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2023秋统编七上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2023秋统编七上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8 07:25: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贡献:①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②实现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③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2.秦的暴政:①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②沉重的赋税;③严苛的法律,残酷的刑罚;④秦二世残暴;④焚书坑儒(目的:控制人们的思想言论;影响:对古代文化造成了严重摧残和破坏)。二、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
(一)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①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②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2.时间、地点和人物:①时间:公元前209年。②地点:大泽乡。③领导人:陈胜、吴广。
3.口号:“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建立政权:攻占陈县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5.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6.成语:揭竿而起、揭竿为旗、斩木为兵
7.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二)刘邦、项羽起义
1.巨鹿之战: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成语:破釜沉舟)
2.秦朝灭亡:刘邦占领秦都咸阳,秦朝灭亡。(成语:约法三章)
3.秦朝时间: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十四年)。
三、楚汉之争(性质是帝王之争)
1.含义:前206年—前202年,项羽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的战争。
2.目的:争夺帝位。
3.结果: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语:四面楚歌)
4.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刚愎自用;刘邦收揽民心,善于用人。根本原因: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拓展: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之争的区别?
项目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起义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帝位之争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真题】
(2023 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 中考真题)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  )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变式】
1.(2023春 郑州期中)阅读史书是了解历史的基本途径,在《史记》《资治通鉴》中都有可能读到的历史史实是(  )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大运河开通
C.经济重心南移 D.玄奘西游
2.(2023春 肥城市期中)建构知识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进入鼎盛时期。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构建的西汉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设置刺史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
3.(2022秋 碑林区校级期末)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七雄戈戟”目的是为了在兼并中获胜,实现统一
B “秦王扫六……诸侯尽西来。” “扫六合”描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
C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诗句描绘汉高祖开创“文景之治”
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中曹操“壮心”是指打败袁绍
【真题】
(2023 绥化)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变式】
1.(2022秋 南安市期末)贾谊的《过秦论》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记录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巨鹿之战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黄巾起义
2.(2022秋 盘龙区期末)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途中遇上大雨,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八王之乱
3.(2022秋 淮安区期中)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
C.秦二世统治时 D.春秋战国时期
1.(2023 佛山三模)据相关史料记载,秦二世胡亥当政时期法令严苛、赋敛无度、百姓穷困。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了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举动。这说明(  )
A.历史结论不断被修正 B.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
C.史料越多认知越困难 D.出土文献更具可信度
2.(2019 济南)“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前二世纪末
C.公元前三世纪初 D.公元前三世纪末
3.(2023 齐齐哈尔一模)我校在七年级组织开展故事会活动。某位同学查阅、整理的历史资料中有“戍守长城”“大泽乡”“张楚政权”等关键词。这位同学准备讲述的故事是(  )
A.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B.商鞅变法
C.陈胜吴广起义 D.楚汉之争
4.(2022秋 西宁期末)历史课堂上,同学们在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小史同学出示了“戍守长城”“王侯将相”“张楚政权”等关键词,由此可知,他们小组探究的是(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巢起义 D.隋末农民大起义
5.(2022秋 沈河区期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下列对其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起义体现了首创精神
B.秦的暴政导致起义爆发
C.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D.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6.(2016 青岛)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7.(2023 福田区模拟)《史记》记载商鞅推行新法之后“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但秦朝末年当刘邦攻取关中后“约法三章”,仅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因此深得秦人之心。秦人对“秦法”的态度变化说明了(  )
A.商鞅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法令简约更符合社会实际
C.法制归根到底要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
D.依法治国过程中要遵从民意
8.(2022秋 牡丹江期中)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9.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爆发了楚汉之争。下列对这场战争性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楚国为反对汉国的侵略而进行的战争
B.项羽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同刘邦进行的战争
C.刘邦反对项羽大肆杀戮的正义战争
D.刘邦和项羽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
10.(2022秋 长安区期中)秦朝统一六国后,定都于如图中的A处,它的名称是    。秦末在B处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B处的名称是    。
11.综合题秦朝的速亡,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远去的硝烟,还有深刻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胜、吴广起义(如图)
材料二:秦朝农民的赋税、徭役沉重。农民往往要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秦朝刑罚残酷,肉刑繁多,单是死刑就有10多种。
材料三: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起义的时间和地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3)概括材料三作者的观点。谈谈秦朝灭亡给你的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贡献:①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②实现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③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2.秦的暴政:①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②沉重的赋税;③严苛的法律,残酷的刑罚;④秦二世残暴;④焚书坑儒(目的:控制人们的思想言论;影响:对古代文化造成了严重摧残和破坏)。
二、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
(一)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①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②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2.时间、地点和人物:①时间:公元前209年。②地点:大泽乡。③领导人:陈胜、吴广。
3.口号:“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建立政权:攻占陈县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5.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6.成语:揭竿而起、揭竿为旗、斩木为兵
7.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二)刘邦、项羽起义
1.巨鹿之战: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成语:破釜沉舟)
2.秦朝灭亡:刘邦占领秦都咸阳,秦朝灭亡。(成语:约法三章)
3.秦朝时间: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十四年)。
三、楚汉之争(性质是帝王之争)
1.含义:前206年—前202年,项羽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的战争。
2.目的:争夺帝位。
3.结果: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语:四面楚歌)
4.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项羽刚愎自用;刘邦收揽民心,善于用人。根本原因: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拓展: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之争的区别?
