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3章配套练习(打包8套)鲁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3章配套练习(打包8套)鲁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01-22 20:22:46

文档简介

【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3章 第2节 第1课时 氮气 氮的氧化物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将空气中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固氮。下列过程中能实现人工固氮的是(  )
A.闪电          B.电解饱和食盐水
C.根瘤固氮 D.工厂合成氨
解析: 氮的固定有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两种方式,A、C为自然固氮,D为人工固氮。
答案: 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豆科植物通过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是化学变化
B.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是由游离态氮转化来的
C.化石燃料燃烧通常不释放出氮氧化合物
D.植物秸秆燃烧时放出氮氧化合物,参与了氮的循环
解析: 氮的固定是游离态的氮变成化合态的氮,是化学变化;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是由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的;化石燃料中含有氮的化合物,燃烧时会释放出氮氧化合物;植物秸秆燃烧时放出氮氧化合物,参与了氮的循环。
答案: C
3.下列对NO、NO2的描述,正确的是(  )
A.NO是红棕色气体,易溶于水,是酸性氧化物
B.NO2可用排水法收集,且可由N2和O2化合而得到
C.NO、NO2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且二者都有毒
D.NO、NO2互为同素异形体,且NO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
解析: NO为无色不溶于水的气体,不属于酸性氧化物,A错;NO2与水反应,且N2与O2能化合为NO,不能化合为NO2,B错;NO、NO2之间不属于同素异形体,D错。
答案: C
4.收集NO和NO2两种气体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都可用排水法
B.NO用排水法,NO2用向上排空气法
C.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D.NO用向上排空气法,NO2用排水法
解析: 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29,N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0,二者相近,而且NO能与O2反应,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O气体;NO2能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 B
5.搭载“神舟”七号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棕色烟,产生红棕色烟的主要原因是(  )
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
B.NO遇空气生成NO2
C.CO2与NO反应生成CO和NO2
D.NO和H2O反应生成H2和NO2
解析: 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NO2是红棕色气体,所以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射出大量红棕色的烟。
答案: B
6.在NO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和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比为(  )
A.3∶1          B.1∶3
C.1∶2 D.2∶1
解析: 3O2+H2O===2HO3+O,3 mol NO2中,有2 mol氮的价态升高,1 mol氮的价态降低,所以发生还原反应的NO2与发生氧化反应的NO2的质量比为1∶2。
答案: C
7.把3体积的NO2气体,依次通过下列3个分别装有足量①NaHCO3饱和溶液,②浓H2SO4,③Na2O2的装置后,用排水法把残留气体收集到集气瓶中,集气瓶内气体应是(同温同压下测定)(  )
A.1体积NO B.2体积NO2和0.5体积O2
C.2体积O2 D.0.75体积O2
解析: 3V NO2
V O2
答案: D
8.NO是一种剧毒气体,但近年来发现许多生物体组织中存在少量NO,它有扩张血管、增强免疫、增强记忆力的功能,因而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
(1)写出自然界形成N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外层空间存在着微量的臭氧和氧原子,臭氧层的存在能吸收和阻挡太阳中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人为大气污染可破坏臭氧层,如超音速飞机排放物中的氮氧化物可在大气层中发生反应:
NO+O3===NO2+O2 ①
NO2+O===NO+O2 ②
①上述反应①中,NO是__________剂,上述反应②中,NO是________产物。
②整个过程中的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整个过程中NO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
(3)为了消除NO对环境的污染,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可选用NH3使NO与之反应转化为两种无毒气体(其中之一是水蒸气),该反应需要催化剂参加,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自然界中氮气和氧气在闪电作用下可生成一氧化氮;(2)反应①和反应②相加即得总反应方程式;(3)NH3使NO转化成的无毒气体应是氮气和水蒸气。
答案: (1)N2+O22NO
(2)①还原 还原 ②O3+O===2O2 ③催化剂
(3)4NH3+6NO5N2+6H2O
9.如图所示,室温下向盛有3.0 mL NO的试管中缓缓通入1.5 mL O2(所有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可不写满,也可补充):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终试管中剩余的气体是________,体积为________。
解析: (1)通入的O2与NO发生反应生成NO2:①2NO+O2===2NO2,所以看到有红棕色气体生成,生成的NO2溶于水;②3NO2+H2O===2HNO3+NO,①②两反应的总方程式为:③4NO+3O2+2H2O===4HNO3,气体被消耗,所以又会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V(NO)∶V(O2)≠4∶3,故最后有气体剩余,不论剩余NO还是O2,都为无色气体,这是看到的第三个现象。
(2)设1.5 mL O2全部参加反应,由(1)中③知:V反应(NO)=V反应(O2)×=1.5 mL×=2.0 mL,而NO的总体积是3.0 mL,故剩余NO气体1.0 mL。
答案: (1)①通入O2,试管内气体变为红棕色 ②试管内液面升高 ③最后试管内剩余一种无色气体
(2)NO 1.0 mL
10.(能力拔高)将10 mL充满NO2和O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反应停止后试管内剩余2 mL无色气体,求原混合气中NO2和O2各多少毫升。
解析: 剩余的2 mL气体可能是NO或O2,分两种情况讨论:
