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Culture from the Three Kingdoms to the Sui&Tang Dynasties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8课
高中历史
课程要求
壹
知道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流变的原因及过程。
贰
体会文化开放多元、交流互动的特点。
肆
认识宗教、思想、文化与政治、社会、时代的关系。
叁
归纳整理这一时期文化成就。
目录
CONTENTS
壹
从独立行走到三教合流
贰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叁
肆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从建安风骨到唐代诗歌
悬空寺
精庐不住市,高挂白云间,
削壁堪容足,构斋未易攀。
山门风自扫,石扃(jiōnɡ)月为环。
下界多尘溷(hùn ),清香满袖还。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当时朝廷欲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南移至此,工匠遂根据道家要求“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造。“悬”与“玄”同音,取自道教教理;“空”取自佛教教义。后更名“悬空”。三教殿位于北楼最上层,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主供于一殿,这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
壹
从独立行走到三教合流
汉朝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魏晋
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地位低于汉代。
隋朝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从独立行走到三教合流——儒学
唐朝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韩愈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先秦时期
秦朝
汉朝
魏晋
隋朝
唐朝
唐中后期
北宋
先秦
孔子提出“仁”“礼”,开创儒家学派。孟子、荀子继承。
秦朝
秦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焚书坑儒”,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唐中后期
统治者信奉佛教,儒学式微,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理学孕育而生。
北宋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韩愈《谏迎佛骨表》
从独立行走到三教合流——儒学
韩愈:“复兴儒学”——古文复兴运动
发起原因:
1、韩愈受儒家经典影响甚深。
2、中唐时期受“安史之乱”的影响,民生凋敝,久久不能平复。
3、魏晋以来写骈文的风气过于盛行,但文章思想极为空洞。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
“(韩愈)义正词直,足以祛世俗之惑,允为有唐一代儒宗。”——康熙
汉朝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魏晋
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地位低于汉代。
隋朝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从独立行走到三教合流——儒学
唐朝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韩愈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先秦时期
秦朝
汉朝
魏晋
隋朝
唐朝
唐中后期
北宋
先秦
孔子提出“仁”“礼”,开创儒家学派。孟子、荀子继承。
秦朝
秦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焚书坑儒”,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唐中后期
统治者信奉佛教,儒学式微,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理学孕育而生。
北宋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独立行走到三教合流——佛教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同时,该教之中所蕴含的抽象思辨、深邃哲理对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从独立行走到三教合流——佛教
本土化
为什么佛教会出现本土化?(发展需要、环境宽松)
从独立行走到三教合流——佛教
(北周武帝灭佛)(武)帝遂破前代关山东西数百年来官私佛寺,扫地并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禹贡》八州,见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三武一宗”
为何灭佛
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民间反佛:代表人物是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这比较符合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况且此教以道家学说为依托,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从独立行走到三教合流——道教
《竹林七贤图》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受到挑战,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合理解释,心灵需要安慰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末年,盗贼群起,发军击之,将吏放纵于外。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雒阳以东米石二千。莽遣三公将军开东方诸仓赈贷穷乏,又分遣大夫谒者教民煮木为酪;酪不可食,重为烦扰。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置养澹官以廪之,吏盗其廪,饥死者什七八。
——《汉书·食货志上》
为什么佛教和道教能在中国广泛传播?
从独立行走到三教合流
时期 发展情况
汉武帝时期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
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末期 道教产生
魏晋南北朝 儒学、佛教、道教在相互影响和吸收中发展
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时期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唐中期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北宋时期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理学孕育而生。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
贰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唐代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同时,也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唐大和上东征传》载:"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1)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
阿倍仲麻吕
吉备真备
(2)长安:外商、侨民:
(3)广州、泉州:西亚商人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鉴真: (688~763),唐朝僧人,持戒律最严的律宗南山宗祖师,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
唐招提寺
中日之间
唐服传入日本为日本人所喜爱,经改进为“和服”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唐贞观初年 玄奘 《大唐西域记》
于天竺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归长安后译经讲学
东晋 法显 《佛国记》
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
中印之间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其二》
五陵:地名,代指富人
金市:西市
女为胡妇学胡妆,妓进胡音务胡乐
······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艘万艘,交贸往返,昧旦永日。 ——《旧唐书·崔融传》
思考:为什么唐都城长安能出现如此盛况?
