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2023秋统编七上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2023秋统编七上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考点梳理+专项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8 07:27: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首要任务:
①状况: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不行温饱。
②首要任务: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含义: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2.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汉高祖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措施: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解甲归田)
②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为平民。
③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影响: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和恢复,有利于巩固西汉初期的统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三、“文景之治”
1.措施: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结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库存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治世)
【真题】
(2023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中考真题)《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重文轻武
【变式】
1.(2022秋 九龙坡区期末)西汉初年,陆贾劝谏汉高祖:“事逾(更加)烦天下逾乱,法逾滋(多)而奸逾炽(盛),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由此可知,陆贾主张(  )
A.平定叛乱 B.健全法制 C.充实兵马 D.休养生息
2.(2022秋 钦州期末)“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醉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则材料反映了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  )
A.内容 B.影响 C.结果 D.背景
3.(2022秋 大兴区期末)以下示意图呈现了秦汉时期的部分历史,其中①处应为(  )
A.秦朝灭亡 B.西汉建立 C.东汉建立 D.光武中兴
【真题】
(2023 山西 中考真题)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变式】
1.(2022秋 石狮市期末)汉朝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与这一局面形成息息相关的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推恩令的颁布
C.盐铁官营的实施 D.张骞通西域的成果
2.(2022秋 郓城县期末)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该材料说明了汉文帝(  )
A.注重以农为本 B.废除严刑峻法
C.提倡节俭治国 D.减免徭役赋税
3.(2022秋 朝阳区期末)汉初一位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这段话代表了汉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农 B.重商 C.农商并重 D.发展手工业
1.(2023 长春 中考真题)“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针对这种情况,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
2.(2023 庐江县三模)《汉书 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这反映出(  )
A.汉初社会经济凋敝 B.文景之治盛世现象
C.汉武帝时秩序稳定 D.推恩令颁布的原因
3.(2023 某地三模)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下列措施符合该观点的是(  )
A.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B.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C.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D.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徭役和赋税
4.(2022 兴化市一模)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  )
A.以农为本,轻徭薄赋 B.以德化民,减轻刑罚
C.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D.合并郡县,惩处贪官
5.(2022秋 曲阜市期中)汉朝前期中央和地方人口、辖地比例出现了以下局面,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政策是(  )
A.推恩令 B.休养生息 C.以德化民 D.削除藩国
6.(2023·广东揭阳·校联考二模)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一项探究性学习,他们收集到下面的中国古代各时期人口变化线状图。图中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出现的原因是(  )
A.统治者的休养生息 B.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C.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7.(2023 西藏 中考真题)《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重文轻武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8.(2023 榆树市校级开学)唐代诗人王珪的诗:“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诗中的“汉祖”(  )
A.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实行盐铁官营政策
C.开创了“光武中兴”局面 D.建立了蜀汉政权
9.(2022秋 桐柏县期中)《史记 律书》记载文帝时期:“百姓无内外之繇(you,徭役),得息肩於田亩,天下殷富”,“人民乐业,……故百姓遂安。”材料反映了汉文帝(  )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提倡勤俭反对奢侈
C.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D.释放奴婢增加劳动力
10.(2023 武汉模拟)小楚同学通过阅读《中国的历史》一书,学习了中国史前时期至近代数千年的文明史,其中“统一天下”“休养生息的年代”“年轻的武帝”等内容,应该在(  )
A.第一卷从神话到历史 中华的摇篮
B.第二卷大统一时代 汉王朝的光和影
C.第四卷隋唐的兴亡 宋朝及其周边
D.第六卷从明朝到清朝 清朝二百余年
11.(2022 六盘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无积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上(指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至今上(景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平准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并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所述内容体现了汉初实行的哪一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建立七十余年后出现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4)简要说明上述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
12.(2022秋·富拉尔基区校级月考)西汉初年和“与民休息”政策
材料一 曹参之相齐,……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史记》
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阅读材料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该政策的背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首要任务:
①状况: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不行温饱。
②首要任务: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含义: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2.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汉高祖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措施: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解甲归田)
②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为平民。
③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影响: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和恢复,有利于巩固西汉初期的统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三、“文景之治”
1.措施: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结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库存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治世)
【真题】
(2023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中考真题)《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重文轻武
【答案】B
