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06:19:54

文档简介

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刘士林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就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总括起来说就是: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强调“美在意象”,有力地揭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与西方古典美学精神重视“理性写实”不同,中华美学精神更侧重“诗性写意”,在中国书画、建筑园林、乐舞、戏曲等文艺创作与表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下,我们有必要把握和激活其当代价值,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贡献新的思想智慧,为社会生活的团结稳定和谐美丽开出新的美学良方。
中华美学“诗性写意”精神,有助于通过生命体验,对大自然审美认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诗性智慧。“诗性写意”精神具有“人文关怀”的品格。在人与自然的对待性向度上,它引领我们体验自然风物,关心人文生态,在诗歌的视界中构建人与物和、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海德格尔以前的西方人多选择了科学分析的方式来考察自然,自然虽然也进入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但更多的是一种“主客二分”的关系,呈现对立的、紧张的、分裂的、局限的、间断的状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激活和弘扬中华美学的“诗性写意”精神。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污染、生活食品安全等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反思过往的发展理念和实践行为。“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福祸相依、物极必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些激活中国人“诗性”智慧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正视现状,破除主客二分思维,调节心物失衡关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华美学“诗性写意”精神,有助于引领当代中国人超越生活俗常,挣脱功利束缚,过一种诗意化、审美化的人生。“诗性写意”精神具有“审美超越”的品格,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对待性向度上引领人解放自我,诗意栖居。优秀的诗人能结合自己的悲苦生命体验,点燃自己的创作诗情,通过描绘外物来发泄内心痛苦,通过艺术审美来超越俗常困顿。刘小枫等学者曾指出,中国文化美学的理想,不是科学实证的,也不是宗教幻想的,而是艺术审美的。中国人在不得志时,选择独善其身,或隐逸林泉、躬耕田亩;或游山玩水、窥情风景;或寄情于琴棋书画,怡情养性,追求人格解放和心灵自由。不同于西方信仰上帝、基督,寄希望于天堂;亦不同于印度佛教,游心于来世。他们追求当下性、现实性,在诗歌及其他艺术的抒情世界里来探寻人生问题,达到艺术、审美与人生的贯通,回归自由、和谐、完满的状态。
中华美学“诗性写意”精神,可以为建构当代“民族化”“本土化”艺术创作理论体系提供精神学养。“诗性写意”的精神还具有“涵养创化”的品格。黄会林先生指出:“中国古典戏剧、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在处理时间和空间的技巧上,常常与蒙太奇镜头语言处理画面的方法神似;细加分析也常有运用特写、远景、中景等画面和画面组接的技巧,这为我们影视艺术创作和发展,提供了美学的启示。”的确,中华美学“诗性写意”精神涵养的艺术构思论(如感兴、物化等)、艺术创作论(如虚实、有无等)、艺术表现论(如情理、情景、文质等)、艺术形象论(如形神、意境等)、艺术风格论(如自然、风骨等)中均有值得我们检视、整理和传承的学养。《天云山传奇》有一个场面:女主人公在风雪弥漫中,用板车拉着病重的罗群,在冰天雪地间渐行渐远的瘦小身影……那分明是苏东坡特有的意境:“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其萧瑟惆怅之意,尽在不言中。通篇整体的精心营构,使这部洋溢着民族文化氛围的作品,列入了中国电影精品画廊。
(摘编自何世剑、袁轶凡《试论中华美学“诗性写意”精神的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B.“诗性写意”精神虽然源自于诗歌,但在其它领域文艺创作与表现中也有充分渗透与体现。
C.中西方美学精神截然不同,西方古典美学重视“理性写实”,而中华美学则重“诗性写意”。
D.“诗性写意”的精神可以引领我们关心大自然,正视当下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引用《谏太宗十思疏》的话,形象阐述了文艺创作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底子”。
B.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之首,新时代下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C.中华美学精神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但我们要根据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激活它的当代价值。
D.在西方人用科学分析的方式来考察自然时,自然与人在大多数时候未能走向“主客相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性写意’精神具有‘审美超越’品格”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赵翼《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B.谢灵运《七里濑》:“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C.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4.“诗性写意”精神是如何体现中华美学“托物言志、寓理于情”特征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天云山传奇》的成功,对当代影视剧创作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简析。(6分)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权,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得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权,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得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材料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B.小说第二段以一般青年小伙子干活与陈秉正干活对比,突出他老当益壮。由徒弟们的干活问题多、不标准衬托陈秉正的干活细致、有规格、有架势。