项目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起义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帝位之争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真题】
(2023 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 中考真题)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  )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主旨。
A.据材料可知,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两者都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旨在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秦朝的措施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汉代的措施促进了思想的大一统,体现了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故A正确。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表述不准确,排除B。
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表述不准确,入仕途径对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排除C。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秦始皇采取的是焚书坑儒的措施,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排除D。
故选:A。
【变式】
1.(2023春 郑州期中)阅读史书是了解历史的基本途径,在《史记》《资治通鉴》中都有可能读到的历史史实是(  )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大运河开通
C.经济重心南移 D.玄奘西游
【答案】A
【考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司马迁与《史记》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资治通鉴》记述了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在两本书中都可以查到,A符合题意;大运河开通发生在隋朝,《史记》中不可能查到,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宋朝,《史记》中不可能查到,排除C;玄奘西游发生在唐朝,《史记》中不可能查到,排除D。
故选:A。
2.(2023春 肥城市期中)建构知识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进入鼎盛时期。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构建的西汉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设置刺史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
【答案】C
【考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思想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根据题干思维导图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C符合题意;A属于汉武帝的政治措施,排除A;焚书坑儒属于秦始皇的措施,排除B;北击匈奴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D。
故选:C。
3.(2022秋 碑林区校级期末)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七雄戈戟”目的是为了在兼并中获胜,实现统一
B “秦王扫六……诸侯尽西来。” “扫六合”描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
C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诗句描绘汉高祖开创“文景之治”
D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中曹操“壮心”是指打败袁绍
A.A B.B C.C D.D
【答案】A
【考点】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西汉建立、官渡之战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反映了战国七雄兼并战争不断的情景,“七雄戈戟”目的是为了在兼并中获胜,实现统一。故A表述正确;“秦王扫六……诸侯尽西来”反映的去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排除B;“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反映的是汉高祖建立西汉,与文景之治无关,排除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反映了曹操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排除D。
故选:A。
【真题】
(2023 绥化)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答案】A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押队的军官,对众人说:我们因遇雨误期,肯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死去。“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砍削树木,做成兵器,举起反抗的大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故A符合题意;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都比陈胜、吴广起义晚,排除BCD。
故选:A。
【变式】
1.(2022秋 南安市期末)贾谊的《过秦论》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记录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巨鹿之战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黄巾起义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A.巨鹿之战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与题意不符,排除。
B.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西周,与题意不符,排除。
C.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与题意相符。
D.黄巾军起义发生在东汉,不是第一次农民起义,排除。
故选:C。
2.(2022秋 盘龙区期末)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途中遇上大雨,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巾起义 D.八王之乱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据材料“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途中遇上大雨,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可知,这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B项符合题意;国人暴动发生在公元前841年,排除A;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排除C;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不是农民起义,排除D。
故选:B。
3.(2022秋 淮安区期中)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
C.秦二世统治时 D.春秋战国时期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统治黑暗,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后来进攻咸阳失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次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斗争,故C正确;ABD都与题干图片不符,排除。
故选:C。
1.(2023 佛山三模)据相关史料记载,秦二世胡亥当政时期法令严苛、赋敛无度、百姓穷困。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了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举动。这说明(  )
A.历史结论不断被修正 B.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
C.史料越多认知越困难 D.出土文献更具可信度
【答案】B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灭亡的原因,认识不同史料的价值,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A.历史结论不断被修正,表述有误,排除A。
B.根据材料“秦二世胡亥当政时期法令严苛、赋敛无度、百姓穷困。……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举动。”可知,不同的史料对秦二世胡亥的记载内容不同,这说明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的共同印证,故B正确。
C.史料越多认知越困难,表述有误,丰富的史料有助于历史研究,排除C。
D.材料并不是强调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排除D。
故选:B。
2.(2019 济南)“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前二世纪末
C.公元前三世纪初 D.公元前三世纪末
【答案】D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纪年方法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09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因而公元前209年属公元前3世纪末。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3 齐齐哈尔一模)我校在七年级组织开展故事会活动。某位同学查阅、整理的历史资料中有“戍守长城”“大泽乡”“张楚政权”等关键词。这位同学准备讲述的故事是(  )