(1)剩余的是NO,可以看成先发生了反应:4NO2+O2+2H2O===4HNO3。剩余的NO2又与水作用,最终有2 mL NO产生。由反应3NO2+H2O===2HNO3+NO得剩余的NO2体积为2 mL×3=6 mL。则原有O2的体积为(10 mL-6 mL)×=0.8 mL,NO2体积为10 mL-0.8 mL=9.2 mL。
(2)剩余的是O2,则有10 mL-2 mL=8 mL是NO2和O2的混合气体按反应:4NO2+O2+2H2O===4HNO3进行。所以NO2的体积为8 mL×=6.4 mL,O2体积为10 mL-6.4 mL=3.6 mL。
答案: (1)若剩余的是NO,则NO2和O2的体积分别为9.2 mL和0.8 mL。
(2)若剩余的是O2,则NO2和O2的体积分别为6.4 mL和3.6 mL。
PAGE
1【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3章 第1节 第2课时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你认为造成大气中CO2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呼吸与腐烂放出CO2
B.人类和动物呼吸放出CO2
C.工业上大量燃烧含C燃料
D.建筑工业的发展使大量碳酸盐分解
解析: 所列选项都能产生CO2,但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含C燃料的燃烧。
答案: C
2.对于碳及其化合物间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气中CO2含量的剧增,对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平衡没有影响
B.木炭燃烧过程中,存在碳单质、CO和CO2之间的转化
C.碳的氧化物间的相互转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界限,无机化合物不能合成有机化合物
答案: B
3.如果国际社会能够就温室效应气体减排达成《后京都议定书》,到2020年发达国家整体上会减排30%。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自然界消耗CO2的反应主要是(  )
A.CO2+2NaOH===Na2CO3+H2O
B.CaCO3+CO2+H2O===Ca(HCO3)2
C.6CO2+6H2OC6H12O6+6O2
D.CO2+C2CO
解析: A项、D项两个反应不属于自然界消耗CO2的反应,B项、C项均为自然界消耗CO2的反应,但自然界消耗CO2的主要反应为C项。
答案: C
4.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
A.通过澄清石灰水      B.通过灼热炭
C.通过水 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解析: CO不溶于水,与酸、碱都不反应,CO有还原性,与C不反应,与CuO反应:CuO+COCu+CO2。
答案: D
5.将CO2气体通入CaCl2溶液中,若要有白色沉淀产生,可加入的试剂是(  )
A.硫酸氢钾溶液 B.碳酸氢钙溶液
C.氯水 D.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 只有将CO2通入碱性溶液中或与弱于碳酸的酸形成的盐反应,才能生成CO,并与Ca2+结合形成CaCO3沉淀;而A、C项中的溶液均显酸性,不能形成CO;碳酸氢钙中虽然有大量的Ca2+和HCO,但CO的量仍然很少,无法形成CaCO3沉淀。
答案: D
6.用1 L 1.0 mol·L-1 NaOH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CO和HCO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1∶3 B.2∶1
C.2∶3 D.3∶2
解析: 因CO2+2NaOH===Na2CO3+H2O
CO2+NaOH===NaHCO3
设生成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解得:
因溶液体积相同,则溶液中CO与HCO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即为其物质的量之比,即x∶y=0.2 mol∶0.6 mol=1∶3。
答案: A
7.某钢厂高炉炼铁的主要原料是焦炭、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空气等。主要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赤铁矿、高温,
(1)在上图方框内写出有关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
(2)写出①②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焦炭在足量空气中燃烧生成CO2,CO2在高温下可被焦炭还原为CO,CO作为还原剂可还原赤铁矿而得到铁。
答案: (1)CO2 CO
(2)C+O2CO2,CO2+C2CO
8.某固体物质A受热分解,生成B、C、D三种物质。B是一种钾盐,向B的水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E;E溶于盐酸放出无色无味气体D;将D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先出现浑浊现象,然后又变澄清;C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
(1)写出A、B、E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A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D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先出现浑浊现象,然后又变澄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向B的水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溶于盐酸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的气体D是CO2,白色沉淀E为CaCO3,钾盐B为K2CO3,受热分解能生成K2CO3和CO2的A为KHCO3,C为H2O。
答案: (1)KHCO3 K2CO3 CaCO3
(2)①2KHCO3K2CO3+CO2↑+H2O
②CO2+Ca(OH)2===CaCO3↓+H2O,CaCO3+CO2+H2O===Ca(HCO3)2
(3)①CO+Ca2+===CaCO3↓
②CaCO3+2H+===Ca2++CO2↑+H2O
9.(能力拔高)将一定体积的CO2通入到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为了测定其溶液的成分,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1 mol/L盐酸。所加入盐酸的体积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OA段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加入35 mL盐酸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标准状况)是________mL。
(3)溶液中所含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解析: 由图象所示所消耗的盐酸的体积及产生的V(CO2)可知,此溶液的溶质是NaOH、Na2CO3。OA段H+先与OH-反应生成H2O,再与CO反应生成HCO。AB段发生反应H++HCO===CO2↑+H2O,产生的n(CO2)=n(H+)=(35-25) mL×10-3 L·mL-1×1 mol·L-1=0.01 mol,则V(CO2)=224 mL。由H++CO===HCO,HCO+H+===H2O+CO2↑,则n(CO)=nAB(H+)=(45-25) mL×10-3 L·mL-1×1 mol·L-1=0.02 mol,n(OH-)=[25-(45-25)] mL×10-3 L·mL-1×1 mol·L-1=0.005 mol,所以n(NaOH)∶n(Na2CO3)=n(OH-)∶n(CO)=0.005 mol∶0.02 mol=1∶4。
