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生产、生活中的事例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配制生理盐水 B.燃放鞭炮
C.食物腐烂 D.高炉炼铁
解析: 金属冶炼是将金属化合物还原成金属单质;燃放鞭炮属于燃烧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食物腐烂是有机物的氧化变质;配制生理盐水不发生化学变化。
答案: A
2.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是( )
A.2KMnO4K2MnO4+MnO2+O2↑
B.2Na+Cl22NaCl
C.Zn+CuSO4===ZnSO4+Cu
D.Fe2O3+3CO2Fe+3CO2
解析: A、B、C、D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A项为分解反应,B项为化合反应,C项为置换反应。
答案: D
3.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离子反应的是( )
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甲烷与氧气的反应
C.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解析: A项:2Al+6H+===2Al3++3H2↑是氧化还原反应也是离子反应;B项:CH4+2O2CO2+2H2O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离子反应;C项:C+CO22CO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离子反应;D项:H++OH-===H2O是离子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A
4.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则该元素( )
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化合价降低为0
解析: 化合价既可能升高,如NaCl→Cl2;也可能降低,如Fe2O3→Fe。
答案: C
5.在反应3Cl2+6KOH===5KCl+KClO3+3H2O中,得到电子的原子和失去电子的原子个数比是( )
A.5∶1 B.1∶5
C.1∶1 D.3∶1
解析: 分析题中反应知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Cl2,l→K,l→KO3。在反应物中所含的6个l中,5个l各得到1个电子(共得到5个电子)变为5个。另外1个l失去5个电子变为1个,所以得到电子的氯原子与失去电子的氯原子个数比为5∶1。
答案: A
6.硫代硫酸钠可做脱氯剂,已知25.0 mL 0.100 mol·L-1 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 mL(标准状况)Cl2完全转化为Cl-,则S2O将转化成( )
A.S2- B.S
C.SO D.SO
解析: 标准状况下,224 mL Cl2即0.01 mol Cl2,全部转化成Cl-时得0.02 mol e-,这些电子将由0.025 L×0.100 mol·L-1=0.002 5 mol Na2S2O3失去。那么,1 mol Na2S2O3失去8 mol e-,硫元素的化合价应由Na2S2O3中的+2价变成+6价,所以产物应为SO。
答案: D
7.已知下列分子或离子在酸性条件下都能氧化KI,自身发生如下变化:
H2O2→H2O IO→I2
MnO→Mn2+ HNO2→NO
如果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得到I2最多的是( )
A.H2O2 B.IO
C.MnO D.HNO2
解析: 根据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的原则,1 mol H2O2、IO、MnO、HNO2分别得2 mol、5 mol、5 mol、1 mol电子,分别能氧化KI而得到I2为1 mol、2.5 mol、2.5 mol、0.5 mol,而IO本身被还原能产生0.5 mol I2。
答案: B
8.分别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1)2KNO32KNO2+O2↑
(2)Fe+H2SO4===FeSO4+H2↑
解析: 先标出发生变化的元素化合价,再解答。
答案:
9.饮用水中的NO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危害,为了降低饮用水中NO的浓度,某饮用水研究人员提出,在碱性条件下用铝粉将NO还原为N2,其化学方程式为:
10Al+6NaNO3+4NaOH+18H2O===10Na[Al(OH)4]+3N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中,________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该元素的原子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而________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该元素的原子被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
(2)上述反应中,若有10个铝原子参与反应,则转移的电子总数为______________。
解析: Al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Na[Al(OH)4]中的+3价,1 mol Al失去3 mol电子,10个Al原子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0。N元素化合价由NaNO3中+5价降低到N2中的0价,该元素被还原。
答案: (1)Al 失去 N 还原 (2)30个
10.(能力拔高)实验室里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来制取适量的氯气,反应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现用100 mL的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的氯气在标准状况时的体积为5.6 L,计算:
(1)用双线桥标出电子的转移。
(2)理论上需要参加反应的二氧化锰多少克?
(3)被氧化的HCl的质量为多少克?
