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4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4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11:0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导入
你知道“忘八端”吗?
这是民间一句骂人的话。古代时,“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在北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书曰:“王建少时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盗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
孟子也曾说过“四端”,今天,我们就走近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三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以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孟子》中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注意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以及语言上的独特精妙之处。
文本解读
环节一:自学质疑
(一)温习回顾
关于作者孟子,我还记得多少?
线索:名?字?身份?
学派?
主要观点?
代表作?名句?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字( ),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后人尊称他为( )。

子舆
孔孟
亚圣
孟子
哲学思想——性( )论
政治思想——( )政论
价值观 ——舍( )取( )。




孟子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二)预习检验
出处?背景?题解?生字词?
关于课文,我在预习中掌握了多少?
《孟子》一书属于( )体散文集,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
出处:《孟子》
四书:
五经: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诗》《书》《礼》《易》《春秋》
语录
写作背景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四节 》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
你怎样概括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题目剖析
整体感知
怵( )惕( ) 恻( )隐
孺子( ) 羞恶( )
要( )誉( ) 内交( )
正音
chù




yāo


疏通文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狠心对待别人
于是,就

运转,转动
状语后置句
(于)掌上
施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突然
惊骇,恐惧
同“纳”,结交
同“邀”求取
厌恶
这样
状语后置句
哀痛,怜悯
表因果,因为
所以:(1)用来……的;
(2)表因果,……的原因,之所以
状语后置
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
同乡
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谦逊,推让
判断句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指事理的对与错
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译文:恻隐心是仁的发端;羞恶心是义的发端;
辞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萌芽,发端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通“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侍奉
宾语前置
一切,所有
在自身
环节二:讨论领悟
讨论:疏通文意,并完成以下问题:
1.文本的中心观点是?
2.文本开篇有什么作用?
3.何谓“四心”?
4.何谓“四端”?
1.文本的中心观点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文本开篇有什么作用?
(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比喻论证:吸引君主实行仁政。
思考探究一
思考探究二 :举“孺子”之例的作用
举例论证:以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
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思考探究三 :如何理解四心: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本心即是向善的力量。
思考探究四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
要。
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
扩而充之
【论证层次】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人的本能。
第三层(由是观之----贼其君者也),进一步阐述四心与四种美德的关系。
第四层,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2、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3、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4、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论辩艺术
更具说服力
生动形象
浅显易懂
突出不忍人之心及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四端生来具有;
扩充四端的必要性
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是如何进行说理的?
①比喻说理,生动形象。(孺子入井、“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3.本文观点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
有何现实意义?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
研究论辩艺术
任务一:用思维导图描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论证过程
提出论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
孺子将入井
排比
犹四体
比喻
四心—四端
可行不忍人之政
对比
扩充“四端”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应有“四端”
若火、泉
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写作思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四心
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
四端
行 仁 政
扩充“四端”
正:足以保四海
反: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孟子 论辩特色
①观点明确,立场坚定。
②注重推理, 逻辑性强。
③善于譬喻,生动形象。
④借题发挥,循循善诱。
1.全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
2.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
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孟子好辩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事横溢。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 滕文公下》
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轻物重生”“为我”。
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薄葬”。
激浊扬清,力挽狂澜的使命担当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大丈夫善养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àn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同止),心勿忘,勿助长也。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根据已学内容,你怎样归纳课文主题?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拓展发展
请同学们联系学过的课文和现实社会,思考:真的每个人都会善待他人吗?(同桌讨论)
祥林嫂死了丈夫死了儿子被赶走,鲁镇上的人没有善待她;别里科夫因为家庭压力变成甲壳虫,家里的人依然没有给他温暖...
社会上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去年6月10日唐山烧烤店发生打人事件。下面是一个旁观者的自辩:
我只是在旁观,根本起不到关键作用,他采取的不过是在场其他人的做法罢了。这就是现实世界隐藏在每一个普通内心深处的“平庸之恶”。恶是平庸的,因为你我常人,从人性深处来说,都会堕入其中。从而让整个社会都践行“平庸之恶”。
这种恶是自然而然的没有思考的。个人的内心深处的认识上,完全默认行为本身隐含的不道德行为,更进一步,可能会构成犯罪,对不道德行为毫不质疑的实践者,内心没有良知与不安,凭借“别人也是如此”解除内心深处道德上的过错。
这是该旁观者提出的平庸之恶。如果此时孟子和该男子展开一场跨越两千多年的辩论,你支持谁?你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①选定自己的立场。
②从说理方法入手,有效地展开论辩。
③要让论证展开得更有力度,需要进行有分寸的对话和交流,包括检讨自己立场的不足,承认对方观点的可取之处。
总结升华
失去同情和怜悯之心的人,永远都不会体会王道。正如孟子所说,性本善。你的生活深度取决于你对年幼者的呵护,对年长者的同情,对奋斗者的怜悯体恤,对弱者及强者的包容。孔子追求刚毅,曾子追求弘毅,孟子追求不屈,温良的基因已经早早存在于中国人的骨子里。
整合探究
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1、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
仁、诗教、文质、弘毅、恒心、好学礼、义、恕等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及“八目“
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等。
提倡仁、义、恕,
克己复礼等君子之德。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
个人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