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东竞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东竞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11:04:39

文档简介

成都市东竞高级中学高一十月月考测试
语文试卷答案
A卷
C(3分)
D(3分)
B(3分)
A(3分)
C(3分)
A(3分)
B(3分)
B(3分)
9.(6分) (1)何当共剪西窗烛
(2)铜雀春深锁二乔
(3)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2分)货物运输更安全快捷 有很多新本领
11.(2分)举例子 打比方
12.(3分)“主要”起限制作用,说明了梦天实验舱内配置有13个标准载荷机柜工位的重点是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13.(3分)成就显著、积累深厚、创新跨越、速度快。
14.(60分)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B卷
B(3分)
(2分)渲染环境的氛围,寄托人物的愁绪。
B(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秦国”错误。由原文“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可知,屈平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轻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怎么能断绝秦王的欢心!”怀王最后去了。由此可知,屈原只是劝说怀王不要前往秦国,“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秦国”文中没有体现。
故选B。
4.(6分)(1)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客死秦国而归葬楚国。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亡走”,逃跑;“内”,通“纳”,接纳。
(2)“被”,通“披”,披散;“颜色”,脸色;“形容”,身体外貌;“枯槁”,干枯的树木。
5.(3分)①对于怀王的秦国之行,屈原的意见与子兰相左。②对于怀王客死异国,屈原表现得悲伤愤恨。③屈原思念怀王,志在振兴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屈原遭到子兰嫉恨的事因”,根据题干定位原文。由“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可知,对于怀王的秦国之行,屈原的意见与子兰相左。
由“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可知,对于怀王客死异国,屈原表现得悲伤愤恨。
由“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可知,屈原思念怀王,志在振兴国家。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了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擅长辞令。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用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写好了草稿,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上官大夫进谗言说:“大王你让屈平制定法令,众人都知道,每一次法令公布后,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楚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平痛心大王听言不能明察,方正的人不能被容纳,因此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当时秦昭王与楚怀王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会面。怀王想要去,屈平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轻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怎么能断绝秦王的欢心!”怀王最后去了。进了武关,秦国的伏兵断绝了后路,于是扣留了怀王,要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生气了,不答应。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客死秦国而归葬楚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担任令尹。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到秦国去而最终不得生还。屈平既已痛恨这件事,即使被流放后,仍然心里眷念楚国,挂念怀王,没有忘记想要回来。他思念君主、振兴国家,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了这种志向。令尹子兰听到这些情况后大怒,结果让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又放逐了屈原。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渔翁见到他就问他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到了这里?”屈原说:“世人都是浑浊的而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人都昏醉惟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了。”渔父说:“所谓圣人,不能固执地对待事物而要和世俗一同变化。举世都是浑浊的,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所有人都是昏醉的,又为什么不也跟着吃糟喝酒呢?”屈原说:“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清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污染呢!我宁愿投身于长流的江水而葬身鱼腹之中,又怎能让高洁的品格去蒙受世俗的污垢呢!”于是他作了一篇《怀沙》赋。就抱着石头自沉汨罗江而死。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哀怜屈原的志向。来到长沙观览了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无法不垂涕惋叹,想象他高洁的人品。”
B(3分)
7.(2分)林黛玉 贾宝玉
8.(4分)①找主管部门,亮军功章,诉说反对理由 ②义愤填膺 ③坐在门边,擦洗墓碑 ④伤痛
9.(4分)示例:(1)“他”是一个战功卓著的老英雄;是一个对战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兵;是一个执着明理、顾全大局的老人。
(2)“孙子”的言行让“他”释然,涌动一份幸福。
10. D(3分)
11.(5分)示例:文中画横线语句描写了烈士陵园苍翠的松柏,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烘托了“他”哀痛、怀念之情。
12. C(3分)
【解析】C项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均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直接引用。B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反语。