答案: (1)H++OH-===H2O,CO+H+===HCO
(2)224 (3)NaOH、Na2CO3 1∶4
PAGE
1【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3章 第1节 第1课时 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下列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
A.CaCO3和MgCO3     B.CO2和CO
C.O2和O3 D.Na和Na+
解析: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是同素异形体。
答案: C
2.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被称为第五形态的单质碳,这种新的碳结构称作“纳米泡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和石墨不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B.石墨能导电,木炭有吸附能力;纳米泡沫碳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
C.造成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是由于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不同
D.C60是一种新化合物
解析: 木炭和石墨等均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不同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的差异是由于结构不同造成的;C60等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均为单质。
答案: B
3.下列物质中分别滴入醋酸,会产生相同气体的是(  )
①大理石;②钟乳石;③水垢;④贝壳;⑤蛋壳
A.①② B.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上述五种物质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
答案: D
4.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化学式和俗名一致的是(  )
A.碳酸钙、CaCO3、生石灰 B.氢氧化钠、NaOH、纯碱
C.碳酸钠、Na2CO3、苏打 D.碳酸氢钠、NaHCO3、苏打
解析: A项中,生石灰是CaO;B项中,纯碱是Na2CO3;D项中,苏打是Na2CO3。
答案: C
5.关于Na2CO3和NaHCO3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aHCO3不如Na2CO3与盐酸反应剧烈
B.NaHCO3比Na2CO3稳定
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与Na2CO3反应
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解析: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Na2CO3剧烈,A项错误;NaHCO3受热易分解,不如Na2CO3稳定,B项错误;Ca(OH)2与NaHCO3、Na2CO3均反应,C项错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D项正确。
答案: D
6.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双选)(  )
A.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HCO+H+===CO2↑+H2O
B.Ca(HCO3)2与过量Ca(OH)2溶液反应:Ca2++HCO+2OH-===CaCO3↓+CO+2H2O
C.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有气泡逸出:Na2CO3+2H+===2Na++H2O+CO2↑
D.Na2CO3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O+CO2+H2O===2HCO
解析: B项应为:Ca2++HCO+OH-===CaCO3↓+H2O;C项应为:CO+2H+===CO2↑+H2O。
答案: AD
7.1 mol过氧化钠与2 mol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后,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  )
A.Na2CO3 B.Na2O2、Na2CO3
C.NaOH、Na2CO3 D.Na2O2、NaOH、Na2CO3
解析: 可能发生的反应有2NaHCO3Na2CO3+CO2↑+H2O,2Na2O2+2CO2=== 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根据计量关系可知,2 mol NaHCO3生成CO2和H2O各1 mol,Na2O2只有1 mol,它先与CO2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2CO3和O2,气体排出后,只剩余Na2CO3。
答案: A
8.已知NaHCO3的溶解度较小。在NH3和NaCl均达到饱和状态的混合溶液中通入CO2,可析出NaHCO3固体: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据此,我国杰出的化学家侯德榜博士设计出了生产纯碱的方法:
―→
这被人们称为侯氏制碱法。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由NaHCO3制取Na2C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课外活动小组,接受实验室的任务,用Na2CO3制取NaOH,提供的原料只有纯碱和石灰石。请将你的实验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实验室制取NaOH,可用Na2CO3溶液与适量Ca(OH)2溶液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过滤可得NaOH溶液,蒸干可得NaOH固体。
答案: (1)2NaHCO3Na2CO3+H2O+CO2↑
(2)氧化钙
9.按以下装置图进行实验,填写有关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1)A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NaHCO3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在A中产生无色液滴;浓H2SO4吸收水分;C中Na2O2会与NaHCO3分解产生的CO2气体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C中未反应完的CO2气体会在D中与石灰水反应,使石灰水变浑浊,离子方程式为:CO2+Ca2++2OH-===CaCO3↓+H2O;E中收集到O2。
答案: (1)试管内壁有无色液滴
(2)干燥气体(吸收H2O)
(3)2Na2O2+2CO2===2Na2CO3+O2
(4)石灰水变浑浊
CO2+Ca2++2OH-===CaCO3↓+H2O (5)O2
10.(能力拔高)某学校的实验室有一瓶碳酸氢钠,由于放置时间过久,不知是否变质。
(1)请你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确定这瓶碳酸氢钠是否变质。你设计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变质了,请你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其是否完全变质。你设计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NaHCO3易分解,如果NaHCO3中含有Na2CO3,说明NaHCO3已变质。鉴别NaHCO3中是否含有Na2CO3可用CaCl2溶液。若NaHCO3完全变质,就会全部生成Na2CO3。确定NaHCO3是否完全变质,可用加热法,若加热时有气体生成,且该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没有完全变质,否则,说明完全变质。