解析: n(Cl2)==0.25 mol
(2)MnO2+4HCl(浓)MnCl2+Cl2↑+2H2O
87 g 1 mol
m(MnO2) 0.25 mol
87 g∶1 mol=m(MnO2)∶0.25 mol,m(MnO2)=21.75 g
(3)MnO2+4HCl(浓)MnCl2+Cl2↑+2H2O
73 g 1 mol
m(HCl) 0.25 mol
73 g∶1 mol=m(HCl)∶0.25 mol m(HCl)=18.25 g
被氧化的HCl占参加反应的HCl的,则m被氧化(HCl)=9.125 g
答案: (1)
(2)21.75 g (3)9.125 g
PAGE
1【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 胶体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
A.粉笔灰 B.冰块
C.食盐 D.色拉油
解析: A项形成悬浊液;B项仍为纯净物(水);D项形成乳浊液。
答案: C
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 )
A.稳定的液体 B.透明的液体
C.混合物 D.化合物
答案: C
3.纳米涂料是把纳米粉均匀地分散到涂料中,这种分散系(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纳米粉沉淀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答案: B
4.下列有关胶体和溶液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可透过滤纸,胶体不可透过滤纸
C.溶液中通过光束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光束有丁达尔现象
D.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解析: 胶体粒子因吸附电荷而带正电或负电,但胶体仍呈电中性,A错;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但可以透过滤纸,B错;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的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答案: C
5.将某溶液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铁胶体中,开始产生沉淀,后又溶解的是( )
A.2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 B.2 mol·L-1的硫酸溶液
C.2 mol·L-1的硫酸镁溶液 D.2 mol·L-1的乙醇溶液
解析: 加入硫酸,先发生聚沉,又因硫酸和氢氧化铁能发生反应而溶解。
答案: B
6.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胶体与溶液有明显不同的外观特征,胶体呈胶状
B.胶体不稳定,静止后容易产生沉淀
C.将Fe(OH)3胶体进行过滤,所得到的滤液与原来胶体的组成是不同的
D.豆浆是胶体,因为豆浆中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
解析: 胶体与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A、B两项错误;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可以透过滤纸,所以将Fe(OH)3胶体进行过滤时,胶体的所有组成都会透过滤纸,滤液与胶体的组成是一致的,C项错误;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其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D项正确。
答案: D
7.下列现象或新技术应用中,不涉及胶体性质的是( )
A.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
C.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
D.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解析: A项发生复分解反应;B项为加热使胶体聚沉;C项为气溶胶发生的丁达尔现象;D项是利用渗析提纯血液胶体。
答案: A
8.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A.蒸发 B.过滤
C.结晶 D.渗析
在下列横线上用上面方法的编号填出恰当的分离或提纯方法。
(1)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去蛋白质胶体中混有的(NH4)2SO4,用____________。
(3)分离KNO3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用______________。
解析: (1)溶液和悬浊液的分离方法是过滤。(2)胶体和溶液的分离方法是渗析。(3)溶解度不同的固体溶质可用结晶和重结晶法分离。
答案: (1)B (2)D (3)C
9.把淀粉和NaCl溶液装入半透膜袋内,浸入蒸馏水中进行渗析。试回答:
(1)证明淀粉未透过半透膜而Cl-已透过半透膜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淀粉与NaCl溶液已分离完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及Cl-与Ag+结合成AgCl白色沉淀进行检验。
答案: (1)取烧杯中液体少许放入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加入碘水,若不变蓝,证明淀粉未透过半透膜;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证明Cl-已透过半透膜
(2)取半透膜中液体少许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若无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淀粉与NaCl溶液已分离完全
10.(能力拔高)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1)若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________。
A.冷水 B.沸水
C.NaOH浓溶液 D.NaCl浓溶液
(2)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用最简捷的方法检验制得的物质是胶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少量制得的胶体加入试管中,加入(NH4)2SO4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胶体微粒直径小于1 nm B.胶体微粒带正电荷
C.胶体微粒做布朗运动 D.胶体微粒能透过滤纸
(6)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的最本质特征是________。
