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我看-九年级语文上册综合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我看-九年级语文上册综合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08:29:40

文档简介

6.我看同步课课练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慢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B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和《老子》里头的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C.我不敢冒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D.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使人自残形秽。
2.关于这首诗,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天的傍晚,在瑰丽的大自然面前,诗人激情澎湃。前两节是“我”所看,后面三节 是“我”所思。
B.诗人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观察并写作。当他写风的时候,自己已经化身为
风,抚摸起伏的青草。他是鸟,在天空静止,融人。他也是云,让大地沉醉的流云。 C.诗人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景物的原始形态,对眼前,过去和未来做出了形象 的描绘。
D .诗人的目光是充满激情的,捕捉到的意象大气而深远。
3.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元阳的哈尼梯田依山顺势, 层层叠叠, 连绵向上, 直通云海。无论登上哪座山顶, 绕着 山路转一圈,每个角度都能见到不一样的梯田。 春季,微风过处,梯田波光粼粼,像 极了木刻年画;夏季,禾苗生长,梯田青翠欲滴,自是清新水彩画……
A .然而,哈尼梯田的模样,却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
B .不过,哈尼梯田是什么样子,更取决于你在什么季节看到它。
C.是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 .这样,无论什么季节看哈尼梯田,它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低首 平展 翅翼 沉醉
B.凝望 逝去 忧戚 枉然
C.勃发 哲人 热望 咏赞
D.坦荡 漫游 流盼 摇拽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B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冀。
C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慢游。 D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往。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村庄里的草木诗经
积雪草
①年少时, 觉得《诗经》里那些植物很遥远, 仿佛远古生物打上了神秘的烙印。有 一日, 我幡然醒悟, 那些远古的草木, 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里, 是我们生活的一部 分。草木自有草木的存在方式,草木自有草木的光彩芳华。
②“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经 · 王风 ·采葛》,说的是艾蒿。 在我的老家辽南, 每到春季, 漫山遍野到处都有这种野生植物。它皮实、耐旱, 从浅绿 到深绿再到老绿, 一路疯长。这种野生植物, 叶片上有细细的小绒毛, 花不娇艳, 形不妖娆,拙朴无华。
③老家人习惯把艾蒿晒半干, 搓成草绳, 待蚊虫猖獗肆虐的季节, 只需把蒿绳点燃 挂于门楣处, 便可高枕无忧。当然, 艾蒿还有另外一种作用, 那就是谁家的老人孩子偶 尔起疹, 奇痒难耐时, 用艾蒿煮水, 淋浴擦身, 便可解燃眉之急。艾蒿, 一种野生植物, 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一直走到今天。时光荏苒, 路途遥遥, 它依然郁郁葱葱, 简 直太神奇了。
④“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出自《诗经 ·周南 ·桃天》,说的是桃花。桃树并不 稀罕, 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房前屋后, 并旁街边, 这儿一棵, 那儿一棵。 只要插得下 脚的地方, 都会种上桃树。 每年春天, 四五月间, 各处桃花竞相开放, 就像村子里十七 八岁大姑娘的脸色, 粉嘟嘟的, 娇艳水嫩, 弹指可破。这时节, 远远地望着村子, 会发 现村庄被笼罩在一片烟霞之中, 真是诗情画意, 霞光烟影, 白云深处有人家。桃花的花 期大约有半个月, 之后花落籽实。青桃有手指甲那么大时, 花影喧闹的村庄重又归于寂 静。
⑤“彼黍离离,彼稷之 苗”,出自《诗经 ·王风 ·黍离》,说的是黄米。黄米不是 主粮, 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 小杂粮的一种, 多种在山地, 春种秋收, 成熟后的籽粒叫 黍子,脱壳之后,变成金灿灿的黄米。
⑥老家的山地上, 大多种有谷子和黍子。秋天, 庄稼快成熟的季节, 农人就会在田 里插些稻草人, 驱赶那些前来偷食的鸟雀。大黄米一般不会拿来煮饭。外祖父在世的时 候, 会用黄米酿酒, 会把黄米碾成面做年糕, 端午节会用黄米包粽子。黄米煮饭不大好 吃,但做酒做糕包粽子就不一样了, 特别是包粽子, 特别好吃, 特别香, 粒粒晶莹别透, 也算物尽其用。
⑦黍和粟是欧亚大陆最古老的谷物, 一直到今天, 我回到老家, 仍然能在田间看到 种植的黍子。它们虽不是主要的农作物,却是不可或缺的物种。
⑧“采采芣莒, 薄言采之”,出自《诗经 ·周南 · 芣莒》,说的是车前草。这种植物 在我的老家叫马蹄药叶片厚实, 大小不一, 小圆叶, 抽穗, 长茎, 碎花, 花梦结籽, 可 入药。之所以叫马蹄草,是因为它喜欢生路边,马踏车碾,生命力顽强。
⑨记得我小时候, 下午放学回家, 不是上山拾柴就是去打猪草, 挎着一个小小的柳 条筐, 和表姐结伴, 一起把各种草叶采集到筐里。自己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 却在 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可笑吗 一占都不,我们出来打猪草就是为了从猪的口中省下 一占粮食。
⑩《诗经》里的很多草木我的村庄都有, 每一种都令我记忆深刻, 它们曾像亲人一
样生长在我的周遭, 与我和谐相处。那些花草树木听过我的忧思愁苦, 分享过我的快乐 喜悦。自然神奇,万物有灵。
(文章有改动)
6.为什么说《诗经》中那些远古的草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请分条概括。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8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
(2)自己的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