答案: (1)取固体少量,加入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后滴加C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NaHCO3已变质,若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NaHCO3没有变质
(2)取少量固体装入试管中,并塞上带有导管的单孔塞,将导管插入澄清石灰水中,加热,若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说明没有完全变质。否则,说明已完全变质
PAGE
1【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3章 第2节 第2课时 氨与铵态氮肥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可用来干燥氨气的是(  )
A.浓硫酸         B.碱石灰
C.氯化钙 D.五氧化二磷
解析: 氨气溶于水显碱性,所以不能用酸性干燥剂干燥,由于氯化钙吸收氨气,也不能干燥氨气。
答案: B
2.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  )
A.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 B.氨水中的NH3·H2O电离出少量的OH-
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电离 D.氨本身的碱性弱
解析: 氨气溶于水大部分与水结合生成一水合氨(NH3·H2O),NH3·H2O仅有少部分电离成NH和OH-,因此显弱碱性,但它既不是因为氨的溶解度不大,也不是因为氨分子电离的少(在水溶液里氨分子是不电离的),更不是因为氨本身碱性弱。故选B。
答案: B
3.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的是(  )
A.都是晶体 B.都易溶于水
C.与碱共热都产生氨气 D.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
解析: 铵盐都是白色晶体,都易溶于水,与碱共热时都能产生氨气。但并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时都能产生氨气。如NH4NO3在不同温度时的产物不同,在某温度时其分解的方程式为5NH4NO34N2↑+2HNO3+9H2O,可以看出这种分解方式并没有产生氨气。
答案: D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双选)(  )
A.NH3溶于水后,水溶液中含有氮元素的粒子主要是NH
B.NH3在催化剂铂存在下与O2反应生成NO2
C.凡是铵盐都能与苛性钠共热产生NH3
D.碳酸铵受热分解产生气体经碱石灰干燥后可得纯净的NH3
解析: A项中NH3溶于水后,水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3·H2O,NH3·H2O部分电离生成NH,因此NH是少量的;B项中NH3在催化剂铂存在下与O2反应生成的是NO和H2O。
答案: AB
5.已知X、Y、Z、W(含同一元素)有如下所示转化关系,且X能与W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易溶于水的盐,则X可能是(  )
XYZW
A.N2 B.NO2
C.NH3 D.NO
解析: NH3可与O2反应生成NO,NO与O2反应生成NO2,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与氨气反应生成硝酸铵。
答案: C
6.为了更简便地制取干燥的NH3,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
A.N2+3H22NH3,用烧碱进行干燥
B.加热NH4HCO3,气体用五氧化二磷干燥
C.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Mg3N2+6H2O===3Mg(OH)2+2NH3↑,气体用无水氯化钙干燥
解析: 用N2和H2合成NH3的实验要求太高;加热NH4HCO3可得NH3、CO2、H2O(g),用P2O5干燥后只能得到CO2气体;加热浓氨水产生的氨气(含水蒸气),用碱石灰干燥后可得到干燥的NH3;NH3不能用无水CaCl2干燥,因二者能发生反应。
答案: C
7.工业中硝酸的制备和自然界中硝酸的生成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区别。线路①②③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主要途径,线路Ⅰ、Ⅱ、Ⅲ是雷电高能固氮过程中硝酸的生成途径。
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写出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NH3+5O24NO+6H2O
3NO2+H2O===2HNO3+NO
8.有一瓶无色混合气体,是由HCl、O2、NO、CO2、NH3、N2中的某些气体组成。①把混合气体通过过量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明显减小;②剩余气体通过过量碱石灰后,气体体积又明显减小;③最后,剩余气体接触空气时,立即变为红棕色。由此可见,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的是______________(提示:NH3可与H2SO4反应而被吸收)。
解析: 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时,体积减小,说明含有NH3,既然含有NH3,则不能含有HCl,因为HCl和NH3化合生成NH4Cl。剩余气体通过碱石灰后,气体体积又明显减小,说明含有CO2。最后,剩余气体接触空气时,立即变为红棕色,则说明含有NO,既然含有NO,则不能含有O2,因为NO与O2反应生成NO2。
答案: NH3、NO、CO2 O2、HCl
9.物质A是一种白色晶体,它与浓NaOH溶液共热,放出无色气体B,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B。按右图所示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蓝色喷泉。A与浓硫酸反应,放出无色气体C,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C,仍按右图所示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红色喷泉。
(1)A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可用于除去B中水分的干燥剂是______。收集气体B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收集气体C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给条件可知,B为NH3,C为HCl气体,所以A为NH4Cl。NH3为碱性气体,只能用碱石灰或生石灰、KOH固体等不与氨反应的干燥剂干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氯化氢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 (1)NH4Cl
(2)碱石灰(或答生石灰、KOH固体等任一种不与氨反应的干燥剂) 向下排空气法
(3)向上排空气法
10.(能力拔高)为了在实验室制取干燥的氨气,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装置和所用样品都正确的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3)检验试管里是否收集满了氨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装置中,其中的一个装置肯定收集不到氨气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a(OH)2+2NH4Cl2NH3↑+CaCl2+2H2O (2)丙