A.Fe(OH)3胶体微粒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B.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
C.Fe(OH)3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
D.Fe(OH)3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解析: (1)FeCl3在冷水中反应程度小,不能形成Fe(OH)3胶体;FeCl3与NaOH浓溶液反应生成Fe(OH)3沉淀。
(2)书写方程式时不能写成“Fe(OH)3↓”的形式。
(3)丁达尔现象是区别胶体与溶液的最简捷的方法。
(4)Fe(OH)3胶粒所带正电荷被SO所带负电荷中和,产生红褐色沉淀。
(5)Fe(OH)3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体微粒带正电荷,互相排斥不易形成沉淀;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存在的次要原因。
答案: (1)B (2)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利用丁达尔现象:让一束光线通过制得的物质,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制得的物质是胶体 (4)产生红褐色沉淀 聚沉 (5)B (6)A
PAGE
1【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 氧化剂和还原剂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把苹果切开后不久,果肉上便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其原因是果肉里的酚在空气中被氧化为有色物质,这些有色物质很快聚合成为咖啡色的聚合物。则这种空气中常见的氧化剂是( )
A.N2 B.O2
C.H2O D.CO2
答案: B
2.下列变化过程中,需要加入氧化剂的是( )
A.HCl→H2 B.Fe→FeCl3
C.CaCO3→CO2 D.浓H2SO4→SO2
解析: A项,HCl―→H2,H元素化合价从+1→0价,本身是氧化剂,需加入还原剂。B项,Fe―→FeCl3,Fe元素化合价从0→+3价,需加入氧化剂。C项,CaCO3―→CO2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浓H2SO4―→SO2,S元素化合价从+6→+4价,需加入还原剂。
答案: B
3.下列反应中,水做还原剂的是( )
A.2F2+2H2O===4HF+O2 B.SO2+H2O===H2SO3
C.2Na+2H2O===2NaOH+H2↑ D.2H2+O22H2O
解析: 还原剂是在化学反应中,所含的某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
答案: A
4.铬能慢慢地溶于稀盐酸得到蓝色溶液,若通入空气则溶液颜色变绿,发生的反应有①Cr+2HCl===CrCl2+H2↑;②4CrCl2+4HCl+O2===4CrCl3+2H2O,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①、②均属于置换反应
B.HCl在反应①、②中均做氧化剂
C.反应①中HCl被氧化
D.溶液颜色由蓝变绿是因为Cr2+发生氧化反应
解析: 置换反应除了要有单质参加反应,还必须有单质生成,反应②不符合,A项错误;在反应②中HCl的两种元素无价态变化,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B项错误;反应①HCl中H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C项错误;反应②中Cr2+被O2氧化生成Cr3+,导致溶液颜色由蓝变绿,D项正确。
答案: D
5.下面三种方法都可以制得Cl2:
①MnO2+4HCl(浓)MnCl2+2H2O+Cl2↑
②2KMnO4+16HCl===2KCl+2MnCl2+8H2O+5Cl2↑
③O2+4HCl(气)2H2O+2Cl2
这三种氧化剂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O2>MnO2>KMnO4 B.KMnO4>MnO2>O2
C.MnO2>KMnO4>O2 D.O2>KMnO4>MnO2
解析: 由三个反应知,同样将HCl氧化为Cl2,KMnO4、MnO2、O2分别与其反应的反应条件依次升高,由此可知氧化性:KMnO4>MnO2>O2。
答案: B
6.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A.2Fe3++SO2+2H2O===2Fe2++SO+4H+
B.I2+SO2+2H2O===H2SO4+2HI
C.H2O2+H2SO4===SO2↑+O2↑+2H2O
D.2Fe2++Cl2===2Fe3++2Cl-
解析: 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可知C项中,H2O2的还原性>SO2的还原性,这与题干中Fe2+答案: C
7.在Cl2、Fe2+、Mg、H2O、Cu2+中:
(1)只能做氧化剂的是________,实例:________。
(2)只能做还原剂的是________,实例:________。
(3)H2O作为氧化剂的反应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含元素处于最高价的只能做氧化剂(Cu2+),所含元素处于最低价的只能做还原剂(Mg)。
答案: (1)Cu2+ Mg+CuCl2===MgCl2+Cu
(2)Mg Mg+2HCl===MgCl2+H2↑
(3)C+H2O(g)CO+H2(答案合理即可)
8.已知有如下反应:①2Fe3++2I-===2Fe2++I2;②2Fe2++Cl2===2Fe3++2Cl-;③2MnO+10Cl-+16H+===2Mn2++5Cl2↑+8H2O。
(1)判断上述三个反应中,氧化性最强的分子或离子是________。
(2)若某溶液中有Cl-和I-共存时,为氧化I-而使Cl-不被氧化,应选用上述反应中的________离子作为氧化剂。
解析: 根据三个反应可知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MnO>Cl2>Fe3+>I2。若只氧化I-而使Cl-不被氧化,只能选Fe3+,若选MnO,则Cl-、I-均被氧化。
答案: (1)MnO (2)Fe3+
9.实验室中迅速制备少量氯气可利用如下反应:
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此反应在常温下就可以迅速进行,而且对盐酸浓度要求不高。
(1)已知高锰酸钾和氯化锰都属于可溶性盐,请把上述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当有1 mol氧化剂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产生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________。
