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完整表述故事内容。 2.借助插图发挥想象,感受精卫人物形象。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英勇顽强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展开想象把故事讲的生动具体。
教学难点:体会精卫坚持不懈、英勇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好!老师听说同学们很喜欢读书,知道的故事可多了。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叫看图猜故事,快来挑战一下吧! 生:后羿射日、神笔马良、牛郎织女、精卫填海。 师:同学们知道的故事可真多啊,那你有没有发现刚才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吗? 生:都是神话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猜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同时,老师通过肯定学生平时爱读书的好习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积极性高涨。】 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理解意思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神话故事里的一篇—精卫填海。 同学看题目“填海”,海那么宽阔,同学们想象一下怎么才能把海填满啊?我们来看看精卫是怎么做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课题设置悬疑,引起学生求知欲。】 首先我们来看故事的起因,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啊? 生:女娃。 师:少女就是小女儿的意思,曰:叫做。 主人公叫做女娃,那为什么故事又叫做精卫填海呢?我们接着看看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吧!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溺:溺水;故:因此。同学们看课文第一个注释,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女娃变成了精卫。 那她变成精卫后又做了什么呢? 故事的结果是这样的: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湮是填塞的意思。 那谁来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说一说整篇课文的意思呢? 生: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游玩在东海溺水而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变为精卫。她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把它们填塞在东海里。 师:这位同学的表达能力真好,将故事表述的很完整。 【设计意图:解释重难点词,从而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初步体验文言文翻译。引导学生完整表述故事内容。】 (二)精读课文,分析内涵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导演,你想要把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拍出来,你会加入哪些画面,把这个故事拍得更加神奇,更加吸引人呢?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生:我要拍一拍精卫的样子,让她与无边无际的大海形成对比。 师:同学们可真有想法,一只小鸟却想要把无边无际的大海填平。精卫的外形与无边无际的大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呀,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事的神奇,那其他同学还想加入哪些画面呢? 生:我要把精卫填海的过程拍清楚。 师:精卫是怎样填海的呢? 从西山飞到东海真是山水迢迢,路途遥远啊。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插图,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想到的情景是精卫衔着一个石子,目光坚毅,挥动着有力的翅膀,飞到东海。东海狂风大作,波涛翻滚,卷起了层层巨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呀!精卫在填海的过程中肯定重重困难,但它仍然坚持填海。 同学们,这样的精卫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坚持不懈、英勇顽强。 师:同学们可以运用成语来表述自己所思所感了,真了不起啊!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文章内涵升华情感,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精卫精神”。】 三、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多么丰富的故事,这就是文言文文短意长的魅力所在。 四、作业 (一)根据课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解释。 少女: 溺: 故: 堙: (二)选择题 1、这篇文言文出自于《 》。 A.《三字经》 B.《山海经》 2.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3.“以堙于东海”的“堙”读音是:( ) A.yān B.yīn (三)讲讲你对这篇课文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