(3)第一种方法是:在试管口处放一块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如果试管里收集满了氨气,试纸将变蓝色
第二种方法是: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或者浓硝酸,放在试管口,如果试管里收集满了氨气,观察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任意写一种)
(4)乙 2NH3+H2SO4===(NH4)2SO4
PAGE
1【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3章 第2节 第3课时 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对于硝酸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B.不易挥发
C.有刺激性气味
D.质量分数在95%以上的硝酸为发烟硝酸
解析: 硝酸是一种易挥发的液体。
答案: B
2.长期放置的浓硝酸常显黄色。消除其中的黄色最好的方法是(  )
A.在光亮处放置       B.通入适量的空气
C.加入足量水 D.加入漂白粉
解析: 浓硝酸长期放置,HNO3会分解4HNO34NO2↑+O2↑+2H2O,产生的NO2溶于其中显黄色,通入适量空气,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可消除黄色。
答案: B
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金牌成分提出猜想:甲认为金牌是由纯金制成的;乙认为金牌是由金银合金制成的;丙认为金牌是由黄铜(铜锌合金)制成的。为了验证他们的猜想,请你选择一种试剂来证明甲、乙、丙猜想的正误(  )
A.硫酸铜溶液 B.盐酸
C.稀硝酸 D.硝酸银溶液
解析: 本题考查几种重要金属的性质,属于基础题。金不与稀硝酸反应,铜、银、锌都能与稀硝酸反应,利用这一性质的差异即可。
答案: C
4.下列反应中,硝酸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  )
A.使石蕊试液变红
B.与铜反应放出NO气体,生成Cu(NO3)2
C.与Na2CO3反应放出CO2气体,生成NaNO3
D.与硫单质混合共热时生成硫酸和NO2
解析: 在反应A、C中,硝酸使指示剂变色、与弱酸盐反应均表现出酸性,在B、D中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均降低表现出氧化性,并且在B项中又有Cu(NO3)2和水生成,说明在此反应中硝酸还表现出酸性,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5.硝酸被称为“国防工业之母”是因为它是制取炸药的重要原料。下列实验事实与硝酸性质不相对应的一组是(  )
A.浓硝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退色——酸性和强氧化性
B.不能用稀硝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强氧化性
C.要用棕色瓶盛装浓硝酸——不稳定性
D.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退去——强氧化性
解析: A项,浓硝酸因有酸性而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又因浓硝酸的强氧化性而使其退色。B项,因稀硝酸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不产生H2。C项,因浓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因此应用棕色瓶盛装,避光保存。D项,硝酸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退去,是因为硝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答案: D
6.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4 B.1∶5
C.2∶3 D.2∶5
解析: 设2 mol Zn参与反应,因Zn无剩余,则最终生成了2 mol Zn(NO3)2,显然含有4 mol NO,这部分是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HNO3;HNO3―→N2O过程中N元素的化合价+5价→+1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2×n(Zn)=n(HNO3)×4,则n(HNO3)=1 mol,即有1 mol HNO3被还原。
答案: A
7.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氮氧化物是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光化学烟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中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氮的水体污染:进入水体的氮的含量增大,会导致藻类“疯长”,迅速地覆盖在水面上,造成水体的________。
答案: (1)光化学烟雾 酸雨
(2)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反应形成的有毒烟雾
(3)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植物体的焚烧等
(4)富营养化
8.将红热的固体单质甲放入久置呈黄色的溶液乙中,剧烈反应产生混合气体A,A在常温下不与空气反应。
(1)试推断: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丙为________、
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
(2)写出甲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遇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气体可能是CO2,故A中可能有CO2气体。
②气体A溶于水生成的溶液与单质丙反应,得到蓝色溶液应为铜盐溶液,单质丙可能是铜,铜溶于硝酸中生成蓝色硝酸铜溶液。那么溶于水能生成硝酸溶液的气体应为NO2,所以气体A中可能有NO2。
③将①和②综合考虑,红热的固体单质甲为木炭,投入显黄色的溶液乙(浓硝酸)中,可以产生混合气体A为CO2和NO2。
答案: (1)C 浓硝酸 Cu CO2和NO2 NO Cu(NO3)2溶液
(2)C+4HNO3(浓)CO2↑+4NO2↑+2H2O
9.按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锥形瓶瓶口上方有白烟生成,请补充可能观察到的其他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气温的原因,上述实验一段时间后现象不太明显,需要向锥形瓶内加入下列哪种物质才能重新看到明显的现象?________。
A.NaOH B.CaO
C.浓H2SO4 D.NH4Cl
(3)经过对比实验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用空气代替氧气的实验效果较差,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锥形瓶瓶口上方的白烟为NH4NO3,依次可推知锥形瓶内的现象及反应方程式。要想重新看到明显的现象,须使浓氨水能逸出更多的NH3,可向其中加碱、铵盐或加热。但由于浓H2SO4与氨水反应,消耗氨,故不能加浓H2SO4。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不利于氨的氧化;氮气不发生反应,但其挥发带走热量,使反应物温度降低,也不利于氨的氧化。
答案: (1)瓶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铂丝保持红热
