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题 西 林 壁》
古诗三首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作者简介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题
峰
侧
庐
缘
tí cè fēng
lú yuán
我会写
题写
tí
侧面
cè
山峰
fēng
庐山
lú
缘故
yuán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
这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实写,移步换景。
写游山所见,从不同角度看庐山会呈现不同的景象。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从不同角度看庐山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层峦叠翠的深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
这两句话是因果倒装句,先写出诗人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原因: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以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庐山的全貌,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归纳总结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题西林壁
写景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赞美庐山奇景
蕴藏深刻哲理
明理
变幻莫测
寄意深远
板书设计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全诗描绘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
主旨概括
填 空
题西林壁
横看( )侧( ),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只缘( )中。
成岭
成峰
远近高低
庐山
身在此山
随堂练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