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导 入
1.描述《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论述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所产生的效果
2.品读文本,学习使用《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写法,复述其严谨的结构
3.讨论作者心中情和笔下景,述说本文感性与理性交织构成的独特情致,逐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等。
作者简介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持文化批评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于是纷纷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族主义者,朱自清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他始终平息不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憎恶,内心始终是抑郁的。课文中流露出的想寻求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正是那个时代的他苦闷心境的折射。
1.煤屑(xiè) 2.幽僻(pì)
3.蓊蓊郁郁(wěng) 4.踱着(duó)
5.羞涩(sè) 6.颤动(chàn)
7.斑驳(bó) 8.倩影(qiàn)
9.乍看(zhà) 10.媛女(yuàn)
11.鹚首(yì) 12.敛裾(jū)
纠正字音 认准字形
一、快速浏览课文,总结每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第十段
荷塘月色
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描写煤屑路
途经煤屑路的感受
描绘月下的荷塘
描绘塘上的月色
描绘荷塘四周景象
回忆江南采莲
表达无福消受嬉戏光景
回忆《西洲曲》句子
交代回到家中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本文的文章其是行踪和情感双线推进的、互相交织的。
思 考?
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借助导学案回答问题
地点 景物、情景 作者心情
根据双线完成下列表格
家
月亮升高、马路寂静、妻儿欲眠
颇不宁静
小煤
屑路
路幽僻、树蓊郁、夜寂寞、月色淡
不理俗务、便觉自由
(渴求宁静)
月下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暂得宁静
荷塘
四周
树、山、路灯、蛙、蝉(江南采莲、嬉游光景)
热闹是它们的,无福消受
家
妻儿熟睡
(仍不宁静)
思 考?
空间线索
家
小径
渴求宁静
颇不宁静
片刻宁静
走出宁静
小径
圆形结构
空间逻辑
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5、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相互辉映的美景,未
直接表达心情,但通过作者对优美景色的描写,可
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美景中而忘却了烦恼,
寻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
失,过渡极为自然)
7、8、9、10段:“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心境回到现实)
情感线索,请找出作者情感的句子
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引出下文,心情烦闷而月下散步
思 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结合文本和创作背景谈谈作者内心为何“颇不宁静”?
政局动荡: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处于苦闷彷徨中。
经济压力:诗人顾念家中妻儿(“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又忧心国家政局,二者难以两全。
远离故乡:诗人身处异乡北平,处于政治风暴中心,他惦念故乡江南,那个自古可以偏安苟活、适宜避世之所。(中和主义、自由主义者)
疾病烦扰: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月薪仅够3袋面粉,养活一家12口,无钱治病。
思考: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这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景物 特点 作用
小路
蓊蓊郁郁
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
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思考: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这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景物 特点 作用
小路
蓊蓊郁郁
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
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树
幽僻、寂寞
环境的寂寥,烘托抑郁心境
浓重的夜晚气氛
月光
淡淡的
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烘托淡淡忧伤的心境
第3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受?第三段写作者极度自由有何作用?请结合时代背景谈一谈
写月下漫步时的感受:作者感到在这素淡朦胧的环境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A.流露出作者从压抑和不自由中暂得宽余,表达作者独处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
B.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C.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D.进一步点明夜间出游的原因.
鉴赏画面美与语言美
明确: “曲曲折折”让我们看到小路蜿蜒无尽,看到了缕缕烟雾倾泻在荷叶上,营造了幽深悠远、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之景。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通过“曲曲折折”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荷塘?
品叠词,感知画面美
景物 特点(修饰词) 修辞及作用
荷叶
田田、高、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叠词,突出荷叶多、密
比喻,写出了高而舒展的风姿
荷花
袅娜、羞涩
一粒粒的明珠
星星、美人
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博喻,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突出荷花的神韵美。“一粒粒”的荷花就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随意又有意的点缀着几朵在荷塘上,体现荷花错落有致的空灵美妙状态。
品叠词,感知画面美
什么是“博喻”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景物 特点(修饰词) 修辞及作用
荷香
渺茫的歌声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
荷波
闪电
凝碧的波痕
比喻、拟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形象传达荷塘富有生机的风姿,创造出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水
脉脉、风致
拟人,静默而有深情;流水与作者深情地对视,体现了流水的柔情之美及作者的细腻之情,可看到荷塘的婉约之美。
品叠词,感知画面美
什么是“通感”
通感: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又称“移觉”。
例子: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那政客名声很臭。 听觉转为味觉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觉
(4)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视觉转为嗅觉
通过这些叠词,我们仿佛与朱自清并肩闲游在这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通过这些叠词,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荷塘的静谧;朱自清在这儿就将叠词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画面美”,可谓真是“文章之美”
品叠词,感知画面美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然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然贮满了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品叠词,感知音乐美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然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然贮满了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①“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改为“弥望的是茂密的叶子”②“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改为“像美丽的舞女的裙”③“层层的叶子中间”,改为“众多的叶子中间”④“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改为“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田田”出自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形容荷叶茂密的样子。这里改为“茂密”不是更好吗?更加通俗易懂。为什么要用“田田”呢?连用多个叠词有何好处呢?
