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 (商朝以后) 出现 用途 功能 特点 工艺 代表
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集中在黄河流域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 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 泥范铸造法 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礼器中的酒器)
二、甲骨文记事
1.定义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内容 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象形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指事 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 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最为进步,占现代汉字的90%以上)
2.影响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真题】
(2023 湖南省长沙市 中考真题)商周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文物是( )
A. 人面鱼纹彩陶盆 B. 二里头铜鼎
C. 司母戊鼎 D. 开元通宝
【答案】C
【考点】青铜器
【解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A.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时期使用的陶器,不是青铜器,排除A。
B.二里头铜鼎是夏朝时期的文物,排除B。
C.根据材料“青铜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故C正确。
D.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排除D。
故选:C。
【变式】
1.(2022秋 同安区期末)商周时期,工匠已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且能用不同的方法铸造不同用途的器具。这表明当时青铜器( )
A.生产规模宏大 B.制作工艺高超
C.象征权力大小 D.分布地域广泛
【答案】B
【考点】青铜器
【解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由材料“商周时期,工匠已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且能用不同的方法铸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可知,这主要表明了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分布地域及其象征意义,排除ACD三项。
故选:B。
2.(2022秋 凤凰县期末)“青铜文明”是对商周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下列出土的青铜器中,世界上已知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四羊方尊 B. 司母戊鼎
C. 毛公鼎 D. 青铜面具
【答案】B
【考点】青铜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2秋 岳池县期末)时下鉴宝活动红火,各种鉴宝节目充斥荧屏。“鉴宝师”这一原本冷落的行当,现在水涨船高、热门起来。下面是鉴宝师对某一历史文物的介绍:“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那么这一文物是( )
A.四羊方尊 B.利簋 C.毛公鼎 D.司母戊鼎
【答案】D
【考点】青铜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据“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文物是司母戊鼎。
故选:D。
【真题】
(2022 四川省绵阳市 中考真题)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列“国”字是汉字不同时期的写法。对“国”字正确解读是( )
A.最早起源夏朝
B.在中国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
C.体现儒家思想
D.是中华文明发展创新的见证
【答案】D
【考点】文字的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文字从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再到现在宋体,越来越便于人们书写辨认,体现了文字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断创新,D项正确;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汉字(即最早的甲骨文)起源于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时期,排除A项;文字变化不能说明是在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的,排除B项;不同时期文字的不同写法变迁,不能体现儒家思想,排除C项。
故选:D。
【变式】
1.(2023 增城区一模)2023年是农历兔年。如表是汉字“兔”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A.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D.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
【答案】B
【考点】文字的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观察图片可知,从甲骨文到楷书,中国古代的文字都是在前代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说明汉字的发展一脉相传,B符合题意;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说法错误,排除A;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排除C;图片不能说明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排除D。
故选:B。
2.(2022秋 定陶区期末)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22年8月开展一期主题为“中国汉字的光辉历程”展示。以下是展厅中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答案】C
【考点】文字的演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观察汉字“中国”字演变过程,汉字“中国”从甲骨文先后演变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其演变历程由繁到简,体现了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故C符合题意;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说法错误,排除A;汉字的演变是由繁到简,排除B;汉字有多种造字方法,排除D。
故选:C。
3.(2023春 芜湖期中)如图“鼎”字的书写演变中,我们可以知道( )
A.中国汉字一脉相承 B.汉字结构由简到繁
C.书写载体不断变化 D.象形是主要造字法
【答案】A
【考点】文字的演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观察汉字“鼎”字演变过程,汉字“鼎”从甲骨文先后演变为金文、隶书、楷书、行书,其演变历程由繁到简,体现了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故A符合题意;汉字的演变是由繁到简,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书写载体不断变化,排除C;汉字有多种造字方法,排除D。
故选:A。
1.(2023 青岛 中考真题)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殷墟自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 )
A.司母戊鼎 B.勾践剑
C.铁农具 D.五铢钱
【答案】A
【考点】青铜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朝文明成果,重点掌握司母戊鼎的知识。
殷墟是商朝遗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司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了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A项正确;勾践剑是春秋时期的文物,排除B项;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排除D项。
故选:A。