【考点】西汉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汉书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休养生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故B符合题意;针对题干现象,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休养生息,不是严刑峻法、盐铁官营,排除AC;重文轻武是宋代实行的,排除D。
故选:B。
【变式】
1.(2022秋 九龙坡区期末)西汉初年,陆贾劝谏汉高祖:“事逾(更加)烦天下逾乱,法逾滋(多)而奸逾炽(盛),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由此可知,陆贾主张(  )
A.平定叛乱 B.健全法制 C.充实兵马 D.休养生息
【答案】D
【考点】西汉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由材料“事逾(更加)烦天下逾乱,法逾滋(多)而奸逾炽(盛),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可知,陆贾主张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故选:D。
2.(2022秋 钦州期末)“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醉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则材料反映了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  )
A.内容 B.影响 C.结果 D.背景
【答案】D
【考点】西汉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知道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期,经历了秦始皇以来连年战争和过重的徭役,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为了维护统治,稳定民心,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故材料反映的是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故选:D。
3.(2022秋 大兴区期末)以下示意图呈现了秦汉时期的部分历史,其中①处应为(  )
A.秦朝灭亡 B.西汉建立 C.东汉建立 D.光武中兴
【答案】B
【考点】西汉的建立
【解析】本题以“图片公元前202年”考查了刘邦建立西汉。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是现在的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真题】
(2023 山西 中考真题)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答案】A
【考点】文景之治
【解析】本题考查汉文帝的统治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根据材料“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薄赋敛”结合所学可知,大臣贾谊和大臣晁错都主张以农为本,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励精图治,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戒奢从简,排除B;兴修水利和重农抑商都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题干都没有涉及,排除CD。
故选:A。
【变式】
1.(2022秋 石狮市期末)汉朝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与这一局面形成息息相关的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推恩令的颁布
C.盐铁官营的实施 D.张骞通西域的成果
【答案】A
【考点】文景之治
【解析】本题以“文景之治”为切入点,考查文景之治的原因的知识.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故与这一局面形成息息相关的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有关。
故选:A。
2.(2022秋 郓城县期末)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该材料说明了汉文帝(  )
A.注重以农为本 B.废除严刑峻法
C.提倡节俭治国 D.减免徭役赋税
【答案】C
【考点】文景之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治世。
根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这句话体现的是汉文帝提倡勤俭节约,为恢复社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故选:C。
3.(2022秋 朝阳区期末)汉初一位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这段话代表了汉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农 B.重商 C.农商并重 D.发展手工业
【答案】A
【考点】文景之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文景之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由材料“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可知这是描绘汉初经济的贫困,此处“上”指的是汉高祖。汉高祖为恢复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减轻百姓赋税、徭役和兵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
故选:A。
1.(2023 长春 中考真题)“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针对这种情况,西汉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
【答案】A
【考点】西汉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根据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及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故A正确;重文轻武政策是宋朝为防止唐末起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而采取政策,排除B;为了维护集权统治,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实行文化专制,排除C;闭关锁国是清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排除D。
故选:A。
2.(2023 庐江县三模)《汉书 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这反映出(  )
A.汉初社会经济凋敝 B.文景之治盛世现象
C.汉武帝时秩序稳定 D.推恩令颁布的原因
【答案】A
【考点】文景之治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知道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
依据“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如何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A符合题意;文景之治盛世现象与汉文帝汉景帝有关,排除B;汉武帝由于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使社会秩序稳定,排除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颁布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排除D。
故选:A。
3.(2023 某地三模)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下列措施符合该观点的是(  )
A.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B.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C.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D.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徭役和赋税
【答案】C
【考点】文景之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
根据题干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谊建议的核心观点是以农为本。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C符合题意;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都是文景之治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AB;文景之治降低了赋税,排除D。
故选:C。
4.(2022 兴化市一模)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  )
A.以农为本,轻徭薄赋 B.以德化民,减轻刑罚
C.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D.合并郡县,惩处贪官
【答案】A
【考点】文景之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文帝的以农为本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据“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赋,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A。
5.(2022秋 曲阜市期中)汉朝前期中央和地方人口、辖地比例出现了以下局面,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政策是(  )
A.推恩令 B.休养生息 C.以德化民 D.削除藩国
【答案】A
【考点】推恩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背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由材料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这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故A项正确;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B项;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排除C项;直接消除藩国可能会造成诸侯王的造反,会对政权产生一定的影响,汉武帝没有采取消除藩国政策,推行的是“推恩令”,排除D项。
故选:A。
