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能熟练背诵、默写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探寻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唐代诗人。出身甘肃 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
初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后官至幽州营田副使、检校吏部员外郎,迁检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为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作品有: 江南曲、从军北征等。
李益处军旅中多年。多写边塞题材。艺术成就臻于巅峰。受降城,唐代有东、西、中三座受降城,诗中指西城,在宁夏灵武。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想之情的诗作。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
/
/
/
/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意: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赏析:前两句写色。沙地“似雪”,月光“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着寒冷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地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的感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而发生思乡情愫。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远望
近看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 尽望乡。
诗意: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都在眺望故乡。
赏析: 第三句写声。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情。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的迷茫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沉重和急切。
一种笛类乐器,以芦叶为管。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全。
诗句赏析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诗中把”沙“比喻成“雪”,把“月光”比喻成“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营造出一种寒冷、凄清的氛围。同时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渲染征人孤独凄凉的心情。情景交融,自然地引发思乡之情。
诗句赏析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为什么?
“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中考链接:从炼字角度赏析”一夜征人尽望乡“。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是用到极致了,“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达了包括吹笛人在内的戍边战士浓烈的乡思与心中的孤独、哀愁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将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理解性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登城远望景色,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乐烽前沙似雪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外月如霜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B
分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B
分析:B。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4.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B
分析:B。为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5.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边塞的寒冷和凄苦,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
6.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和“望”两字的表达效果。
“尽”字写出了思乡的普遍性,“望”字写出了思乡的情态,都表现出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愁苦之情,点明诗歌主旨,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7.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将诗歌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