2.(2023 湖州 中考真题)在某展厅,小明读到了“从分封到县郡”“从青铜器到铁器”“从贵族到士人”的导览内容。据此判断本展厅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C.魏晋时期的北方民族交融
D.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答案】A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出现;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不是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魏晋时期的北方民族交融、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排除BCD。
故选:A。
3.(2023 广西 中考真题)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 )
A.数量众多 B.种类丰富 C.工艺高超 D.分布广泛
【答案】B
【考点】青铜器
【解析】本题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据题干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这说明该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不是强调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数量众多、工艺高超、分布广泛,排除ACD。
故选:B。
4.(2023 山西 中考真题)世界古代各区域的文明成果反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水平。表中的内容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 )
文明古国 文明特点 文明成就
古代埃及 大河文明 集权政治 浓厚的宗教意识 金字塔 象形文字
古代中国 农耕文明 中央集权 分封制 青铜器 甲骨文
古代罗马 海洋文明 奴隶制民主政治 《十二铜表法》罗马大竞技场
A.交互性 B.多元性 C.传承性 D.统一性
【答案】B
【考点】古代大河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古代各区域的文明成果以及特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根据题干表格“世界古代各区域的文明成果”信息可知,古代埃及文明的特点是大河文明、集权政治、浓厚的宗教意识;古代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农耕文明、中央集权;古代罗马的文明特点是海洋文明、奴隶制民主政治,这体现了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文明的相互影响,不能说明古代文明具有交互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世界古代各区域的文明成果,无法体现文明的传承,排除C项;古埃及和古代中国文明是大河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未体现古代文明具有统一性,排除D项。
故选:B。
5.(2023 随州 中考真题)如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答案】D
【考点】青铜器
【解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材料内容没有中外对比,得不出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中的文物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与春秋时期和商朝无关,排除BC两项;铜冰鉴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它可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6.(2020 广东 中考真题)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答案】A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点,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中国同沿线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通过题干分析,商朝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与新疆和田玉成分一致,可表明商朝时期中原地区就和西域地区存在联系,A符合题意。B材料题干没有涉及中外科技文化与交流。C丝绸之路开辟是在汉朝。D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新疆归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表述错误。
故选:A。
7.(2022 梧州 中考真题)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答案】B
【考点】三星堆、陶瓷与玉器;青铜器
【解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知道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8.(2022 达州 中考真题)2022年春晚舞台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铜面具,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夺目璀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是( )
A.四羊方尊 B.利簋
C.司母戊鼎 D.青铜面具
【答案】C
【考点】三星堆、陶瓷与玉器;青铜器
【解析】本题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2021 青岛 中考真题)“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识。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史料记载 C.文学作品 D.神话传说
【答案】A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获取资料的方法的相关史实。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传说、神话、记载、化石、遗物、遗址等都是我们用来寻找历史的途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历史遗迹的发现以及考证,需要依据的是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以及通过生物化石、遗址和遗物考证获得结论。据题干“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钢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可知,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考古发现,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10.(2021 成都 中考真题)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答案】B
【考点】二里头遗址;青铜器
【解析】本题考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相关知识,掌握中国早期文明的特点。
据图片信息可知,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虽然各具特点,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择B。材料没有文字的相关描述,无法推断出文字发展的程度。排除A。皇帝制度是在秦朝的时候确立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相符,排除C。远古传说不一定真实可信,有很多虚构夸张的成分,故排除D。
故选:B。
11.(2023 罗江区 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簋(guǐ),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簋既用作食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身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图1 利簋及其简介
利簋腹内底部铸有金文4行32字。 原文:略。 译文: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铜给右史利(“利”是人名),用作祭祀祖先的宝器。
图2 利簋上的铭文及其内容
——摘编自《青铜器与金文》《商周青铜器》等
材料二: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摘自《史记 周本纪》