(3)HCl在此反应过程中表现出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
A.酸性 B.还原性
C.氧化性 D.挥发性
失去10×e-
解析: 2KMnO4+16HCl===2KCl+2M nCl2+5Cl 2↑+8H2O
得到5e-×2
由方程式可知,氧化剂为KMnO4,还原剂为HCl,且2 mol氧化剂KMnO4氧化10 mol HCl,即1 mol KMnO4氧化5 mol HCl。
答案: (1)2MnO+16H++10Cl-===2Mn2++5Cl2↑+8H2O (2)KMnO4 HCl 5 mol 56 L (3)AB
10.(能力拔高)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常用反应3Cl2+8NH3===N2+6NH4Cl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根据材料中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剂是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
(2)氧化剂与被氧化的还原剂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3)当有68 g NH3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的物质为______g,生成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g。
解析: 在该反应中,参与反应的NH3一部分做还原剂被氧化为N2,一部分化合价不变,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当有3 mol Cl2参与反应时,被氧化的NH3为2 mol,被氧化的NH3占参与反应的NH3的,当有68 g NH3参与反应时,被氧化的物质为68 g×=17 g,生成的还原产物为NH4Cl,设其质量为x,则:
8NH3+3Cl2===6NH4Cl+N2
8×17 6×53.5
68 g x
x==160.5 g。
答案: (1)Cl2 NH3 (2)3∶2 (3)17 160.5
PAGE
1【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2章 第3节 第3课时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能与Fe3+反应,且能证明Fe3+具有氧化性的是( )
①SCN- ②Fe ③Fe2+ ④Cu ⑤OH-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④ D.④⑤
答案: C
2.将Na2O2投入到FeCl2溶液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双选)( )
A.生成白色沉淀 B.生成红褐色沉淀
C.有气泡生成 D.溶液变为棕黄色
解析: 2Na2O2+2H2O===4NaOH+O2↑,Na2O2具有强氧化性,FeCl2具有还原性,两者反应得到Fe(OH)3红褐色沉淀。
答案: BC
3.向某溶液中加入含有Fe2+的溶液后,无明显变化。当再滴入几滴新制氯水后,混合溶液变成红色,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CN- B.氧化性:Fe3+>Cl2
C.Fe2+与SCN-不能形成红色物质 D.Fe2+被氧化为Fe3+
解析: 溶液中的Fe2+与加入的新制氯水发生反应:2Fe2++Cl2===2Fe3++2Cl-,氧化性:Fe3+答案: B
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铁跟稀H2SO4反应Fe+6H+===2Fe3++H2↑
B.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Fe2++Cl2===Fe3++2Cl-
C.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适量铁粉Fe3++Fe===Fe2+
D.氯化铁溶液跟过量NaOH溶液反应Fe3++3OH-===Fe(OH)3↓
解析: A项中不能生成Fe3+,B、C两项电荷不守恒。
答案: D
5.只用一种试剂就可将AgNO3、KSCN、稀H2SO4、NaOH四种无色溶液区分开来,这种试剂是( )
A.BaCl2溶液 B.FeCl2溶液
C.FeCl3溶液 D.Fe(NO3)3溶液
解析: 加入FeCl3溶液后,若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是AgNO3溶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证明是KSCN溶液,若生成红褐色沉淀,则证明是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H2SO4溶液。
答案: C
6.根据反应(1)2Fe3++2I-===2Fe2++I2;(2)Br2+2Fe2+===2Br-+2Fe3+。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Br->Fe2+>I- B.I->Fe2+>Br-
C.Br->I->Fe2+ D.Fe2+>I->Br-
解析: 可根据“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能力”的规律来分析。
根据反应(1)得还原性I->Fe2+,根据反应(2)得还原性Fe2+>Br-,综合得出还原性强弱的顺序为I->Fe2+>Br-。
答案: B
7.把一定量铁粉放入氯化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的浓度恰好相等。则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 B.1∶2
C.2∶3 D.3∶2
解析: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3++Fe===3Fe2+,设Fe为1 mol,则消耗2 mol Fe3+生成3 mol Fe2+,由于反应后Fe2+与Fe3+浓度相等,则物质的量也相等,均为3 mol,故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
答案: C
8.(1)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可加入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去FeCl3溶液中的少量FeCl2,可加入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CuCl2,可加入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Fe Fe+2Fe3+===3Fe2+
(2)Cl2 2Fe2++Cl2===2Fe3++2Cl-
(3)Fe Fe+Cu2+===Cu+Fe2+
