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7.《开国大典》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11:1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7
开国大典
六年级语文上册
情境导入
01
助学资料
02
字词学习
03
初读感知
04
品读鉴赏
05
教学目录
07 拓展延伸
06 回顾总结
1949年10月1日——一个举世瞩目的日子。这一天,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你们能想象当时的盛况吗?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见证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呢?
建立新的国家。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隆重的典礼。
李普(1918-2010)
生平介绍:原名李前管,李普是他在《新华日报》撰稿的笔名。1949年10月1日,随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报道了开国大典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主要作品:《开国大典》《我们的民主传统》《开国前后的信息》《记刘帅》等。
1949年,新华社特派记者李普和同事李千峰一起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30万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礼。李普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刻,并创作了《开国大典》这个作品。
背景资料
八盏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隆隆声 射入 爆发
宣告 高潮 距离 排山倒海
八盏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隆隆声 射入 爆发
宣告 高潮 距离 排山倒海
huì
zhì
yuè
lónɡ
shè
bào
xuān

宣告
宣读
宣布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典礼开始。
这庄严的( ),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宣读
宣布
宣告
八盏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隆隆声 射入 爆发
宣告 高潮 距离 排山倒海
八盏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隆隆声 射入 爆发
宣告 高潮 距离 排山倒海
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
1.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梳
理层次。
2.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
叙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1
2
3
4
第一部分(1-4):交代了开国大典的时间和地点,介绍了典礼开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大典前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二部分(5-13):大典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并宣读公告,进行阅兵式。
大典中
14
15
第三部分(14-15):阅兵式完毕后,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大典后
时间顺序
大典前
大典中
大典后
初读课文后,开国大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
隆重的、热烈的、庄严的。
隆重
热烈
庄严
默读1—4自然段,了解大典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句画下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时间
地点
参会人员范围广
参会人数众多
1
大典前(1—4)
广场形状
按照先横后竖的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布置
红色的宫灯和旗帜衬托了喜庆、隆重的气氛
2
3
感受到会场喜庆、庄严、隆重的气氛
八面红旗
白石桥
天安门城楼
4
期待典礼
急切、激动
人群
海洋
红旗
波浪
生动地写出参加典礼的人数之多,场面之恢弘
场面一:群众入场(4)
车站人山人海
红旗的海洋
阅读第1—4段,说一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开国大典前的隆重场面的。
①参会人员范围广,来自各阶层
②参会人数众多
③群众来得早,六点钟就有人入场
④群众热情高涨、整齐有序
大典中(5—13)
5
6
爱戴领袖
热爱新中国
表明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获得了自由和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
声音大,气势宏伟
场面二:宣布成立(5—7)
7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两次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感情逐步递进,渲染了当时庄严、热烈的气氛,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放飞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
提示:
1.可以边读课文边想象,感受人们 的心情。
2.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写生动。
这声音传到了农村,传到了田间地头,村前村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呼着:“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新中国万岁!”
这声音传到了学校,老师们和同学们个个绽开了笑脸,庆祝祖国的诞生。同学们手拿鲜花,挥舞国旗,唱啊,跳啊,表达不尽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愿祖国繁荣富强,越来越好!”校园上空不断回荡着这响亮的祝福话语。
8
表现了人民对国旗的尊重,激动、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表明人民获得解放,从此翻身做主人。
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
场面三:升旗鸣炮(8—9)
9
这两个数字有什么特殊含义?
五十四
我国的五十四个民族(1949年统计)
二十八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二十八年(1921—1949)
9
场面描写
描写了升旗时礼炮轰响、旗帜飘扬、掌声雷动的场面
气氛庄严
情绪高涨
场面四:宣读公告(10)
10
描写了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人们欢呼的热烈场面,表现了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第5—10自然段写了典礼中的几次掌声?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次
①:下午三点,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第5段)
②:升国旗时,礼炮响起来后(第9段)
③:当听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句话时(第10段)
从中体会到社会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拥护和爱戴。
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突出了毛主席?
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是开国大典中最主要的人物,是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
小结:选“点”要聚焦典型
场面五:阅兵式(11—13)
11
过渡句,承上启下
整体描写(面)
受检阅部队缓缓入场,气势恢宏
12
阅读第12自然段,说说有哪些部队参加了阅兵式。
“点”的描写
“面”的描写
点面结合
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按照入场顺序,具体写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各兵种方队的特点

总体上写各方队整齐划一、雄壮有序

点面结合
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
一样。
你能从修辞角度说说上面这句话的好处吗?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大的形象和阅兵队伍的威武雄壮,表现了人们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海军
步兵
炮兵师
炮兵师
战车师
战车师
骑兵师
13
群众欢呼
把嗓子都喊哑
把手掌都拍麻
不断欢呼鼓掌
还觉得不能够
无比激动
无比喜悦
有了自己的军队
无比自豪
默读第5—13段,对比大典中前三个场面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你有什么发现?
对比
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5—10)
阅兵盛况
(11—13)
前三个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中“点”的描写很集中。
前三个场面是一点一面,阅兵式是一次罗列多个点。
点面结合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的组合方式也可以富有变化。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
海军
着装统一
步兵
齐步行进
炮兵
一字形前进
战车师
整齐前进
挺胸站立
骑兵师
五马并行
完全一致
空军
飞机人字形飞过
气势磅礴、恢弘庄严
14
场面六:群众游行(14)
动作、语言描写
动作、语言描写
表明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幸福感。
从群众队伍入场到群众游行,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些词语中能看出来?
时间顺序
早上六点钟
到了正午
下午三点整
阅兵式开始
阅兵式完毕
晚上九点半
傍晚
15
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红流
游行队伍
喻指
这句话一语双关,不仅指火把发出的光照亮了整个北京城,还象征着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总体情况
具体过程
开国大典
时间
地点
参加人员
会场的位置和布置
群众入场
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热烈
庄重
结构梳理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 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 、 的感情。
开国大典
自豪
激动
主题概括
形容声势浩大的四字词语:
排山倒海 浩浩荡荡 地动山摇
气势磅礴 万马奔腾
形容范围广的四字词语:
四面八方 大江南北
五湖四海 天南地北
拓展延伸
场面描写的语句:
机场上,人们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影在人群里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在机舱门口停住,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们。
课外美句积累
人们又一次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机舱门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方纪《挥手之间》,有改动)
课外美句积累
表现爱国主题的诗词名句:
1.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宋 ] 陆游《夜泊水村》
2.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 明 ] 于谦《咏煤炭》
3.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 唐 ] 岑参《送人赴安西》
诗句积累
4.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 宋 ] 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宋 ] 范仲淹《岳阳楼记》
6.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诗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