9.文中多处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作者笔下的村庄里有草木与人们“和谐相处”。对此, 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不得 照抄原文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 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 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儿空着, 连烫烟锅 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留,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 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 却不再悠悠晃动, 横了身子, 被冻固在河里。 船夫没有出舱, 弄他的箫管吹着, 若续若断, 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 不能再吹下去, 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 烟长上来, 细而端。什么时候, 火堆不见 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 白绒绒的毛团儿, 从冰层上跑过对岸, 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 是灰黄的。 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 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 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 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 驶过来一辆驴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 样子很调皮, 公羊般大的身 子, 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 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 不动也不 响, 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 驴蹄叩着, 干而脆地响, 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 去,立即化为水珠,亮晶晶的挂在长毛上。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 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 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 在地上也不消融, 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村口的井, 没有被埋住, 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起来。
这家老婆婆, 穿得臃臃肿肿, 手上也戴了蹄形手套, 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 头尾相接, 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 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 擦开 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
“那是落了雪。 ”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 张着嘴, 让雪花落进去, 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 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 叶子没有长出来, 也没有死去, 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 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 用手抓着雪, 吱吱地捏个团子, 说:“好雪, 好雪。冬不冷, 夏不热,五谷就不结了。 ”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 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 后脚抬起, 脚印又 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 ”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 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 那雪柱动起来, 雪从身上落下 去,像蜕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 ”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 ”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
“看绿。 ”
“绿在哪儿? ”
“绿在树枝上。 ”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你还看到什么了? ”
“太阳,太阳的红光。 ”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
他叫起来: “你这么喜欢冬天?! ”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
“不,是分号。 ”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 ”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
“孕妇?! ”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11 .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本文中的特定含义。
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
12.文章的题目为“冬景”,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
1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2)奶奶,电线肿了。
14.文章结尾“两个陌生人, 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 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
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综合性学习
15.某校开展“光影流年—— 电影主题周”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学生会开展“对对联,赢影票”活动,请帮助小祥同学为下面的上联选出合适的下 联。( )
A 、斗室方桌,遍览万古文章。 B 、方寸镜头,透视万种风情。
C 、琳琅满布,经营百样繁华。 D 、小小梨园,上演生旦净丑。
(2)校团委组织了“戏曲电影展映”活动,并在学生中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戏曲电影展映前后“喜爱与支持率”调查情况统计图。
仔细阅读上图,请用简洁的语言作答。(每空限 10 字以内,不得出现字数。)
①展映后,学生对戏曲电影的喜爱及支持率均
