队安全转移后的欣慰之情。“望望”表现了五位壮士对敌人的蔑视。
点击返回
7
8
9
语言描写
群体描写
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五位壮士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恶,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
7
8
9
语言描写
群体描写
“坚强不屈”和“惊天动地”赞扬了五壮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
第6-9段:英勇跳崖——感壮言
默读第2—9自然段,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聚焦“点”比较异同。
内容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第2自然段
第3—9自然段
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逐个描写,罗列多个点
具体描写,点面交织
狼牙山五壮士
视死如归
不畏牺牲
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结构梳理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主要描写了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在完成 的任务后,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 继续痛击敌人,最后 ,英勇牺牲。课文表现了五位壮士面对强敌 、英勇顽强、 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 的精神。
棋盘陀
毫不畏惧
壮烈跳崖
忠于祖国
主题概括
拖住敌人
宁死不屈
1.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
2.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诗词名句积累
3.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
4.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毛泽东诗词名句积累
5.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6.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诗词名句积累
7.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七律·冬云》
8.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诗词名句积累
9.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采桑子·重阳》
10.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诗词名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