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雨的四季》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雨的四季》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09:4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部编本 ·七年级上册语文
新课导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早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 《山居秋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 《绝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 《鹧鸪天》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的“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认识作者
刘湛秋,生于1935年,籍贯安徽芜湖,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他的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
代表作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等,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大家可以看一看这篇课文跟前面有什么不同?
学法指导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的旁边加了六个批注。这些批注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大家先看一看课文旁边的批注,说说批注可以做什么?
学法指导
批注大致可以分为:
阐释式批注 感受式批注
赏析式批注 评价式评注
疑问式批注 联想式评注
学法指导
一读课文:
批注字词 批注标题
批注结构 批注主题
一读课文
示例: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一读课文(默读)




粗率豪放
guǎng
娇媚( )
一读课文(默读)

音检测
花苞( )
棱镜( )
诱惑( )
睫毛( )
衣裳( )
静谧( )
铃铛( )
屋檐( )
凄冷( )
化妆( )
莅临( )
淅沥( )
吝啬( )
干涩( )
草垛( )
掩饰( )
高邈( )
畦( )
绿茵茵( )
咄咄逼人( )
bāo
mèi
líng
lìn sè
xī lì


bāo
yán

zhuāng
shì
miǎo

yīn
duō
léng
huò
jié
shang

一读课文(默读)
词义检测
花苞: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儿。
造访:拜访。多用于书面。
端庄:指端正庄重。
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
凄冷:凄清寒冷。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多作于书面。莅,到。
一读课文(默读)
词义检测
淅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绿茵茵:青草茂密浓厚。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高邈:高而远。邈,遥远。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一读课文(默读)
词义检测
淅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绿茵茵:青草茂密浓厚。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高邈:高而远。邈,遥远。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从标题来看,这篇文章写什么?
试比较“四季的雨”“雨中的四季”“雨的四季”,说说作者为什么会选用“雨的四季”作为标题。
一读课文(默读)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四季的雨”而且写了“雨中的四季”,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雨的四季”将雨人格化,给人以灵动的感受,充满情趣和意境。


标题
结合前面学过的《春》和《济南的冬天》,想一想,本文的结构与前面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一读课文(默读)


结构
开篇点题,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一读课文(默读)


结构
春雨图
夏雨图
秋雨图
冬雨图
抒发对雨的爱恋。
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一读课文(默读)


主题
二读课文:
根据文体特点,批注内容
赏析式批注,品味语言的美感
二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此类散文,要能较为准确地归纳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对景物的情感。
二读课文(朗读)


内容
本文写了四季的雨,你能按照下列句式说一说四季的雨的特点吗?
二读课文(朗读)


内容
春雨:像一个柔美秀丽的小姑娘,( )
夏雨:像一个青春飞扬的少女,( )
秋雨:像一个深情成熟的妇人,( )
冬雨: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 )
开篇点题,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二读课文(默读)




春雨图
夏雨图
秋雨图
冬雨图
抒发对雨的爱恋。
美丽娇媚
热烈粗犷
端庄沉静
自然平静
小姑娘
少女
妇人
老者
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读课文(朗读)


内容
这里从侧面写春雨后的美景,通过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间接地写了春雨的娇媚, 表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二读课文(朗读)


内容
因为秋雨端庄而又沉静,能“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给人“安静和沉思”, 所以秋雨能“纯净”人们的心灵。
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二读课文(朗读)


内容
“特殊的温暖”指的是雨为人们赶走了冷冽的风,拂去了干涩而苦的气息,让人们感到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让人忘记了寒冬。
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到这一段改称“你”?
二读课文(朗读)


内容
这里将第三人称换为第二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更直接地表现对雨 的喜爱之情。
文章的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句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二读课文(朗读)


内容
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革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雨的交响曲。
刘湛秋早在八十年代被人称为“抒情诗之王”,他的散文也有诗的韵味,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四季的雨的独特感受,你能找出一些句子来说说吗?
二读课文(朗读)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二读课文(朗读)




“闪出”指突然出现,富有动感,极有趣味,写出了春回大地后树叶迅速变青的状态,表现出春天突然到来时给人的欣喜之感。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二读课文(朗读)




作者选取了树、水珠子、小草、空气等景物,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描写春雨过后的世界,表现了春雨的清新和娇媚。
二读课文(朗读)




1.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二读课文(朗读)




2.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两个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突出了草木的光泽和生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雨的润泽万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二读课文(朗读)


语言
请标注这段文字的重音,说说为什么?
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二读课文(朗读)


语言
请标注这段文字的重音,说说为什么?
“一切”表现出万物在夏雨的滋润下纵情生长。“怒放着”“鼓着”“争先恐后”“铺满”等关键词语都是动态的描写,分别刻画出花朵、树木、草叶、荷叶在夏季生长的茂盛,“吸收着”表现了茂盛草木带来的无比舒畅的清爽,突出了夏雨给大地带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迫不及待”表现出人们对夏雨的渴望。“一起”表现出夏雨中声音之繁杂,声音之悦耳,充分表现出对夏雨的热爱之情。
本文开篇点题,总写我对雨的喜爱之情和对雨的印象记忆;然后以时间为序,描绘了四季的雨,突出了四季雨的特点;最后表达对雨的爱恋和赞美之情。总分总的结构让全文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本文语言富有诗意。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手法,并多感官描写景物,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三读课文(朗读)


阅读感悟
撰写阅读报告
雨不仅仅滋润了万物,还滋润了作者的心田。作者在雨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雨启迪了他的思想,净化了他的灵魂,让他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不由流露出来。
大自然的美是属于热爱生活的人。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美将留驻在我们的心里。
三读课文(朗读)


阅读感悟
撰写阅读报告
读了本文,你会感到一种流动的美。春雨会幻化为一个娇羞的小姑娘,朦胧而清新;夏雨就像—个青春飞扬的小伙,热烈而张扬;秋雨像一个端庄沉静的少妇,深邃而成熟;冬雨像—个历尽沧桑的老人,恬淡而从容。走过雨的四季 ,走过生命的四季。我们应该像作者—样,拥有—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心。
三读课文(朗读)


阅读感悟
撰写阅读报告
心中有诗,眼里便处处有诗意;心中有爱,脚步就会伴随着春风。我们不一定成为诗人,但我们可以诗意地活着。热爱生活,用心观察自然,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可能是一朵云,一阵风,一片星空……选取自己喜欢的某种景物,抓住特点,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
课后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