②四部电影中,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展映前后6.我看同步课课练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慢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B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和《老子》里头的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C.我不敢冒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D.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使人自残形秽。
【答案】 B
【详解】 A.慢游—漫游;
C. 冒然— 贸然;
D. 自残形秽— 自惭形秽;
故选 B。
2.关于这首诗,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天的傍晚,在瑰丽的大自然面前,诗人激情澎湃。前两节是“我”所看,后面三节 是“我”所思。
B.诗人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观察并写作。当他写风的时候,自己已经化身为 风,抚摸起伏的青草。他是鸟,在天空静止,融人。他也是云,让大地沉醉的流云。 C.诗人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景物的原始形态,对眼前,过去和未来做出了形象 的描绘。
D .诗人的目光是充满激情的,捕捉到的意象大气而深远。
【答案】 C
【详解】 C.有误。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富于想象,不是写实主义。故选 C。
3.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元阳的哈尼梯田依山顺势, 层层叠叠, 连绵向上, 直通云海。无论登上哪座山顶, 绕着 山路转一圈,每个角度都能见到不一样的梯田。 春季,微风过处,梯田波光粼粼,像 极了木刻年画;夏季,禾苗生长,梯田青翠欲滴,自是清新水彩画……
A .然而,哈尼梯田的模样,却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
B .不过,哈尼梯田是什么样子,更取决于你在什么季节看到它。
C.是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 .这样,无论什么季节看哈尼梯田,它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答案】 B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句子的衔接。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句子的内在关系 分析作答。本题填入的句子是为了自然引出不同季节看梯田的样子不同, 不存在转折关 系, 排除 A 。C 项, 引用诗句, 写出不同角度看梯田, 梯田样子不同, 但不能引出不同 季节看梯田样子不同,排除 C 。D 项用于总结更合适,用于引出下文效果不好,排除 D 。B 项,引起下文自然,最合适,故选 B。
4.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低首 B.凝望 C.勃发 D.坦荡 平展 逝去 哲人 漫游 翅翼 忧戚 热望 流盼 沉醉 枉然 咏赞 摇拽
【答案】 D【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字形的识记。 A 正确;B 正确; C 正确; D“摇拽”应为“摇
曳”。据此,答案为 D。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C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慢游。
B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冀。
D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往。
【答案】 A
【详解】 B. 冀——翼;
C. 慢——漫;
D. 往——望;
故选 A。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村庄里的草木诗经
积雪草
①年少时, 觉得《诗经》里那些植物很遥远, 仿佛远古生物打上了神秘的烙印。有 一日, 我幡然醒悟, 那些远古的草木, 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里, 是我们生活的一部 分。草木自有草木的存在方式,草木自有草木的光彩芳华。
②“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经 · 王风 ·采葛》,说的是艾蒿。 在我的老家辽南, 每到春季, 漫山遍野到处都有这种野生植物。它皮实、耐旱, 从浅绿 到深绿再到老绿, 一路疯长。这种野生植物, 叶片上有细细的小绒毛, 花不娇艳, 形不 妖娆,拙朴无华。
③老家人习惯把艾蒿晒半干, 搓成草绳, 待蚊虫猖獗肆虐的季节, 只需把蒿绳点燃 挂于门楣处, 便可高枕无忧。当然, 艾蒿还有另外一种作用, 那就是谁家的老人孩子偶 尔起疹, 奇痒难耐时, 用艾蒿煮水, 淋浴擦身, 便可解燃眉之急。艾蒿, 一种野生植物, 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一直走到今天。时光荏苒, 路途遥遥, 它依然郁郁葱葱, 简 直太神奇了。
④“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出自《诗经 ·周南 ·桃天》,说的是桃花。桃树并不 稀罕, 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房前屋后, 并旁街边, 这儿一棵, 那儿一棵。 只要插得下 脚的地方, 都会种上桃树。 每年春天, 四五月间, 各处桃花竞相开放, 就像村子里十七
八岁大姑娘的脸色, 粉嘟嘟的, 娇艳水嫩, 弹指可破。这时节, 远远地望着村子, 会发现村庄被笼罩在一片烟霞之中, 真是诗情画意, 霞光烟影, 白云深处有人家。桃花的花 期大约有半个月, 之后花落籽实。青桃有手指甲那么大时, 花影喧闹的村庄重又归于寂 静。
⑤“彼黍离离,彼稷之 苗”,出自《诗经 ·王风 ·黍离》,说的是黄米。黄米不是 主粮, 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 小杂粮的一种, 多种在山地, 春种秋收, 成熟后的籽粒叫 黍子,脱壳之后,变成金灿灿的黄米。
⑥老家的山地上, 大多种有谷子和黍子。秋天, 庄稼快成熟的季节, 农人就会在田 里插些稻草人, 驱赶那些前来偷食的鸟雀。大黄米一般不会拿来煮饭。外祖父在世的时 候, 会用黄米酿酒, 会把黄米碾成面做年糕, 端午节会用黄米包粽子。黄米煮饭不大好 吃,但做酒做糕包粽子就不一样了, 特别是包粽子, 特别好吃, 特别香, 粒粒晶莹别透, 也算物尽其用。
⑦黍和粟是欧亚大陆最古老的谷物, 一直到今天, 我回到老家, 仍然能在田间看到 种植的黍子。它们虽不是主要的农作物,却是不可或缺的物种。
⑧“采采芣莒, 薄言采之”,出自《诗经 ·周南 · 芣莒》,说的是车前草。这种植物 在我的老家叫马蹄药叶片厚实, 大小不一, 小圆叶, 抽穗, 长茎, 碎花, 花梦结籽, 可 入药。之所以叫马蹄草,是因为它喜欢生路边,马踏车碾,生命力顽强。
⑨记得我小时候, 下午放学回家, 不是上山拾柴就是去打猪草, 挎着一个小小的柳 条筐, 和表姐结伴, 一起把各种草叶采集到筐里。自己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 却在 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可笑吗 一占都不,我们出来打猪草就是为了从猪的口中省下 一占粮食。
⑩《诗经》里的很多草木我的村庄都有, 每一种都令我记忆深刻, 它们曾像亲人一 样生长在我的周遭, 与我和谐相处。那些花草树木听过我的忧思愁苦, 分享过我的快乐 喜悦。自然神奇,万物有灵。