9.“速力菲”(主要成分:琥珀酸亚铁,呈暗黄色)是市场上一种常见的补铁药物。该药品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人体中的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某同学为了检测“速力菲”药片中Fe2+的存在,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试剂1是________,试剂2是________,加入新制氯水所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猜想红色溶液退色的原因是溶液中的Fe3+被还原为Fe2+,你认为该同学的猜想合理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加以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药品须密封保存,若表面出现颜色变化,说明部分Fe2+已变成Fe3+。药品中经常放入维生素C,可以延长保质期。请你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稀盐酸 KSCN溶液 2Fe2++Cl2===2Fe3++2Cl-,Fe3++SCN-===[Fe(SCN)]2+
(2)不合理 氯水氧化性比Fe3+强,不会还原Fe3+ 设计的实验为在退色后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仍不变红色(或在退色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变红色) (3)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10.(能力拔高)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白色的Fe(OH)2沉淀。
(1)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2)在试管Ⅱ里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试管Ⅱ是开口式,无法用产生的气体将溶液压入试管Ⅰ中,所以制取FeSO4应放在试管Ⅰ中,而在试管Ⅱ中加入不含有O2的NaOH溶液。当Fe与稀H2SO4放入试管Ⅰ后,产生的H2可通过短管将试管Ⅰ内的空气排出,经过打开的止水夹通入试管Ⅱ中,再排尽试管Ⅱ内的空气。然后关闭止水夹,试管Ⅰ内产生的H2无法逸出,H2产生的压强将试管Ⅰ内的FeSO4溶液通过长导管压入试管Ⅱ内。在压液过程中,液体都处于H2环境中,从而避免了被空气中的O2氧化,使得Fe(OH)2能保存较长时间。
答案: (1)稀H2SO4、铁屑 (2)NaOH溶液
(3)检验试管Ⅱ出口处排出的H2的纯度,当排出的H2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
(4)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使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
PAGE
1【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下列两种物质混合后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
A.稀硝酸和碳酸钠溶液混合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
C.硫酸钾溶液和氯化钡溶液混合
D.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钡溶液混合
解析: A中H+与CO反应;B中Cl-与Ag+反应;C中SO与Ba2+反应。
答案: D
2.离子方程式CO+2H+===H2O+CO2↑中的CO代表的物质可以是( )
A.CaCO3 B.Na2CO3
C.BaCO3 D.MgCO3
解析: 只有可溶性碳酸盐能用CO表示,B项正确。
答案: B
3.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为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Ag++Cl-===AgCl↓
AgNO3+NaCl===AgCl↓+NaNO3
B.Cu+2Ag+===Cu2++2Ag
Cu+2AgCl===CuCl2+2Ag
C.Ba2++SO===BaSO4↓
Ba(OH)2+H2SO4===BaSO4↓+2H2O
D.CO+2H+===CO2↑+H2O
NaHCO3+HCl===NaCl+CO2↑+H2O
解析: A项正确;AgCl是难溶物,Cu与AgCl不能反应,B项错;Ba(OH)2与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BaSO4↓+2H2O,C项错;NaHCO3在写离子方程式时应写为HCO而不能写为CO,D项错。故只有A符合要求。
答案: A
4.只能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H++OH-===H2O
B.CO+2H+===H2O+CO2↑
C.Zn(OH)2+2H+===Zn2++2H2O
D.Cu2++SO+Ba2++2OH-===BaSO4↓+Cu(OH)2↓
解析: A项表示可溶性强酸和强碱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B项为可溶性碳酸盐和强酸反应;C项中酸为可溶性强酸。
答案: D
5.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Ba2+、Cl-、NO、Ca2+ B.H+、Na+、SO、CO
C.Cu2+、K+、Cl-、OH- D.Ca2+、Na+、CO、Cl-
解析: 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就是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即不能反应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B项中H+与CO反应;C项中Cu2+与OH-反应;D项中Ca2+与CO反应。
答案: A
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锌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Zn+Ag+===Zn2++Ag
B.碳酸氢钙溶液加到醋酸中
Ca(HCO3)2+2CH3COOH===Ca2++2CH3COO-+2CO2↑+2H2O
C.少量金属钠加到冷水中
Na+2H2O===Na++OH-+H2↑
D.氢氧化铜加到盐酸中
Cu(OH)2+2H+===Cu2++2H2O
解析: A项中电荷不守恒,B项Ca(HCO3)2为可溶性盐,应写为离子形式,C项原子不守恒,D项正确。
答案: D
7.某同学在实验室中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Ⅰ Ⅱ Ⅲ
实验
现象 没有明显变化,溶液仍为无色 有沉淀生成,溶液为蓝色 有无色气体放出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Ⅰ中无明显变化,说明两溶液不反应
B.Ⅱ中的白色沉淀为CuCl2
C.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2H++Zn===Zn2++H2↑