6.(2023·广东揭阳·校联考二模)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一项探究性学习,他们收集到下面的中国古代各时期人口变化线状图。图中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出现的原因是(  )
A.统治者的休养生息 B.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C.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答案】A
【考点】西汉的建立;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图中第一个人口高峰出现在汉朝。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故A符合题意;国家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唐宋时期,排除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高产作物的引进是明朝时期,排除D。
故选:A。
7.(2023 西藏 中考真题)《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重文轻武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D
【考点】西汉的建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统治,结合所学西汉初年统治政策及成因分析作答。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饿而成为奴牌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D项正确;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汉初以黄老思想治国,没有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B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
故选:D。
8.(2023 榆树市校级开学)唐代诗人王珪的诗:“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诗中的“汉祖”(  )
A.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实行盐铁官营政策
C.开创了“光武中兴”局面 D.建立了蜀汉政权
【答案】A
【考点】西汉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据题干“汉祖……西灭无道秦”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刘邦灭秦朝。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以后,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A符合题意;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是汉武帝,排除B;开创了“光武中兴”局面的是东汉光武帝,排除C;建立了蜀汉政权的是刘备,排除D。
故选:A。
9.(2022秋 桐柏县期中)《史记 律书》记载文帝时期:“百姓无内外之繇(you,徭役),得息肩於田亩,天下殷富”,“人民乐业,……故百姓遂安。”材料反映了汉文帝(  )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提倡勤俭反对奢侈
C.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D.释放奴婢增加劳动力
【答案】A
【考点】文景之治
【解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A.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废除了一些严苛法;文帝以身作则,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A项正确。
B.提倡勤俭反对奢侈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
C.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不是材料真正想要反映的,排除C。
D.释放奴婢增加劳动力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故选:A。
10.(2023 武汉模拟)小楚同学通过阅读《中国的历史》一书,学习了中国史前时期至近代数千年的文明史,其中“统一天下”“休养生息的年代”“年轻的武帝”等内容,应该在(  )
A.第一卷从神话到历史 中华的摇篮
B.第二卷大统一时代 汉王朝的光和影
C.第四卷隋唐的兴亡 宋朝及其周边
D.第六卷从明朝到清朝 清朝二百余年
【答案】B
【考点】西汉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建立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A.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孕育早期人类,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烧制陶器,开始定居生活,距今四五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传说中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可归纳为第一卷从神话到历史 中华的摇篮,排除A。
B.根据题干“统一天下”“休养生息的年代”“年轻的武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全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朝初期,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因此题干反映是第二卷大统一时代 汉王朝的光和影,B项正确。
C.第四卷隋唐的兴亡 宋朝及其周边,反映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多民族政权并立与题干“年轻的武帝”无关,排除C。
D.第六卷从明朝到清朝 清朝二百余年,反映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与题干“年轻的武帝”无关,排除D。
故选:B。
11.(2022 六盘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无积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上(指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至今上(景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平准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并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所述内容体现了汉初实行的哪一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建立七十余年后出现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4)简要说明上述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
(1)社会状况: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萧条。原因:秦的暴政和多年战乱。问题:恢复发展生产。
(2)政策:休养生息。
(3)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4)关系: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状况促使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考点】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
【解析】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1)社会状况:依据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无积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反映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困苦、土地荒的景象。原因:依据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可知出现这种境况的原因是秦的暴政和多年战乱。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发展生产,从而巩固统治。
(2)政策:依据材料“上(指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可知,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而后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这一政策。
(3)治世局面:依据材料三“至今上(景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早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瘐皆满……”可知反映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库充实的景象,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4)关系: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导致材料二中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又导致了材料三中文景之治的出现。
12.(2022秋·富拉尔基区校级月考)西汉初年和“与民休息”政策
材料一 曹参之相齐,……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史记》
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阅读材料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初统治者采取该政策的背景。
【答案】
(1)政策: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背景: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考点】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
【解析】本题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及其背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据材料“曹参之相齐,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可知,材料中的关键词“清静、黄老术”,反映的是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据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该政策的背景是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