(文章有改动)
6.为什么说《诗经》中那些远古的草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请分条概括。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8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它皮实、耐旱,从浅绿到深绿再到老绿,一路疯长。
(2)自己的肚子饿得“咕噜吐噜”叫,却在给家里的那头猪找口粮。
9.文中多处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作者笔下的村庄里有草木与人们“和谐相处”。对此, 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不得照抄原文内容)
【答案】 6 .① 《诗经 ·王风 ·采葛》中的艾蒿,能驱蚊止痒; ② 《诗经 ·周南 ·桃夭》中 的桃花, 能增添村庄的诗情画意;③ 《诗经 ·王风 ·黍离》中的黄米, 可以酿酒、做年糕、 包粽子; ④ 《诗经 ·周南 ·芣苢》中的车前草,可以用来喂猪. 7.运用夸张的修辞手 法,突出了(极为生动地写出了) 桃树在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的情况(桃树的密、多)。
8.(1) “疯”字写出艾蒿的生长速度之快,突出了它的“皮实” (生命力强)。
(2) “咕噜咕噜”是拟声词,形象地描摹出作者肚子饿时的声音,突出作者的饥饿程度, 引出下文打猪草的原因。 9 .引出所写的植物,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严谨, 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10 .可从保护乡村环境和传统等方面阐述。
【解析】 6.此题考查学生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第一,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第二,要依据题目要求,确定阅读区间,从文中可知,答题区域在第②到⑨段;第三, 针对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筛选、概括。文中提到四种植物,分别是艾蒿、桃花、黄米、 车前草,题干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了,只要答出作用, 分条表述即可。 7.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要分析出运用了哪种修 辞手法,然后结合原文对其进行分析。夸张的作用是突出强调。“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 都会种上桃树”,这句话中“只要插得下脚的地方”“都会种上”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 出了桃树在村子里到处都有栽种的情况。
8.此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1) 句中“疯”是修饰“长”的, 这里“疯”是疯狂的意思, 写出 了艾蒿长得快, 突出它很皮实。(2) 句中“咕噜咕噜”是拟声词,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肚子 饿的程度,所以,就有了下文解释打猪草的原因,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9 .此题考查引用的表达效果。可以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和题目呼应, 使文章清晰严谨;内容上,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
10.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题干提示的信息是自然与人的和谐。据此, 可以结合实际谈谈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乡村环境;城乡如何更协调地发展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 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 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儿空着, 连烫烟锅 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留,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 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 却不再悠悠晃动, 横了身子, 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 弄他的箫管吹着, 若续若断, 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 不能再吹下去, 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 烟长上来, 细而端。什么时候, 火堆不见 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 白绒绒的毛团儿, 从冰层上跑过对岸, 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 是灰黄的。 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 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 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 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 驶过来一辆驴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 样子很调皮, 公羊般大的身 子, 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 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 不动也不 响, 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 驴蹄叩着, 干而脆地响, 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 去,立即化为水珠,亮晶晶的挂在长毛上。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 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 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 在地上也不消融, 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村口的井, 没有被埋住, 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 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起来。
这家老婆婆, 穿得臃臃肿肿, 手上也戴了蹄形手套, 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 头尾相接, 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 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 擦开 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