甲子日,纣兵败。纣走之,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摘自《史记 殷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簋”的史料价值。
(2)指出材料一、二相结合可以证明的历史史实,并结合材料对这种史料运用方法作简要说明。
【答案】
(1)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
(2)武王伐纣;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可以验证史料的真伪,去伪存真。
【考点】青铜器
【解析】本题考查青铜器、武王伐纣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根据材料一“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铜给右史利(‘利’是人名),用作祭祀祖先的宝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簋”的史料价值是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
(2)材料一、二相结合可以证明的历史史实是武王伐纣,结合材料可知,这种史料运用方法即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可以验证史料的真伪,去伪存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 (商朝以后) 出现 用途 功能 特点 工艺 代表
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集中在黄河流域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 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 泥范铸造法 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礼器中的酒器)
二、甲骨文记事
1.定义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内容 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象形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指事 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 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最为进步,占现代汉字的90%以上)
2.影响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真题】
(2023 湖南省长沙市 中考真题)商周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文物是( )
A. 人面鱼纹彩陶盆 B. 二里头铜鼎
C. 司母戊鼎 D. 开元通宝
【变式】
1.(2022秋 同安区期末)商周时期,工匠已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且能用不同的方法铸造不同用途的器具。这表明当时青铜器( )
A.生产规模宏大 B.制作工艺高超
C.象征权力大小 D.分布地域广泛
2.(2022秋 凤凰县期末)“青铜文明”是对商周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下列出土的青铜器中,世界上已知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四羊方尊 B. 司母戊鼎
C. 毛公鼎 D. 青铜面具
3.(2022秋 岳池县期末)时下鉴宝活动红火,各种鉴宝节目充斥荧屏。“鉴宝师”这一原本冷落的行当,现在水涨船高、热门起来。下面是鉴宝师对某一历史文物的介绍:“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那么这一文物是( )
A.四羊方尊 B.利簋 C.毛公鼎 D.司母戊鼎
【真题】
(2022 四川省绵阳市 中考真题)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列“国”字是汉字不同时期的写法。对“国”字正确解读是( )
A.最早起源夏朝
B.在中国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
C.体现儒家思想
D.是中华文明发展创新的见证
【变式】
1.(2023 增城区一模)2023年是农历兔年。如表是汉字“兔”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A.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D.早期汉字缺乏使用价值
2.(2022秋 定陶区期末)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22年8月开展一期主题为“中国汉字的光辉历程”展示。以下是展厅中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3.(2023春 芜湖期中)如图“鼎”字的书写演变中,我们可以知道( )
A.中国汉字一脉相承 B.汉字结构由简到繁
C.书写载体不断变化 D.象形是主要造字法
1.(2023 青岛 中考真题)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殷墟自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 )
A.司母戊鼎 B.勾践剑
C.铁农具 D.五铢钱
2.(2023 湖州 中考真题)在某展厅,小明读到了“从分封到县郡”“从青铜器到铁器”“从贵族到士人”的导览内容。据此判断本展厅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C.魏晋时期的北方民族交融
D.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3.(2023 广西 中考真题)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 )
A.数量众多 B.种类丰富 C.工艺高超 D.分布广泛
4.(2023 山西 中考真题)世界古代各区域的文明成果反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水平。表中的内容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 )
文明古国 文明特点 文明成就
古代埃及 大河文明 集权政治 浓厚的宗教意识 金字塔 象形文字
古代中国 农耕文明 中央集权 分封制 青铜器 甲骨文
古代罗马 海洋文明 奴隶制民主政治 《十二铜表法》罗马大竞技场
A.交互性 B.多元性 C.传承性 D.统一性
5.(2023 随州 中考真题)如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6.(2020 广东 中考真题)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7.(2022 梧州 中考真题)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8.(2022 达州 中考真题)2022年春晚舞台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铜面具,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夺目璀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是( )
A.四羊方尊 B.利簋
C.司母戊鼎 D.青铜面具
9.(2021 青岛 中考真题)“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识。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史料记载 C.文学作品 D.神话传说
10.(2021 成都 中考真题)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11.(2023 罗江区 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簋(guǐ),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簋既用作食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身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图1 利簋及其简介
利簋腹内底部铸有金文4行32字。 原文:略。 译文: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铜给右史利(“利”是人名),用作祭祀祖先的宝器。
图2 利簋上的铭文及其内容
——摘编自《青铜器与金文》《商周青铜器》等
材料二: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摘自《史记 周本纪》
甲子日,纣兵败。纣走之,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摘自《史记 殷本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簋”的史料价值。
(2)指出材料一、二相结合可以证明的历史史实,并结合材料对这种史料运用方法作简要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