13.(4分)采用比喻手法,把离开家乡随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其中以“种子”喻农民,突出表现了土地之于离乡农民的重要性。
14.(5分)“这”指“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句话不能删去,起强调作用,强调随着人口的增加,流动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成都市东竞高级中学高一十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全卷分为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选择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一)基础知识(6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秕谷(b ) 秀颀(qí) 恣睢(zì) 怒不可遏(è)
B. 倜傥(tì) 丘壑(hè) 囫囵(hú) 随声附和(hè)
C. 殷红(yīn) 寒噤(jìn) 拮据(jí) 惟妙惟肖(xiào)
D. 亵渎(xiè) 襁褓(bǎo) 瞥见(piē) 忧心忡忡(chōng)
2. 下列句子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篷勃兴起,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B. 作为观查中国经济的窗口,旅游市场的回暖,章显了消费的澎湃活力。
C. 树木必须因木而异,因地治宜;育人也需要把握成长规律,因才施教。
D. 广大青年在祖国万里长空放飞梦想,让青春在实现中国梦中绽放异彩。
(二)语言文字运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特种兵式”旅游、淄博“赶烤”“一起去看音乐节”……眼下,这些旅游新热点成为人们________的话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消费。
虽然自然馈赠的人文景观、历史沉淀的青山绿水并非成为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但当地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新奇的文化活动却令年轻人________,给了年轻人一个“说走就走”的理由。乡土气息的“村晚”、乡村特色的“村BA”,可以提供更多与旅游者互动的手段;传统非遗的手艺、古老节庆的活动,可以提供更多与年轻人对话的方式;( )……如此种种,都可以成为年轻人相聚在一起的理由,让________的年轻人,在旅游中迅速熟络起来,成为________的朋友。
(摘选自《经济日报》2023年5月13日,有改编)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乐不思蜀 心驰神往 热情奔放 心悦诚服
B. 津津乐道 心驰神往 素昧平生 志趣相投
C. 乐不思蜀 心旷神怡 素昧平生 心悦诚服
D. 津津乐道 心旷神怡 热情奔放 志趣相投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虽然自然馈赠的青山绿水、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并非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
B. 虽然自然馈赠的人文景观、历史沉淀的青山绿水并非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
C. 虽然自然馈赠的人文景观、历史沉淀的青山绿水并非是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
D. 虽然自然馈赠的青山绿水、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成为并非是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5~8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居无何(经过)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B. 又何间焉(参与)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C. 使人称谢(致意,表示问候) 长跪而谢之(道谢)
D.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 汝心之固(顽固)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称善者久之 公将鼓之
B. 可以一战 静以修身
C. 下视其辙 其真不知马也
D. 成礼而去 濯清涟而不妖
7.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B.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祭祀用的牲畜、玉和丝织品,不敢随意增加,一定按照实情报告给神灵。
C.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译文:天子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D.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译文: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甲文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此文节选自《左传》(《春秋左氏传》)。《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 甲文详细地记叙了战争的整个过程,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取胜的必要条件。
C. 乙文节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称此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甲文中鲁庄公礼贤下士,虚心听取意见;乙文中文帝深明大义,识才敬才。两位君主都有值得肯定之处。
第Ⅰ卷(其他类型题,共76分)
三、默写(每空1分,共6分)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3)《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一句既正面写游鱼的自在,又侧面表现潭水清澈,而“__________”一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游鱼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情态。
(4)王之涣曾写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而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梦天实验舱,筑梦“太空之家”
①2022年10月31日,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托举梦天实验舱升空。梦天实验舱全长17.88米,直径4.2米,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可为航天员提供超过32立方米的工作与活动空间。
②作为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的关键一环和太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梦天实验舱相对此前升空的问天实验舱,具备了许多新特点,增加了新本领,能担负起筑梦“太空之家”的新任务。