C.作者把陈秉正的手比作“小耙子”很符合人物身份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D.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清新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但要求规格……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寥寥数笔的白描就写出陈秉正教青年们锄地的情节,表现出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格。
B.王新春的语言解释了陈秉正的手与众不同的原因,从侧面热情地颂扬了勤劳的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可贵品质。
C.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D.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8.老舍总结了赵树理这篇小说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9.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匀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减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枋,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停顿处的字母依次填入下面的方框内。(3分)
修A于身矣B而C不施D于事E不见F|于G言H亦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意思是“去”,与《<论语〉十二章》中“如其礼乐”中的“如”意思不同。
B.废,意思是“废弃、停止”,与成语“废寝忘食”中的“废”字意思相同。
C.所以,意思是“……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中“所以”含义不同。
D.诗书,指《诗经》《尚书》,与《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宣子认为句之祖世代不绝,可谓不朽,而穆叔则不赞同,认为这只能算世禄,不能算不朽。
B.穆叔认为保姓受氏,守护宗庙,祭祀不绝,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这是“禄之大者”。
C.在欧阳修看来,虽然圣贤与草木鸟兽一样,终究化为腐朽,但是圣贤的德、功、言将会不朽。
D.欧阳修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在于其不朽的言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4.穆叔与欧阳修对“不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吟
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①,寂寞幽以玄②。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③。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④。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⑤。
【注】①间:分隔。虚宇:指天地万物。虚,天空。宇,空间的总称。②寂寞:清静,无声。玄:奥妙,玄妙。③云构:高山上的岩洞。发:出自。④器象:物象。屡迁:指思想波动不定。查《晋书》本传,道韫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乱臣孙思之手,此后失亲流离。⑤逝:通“誓”。宅斯宇:以斯字为宅,指隐居泰山。天年:指人的自然年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注重动词的使用,如诗歌第二句中的“冲”字就极富神韵,既传神又有动感。
B.诗人描写山中景观,表达了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仰望高山之际也触发了身世之感。
C.诗歌二至四句描写泰山神秘岩洞,诗人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对其浮想联翩。
D.诗歌前六句描写了泰山的迷人之景,为后四句抒写诗人的悲苦之情作了铺垫。
16.有人说“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这首《泰山吟》,却充满阳刚之气”。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
(2)《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 ”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3)《老子》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 , 。”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7.20”暴雨会成为郑州人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科学走来了,盲目走开了。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看到,( )。在全民求知的氛围中,科学传播发挥出巨大能量。
在灾难中,科学传播犹如站在船桅杆顶的哨兵,指引我们避开冰山和漩涡。科学传播不仅能稳定人心,还能够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增强社会的危机意识,最终指引大家在下一次危机中做出正确的行动。我们愈发感受到,建立灾前、灾中、灾后科学传播的长效机制,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受到热烈追捧的是那些秉承人本主义精神,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
B.那些秉承人本主义精神,受到热烈追捧的是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
C.那些受到热烈追捧,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秉承人本主义精神。
D.那些秉承人本主义精神,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受到热烈追捧。
19.下列成语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归心似箭 风烛残年 B.如履薄冰 目不识丁
C.兔死狐悲 怒发冲冠 D.如虎添翼 日理万机
20.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① ?有毒的多肉植物只是多肉“家族”中的一小部分,且其毒性物质多数属于生物碱类,不具挥发性。只要不摄入或接触汁液,单纯摆在一边观赏,OK!并不会毒害心脏。