经济、文化(宗教)、政策、民族关系……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东亚文化圈
P49思考点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切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牛刀小试
1.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的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
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
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
C
牛刀小试
2.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和尚到达日本首都奈良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材料表明了( )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国
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地位
B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
叁
从建安风骨到唐代诗歌
从建安风骨到唐代诗歌
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
《与山巨源绝交书》
从建安风骨到唐代诗歌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你被贬官九江。
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的坐了起来。
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元白”新乐府运动
同样是入官场,为什么两者态度截然不同?
从建安风骨到唐代诗歌
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特征
1.政治:北方政局动荡,南方相对稳定,士族垄断特权,九品中正制。
2.经济: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开始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思想:儒道佛三教合流,民族融合。
隋唐阶段特征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三省六部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政策调整,科举制,士族衰落,庶族崛起。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生产力提高,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封建经济发展。外贸发达,丝绸之路繁荣。
3.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三教九流,科技领先世界,民族融合加强。
从建安风骨到唐代诗歌
文学:
建安文学 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
东晋田园诗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南朝骈文 鲍照: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隋唐诗歌 “诗仙”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诗圣”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从建安风骨到唐代诗歌
咏史
高适
尚有绨袍赠,
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犹作布衣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阅读下面唐诗,分析社会变迁的影响
初唐诗人:陈子昂、王勃
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盛唐诗人:李白、杜甫;
中唐诗人:白居易
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
特点:
从高雅转为通俗、从琦丽走向写实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隋唐
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被称为“颜筋柳骨”。
东晋王羲之把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博采众长,诸体兼精,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称“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唐·冯承素摹本
从建安风骨到唐代诗歌
书法:
特点:
从实用转为审美、 从自发走向自觉
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摹本)
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故宫博物院馆藏
特点:
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迁想妙得、澄怀味象
从建安风骨到唐代诗歌
绘画:
P47 思考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
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
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
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使文艺发展趋于多元化。
从建安风骨到唐代诗歌
乐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特点:
多样性,雅俗共赏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特点:
人世关怀、与本土文化相合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
雕塑:
从建安风骨到唐代诗歌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
史学:
从建安风骨到唐代诗歌
特点:
实用性、探究性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
肆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根据已学的知识并结合课本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人物 主要著作或成就 地位
数学
农学 北魏 贾思勰
地理学 北魏 郦道元
西晋 裴秀
建筑
医学
唐高宗时
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水经注》
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禹贡地域图》
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且有所创新
《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南朝 祖冲之
唐朝 僧一行
隋朝 李春
唐朝 孙思邈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祖冲之(420-500年)字文远,今河北人,古代杰出的大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有着巨大贡献。
祖冲之
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研究:
西汉 刘 歆 3.1547
东汉 张 衡 3.16
曹魏 刘 徽 3.14
南朝 祖冲之 3.1415926(7)
“割圆术”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齐民要术》书影
贾思勰在种植农作物
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先生称《齐民要术》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这一书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传阅,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尤其是日本非常重视此书。
P45 学思之窗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重农抑商、农本商末。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禹贡地域图》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赵州桥
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还有一座小商桥)、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被誉为“天下第一桥”。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千金方》
《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4、明清时期。
科学知识和技术创造方面均有所发展,相比之下,技术创造更为突出。但就科学形态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而言,却和以前没有本质的不同。
1、春秋战国时期。
不同的学说纷起,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到处游说,互相争辩,形成百家争鸣的书面。
3、唐宋时期。
中国科技史的高峰。唐朝是许多科学技术的开荒时期,宋代则是结果时期。
2、秦汉到南北朝时期。
形成了我国古代实用科学技术的模式和道路,对中国后来的科学发展有重要贡献。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1)内容上,实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上,采取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科技使用上,满足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
(4)分布上,集中于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5)观念上,重功利,重政轻技。
原因:古代中国只重视对人的研究,满足于实际运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儒学家对科学的态度,一定程度限制了科技的持续发展。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直接地影响了其使用者的思维形式。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等。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如此耀眼,为什么没有率先发生工业革命?
第一,语言的局限性
第二,制度铸造高墙
第三,重“方法论”轻“世界观”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文学:
唐朝:唐诗
书法:
魏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隋唐:颜体、柳体
绘画:
建安文学、南北朝民歌
魏晋南北朝:王羲之“书圣”
走出去、引进来
中印、中日文化交流
魏晋:儒学面临冲击
隋朝:三教合一
唐:儒学复兴
思想
数学:圆周率
农学:《齐民要术》
地理学:《禹贡地域图》
雕版印刷术
火药
天文学:本初子午线
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科技
文学艺术
中外交流
牛刀小试
1.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
A.注重写意传神 B.意在借物抒情
C.追求娱乐教化 D.渴望俗世认可
A
牛刀小试
2.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