③梦天实验舱结构更加浑圆流畅。问天实验舱采用“外方内圆”的视觉效果,圆柱形气闸舱外有个方形外壳——舱外暴露实验平台;而梦天实验舱的相同位置则采用“舱中舱”设计,气闸舱“藏”在载荷舱里,主要作为货物进出舱的专用通道,这让梦天实验舱体型看起来更加浑圆。
④梦天实验舱在功能上更“专注”。问天实验舱配置了可供航天员生活的睡眠区、卫生区;而梦天实验舱则纯粹是航天员工作的地方。“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后,梦天实验舱与其他两舱(天和舱、问天舱)实现控制、能源、信息、环境等功能的并网管理,共同支持空间站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
⑤梦天实验舱货物运输更安全快捷。梦天实验舱配置了货物气闸舱,并安装了载荷转移机构。专家介绍,此前空间站舱内外货物的转移和安装,主要通过航天员“出舱带货”的方式,戴荷受到一定限制,航天员安全也面临考验。通过货物气闸舱和载荷转移机构,可以稳定将货物在舱内舱外转移,为航天员“减负”,为空间站后续开展各类舱外科学实验提供强大支持。
⑥作为三舱中支持载荷能力最强的舱段,梦天实验舱被誉为空间实验的“梦工场”。问天实验舱目前装载了8个实验框,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而梦天实验舱内配置有13个标准载荷机柜工位,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目前科学家已经安排了约40项科学实验项目,并将根据实验规划持续开展在轨实验。
⑦除了组建太空实验室之外,梦天实验舱还有很多新本领。例如,梦天实验舱配置有微小卫星在轨释放机构,具备微小飞行器在轨释放的能力。航天员只需在舱内把立方星或微卫星填装到释放机构内,释放机构即可搭乘载荷转移机构将小卫星运送至舱外。出舱后,机械臂抓取释放机构运动到指定方向,像弹弓一样把小卫星弹射出去。这项新技术能满足百公斤级微小飞行器或多个规格立方星的在轨释放需求,让微卫星和立方星低成本进入太空,进一步增强空间站的综合应用效益。
⑧2022年11月3日,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向着建成空间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载人航天工程30年的深厚积累,特别是新时代这10年的创新跨越,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中国航天所创造的空间站建设成就,不愧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选自《大众科学》,有改动)
10. 文章主要介绍了梦天实验舱结构更浑圆流畅、功能更单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特点。(2分)
11. 第⑦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梦天实验舱还有很多新本领”。(2分)
12.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3分)
梦天实验舱内配置有13个标准载荷机柜工位,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第⑧段,探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特点。(3分)
链接材料:
2003年到201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近10年时间,先后执行神舟五号、六号,七号、九号4次载人飞行,以及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一举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共在20个月内,密集实施8项关键技术,如期建成空间站,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节选自《人民日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共60分)
阅读下列材料,请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远方,想要抵达远方,需要走很长很长的路……初中毕业后,你将要开启新的生活,融入新的环境,踏上新的成长旅程,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远方。
上面材料中“远方”一词,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④不要抄袭,不得套作;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B卷(共50分)
一、古诗阅读(共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岳州晚景
【唐】张籍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
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
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
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①。
【注】①九月未成衣:反用《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意,意思是天冷却没有加衣服。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首联中对“晚景”“秋声”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心境,为全诗抒情奠定基调。
B. 颔联写景,动中有静,虚实结合,由太阳浮在水面联想到天空彩霞飞舞,江面也如同天空一样。
C. 颈联中“洲白芦花吐”写芦花开放,使小洲看上去是白的。这种倒着写的手法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例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D. 尾联写天冷未加衣,而古时裁衣、授衣多是家妇所为,由此可知,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2. 请根据下列诗句,探究“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寄托的情感。(2分)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张籍《岳州晚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原富有才华,受到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屈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入朝辅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深得怀王信任。
B.屈原明辨形势,反对秦国之行。怀王欲到秦国与昭王会面,屈原洞察秦国的虎狼实质,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秦国,但怀王不听,结果遭遇凶险。
C.屈原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对于自己的艰难处境,屈原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不认同渔父要随世俗一同变化的看法,最后宁死守义,以身殉道。