“那是落了雪。 ”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 张着嘴, 让雪花落进去, 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 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 叶子没有长出来, 也没有死去, 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 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 用手抓着雪, 吱吱地捏个团子, 说:“好雪, 好雪。冬不冷, 夏不热,五谷就不结了。 ”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 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 后脚抬起, 脚印又 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 ”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 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 那雪柱动起来, 雪从身上落下
去,像蜕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 ”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 ”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
“看绿。 ”
“绿在哪儿? ”
“绿在树枝上。 ”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你还看到什么了? ”
“太阳,太阳的红光。 ”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 他叫起来: “你这么喜欢冬天?! ”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
“不,是分号。 ”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 ”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
“孕妇?! ”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11 .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本文中的特定含义。
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
12.文章的题目为“冬景”,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
1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2)奶奶,电线肿了。
14.文章结尾“两个陌生人, 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 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 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1 .“超尘”本指人品超过一般, 不同凡响。这里则指雪中观景, 再无他人, 自
觉有些超脱尘世的孤独与高洁。 12 .①郊外闲冬图; ②农村喜雪图; ③雪中对话
图。 13.(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生动形象。
(2)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 14 .①冬天庄严而又 静穆, 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 而是在积蓄力量, 孕育新生。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 收,让人热爱。 ②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 奇景。
【解析】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具体的语 言环境进行理解,切勿望文生义。本句话写一个人在欣赏冬雪时油然而升起的一种“超 尘”感受,由此可以抓住“孤独”和“高洁”两点来作答。
1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 多数情 况下要注意提示性语言。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从全文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从乡下冬景、 村人喜雪、雪中对话三个场景描绘了“冬”。
13.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解答此类赏析 题时, 不但要点明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而且要从使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如突 出表明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等角度作答。
1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段的理解。解答该题既要结合相关情节, 更要结合全文 内容, 尤其是结合雪中对话图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来进行体会。回答时要抓住“奇
景”这个关键词语,从大自然的“奇”、人物的“奇”等角度来阐述理解。
三、综合性学习
15.某校开展“光影流年—— 电影主题周”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学生会开展“对对联,赢影票”活动,请帮助小祥同学为下面的上联选出合适的下
联。( )
A 、斗室方桌,遍览万古文章。 B 、方寸镜头,透视万种风情。
C 、琳琅满布,经营百样繁华。 D 、小小梨园,上演生旦净丑。
(2)校团委组织了“戏曲电影展映”活动,并在学生中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戏曲电影展映前后“喜爱与支持率”调查情况统计图。
仔细阅读上图,请用简洁的语言作答。(每空限 10 字以内,不得出现字数。)
①展映后,学生对戏曲电影的喜爱及支持率均
②四部电影中,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展映前后
【答案】(1) B
(2) ①明显提高 ②均最受学生喜爱
【详解】 (1)下联末字应为一声或二声, 故排除 D。上下两联应语义相关。上联与“电影” 相关, 下联也应与“电影”相关。 A 项, 根据“斗室方桌”可知与“书房”有关。 B 项, 根据“镜 头”可知与“电影”相关。 C 项,根据“经营”可知与“商业”有关。故选 B。
(2)看图可知,图中三个灰色的长条框均明显高于黑色的长条框,可得出结论:展映后, 学生对戏曲电影的喜爱及支持率均明显提升。比较四组长条框可知, 代表着黄梅戏《天 仙配》的灰色长条框与黑色长条框都明显长于其他的长条框, 可得出结论:四部电影中,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展映前后均最受学生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