4NH3+5O24NO+6H2O、2NO+O2===2NO2、3NO2+H2O===2HNO3+NO、NH3+HNO3===NH4NO3
(2)ABD
(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不利于氨的氧化;氮气挥发带走热量,不利于氨的氧化
10.(能力拔高)向含有0.03 mol稀H2SO4和0.04 mol稀HNO3的混酸中加入1.92 g Cu,充分反应后得到无色气体(假设反应只有一种还原物),则收集到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
解析: 在溶液中,与Cu反应的H+既有HNO3提供的,也有H2SO4提供的,即n(H+)=0.04 mol+0.03 mol×2=0.1 mol,而n(Cu)==0.03 mol。3Cu+8H++2NO===3Cu2++2NO↑+4H2O,由方程式所确定的n (Cu)∶n (H+)=3∶8可知,H+过量,所以应按Cu来求NO的量。
答案: 经分析知铜完全反应,应用铜计算NO的量。设得到NO的物质的量为x,则:
3Cu+8H++2NO===3Cu2++2NO↑+4H2O
3 2
0.03 mol x
x=0.02 mol。所以VNO标=0.02 mol×22.4 L·mol-1=0.448 L。
即收集到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448 L。
PAGE
1【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3章 第3节 第1课时 自然界中的硫 二氧化硫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在自然界中既能以游离态形式又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的元素是(双选)(  )
A.氯           B.钠
C.氧 D.硫
答案: CD
2.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能与硫发生反应,且硫作为还原剂的是(  )
A.Cu B.H2
C.Fe D.O2
解析: 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当与H2、金属单质等强还原剂反应时,硫做氧化剂,而与O2、浓硝酸等强氧化剂反应时,硫做还原剂。
答案: D
3.SO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性质是(  )
A.有氧化性,无还原性,无酸性 B.有氧化性,有还原性,有酸性
C.有还原性,无氧化性,无酸性 D.有还原性,无氧化性,有酸性
解析: SO2溶于水后发生反应:H2O+SO2??H2SO3,生成的H2SO3是一种中等强度的二元弱酸,所以有酸性;又由于H2SO3中的硫为+4价,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且还原性较强;溶液中含有的H+也具有氧化性,故B项正确。
答案: B
4.将SO2通入显红色的酚酞试剂中,发现红色消失,主要是因为SO2(  )
A.有漂白性 B.有还原性
C.溶于水后显酸性 D.有氧化性
解析: SO2溶于水:SO2+H2O??H2SO3??H++HSO,溶液呈酸性,酚酞变为无色;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答案: C
5.下列反应中,SO2表现氧化性的是(  )
A.2SO2+O22SO3 B.SO2+H2O??H2SO3
C.2H2S+SO2===3S↓+2H2O D.SO2+2H2O+Cl2===H2SO4+2HCl
解析: SO2表现氧化性,只能得到电子,价态降低。只有C中→;而A、D中SO2均表现还原性;B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C
6.下列实验报告记录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解析: SO2通入酚酞试液中无明显现象;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退色;c中SO2被氯水氧化为SO,最终生成BaSO4白色沉淀,同时因Cl2的消耗,溶液变无色;d中S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最终生成BaSO3白色沉淀。
答案: C
7.下列几种溶液既能检验CO2中SO2的存在,又能除去SO2的是(双选)(  )
A.溴水 B.酸性KMnO4
C.饱和NaHCO3溶液 D.NaOH溶液
解析: CO2与溴水、酸性KMnO4溶液均不反应;SO2能与Br2或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之颜色退去或变浅,这样既检验了SO2的存在,又除去了SO2。饱和NaHCO3溶液虽然能除去SO2,但没有明显现象,不能检验SO2的存在,NaOH溶液既能吸收CO2也能吸收SO2。
答案: AB
8.在空气中加热S粉和Fe粉的混合物,可观察到下列现象,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淡蓝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粉末变红,放出热量,最后变为黑色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时有火星从混合物中射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Fe粉与S粉反应时,会伴随其他反应的发生,有淡蓝色火焰,说明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SO2;Fe+SFeS,FeS是黑色固体,且反应放热;有火星从混合物中射出,说明铁粉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Fe3O4。
答案: (1)S+O2SO2
(2)Fe+SFeS
(3)3Fe+2O2Fe3O4
9.下图是实验室制备SO2并验证SO2某些性质的装置图。
试回答:
(1)⑥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此实验证明SO2是________气体。
(3)②中的品红溶液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性。
(4)③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性。
(5)④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性。
(6)⑤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Na2SO3能与H2SO4发生复分解反应;H2SO3是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SO2具有漂白作用,可使品红溶液退色;SO2具有氧化性,能与还原性气体H2S发生反应,生成S沉淀:2H2S+SO2===2H2O+3S↓;SO2具有还原性,能将氯水还原为无色的HCl:SO2+Cl2+2H2O===H2SO4+2HCl;SO2是酸性气体,可被NaOH吸收,反应生成盐和水。
答案: (1)Na2SO3+H2SO4===Na2SO4+H2O+SO2↑
(2)变红色 酸性 (3)退色 漂白 (4)变浑浊 氧化
(5)氯水退色 还原 (6)吸收剩余SO2,防止SO2污染空气 SO2+2NaOH===Na2SO3+H2O(或NaOH+SO2===NaHSO3)
10. (能力拔高)某课外小组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可以推断出:受热时,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到气球中,导致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冷却后,逸出的气体又重新溶解,得到原来的溶液,所以又恢复原溶液的颜色。能使溶液在红色和无色之间变化的物质在中学阶段最常见的是酚酞和品红。导致酚酞试液在无色和红色之间变化的气体是碱性气体,即氨气;导致品红溶液在无色和红色之间变化的气体是SO2气体。
答案: (1)稀氨水和酚酞 稀氨水中的NH3逸出,所以溶液的颜色变浅 (2)溶有SO2的品红 SO2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PAGE
