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①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补充: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补充: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原因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 ②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 ③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 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 ②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③诸侯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局,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原因 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实质是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2.旗号 “尊王攘夷”(尊王指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利用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攘夷指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袭扰)
3.著名霸主 齐桓公(春秋首霸)、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拓展: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 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4.影响 ①积极影响: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②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真题】
(2023 山东省济宁市 中考真题)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基础知识。
A.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及所学可知,在鲁国国君心中,齐、晋、楚三国地位高于周王室,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齐、楚、晋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分封制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约束,这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靠诸侯大国,体现了周王室地位衰落,故A正确。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并不是朝觐周王减少的原因,排除B。
C.材料表明鲁国朝拜周天子次数减少,投靠诸侯大国,可见齐国、晋国和楚国实力上升,但是无法判断鲁国成为春秋时期霸主,排除C。
D.周王是天下共主,朝觐周王与是不是宗亲无关,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变式】
1.(2021秋 竞秀区期末)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B.鲁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
C.周王室地位衰落 D.天子依附于诸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原因,理解基本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由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可知,分析题干可知,春秋时期,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乘机争霸,相继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原因,需要掌握基本知识点。
2.(2022秋 永兴县期末)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齐国朝贡11次,向晋国朝贡20次,而向周天子朝贡仅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天子势力强大
C.鲁国由齐、晋直接管辖 D.周王室地位下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周王室地位的下降,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鲁国向周天子朝贡仅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说明鲁国国君没有完全尊重周天子;但同时期向齐国朝贡11次,向晋国朝贡20次,这说明鲁国对于强大的诸侯国更加尊重,由此可知,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周王室地位下降,D项正确;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在题干材料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周天子势力强大”和“鲁国由齐、晋直接管辖”与史实不符,排除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周王室地位的下降。
3.(2022 苏州模拟)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王室衰微
C.天子依附于诸侯 D.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原因,理解基本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由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强大,周王室衰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原因,需要掌握基本知识点。
【真题】
(2023 北京市 中考真题)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据题干“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这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不能说明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变式】
1.(2022秋 宝坻区期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的潮流,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荒地的开垦
B.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知道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的根本原因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的潮流。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各国通过变法改革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2.(2023 甘肃省兰州市 中考真题)下列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是( )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 B.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C.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D.清代开荒执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的铁制农具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劳动负担,节约了一定的劳动时间,使得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并繁荣,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B项正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是手工产品,不是农业生产工具,排除A项;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的是商业,排除C项;清代的开荒执照体现的是清政府推行的垦荒政策,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3.(2022 徐州 中考真题)依据《史记 楚世家》的相关记载,历史教师讲述了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 )
起点:楚武王言“我蛮夷也”。 发展:不到百年,楚庄王陈兵问鼎。 高潮:晋楚邲之战后,楚庄王论“武德”。 结尾:战国后期,出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局面,楚国一度被推为合纵之长。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民族之间的交融
C.六国统一的完成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联系所学、分析材料、结合要求、作出选择。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内容可知,最开始的时候,楚国还自认为蛮夷,到了战国后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一度被推为合纵之长,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大规模交融,所有B项正确;A项所述与题干材料不符,从“楚庄王陈兵问鼎”可知,周王室已经衰微,分封制濒临崩溃,应排除;C项所述史实于公元前221年,由秦国完成,而题干材料未提及,应排除;D项所述史实开始于唐朝中期,完成于南宋,与题干材料内容时间不符,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
1.(2023 湖北 中考真题)夏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属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排除A。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属于兼并战争的影响,排除B。
C.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助于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为了适应农作物灌溉的需要,各国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
D.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2秋 太和县期末)春秋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②最早使用天然漆