D.Ⅲ中发生的反应不是离子反应
解析: Ⅰ中发生反应:H++OH-===H2O,但无现象产生;Ⅱ中发生反应为Ba2++SO===BaSO4↓,有沉淀生成,溶液中因含Cu2+显蓝色;Ⅲ中发生反应为Zn+2H+===Zn2++H2↑。
答案: C
8.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铁粉加入CuSO4溶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l2通入石灰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漂白粉溶液与空气中CO2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沸水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Fe+Cu2+===Fe2++Cu
(2)Cl2+2OH-===Cl-+ClO-+H2O
(3)Ca2++2ClO-+CO2+H2O===CaCO3↓+2HClO
(4)Fe3++3H2OFe(OH)3(胶体)+3H+
9.某河道两旁有甲乙两厂,它们排放出的工业废水中共含K+、Ag+、Fe3+、Cl-、OH-、NO六种离子。
甲厂的废水明显呈碱性,故甲厂废水中所含的三种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厂的废水中含有另外三种离子,如果加一定量的________(选填“活性炭”、“硫酸亚铁”或“铁粉”)可以回收其中的金属________(填写金属元素符号)。另一种设想是将甲厂和乙厂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使废水中的__________(填写离子符号)转化为沉淀,经过滤后的废水主要含有__________,可用来浇灌农田。
答案: K+ OH- Cl- 铁粉 Ag Fe3+、Ag+、Cl-、OH- K+、NO
10.A、B、C、D四种可溶性盐,它们的阳离子分别是Ba2+、Ag+、Na+、Cu2+,阴离子分别是NO、SO、Cl-、CO(离子不能重复出现),进行如下实验:
(1)分别溶于水,只有C溶液呈蓝色。
(2)若向溶于水的四种溶液中分别加入盐酸,B溶液中出现沉淀,D溶液中有气体逸出。
试确定四种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解析: 各物质溶于水后C溶液呈蓝色,则C中含Cu2+;在与盐酸反应时,B溶液出现沉淀,D溶液中有气体逸出,则B中含Ag+,D中含CO。四种阳离子和四种阴离子组成的物质都能溶于水,所以要排除能形成难溶性或微溶性物质的组合,如BaSO4、BaCO3、Ag2SO4、AgCl、Ag2CO3、CuCO3等。
答案: BaCl2 AgNO3 CuSO4 Na2CO3
11.(能力拔高)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于是,该同学设想是不是所有蛋壳中的含钙量都一样,如果都一样的话,大约是多少?如果不一样的话,蛋壳中的含钙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于是该同学就以此为课题与其他同学一起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该同学的分工是设计测量蛋壳中含钙量的方案。
下面是他设计的一个方案,请你为他补全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第一步:收集蛋壳,并洗涤干净备用。
第二步:称量蛋壳质量(m1)。
第三步:溶解蛋壳。将蛋壳放入盛有________的烧杯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保留滤液备用。蛋壳溶解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沉淀Ca2+。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溶液。
第五步:过滤,洗涤沉淀。
第六步:称量沉淀质量(m2)。
蛋壳中含钙量(即该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w(Ca)=
__________。
解析: 由题意知,m(CaCO3)=m2,则m(Ca)=×m2=m2,所以蛋壳中Ca元素的质量分数w(Ca)=×100%=×100%=×100%。
答案: 盐酸
CaCO3+2H+===Ca2++CO2↑+H2O
Na2CO3(合理即可) ×100%
PAGE
1【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电解质及其电离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下列有关H2SO4的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SO4===H+SO B.H2SO4===2H++S4
C.H2SO4===2H++S6++4O2- D.H2SO4===2H++SO
答案: D
2.下列状态的物质,既属于电解质又能导电的是( )
A.酒精 B.氯化钾晶体
C.液氯 D.熔融的氢氧化钠
解析: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酒精在两种状态下均不导电,液氯是单质,故A、C均不是电解质;氯化钾晶体中的K+、Cl-无法自由移动,因此无法导电,故选D。
答案: D
3.关于酸、碱、盐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
A.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有氢离子的是酸
B.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的是碱
C.化合物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是盐
D.NH4Cl的电离方程式是:NH4Cl===NH+Cl-,所以NH4Cl是盐
E.NaHSO4可以电离出H+,因此NaHSO4属于酸
F.非金属元素不可能形成盐
解析: A、B说法与定义不符,E中NaHSO4电离的阳离子除H+外还有Na+,因此不属于酸,NaHSO4应属于酸式盐。非金属元素也能形成盐,例如铵盐。故正确答案为CD。
答案: CD
4.下列物质中有自由移动的氯离子的是( )
A.氯化钠晶体 B.熔化的氯化钾
C.NaClO溶液 D.液态氯化氢
解析: 氯化氢只有在水中溶解时才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故液态氯化氢不能电离。氯化钠晶体中存在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当加热氯化钾时,热能破坏了阴、阳离子的相互作用,使离子自由移动,即发生电离。NaClO溶于水虽能电离,但不产生自由移动的氯离子,产生的是次氯酸根离子(ClO-)。综上所述:除氯化氢不存在离子,氯化钠、氯化钾、次氯酸钠本身都存在离子,但NaCl中离子不能自由移动、NaClO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但不是Cl-。只有熔化的氯化钾能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氯离子。
