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文明产生的理论问题
课标要求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事实性知识+理论性知识
认识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认识性知识
现行高中教材主要内容
现行初中教材主要内容
古代希腊(城邦、人文精神)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与法律)
非洲南方古人——智人——氏族公社
埃及、印度
巴比伦
阿拉伯、日本
希腊、罗马
自然环境
等级制度
文字、宗教、建筑
专制王权
一、“文明”( civilization)的含义
个人的行为方式(有教养、有礼貌、开化)
社会意义(知识、技术、道德、社会进步)
(参见:马克壵《世界文明史》上导言第2页)
人类进化阶段(蒙昧、野蛮、文明)
二、文明产生的含义
1.文明起源诸要素:
2.文明的形成:
工具的制造 火的发明或应用 金属器的生产
诸要素从产生到完备
三、构成文明的要素
1.三要素:城市
城墙
人口不少于5000人
文字的创制和使用
礼仪或宗教
文明的中心往往有神庙建筑,所谓社稷类的宗教集中地点,但这类神庙建筑物作为文明现象之一, 与其说是宗教的活动地点毋宁说是政治经济的活动所在地。
——《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
1.三要素:城市、文字、礼仪或宗教
2.四要素:+金属器的使用(黄铜、青铜、铁器?)
3.五要素:+国家的形成
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秘鲁似为例外,仅有结绳记事),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主要。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三、构成文明的要素
四、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的关系
观点1:文明形成即是国家的产生
最近一些年来,国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探讨文明起源时,有意绕开“文明”这一意义含混的概念,不再把注意力专注于文明本身的经济、文化因素,而把审视的焦点对准作为文明的主要伴随物“国家”上。
——陈剩勇《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随想》(1993年)
观点1:文明形成即是国家的产生
“目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把铜器、文字、城市等作为文明的标志或要素来探讨文明的起源。这种文明观明显地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其一,是这类标志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适应世界各地文明起源的多样性和区域性;其二,是它将文明看成是单项因素的凑合……既难以对文明社会的出现做出结构特征性的说明,更难以对文明社会的形成过程做出应有的解释。”“既然用具体的文化形式难以对各地文明社会做出共同标志的概括,那么能否在这些具体文化形式之外的抽象层次上确立一个既能反映文明社会结构的共同标志,而又允许这种统一的共同标志在不同的生态地理和社会环境中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表现或物化形式……全面考察史前与文明社会的形态区别,笔者以为能担当此任者只能是国家。”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四、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的关系
观点2:文明形成包括文明要素的发展及国家的产生
许多中国学者尤其是考古学家的做法是,将文明与国家分作内涵不同但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来看,认为文明更多地是指某种具体的文化现象,如城邑、青铜器、大型建筑、文字等等,国家则是在某种特定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
四、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的关系
五、国家的界定
1.霍布斯、洛克等政治哲学家的国家理论
霍布斯 洛克 休谟 卢梭
2.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观点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1877年出版
五、国家的界定
2.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观点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恩格斯 1884年该书德文第一版封面
五、国家的界定
3.塞维斯的酋邦理论
引进一个等级制的过渡社会阶段
酋邦是国家产生之前的人类社会组织形态,酋邦与专制政治之间有必然联系。
五、国家的界定
3.塞维斯的酋邦理论
大体上说,酋邦是家庭式的,但是不平等;它没有政府,但是拥有权威与集中的管理;它没有资源上的私有财产,没有经营性质的市场贸易,但是在对物品与生产的掌控方面,却是不平等的;它有阶等区分,但是没有明显的社会经济阶级,或者政治阶级。
——转引自易建平《从摩尔根到塞维斯:酋邦理论的创立》
有等级 分配型社会 酋长是分配者 权力靠宗教而不靠经济
五、国家的界定
4.马克斯·韦伯的界定
马克斯·韦伯
国家是一种在一个给定范围领土内(成功地)垄断了武力合法使用权的人类共同体。
五、国家的界定
5.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建国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学者对国家的理解:
地域原则 +公共权力
五、国家的界定
5.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现有的材料足以证明,中国的夏商周三代主要是血缘关系社会。在甲骨文材料以及后代的文献材料与殷商考古发掘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商人是严格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社会与国家……殷墟西区大规模的墓葬,就是按照血缘关系来进行安排的,它们可以分为八个大块,每个大块又由若干个墓葬群所组成。这种“聚族而葬”的形式,反映的应该就是死者生前的“聚族而居”。周人更不必说,他们有着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宗法制度,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权利与地位。其实质无非是,“以血缘为自然前提和纽带,以财产、权力的分配、继承为基本内容的等级制度” ……正是在这样的血缘关系主导之下,周人所谓“我家”“我邦”“我国”和“国家”,成为可以互换的同义词。
——易建平《关于国家定义的重新认识》
五、国家的界定
5.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氏族制度、部落联盟、酋邦、早期民主与专制国家起源等许多重大历史问题。
提出人类社会都是从平等的原始社会,经过一个不平等的等级制发展阶段,进入以阶级为基础的国家社会的。
在世界各个地区国家起源的过程中,民主政治和专制政治都有发现,因此,那种断定只有欧洲人才建立了民主制度、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实行的通通都是专制制度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对民主与专制政治的起源原因进行了独辟蹊径的探讨。
五、国家的界定
5.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对民主与专制政治的起源原因进行了独辟蹊径的探讨。提出早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与其社会规模本身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规模大小的本身又与地理环境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酋邦是一种等级制的社会,然而,酋邦的等级是以血缘、辈分、年齿等为基础来划分的,它与生产资料的占有、与经济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酋邦社会不一定都演变为专制国家。
五、国家的界定
5.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这一研究,充满了辩证思想和求实精神,不带有任何教条色彩,把我国的国家起源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构成了我国国家起源研究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本书论战色彩极浓、争论焦点明确、立论根据可靠,是一部理论准备扎实、史论结合紧密而以理论探讨为主的学术著作,从所涉问题的重要性、理论阐述的深刻性、论点表述的准确性看,在我国上古世界史研究领域中,尚不多见。
何顺果教授
五、国家的界定
5.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在人类社会早期国家的产生道路上,有部落联盟和酋邦两种模式。酋邦社会整个权力结构呈现为一种金字塔形,即有一个人拥有整个社会的最高权力,酋邦社会因而具有专制政治的特征。酋长是这一权力结构的中心,他拥有政治决断权和许多特权,同时,这一结构中已有了相应的专职政治官员和专业官员。中国早期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形态是专制性质的,它的产生属于酋邦模式。
部落联盟演化成民主国家,酋邦演化成专制国家。
五、国家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