③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④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识记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相关内容。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开垦出了大量荒地,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发展。①项正确;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懂得使用天然漆,②项错误;春秋时期,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③项正确;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项正确。故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3 滨州 中考真题)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验证文献史料的真伪。故A符合题意;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说法错误,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牛耕已广泛使用,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和推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4.(2022秋 钦州期末)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人们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这充分表明春秋时期( )
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手工业高度发达
C.炼钢技术高速发展 D.畜牧业普遍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时期农业方面出现的新变化以及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在史书和考古发现中有铁犁牛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手工业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炼钢技术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畜牧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时期农业方面出现的新变化以及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2023 苏州 中考真题)如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据表格看出,广西、河南、湖南、辽宁、山西等多地都出土了很多铁器,这说明当时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故A符合题意;表格内容说明当时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不能说明当时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和推广,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表格内容说明当时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6.(2023春 香洲区期末)由表《楚国域内出土的铁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地点 出土情况
湖南长沙、衡阳 发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7件,占全部铁器的81%
楚纪南城(湖北荆州) 出土33件铁器,其中农具19件,占全部铁器的58%
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等 大量铁农具出土,种类也较多
A.楚国的农业成就最为突出
B.冶铁业主要集中在楚国
C.农耕中已普遍使用铁农具
D.农耕中不再使用青铜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A.材料未涉及其他诸侯国的农业发展状况,无法得出楚国的农业成就最为突出的结论,排除A。
B.材料无法得出冶铁业主要集中在楚国的信息,排除B。
C.据材料“发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7件,占全部铁器的81%”“出土33件铁器,其中农具19件,占全部铁器的58%”“大量铁农具出土,种类也较多”可知,楚国地区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铁制农具,反映了当时农耕生产过程中普遍使用铁农具的情况,故C正确。
D.材料未涉及青铜农具的相关信息,无法直接得出农耕中不再使用青铜器的结论,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2 绵阳 中考真题)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列文物都可以用来研究( )
A.贵族等级制度 B.军事技术
C.小农经济 D.冶炼铸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青铜器和铁器的相关知识,要知道中国古代冶炼技术的发展。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夫差矛是春秋末期吴国使用的兵器,铁农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这些代表的是当时的冶炼铸造技术,D项正确;这些文物不能反映贵族等级制度,排除A项;毛公鼎和铁农具不代表军事技术,排除B项;毛公鼎和夫差矛与小农经济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和铁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2秋 安新县期末)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与如图信息不符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晚期
B.成为了重要的军事作战武器
C.促进了农业发展
D.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的深远的社会影响。
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与如图信息不符的是成为了重要的军事作战武器。春秋时期,人们已使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B符合题意。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晚期,是导致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ACD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9.(2022秋 官渡区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1)根据材料一所述社会生产的变化历程,完成下列图示。
材料二:农、战两方面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商鞅的重农思想,表现为实行分户令,以法律的形式把家庭拆分至最小限度,使各个单位经济独立……商鞅设立了致力于农桑和生产多者可以免除劳役等奖励机制……为国家创造更大的利益,使秦国很快积累起大量的财富,正是得益于经济体制与军事改革并行,秦国才能在孝公时一举成为战国群雄中的强国。
——摘编自谢乃和《商鞅强秦的道与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摘编自班固《汉书 食货志》 (文景时期)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栗陈陈相因,充滥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摘自司马迁《史记 平准书》
(3)材料三中《史记》与《汉书》对汉朝社会状况的描述有何不同?运用所学知识,简析这两种不同局面出现的原因。
材料四: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蔡立雄《闽西历史》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5)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概括促进古代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答案】
(1)A: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B:土地私有制出现。
(2)措施: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汉书》:这反映了西汉初年国家贫困,土地荒芜,饥荒严重。造成的原因是秦的横征暴敛,徭役赋税沉重。原因:西汉初年,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史记》: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原因: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4)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5)生产工具的进步、有效的社会改革、安定的社会环境、执政者的重视等。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变化以及影响、商鞅变法以及影响、《史记》与《汉书》对汉朝社会状况的描述的不同以及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促进古代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等知识。
(1)根据材料“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商鞅设立了致力于农桑和生产多者可以免除劳役等奖励机制……为国家创造更大的利益,使秦国很快积累起大量的财富,正是得益于经济体制与军事改革并行,秦国才能在孝公时一举成为战国群雄中的强国”可知,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是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根据《汉书》内容“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这反映了西汉初年国家贫困,土地荒芜,饥荒严重。造成的原因是秦的横征暴敛,徭役赋税沉重。西汉初年,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根据《史记》内容“(文景时期)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栗陈陈相因,充滥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知,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出现这种不同局面出现的原因是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4)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知,材料说明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表明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北方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增加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这些因素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5)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概括促进古代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生产工具的进步、有效的社会改革、安定的社会环境、执政者的重视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变化以及影响、商鞅变法以及影响、汉朝初年社会发展状况、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古代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等知识。
10.(2022秋 顺平县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自《史记 周本纪》