答案: B
5.物质A在水中发生电离,其电离方程式为A===X2++2Y-,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双选)( )
A.A可以是盐类 B.A可以是酸类
C.A可以是碱类 D.A可以是酸、碱或盐
解析: A可以是盐类或碱类,如CaCl2、Ca(OH)2都符合上述电离方程式。但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只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不符合题意。
答案: BD
6.今有一种固体化合物X,X本身不导电,但熔融状态或溶于水时能够电离,下列关于该化合物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一定为电解质 B.X可能为非电解质
C.X只能是盐类 D.X可以是任何化合物
解析: 既然在熔融状态或溶于水时能够电离,就一定为电解质。符合题意的物质较多,如NaCl、NaOH等,可能为盐,也可能是碱。应选A。
答案: A
7.有下列物质:①烧碱固体;②铜丝;
③NH3;④稀硫酸;⑤二氧化碳气体;⑥食盐水;⑦碳酸钠粉末;⑧酒精;⑨熔融氯化钠;⑩胆矾。请用序号填空:
(1)上述状态下的物质可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于电解质,但在上述状态下不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类列表如下:
①⑦⑩ 属于电解质,处于固体状态,不能导电
② 属于金属单质,可导电,但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
④⑥ 属于溶液,可导电,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
③⑤ 属于非电解质,且为气态,不能导电
⑧ 属于非电解质,不能导电
⑨ 属于电解质,处于熔融状态,可导电
答案: (1)②④⑥⑨ (2)①⑦⑨⑩ (3)③⑤⑧ (4)①⑦⑩
8.已知溶液中存在下列离子,试判断该溶液的溶质并写出其电离方程式:
(1)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e3+、S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HC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H、N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溶质是HCl,电离方程式为:HCl===H++Cl-
(2)溶质是硫酸铁,电离方程式为:Fe2(SO4)3===2Fe3++3SO
(3)溶质是碳酸氢钠,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
(4)溶质是硝酸铵,电离方程式为:NH4NO3===NH+NO
9.硫酸氢钠(NaHSO4)通常为晶体,易溶于水。硫酸氢钠溶于水电离出三种不同的离子,溶液显酸性;硫酸氢钠受热熔化后只能电离出两种不同的离子。
(1)硫酸氢钠在水中电离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酸氢钠在熔融状态下电离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硫酸氢钠属于酸 B.硫酸氢钠属于盐
C.硫酸氢钠属于电解质 D.硫酸氢钠溶液跟锌单质反应生成氢气
解析: 硫酸氢钠的化学式为NaHSO4,它溶于水电离出三种不同的离子,且溶液显酸性,则硫酸氢钠在水中电离出的离子是Na+、H+和SO。硫酸氢钠受热熔化后只能电离出两种不同的离子,这两种离子是Na+和HSO。由硫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结果可知,硫酸氢钠既属于盐又属于电解质,不属于酸;硫酸氢钠溶液中存在大量H+,能跟锌单质反应生成氢气。
答案: (1)NaHSO4===Na++H++SO (2)NaHSO4===Na++HSO (3)BCD
10.(能力拔高)(1)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如下:
HClO4===H++ClO;
Ba(OH)2===Ba2++2OH-;
Fe2(SO4)3===2Fe3++3SO;
KHSO4===K++H++SO。
属于酸的物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属于碱的物质是________;属于盐的物质是________。
(2)化工生产中常常用到“三酸两碱”,“三酸”指硝酸、硫酸和盐酸,“两碱”指烧碱和纯碱。
①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物质中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纯碱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酸、碱、盐的概念判断。
(2)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不是碱;盐酸是HCl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Na2CO3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Na2CO3===2Na++CO。
答案: (1)HClO4 Ba(OH)2 Fe2(SO4)3、KHSO4
(2)①纯碱 ②盐酸 盐酸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 ③Na2CO3===2Na++CO
PAGE
1【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2章 第1节 第1课时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分类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素的存在形态只有化合态和游离态两种
B.同一元素呈化合态时其化合价一定比游离态时高
C.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单质
D.同一种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呈现的价态一定不同
答案: A
2.下列物质的分类中正确的是( )
A.纯碱不属于碱
B.CuSO4属于氧化物
C.凡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均属于酸
D.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
解析: 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类,A项正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B项错误;多元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也可以电离出H+,C项错误;除了金属阳离子外,一些原子团如NH也可以与阴离子组成盐,D项错误。