“田田”读起来具有绵延感,使语气更加符合音乐美的特征。能联想画面、听起来具有韵律感、节奏恰当、符合音乐美的特征。叠词的使用,让我们读起来韵律感更加强烈;通过“田田、亭亭”等叠词我们仿佛听到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仿佛听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仿佛看到了缕缕烟雾缭绕的荷塘
品叠词,感知音乐美
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为了描摹可感的月光形象,作者又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试结合语境分别分析运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叶、花、树(朦胧飘渺)
泻:以流水写月光,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特点,这里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的一种奶白颜色的鲜艳欲滴的状态。“笼”字写出来叶子与花朦胧飘渺之美。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荷塘四周又是怎样的呢?品一品这荷周的美景,探析情感。
1.荷塘四周写了哪些物象?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写荷塘四周的景象?
高高低低的树、且杨柳居多;烟雾的树色,可以辨析的柳姿;树梢与远山;树缝与灯光;蝉声与蛙声。
远近结合:近写树、杨柳;远写远山;近写蝉声蛙声
视听结合:视觉上看到了静谧迷蒙的荷塘四周之景;听觉上有蝉声与蛙声。
动静结合:蝉与蛙的动,四周景色的静
比喻:路灯比喻成渴睡人的眼,表现路灯昏黄幽暗的特点
思考:第6段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找出并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 “画面美”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画面美”
知识点叠词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层次性,富有音乐美;起强调作用;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丰富形象,富有艺术魅力。
叠词
情感美
音乐美
画面美
第6段写树上的蝉声与蛙声有什么作用?但接着又写“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感伤?
作用:作者用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自己内心难以派遣的苦闷与哀伤!
原因: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自然伤感。
活动三:
作者所写的荷塘月色的宁静和谐与文章开头作者心情的“颇不宁静”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者并不矛盾。
1.正是因为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才到月光下的荷塘去寻找宁静,寻求超脱。
2.月下荷塘里那朦胧静谧、如烟如梦的境界,使得他心中的哀愁不禁变得淡淡的,同时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油然而生,让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变得宁静起来。
活动三:
思考探究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与蛙声又打破了他的宁静,作者的思绪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了,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作者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江南采莲是由眼前荷塘触景生情后产生的自然联想,这些文字既反映出作者对古代“风流”的怀念,也能见出他对青春岁月的回望,对故土的惦念。想象中的景象让作者产生无比的艳羡和喜爱,也让他暂时从现实的苦闷(不宁静)中逃离出来。
同时,以采莲的热闹反衬现实生活的孤寂,回到过去,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译文:英俊男儿漂亮少女,心心相印驾船采莲来。鹢鸟画船缓缓掉头,双方传递着酒杯。船桨轻摇水草牵绊,船儿微移浮萍已分开。姑娘身材苗条白巾束腰,恋恋不舍把头回。正值春末夏初,叶儿正嫩花儿初开。撩水逗乐笑微微,又怕水珠溅湿衣衫,担心船儿倾斜,急忙提起罗裙。
思考探究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话“——这样想着,……,妻已经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不多余。
1、照应开头,文章构成圆形结构。
2、以静写动,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
3、从家出发所见、所感、所思只为排解心中忧愁,但是现实依旧愁不得解,突出文章“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荷塘月色 妙笔勾勒
(1)修辞美
手法灵活多样,善用修辞写荷塘的景物。有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
(2)映衬美
所有的景物相互映衬(远近映衬、正反映衬、动静映衬等)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和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荷面四周的景物也映衬着“荷塘月色”。
(3)语言美
朴素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悄悄地披上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词句,平白如话,自然流畅,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
凝练美。语言新颖,用词精准传神。“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比喻,描绘出月光照耀的美丽景象。加之“静静地”准确的写出了月光的幽静。
音乐美。运用叠词,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描摹出眼前景象的同时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等,独具匠心。
(4)情感美
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文章通过游踪的转换,以景物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变化。
写景手法回顾:
动静结合——即有动有静,往往是以动衬静。
虚实相生——一般来说诗词中联想、想象就是虚写的内容,相伴的是时空转换。
色彩的运用——有时是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即渲染,有时是不施色彩、简笔勾勒即白描。
视角变化——主要指平视、俯视,远观、近看 、点面结合等观察角度。
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细节描写——对能揭示人物心理的动作做细致入微的描写,或者生动传神的景象细节,写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真切的生活体验。(炼字)
动用修辞——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
比兴手法——以它物引起所歌咏内容,有所寄托。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