D.屈原以死明志,感动后世之人。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国,他的作品感动了后人,他的殉国之事让后人流泪叹息,他高洁的品行让后人敬慕神往。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根据文本概括屈原遭到子兰嫉恨的事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1分)
名著阅读(5分)
6.下列对小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与关羽有关的故事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诸如: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和三英战吕布,“三英”三英指的是关羽,张飞、赵云。
B.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中不仅有吴用,宋江,晁盖,时迁等好汉,还有三位女性---扈三娘、顾大嫂和孙二娘。
C. 唐僧取经历经的磨难有出山逢虎、平顶山御魔、通天河落水等八十一难其中最后一难是小雷音寺遇难。
D.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自社会底层,农村生活孕育了她精于世故又朴实善良的复杂性格。
7. 《红楼梦》“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句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无瑕”指的是 。(2分)
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守望
原上秋
①他经常来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②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三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整体。记不清哪一天,一分为二了。外面沿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棋,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逐打闹。另一半,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当中隔着一道门。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彼此都能窥见,两边的人如相会,能拉手,不能拥抱。
③他经常坐在那里,看着人聚人散。
④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显得破了,像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祥地坐在那里。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那时候他的双腿还有充沛的力量支撑躯体,经常绕着高墙行走。回到家里,透过斑驳的玻璃窗子,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这里。
⑤现在,景色不一样了。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四个大字:烈士陵园。字是金色的,底是一种浅浅的蓝,透着淡淡的忧伤。
⑥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膺。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军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
⑦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章,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⑧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陵园地块一分为二了。他接受了现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宁,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
⑨后来,他看到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这时候,他会想起孙子的那句话。
⑩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左耳是欢闹,右耳是寂静。有时候反过来。他的情绪也分裂。右边是伤痛,左边是欢笑。有时候反过来。
他孙子也来过,孙子用一种凝重的表情看着里面。里面被苍松翠柏包围。大石碑后面,是一排排六十厘米高的墓碑。从门口看不到。
孙子回过头,变成一脸的欢喜,跑开了。孩子这个年纪不会装,高兴就是高兴。
看到孙子笑着跑开,他也涌动一份幸福。
他的痛只在下雨的时候隐隐发作。这个时候,公园里的欢笑被雨水冲散,剩下一片空旷和四处飘逸的寂寥。他打着雨伞蹲下来,挨个给墓碑擦洗,像小心翼翼地给他们洗澡。这里的一千六百五十八个战友,他一个也不认识,却又都熟悉。无论是与日本鬼子搏斗牺牲的,在解放战争中倒下的,还是抗美援朝魂归故里的,他怎么会不熟悉呢。他们在战场上冲锋的姿态,他们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壮烈,他永不能忘。
每当擦到一个叫李云峰的烈士的墓碑时,他会想到那时的通信员,一个叫李什么峰的年轻战士。原谅他记不住战士的名字,因为这个李什么峰之前,已有两个通信员相继牺牲了。弹雨里,他问,叫什么名字。枪炮声很重,新的通信员把手围个喇叭大声说,他叫李什么峰。
后来,这个叫李什么峰的通信员也牺牲了。
他深深内疚。
他就把这个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的对待,在他身上多擦几下,在他身边多停片刻。
擦完墓碑,他已经很累了。他坐在前面的大石碑台阶上,把雨伞扣在头顶。一下子,弹雨似乎就起来了,啪啪,啪啪。这种氛围,不由他不想起那些枪林弹雨的故事。
坐久了,他会感觉到凉。由外到内的凉。四周的松柏都淌着雨水,他的眼睛和心也潮湿起来。
等云一片片散开,太阳光照在大地,公园的一侧开始欢闹起来,一张张笑脸又荡漾起来。
这是两个世界,彼此守望。
(有删改)
8. 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陵园地块由“整体”一分为二,引发了“他”心理的变化。小说围绕“陵园地块的变动”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4分)
地块变动情况 “他”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没有划开时 行为:时常过来,绕墙走,从家中看 心理:平静
开始建公园时 行为:①_______ 心理:②_______
公园建成后 行为:③_______ 心理:④_______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孙子”的言行对“他”有怎样的影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与小说主题相关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
小说反复写“他”的“来”与“坐”,体现了“他”执着守望战友们的深厚情感。
B. 小说写“他”把李云峰当作那个李什么峰对待,体现了“他”的内疚心理和“他”对战斗岁月难以忘怀,点明了“他”守望的原因。
C. 结尾句的含义是:活着的人们在守望英烈;英烈在守望活着的人们,守望人们的幸福生活。
D. 标题“守望”点明了人物的行为特点,揭示了守望的痛苦和绝望。
11.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描写环境的画横线语句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D.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