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09:4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总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并复述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向上爬的过程。
3.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的表达作用,推想并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方法。
4.学会写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并复述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向上爬的过程。
【教学难点】
1.分析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的表达作用,推想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方法。
2.学会写观察记录。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柄、蜗、曲、萎”4个生字,会写“茎、柄、蜗、萎、固”5个生字,会写“叶柄、蜗牛”等7个词语,能理解“巴住”、“触着墙”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并复述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向上爬的过程。
3.分析第3~4自然段中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推想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并复述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向上爬的过程。
2.分析第3~4自然段中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1.推想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课文写作结构。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了解到课文先写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再写了它的——叶子,最后写了它的——脚。并且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感受到了爬山虎的叶子真美。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师生合作朗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师: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是怎样的呢?(生答)。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又是怎样的呢?(生答)
二、研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推想并感受细致的观察
1.轻声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具体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的句子。
师:叶圣陶爷爷细致观察,带我们感受到了叶子静的姿态和动的美感,他被满墙的叶子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一起读: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出示句子)为了找到答案,他走近爬山虎,拨开叶片,仔细观察。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今年,我注意了,原来是爬山虎是有脚的。那么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子的?轻声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具体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的句子。
2.指名读。
3.交流划出的句子。
4.研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图片。
(1)交流展示。
a.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结合图片,加深对脚的位置的理解。
师: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得有理有据,作者正是分三步来写爬山虎脚的位置。第一句告诉我们它的大概位置:在茎上。第二句开头把它的位置具体化了: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接下来“反面”这个词更准确地了写出了爬山虎脚的位置。(板贴:茎上 长叶柄 反面)
b.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理解“枝状”(像树枝一样有分支的)(板贴:枝状 六七根细丝)
出示枝状细丝的图片和蜗牛图片。
师:看,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作者还告诉我们,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瞧,这位同学画得真像呢。
c.颜色:嫩红(板贴:嫩红)
师:同学们,叶圣陶爷爷从位置、形状、颜色三方面观察并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板书∶样子、位置、形状、颜色),现在你了解了吗?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本自然段也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
(2)根据表格选择正确的图并说明理由。(板贴:爬山虎的脚(画))
5.说话训练:下面,请大家抓住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介绍爬山虎的脚。
出示:大家看,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
6.推想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
师:我们根据作者的描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找到了正确的图,是因为作者用词准确(板书∶表达 准确生动)作者准确的语言源自于他细致的观察,要想把脚的特点描绘如此形象,大家推想一下,作者会是怎样做的才会有这样的发现呢?(板书∶观察 细致)
7.想象画面,齐读课文。
师:当叶圣陶爷爷发现他们的时候心情是怎么样的?对,是激动的,欣喜的。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齐读课文第三段,感受那种激动、欣喜的心情。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知道爬山虎的爬墙过程,推想作者的观察是连续的
过渡:叶圣陶爷爷注意到了爬山虎是有脚的并细致地观察了它的样子。接下来,叶圣陶爷爷最想知道什么呢?是呀,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呢?板贴:爬墙过程)
1.默读第四自然段,用直线划出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句子。
师:文中有一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样”具体是指怎样爬呢,请默读第四自然段,其他同学用直线划出相关内容。
2.正音“着”,知道“着”是“碰到”的意思。
3.指名读并交流。
4.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写清楚的呢?(预设:运用了许多动词。)
把这些动词圈出来,交流。(触、巴、拉、贴)
5.理解关键动词。
(1)做“触着墙”的动作,理解“触”是轻轻地搭着、碰到。
(2)抓关键词“巴住墙”,伸出手掌,联系《海底世界》,理解“巴”的有力紧贴,引导体会用词生动准确,作者观察细致。(小圆片将自己整个覆盖在墙上,用力地、紧紧地,一点儿缝隙都没有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巴”。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啊,你能感受到他当时观察时是怎样的吗?(认真、仔细)是啊,作者观察很细致。)
(3)做做爬墙动作。
6.看视频,加深印象。
师:刚才我们通过文字了解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现在我们去看看爬山虎到底是怎么爬的。同学们可以起来用手臂作茎,手掌作脚,书本作墙,模仿爬山虎的动作做一做。(看视频)看,细丝触着墙了。头上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拉嫩茎。茎继续往上长,叶柄的反面又长出了爬山虎的脚。
7.指导朗读。
师:作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细致、连续的观察,采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才能把爬山虎的爬墙过程写准确、写生动。再来读读这段话。(板书∶爬墙过程)
8.关注文本表达,推想作者观察方法。
(1)借助提示练习说话。
预设:爬山虎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它们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原来直的细丝现在变弯曲,拉一把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
师:说得真好,步骤都说清楚了。叶柄反面又长出脚啦,继续说。
预设:茎上长叶柄的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它们触着墙的时候,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把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师: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推想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方法。
叶圣陶爷爷需要经过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向上爬的秘密?
为什么要连续、细致地观察?
(师:正是由于他连续、细致地观察,才准确生动地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展现在我们眼前。)
(2)深入体会作者的表达。
师引读。
你有什么疑问吗?
出示蛟龙的爪子的图片进行比较。
齐读。
四、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
师:正像罗丹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叶圣陶爷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且观察细致、连续,带我们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知道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是如何爬墙的。那脚没触着墙又会怎么样呢?触着墙时,脚还会有什么变化吗?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去发现其中的奥秘。
2.布置作业:
摘录文中描写准确生动的句子。
准确的句子:
生动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介绍爬山虎的脚或爬墙的过程。(二选一)
a.借助句式“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介绍爬山虎的脚。
b.抓住关键动词说一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板书设计】
10 爬山虎的脚
(准确生动 连续、细致观察)
生长位置(1)
叶子(2)
位置:茎上 长叶柄 反面
样子 形状:枝状 六七根细丝
脚 (3-5) 颜色:嫩红
爬墙过程 触 巴 拉 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