答案: A
3.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HNO3应属于( )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强氧化性酸 ⑦一元酸 ⑧化合物 ⑨混合物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⑥⑦⑧
C.①⑨ D.①④⑤⑥⑦
解析: 氢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HNO3为易挥发、强氧化性的一元强酸。
答案: B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B.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都能溶于水生成碱
D.氧化物就是含氧化合物
解析: HMnO4对应的酸性氧化物Mn2O7是一种金属氧化物,B错;MgO是一种碱性氧化物,但不能溶于水,C错;氧化物应该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D错。
答案: A
5.下列四种物质中,既能跟酸性氧化物反应又能跟碱性氧化物反应,它本身也属于氧化物的是( )
A.CO2 B.Ca(OH)2
C.H2O D.CaO
解析: Ca(OH)2不是氧化物;在CO2、H2O、CaO三种氧化物中,CO2一般不跟酸性氧化物反应;CaO一般不跟碱性氧化物反应;只有H2O既能跟某些酸性氧化物反应,又能跟某些碱性氧化物反应。
答案: C
6.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是一种单质
C.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解析: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由于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但有些元素能同时形成多种单质,如氧元素能形成氧气和臭氧、磷元素能形成红磷和白磷,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还可能是由一种元素形成的多种单质构成的混合物。
答案: D
7.以铁、氧化铜、氯化铜溶液、盐酸、氢氧化钾溶液为反应物,两两间发生的反应有(已知Fe与CuO在高温下能反应)( )
A.6个 B.5个
C.4个 D.3个
解析: 根据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性质判断反应是否能进行。下图中用线连接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答案: A
8.能满足下列变化要求的物质X是( )
XYZX
A.Mg B.Fe(OH)2
C.CaO D.Na2O
解析: 解题关键要注意X经过一系列反应后最后又得到X这一条件。Y和Na2CO3反应得Z,则Z一定为碳酸盐,Na2CO3加热难分解。加热能分解的碳酸盐,产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和CO2,而选项中没有CO2且CO2不与盐酸反应,可见,X必为金属氧化物。
答案: C
9.下列10种物质:①水 ②空气 ③铁 ④二氧化碳
⑤硫酸 ⑥熟石灰[Ca(OH)2] ⑦胆矾(CuSO4·5H2O) ⑧NaOH溶液 ⑨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⑩硫酸氢钠(NaHSO4)
(1)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
(2)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
(3)属于碱的是______。
(4)属于酸的是______。
(5)属于盐的是________。(以上空格填物质的序号)
解析: 结晶水合物如胆矾(CuSO4·5H2O),碱式盐如Cu2(OH)2CO3,酸式盐如NaHSO4都有固定的组成,均为纯净物。而NaOH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答案: (1)②⑧ (2)①④ (3)⑥ (4)⑤ (5)⑦⑨⑩
10.有些食品的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1)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2)写出生石灰可做干燥剂的理由。
(3)生石灰还可以与哪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列举三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4)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长期持续地做干燥剂?为什么?
(5)在你所认识的化学物质中,还有哪些物质可做干燥剂?举例说明。
答案: (1)生石灰既属于金属氧化物,又属于碱性氧化物。
(2)与水反应能吸收水分:CaO+H2O===Ca(OH)2
(3)生石灰还可以与酸、酸性氧化物、盐反应。CaO+2HCl===CaCl2+H2O,CaO+CO2===CaCO3,CaO+H2O+Na2CO3===CaCO3+2NaOH
(4)不能。当CaO与水反应全部生成Ca(OH)2后,Ca(OH)2也有吸水性,Ca(OH)2潮解后表面呈黏稠状时,即失去干燥物质的能力。
(5)常用的干燥剂还有浓硫酸、P2O5、碱石灰等。
11.(能力拔高)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下表②③⑥的后面。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氢化物
化学式 ①HCl②______ ③______④Ba(OH)2 ⑤Na2CO3⑥______ ⑦CO2⑧Na2O ⑨NH3⑩H2O2
(1)写出⑦转化为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由⑩制备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备⑦常用________和________反应,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CO2转化为Na2CO3,可通过酸性氧化物与碱或碱性氧化物反应实现。
(2)实验室制O2,在MnO2催化作用下使H2O2分解。
(3)实验室制备CO2常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检验CO2可用澄清石灰水。
答案: ②H2SO4(或HNO3等) ③NaOH(或KOH等)
⑥Na2SO4(或K2CO3或Na2SO3或NaNO3等)
(1)2NaOH+CO2===Na2CO3+H2O(或CO2+Na2O===Na2CO3)
(2)2H2O22H2O+O2↑
(3)稀盐酸 石灰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变浑浊,即可证明有CO2生成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