1【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3章 第4节 海水中的元素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水中含有碘、镁、铀等微量元素
B.在每升海水中含量低于1 mg的元素称为海水中的微量元素
C.海水是锂元素的一个重要来源
D.世界上生产的镁大部分来自海水
解析: A项,海水中的镁属于常量元素;B项,海水中微量元素是每升海水中含量低于1 mg的元素;C项,碘、锂元素的重要来源是海洋;D项,世界上60%的镁来自海水。
答案: A
2.中国的食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下列实验室中的操作类似“海水晒盐”原理的是(  )
A.蒸馏          B.蒸发
C.过滤 D.搅拌
解析: 实验室中的“蒸发”操作是利用水受热易挥发,其中的溶质因溶剂减少而析出的过程,这与海水晒盐的原理是类似的。
答案: B
3.实验室分离I2和KI的混合物,最好的方法是(  )
A.蒸馏 B.升华
C.过滤 D.结晶
解析: I2加热会升华遇冷又结晶。
答案: B
4.把溴水分别与下列物质混合并充分振荡静置后,溶液分层且上层近乎无色的是(  )
A.四氯化碳 B.汽油
C.酒精 D.碘化钾溶液
解析: 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且能从溴水中萃取溴,使上层水层几乎无色,汽油密度比水小萃取溴后在上层,酒精与溴水互溶不分层,溴水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后不分层。
答案: A
5.下列物质中,分别加入少量溴水,振荡后静置,溶液无色的是(双选)(  )
A.NaOH溶液 B.NaCl溶液
C.KI溶液 D.Mg粉
解析: NaOH溶液与Br2反应生成无色的NaBr和NaBrO,因此溶液无色;Mg粉与溴反应生成无色的MgBr2。
答案: AD
6.某溶液中可能含有I-、Cl-、SO,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溴水,充分振荡后溶液呈无色,由此可知原溶液(双选)(  )
A.肯定不含I- B.肯定不含Cl-
C.肯定含有Cl- D.肯定含有SO
解析: 若存在I-,则被Br2氧化为I2,溶液会变为褐色,故I-一定不存在;而一定存在能被Br2氧化为SO的SO;在此情况下Cl-是否存在难以确定。
答案: AD
7.已知某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4,现欲使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2,那么要通入Cl2的物质的量是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的(  )
A. B.
C. D.
解析: 设原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 mol、3 mol、4 mol,则根据离子方程式Cl2+2I-===I2+2Cl-,可知只要通入1 mol Cl2就可使溶液中的I-由4 mol降到2 mol,而Cl-由2 mol增至4 mol,而Br-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仍为3 mol,所以通入的Cl2与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答案: C
8.海洋资源的综合运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某化学兴趣小组,欲对海水进行研究。同学们提出了下列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海水有咸味的物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它的最大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
(2)从海水中提取NaCl,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提取NaCl后剩余的海水(苦卤)可用来提取Mg和Br2。请你设计提取Mg和Br2的工业流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NaCl 化工生产
(2)晒盐(或蒸发水分)
(3)①  ②
9.实验探究是体验知识产生或形成过程的基本途径。下面是某同学探究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请填空:
实验名称:氯、溴、碘的氧化性强弱比较
实验药品:NaCl溶液、KBr溶液、KI溶液、氯水、溴水、碘水、四氯化碳、淀粉碘化钾试纸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①NaCl溶液+氯水+1 mL CCl4,振荡,静置,观察四氯化碳层颜色 氧化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氯、溴、碘
②NaBr溶液+氯水+1 mL CCl4,振荡,静置,观察四氯化碳层颜色
③KI溶液+氯水+1 mL CCl4,振荡,静置,观察四氯化碳层颜色
(1)完成该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Cl4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②中四氯化碳层颜色变化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同学的实验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试管、(胶头)滴管 (2)萃取剂 (3)从无色变到橙色(或橙红色或红棕色) (4)没有比较Br2和I2的氧化性强弱 将实验③中的氯水改成溴水(或将溴水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观察试纸是否变蓝色,合理即可)
10.(能力拔高)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⑤所用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___;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苯,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_。
(3)步骤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⑤中,某学生选择用苯来提取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⑥操作中,使用玻璃棒的是________(填序号)。
(6)请设计一种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还有单质碘的简单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分液的主要仪器为分液漏斗。(2)物质的分离方法是:“固液”分离用过滤,“液液”不互溶用分液,“液液”互溶用蒸馏。(3)利用MnO2强氧化性把I-氧化。(5)能使用玻璃棒的是②浸泡(溶解),③过滤。(6)利用I2遇淀粉变蓝检验。
答案: (1)分液漏斗 (2)过滤 蒸馏 (3)2I-+MnO2+4H+===Mn2++I2+2H2O (4)苯与水互不相溶,碘在苯中溶解度比水中的大 (5)②③
(6)取少量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是否出现蓝色(如果变蓝,说明有单质碘)
PAGE
1【高效导学】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3章 第3节 第2课时 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酸雨及其防治配套练习 鲁科版必修1
1.浓硫酸不具有的性质是(  )
A.氧化性         B.酸性
C.吸水性 D.挥发性
答案: D
2.将浓硫酸和2 mol/L的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它们的质量和放置天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分析a、b曲线变化的原因是(  )
