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5.1《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5.1《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08 08:4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本课题共分为两个课时,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构想。
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分析:人教版将质量守恒定律安排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写和计算构建了理论铺垫,由此看来,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它为今后化学的学习提供了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为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的认识是一个较长的认知过程,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也有必要随着化学活动经验的加深而逐步得到发展,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难点为怎样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有的放矢。
①知识储备: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意义和分子原子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②心理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好奇心强,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质变”有浓厚的兴趣,但还不能从“量变”的角度分析化学实验现象。
③实验能力:并且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尝试过探究实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实验思维不够严谨,缺乏对于探究实验的整体规划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合作交流、体验学习的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实现当下流行的教学方式:做中教。同时,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化学活动中去。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学会是过程,会学,善学,乐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得轻松;在体验探究中,享受快乐;在总结反思中,实现提升,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真正地让学生从“我学会”飞跃到“我会学”。
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因此在这节课的课堂上我将从六个环节来着手。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堂:
首先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初,我借助第三单元水在通电条件下电解的过程引入今天所学习的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是保持不变的,那物质的质量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了预防学生思维上的混乱,我直接向学生展示了水电解的微观动画模拟图,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即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保持不变,此时有些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困难,我采用一元、五角的硬币演示给学生看,硬币排列顺序改变过后,其总面值是保持不变的。再次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轻松地推测出水电解前后,质量是保持不变的。这样做得目的是让学生基于原有知识进行有依据的推测,确保整个探究过程有理可依。理论推测是否合理呢?我继续带领学生进入第三环节。
第三个环节实验探究、初定结论
课堂伊始,学生会发现实验桌上增加了一位“稀客”天平,不免有些好奇。在此,我介绍了天平在化学发展上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称量”不是简单的“化学实验+物理操作”,“称量”操作意味着化学研究方法的由质变转向量变,借此推动学生化学学科观念的发展。因为学生对于本节课探究实验还未曾谋面,直接让学生开展实验不免会感到困难,因此,将在课堂中亲自演示课本上改进过后的实验。此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称量前后天平的示数,学生瞪大了眼睛发现,反应前后的天平是保持平衡的,不禁引起一些学生磨拳擦掌,想亲自动手尝试尝试。
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简单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让学生结合桌面上的装置和药品,小组内自行展开探究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5分钟之后,一些小组已经出现了明显现象,并举手示意让我肯定他们的“杰出成果”。也有一些小组出现了天平不平衡的现象,我没有否定学生的结果,而是让学生回想实验操作的过程,学生会发现自己忘了打磨铁丝或忘了称量试管的质量,再次实验过后,学生总结出以上三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此时学生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推出结论,并再印证结论,让他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反思评价和交流,把探究推向高潮,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际操作时,遇到困难,相互探讨,合作探究,实现了“做中学”。 在探究遇到阻碍时,老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实现了“做中教”。
接着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是否可以证实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均不变呢?答案当然是不可以。因为每一个科学结论都是科学家们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才得出的。因此仅凭两个探究实验结果就以偏概全得出所有化学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均不变是不科学的。在这里我将向同学们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从起初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到波义耳,再到罗蒙诺索夫,从拉瓦锡到爱因斯坦,科学家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并臻于严密的过程,探究过程中大量的不断完善的趋于严密的实验,正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精髓,对比科学家的不同实验和见解,使学生在钦慕之余获得启示和教诲。通过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并结合同学们的探究实验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
四个环节引导发现,质疑释疑
简单讲解之后我会再次提出两个探究实验。探究实验三:测定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探究实验四: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亲自动手做完这两个实验后会发现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前后总质量变小而镁条燃烧后总质量变大。这是为什么呢,是否与我们刚学过的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呢。此时我将再次强调质量守恒定律所说的守恒是化学反应中所有反应物总质量与所有生成物总质量的守恒。通过强调其中的关键词使学生认识到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化学反应时千万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者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演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过后,为什么质量会减少,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敞口体系致使二氧化碳气体飘散到空气中去。至此,本节课的讲授部分已经告一段落。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的态度,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之后我们进入第五个环节。
第五个环节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练习巩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精神易疲劳的阶段。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此时,我将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练习,假如你是这些平凡的岗位工作者,请学生利用本堂课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我联系实际,王洪中所说的“由水变油”是真是假?学生积极踊跃的说出这是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我借此向学生表明科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只有掌握扎实的科学基础,才能识别骗子的伎俩,还科学一片庄严神圣的净土。
第六个环节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在本堂课的末尾我让一些同学来谈一谈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收获,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最后我将用一首小诗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人生也是一种守恒,有失必有得,不计得与失”,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也是一种豁达不羁的情怀,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激情。
大屏幕所示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一个清晰明了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节课,在整节课中我们都充分关注到学生的认知发展和问题解决的途径,通过学习任务中具体的实验探究,我们发展了学生关联、比较、推测、解释、迁移和评价的能力。借助理论研究推动实证研究,帮助学生树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习的观念,不足之处是语言不够精炼,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时间比较少,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