室内放置驱蚊植物可以驱蚊吗?驱蚊草、夜来香等植物分泌的香叶醇、香茅醇、柠檬醛等物质,确实对昆虫有一定的趋避作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受到机械摩擦或昆虫取食等物理损伤时,才会大量释放。仅靠叶片自然散发出来的气味浓度来驱蚊,② 。
此外,长久放置夜来香等所谓驱蚊植物于室内,还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③____,应尽量选择放在通风处,比如阳台或窗口。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6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准确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6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劝导人向上向善的思想理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利济苍生”等。向上向善的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思想向上、行动向前、心中向善的自觉与自省。向上向善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博大的情怀。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向上向善”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B 3.D 4.①托物言志的体现:“诗性写意”精神,引领人们借助对自然风物的艺术审美,发泄内心痛苦,超越俗常困顿;
②寓理于情的体现:“诗性写意”精神,引领我们在抒情的艺术世界里探寻人生问题、调节心物失衡关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5.①当代影视创作要有“诗性写意”精神的“涵养创化”品格。《天云山传奇》“女主人公在风雪弥漫中,用板车拉着病重的罗群,在冰天雪地间渐行渐远的瘦小身影”,借鉴了中国古典艺术中感物寄兴(感兴),虚实结合(虚实)、情景交融(情景)等艺术创作手法,丰富了画面内涵。
②当代影视创作要体现“诗性写意”精神中的“民族化”、“本土化”的审美风范。《天云山传奇》形神兼备的画面、萧瑟惆怅的意境,明显化用了苏轼诗作的意蕴,展现了中华审美风范。
6.D 7.C 8.①文字朴素严整;②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③主题以小见大。
9.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达到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的目的。
②塑造人物形象。标题“套不住的手”,通过一双劳动的手,为人们揭示了赵秉正一颗伟人的心灵,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事业的形象特点。
③串联故事情节。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因为戴了手套而丢了手套,最后回家后归还手套。
④揭示主题。作者通过对这双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品德,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10.BEH 11.D 12.D 13.(1)鲁国有一位已故的大夫叫臧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言论仍存于世。
(2)约束自我,使言行都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 14.①都认为立德、立功、立言可以“不朽”。②立德是根本。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襄公二十四年的春季,穆叔到了晋国。范宣子迎接他,询问他说道:“古人有话说,死而不朽,这说的是什么?”穆叔没有回答。范宣子说:“从前我的祖先,从虞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氏、杜氏,晋国主持中原盟会的时候是范氏,恐怕所说的就是这个了吧!”穆叔说:“据我所听到的,这是世禄,不是不朽。鲁国有一位已故的大夫叫减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言论仍存于世。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我听说, 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废弃,这叫不朽。像这样保存姓、接受氏,来守住宗庙,世代不断绝祭祀,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这种情况。这是官禄中大的,不能说是不朽。”
材料二:
草木鸟兽被称为物, 众人被称为人, 他们在世时虽然不同, 但死亡时却是相同的,最终都会腐朽,消亡。而世人之中,有圣贤之人,本来也会由生到死,但他们与草木鸟兽及世人而不同的原因,就是他们即使死了也会不朽,而且时间越远,留存得愈久。他们之所以成为圣贤,在于他们修炼操守、建事立业、建言立论,这三者是让他们能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修炼个人操守的人,没有什么是不能获得的; 在事业上施展的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立言著说的人,有的有这种能力,有的则没有这种能力。建立功业的人,未能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诗经》《尚书》《史记》等著作中所记载的人,难道都是能立言传世的吗?修炼个人操守,却不能建立功业,也没有立言传世,也可以不朽。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善于言论的。就比如颜渊这个人,他只是在穷宅陋巷曲肱而枕、受饥而卧罢了,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像一个愚蠢的人。然而在当时孔门中众多子都推崇尊重他,认为无人敢期望比得上他。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比得他。颜渊能够不朽而存于世的原因,本来就不是凭借他的功业,何况是立言传世呢
15.D 16.①前两句,诗人不写风花雪月,而是从大处着眼,吟咏泰山的巍峨高大,勾画泰山直刺云霄、高耸陡峭的山势。②三至六句,虽然着眼于泰山局部描写,但并不宛转细腻,诗人挥动大笔气度非凡地描写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空静穆幽远、山石仪态万方。③后四句,诗人联想到个人身世,向造物者发出质问,但并没有悲痛哀婉的泣诉,表达的是置身山川天宇,乐享天年,将有限生命融入无限美景的胸怀,体现出诗人不屈的阳刚之气。
17.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18.D 19.A 20.因为科学传播可以指引我们在危机中做出正确行动,所以建立科学传播的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21.①室内摆放有毒多肉植物会毒害心脏吗②是远远不够的③如果非要在室内摆放
22.①室内摆放有毒多肉植物不会毒害心脏。②室内放置驱蚊植物不能有效驱蚊。③室内放置驱蚊植物不可随意。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