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第一单元十第三单元十《乡土中国》
说明:1.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
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
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
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包括农学思想、栽
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
手艺。像木艺、石艺、篾艺、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
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
聚落景观、田国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
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民间信仰与禁
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
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
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
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
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的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
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
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
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侣的和谐、共享、低碳
等理念十分哭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
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
侣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
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减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
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
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
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
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
要原因。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