A.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B.商鞅变法
C.陈胜吴广起义 D.楚汉之争
【答案】C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
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押队的军官,对众人说:我们因遇雨误期,肯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死去。“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砍削树木,做成兵器,举起反抗的大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发展很快。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不断壮大。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秦二世紧急调集大军进行反击。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与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商鞅变法、楚汉之争无关,排除ABD。
故选:C。
4.(2022秋 西宁期末)历史课堂上,同学们在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小史同学出示了“戍守长城”“王侯将相”“张楚政权”等关键词,由此可知,他们小组探究的是(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黄巢起义 D.隋末农民大起义
【答案】B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王侯将相”“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选项B符合题意;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隋末农民大起义发生在隋朝,ACD项均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B。
5.(2022秋 沈河区期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下列对其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起义体现了首创精神
B.秦的暴政导致起义爆发
C.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D.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答案】C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泽乡起义的相关史实。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但没有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
故选:C。
6.(2016 青岛)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D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
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命令楚军过漳河,背水扎营。并下令将士带三天的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粮。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
故选:D。
7.(2023 福田区模拟)《史记》记载商鞅推行新法之后“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但秦朝末年当刘邦攻取关中后“约法三章”,仅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因此深得秦人之心。秦人对“秦法”的态度变化说明了(  )
A.商鞅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法令简约更符合社会实际
C.法制归根到底要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
D.依法治国过程中要遵从民意
【答案】C
【考点】商鞅变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根据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但秦朝末年当刘邦攻取关中后‘约法三章’,仅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因此深得秦人之心。”明商鞅变法和刘邦的制度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说明法制归根到底要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C项正确;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项;法令简约更符合社会实际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B项;依法治国过程中要遵从民意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选:C。
8.(2022秋 牡丹江期中)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答案】D
【考点】楚汉之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楚汉战争实质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据“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成语可知,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楚汉战争。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摆鸿门宴想杀刘邦、项羽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D符合题意;春秋争霸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A;战国称雄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B;秦灭六国发生在秦朝建立前,不是秦末,排除C。
故选:D。
9.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爆发了楚汉之争。下列对这场战争性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楚国为反对汉国的侵略而进行的战争
B.项羽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同刘邦进行的战争
C.刘邦反对项羽大肆杀戮的正义战争
D.刘邦和项羽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
【答案】D
【考点】楚汉之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的性质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
秦朝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D项正确;“楚国为反对汉国的侵略而进行的战争”说法错误,排除A项;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项羽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同刘邦进行的战争”说法错误,排除B项;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刘邦反对项羽大肆杀戮的正义战争”说法错误,排除C项。
故选:D。
10.(2022秋 长安区期中)秦朝统一六国后,定都于如图中的A处,它的名称是    。秦末在B处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B处的名称是    。
【答案】咸阳;大泽乡
【考点】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秦朝建立及灭亡的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1.综合题秦朝的速亡,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远去的硝烟,还有深刻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胜、吴广起义(如图)
材料二:秦朝农民的赋税、徭役沉重。农民往往要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秦朝刑罚残酷,肉刑繁多,单是死刑就有10多种。
材料三: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起义的时间和地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3)概括材料三作者的观点。谈谈秦朝灭亡给你的启示。
【答案】
(1)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2)材料一是结果,材料二是原因,秦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3)秦朝实行暴政导致灭亡;失民心者失天下。
【考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
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押队的军官,对众人说:我们因遇雨误期,肯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死去。“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砍削树木,做成兵器,举起反抗的大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关系是材料一是结果,材料二是原因,秦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3)据材料三“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可知,材料三作者的观点是秦朝实行暴政导致灭亡。秦朝灭亡给我的启示是失民心者失天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