材料三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以“尊王攘夷”为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在争霸过程中,周边的少数民族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1)阅读材料一回答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回答,周平王时期,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3)阅读材料三回答,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答案】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王室衰微或诸侯混战。
(3)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4)动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的相关史实。
(1)据材料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据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可知,周平王时期,整个国家处于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的状态。
(3)据材料三“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可知,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据材料三“争霸过程中,周边的少数民族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可知,诸侯争霸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4)综合三则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动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的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①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补充: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补充: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原因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 ②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 ③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 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 ②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③诸侯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局,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原因 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实质是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2.旗号 “尊王攘夷”(尊王指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利用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攘夷指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袭扰)
3.著名霸主 齐桓公(春秋首霸)、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拓展: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 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4.影响 ①积极影响: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②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真题】
(2023 山东省济宁市 中考真题)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变式】
1.(2021秋 竞秀区期末)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而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B.鲁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
C.周王室地位衰落 D.天子依附于诸侯
2.(2022秋 永兴县期末)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齐国朝贡11次,向晋国朝贡20次,而向周天子朝贡仅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天子势力强大
C.鲁国由齐、晋直接管辖 D.周王室地位下降
3.(2022 苏州模拟)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王室衰微
C.天子依附于诸侯 D.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真题】
(2023 北京市 中考真题)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变式】
1.(2022秋 宝坻区期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的潮流,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荒地的开垦
B.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2.(2023 甘肃省兰州市 中考真题)下列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是( )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 B.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C.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D.清代开荒执照
3.(2022 徐州 中考真题)依据《史记 楚世家》的相关记载,历史教师讲述了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 )
起点:楚武王言“我蛮夷也”。 发展:不到百年,楚庄王陈兵问鼎。 高潮:晋楚邲之战后,楚庄王论“武德”。 结尾:战国后期,出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局面,楚国一度被推为合纵之长。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民族之间的交融
C.六国统一的完成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2023 湖北 中考真题)夏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2.(2022秋 太和县期末)春秋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②最早使用天然漆
③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④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2023 滨州 中考真题)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4.(2022秋 钦州期末)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人们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这充分表明春秋时期( )
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B.手工业高度发达
C.炼钢技术高速发展 D.畜牧业普遍发展
5.(2023 苏州 中考真题)如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6.(2023春 香洲区期末)由表《楚国域内出土的铁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地点 出土情况
湖南长沙、衡阳 发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7件,占全部铁器的81%
楚纪南城(湖北荆州) 出土33件铁器,其中农具19件,占全部铁器的58%
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等 大量铁农具出土,种类也较多
A.楚国的农业成就最为突出
B.冶铁业主要集中在楚国
C.农耕中已普遍使用铁农具
D.农耕中不再使用青铜器
7.(2022 绵阳 中考真题)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列文物都可以用来研究( )
A.贵族等级制度 B.军事技术
C.小农经济 D.冶炼铸造
8.(2022秋 安新县期末)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与如图信息不符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晚期
B.成为了重要的军事作战武器
C.促进了农业发展
D.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9.(2022秋 官渡区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1)根据材料一所述社会生产的变化历程,完成下列图示。
材料二:农、战两方面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商鞅的重农思想,表现为实行分户令,以法律的形式把家庭拆分至最小限度,使各个单位经济独立……商鞅设立了致力于农桑和生产多者可以免除劳役等奖励机制……为国家创造更大的利益,使秦国很快积累起大量的财富,正是得益于经济体制与军事改革并行,秦国才能在孝公时一举成为战国群雄中的强国。
——摘编自谢乃和《商鞅强秦的道与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摘编自班固《汉书 食货志》 (文景时期)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栗陈陈相因,充滥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摘自司马迁《史记 平准书》
(3)材料三中《史记》与《汉书》对汉朝社会状况的描述有何不同?运用所学知识,简析这两种不同局面出现的原因。
材料四: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蔡立雄《闽西历史》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5)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概括促进古代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10.(2022秋 顺平县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自《史记 周本纪》
材料三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以“尊王攘夷”为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在争霸过程中,周边的少数民族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1)阅读材料一回答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回答,周平王时期,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3)阅读材料三回答,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