A.a升华、b冷凝 B.a蒸发、b吸水
C.a蒸发、b潮解 D.a冷凝、b吸水
解析: 图中a曲线为稀硫酸,其质量减小,原因是溶液中的水蒸发了;b曲线为浓硫酸,其质量增加,原因是其吸收了空气中的水。
答案: B
3.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时可以与木炭反应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解析: 使蔗糖炭化这是浓硫酸显示了脱水性;浓硫酸与木炭的反应需要加热,在常温下不反应;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但它是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的干燥剂,因其有酸性,所以不能干燥具有碱性的氨气。
答案: D
4.按照下列实验方法制备气体,既合理又实用的是(双选)(  )
A.锌粒与稀硝酸反应制备氢气
B.向浓盐酸中滴加浓硫酸制备HCl
C.Na2SO3与硫酸反应制备SO2
D.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备CO2
解析: A项中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得不到氢气,而产生NO气体;B项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当向其中加入浓硫酸时,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使浓盐酸中溶剂减少,同时浓硫酸在吸水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也起到加热作用,可使氯化氢挥发出来;D项因CaSO4微溶,会慢慢沉积在CaCO3表面起隔离膜的作用,使反应不能持续进行下去。
答案: BC
5.将过量的金属锌投入到含有0.200 mol H2SO4的热浓硫酸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
A.因发生“钝化”而不反应 B.产生的SO2为0.100 mol
C.产生的SO2少于0.100 mol D.除SO2外还会有H2产生
解析: 锌与浓硫酸不会“钝化”,故A选项不正确;开始发生:Zn+2H2SO4ZnSO4+SO2↑+2H2O,随反应进行,H2SO4浓度变稀,又发生反应:Zn+H2SO4===ZnSO4+H2↑,因生成SO2的反应中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不到0.200 mol,故生成的SO2少于0.100 mol,因此本题C、D选项正确。
答案: CD
6.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
C.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D.在Z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解析: Cu与浓HNO3反应后生成NO2,通入BaCl2溶液后生成硝酸,同时生成NO,C与浓H2SO4反应后生成了CO2、SO2。混合气体通入BaCl2溶液后SO2被氧化成H2SO4,故有BaSO4沉淀生成,但在酸性条件下不会生成BaCO3沉淀。NO遇O2生成红棕色NO2气体。所以选项A、B不正确,选项C、D正确。
答案: CD
7.现有雨水样品1份,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该雨水样品的pH,所得数据如下表:
测试时间/h 0 1 2 3 4
雨水的pH 4.73 4.62 4.56 4.55 4.55
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雨水样品的pH变化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刚取样的上述雨水和自来水相混合,pH将变________,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有关酸雨形成的二氧化硫性质的考查。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雨水的pH逐渐变小,可从酸雨形成的原因入手分析,可知这是H2SO3(弱酸)被氧化成H2SO4(强酸)所致。自来水中含有Cl2,Cl2会将H2SO3氧化成H2SO4。
答案: (1)2H2SO3+O2===2H2SO4
(2)小 H2SO3+Cl2+H2O===2HCl+H2SO4
8.有甲、乙两位同学根据所学化学知识,设计了由铜和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铜的两种方案:
①铜与浓硫酸直接反应,即CuCuSO4
②CuCuOCuSO4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方案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种方案中,你认为第________种方案较为合理(填序号)。
(3)试从原料用量和环境保护两方面阐述你所选用方案的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②
(3)生成等质量的CuSO4,所用Cu的质量相同,方案②所用H2SO4质量少,节约原料;方案①有SO2生成,污染环境,方案②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9.在下列物质转化中,A是一种正盐,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的相对分子质量大16,E是酸,Y为单质,当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当X是强酸时,A、B、C、D、E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当X是强碱时,A、B、C、D、E均含有另外同一种元素。请回答:
(1)A是________,Y是________,Z是________。
(2)当X是强酸时,E是________,写出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X是强碱时,E是________,写出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Mr(D)-Mr(C)=16可推测Y为O2。
当X为强酸时,B、C、D、E中均含有硫元素,B应为H2S,C、D、E依次为SO2、SO3、H2SO4。
当X为强碱时,B为NH3,C、D、E依次为NO、NO2、HNO3。
又A为正盐,故A为(NH4)2S。
答案: (1)(NH4)2S O2 H2O (2)H2SO4 2H2S+3O22SO2+2H2O (3)HNO3 4NH3+5O24NO+6H2O
10.(能力拔高)A~H等8种物质存在如下图所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产物未标出)。已知:A是正盐,B是能使品红溶液退色的气体,G是红棕色气体。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G―→H+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的浓溶液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突破口。根据“B是能使品红溶液退色的气体”可知B是SO2气体,则C是SO3,D是硫酸。根据“G是红棕色气体”可知G是NO2气体,逆推,F是NO气体,E是NH3。A能与硫酸反应放出SO2,其阴离子必然是亚硫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氢根离子,但已知A是正盐,可以确定其阴离子是亚硫酸根离子;同时A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氨气,A中必然含有铵根离子。由此判断A为(NH4)2SO3。
答案: (1)(NH4)2SO3 SO2 NH3
(2)3NO2+H2O===2HNO3+NO
C+2H2SO4(浓)CO2↑+2SO2↑+2H2O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