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党费》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党费》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11:0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导入: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习近平
党费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梳理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主旨。
2、对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进行探究。
3、了解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好处,结合全文分析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七村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其作品多取材于国共十年对立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以小见大,线索鲜明,构思精巧,主题深刻,故事性强,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展现其闪光点及崇高精神,真切感人。
作者简介
其作品多取材于国共十年对立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以小见大,线索鲜明,构思精巧,主题深刻,故事性强,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来塑造人物,展现其闪光点及崇高精神,真切感人。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早晨》、《征途》、《足迹》等。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品简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反动派向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的围攻,开始了艰难而伟大的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党留下一支部队在闽粤赣边区领导群众坚持敌后斗争,一边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一边通过一条条看不见的“交通线”,和各地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领导着斗争。当各地组织因敌人“移民并村”被搞乱后,党组织又马上命人下山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村党支部和中心县委——游击队的联系。《党费》的故事便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创作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话题,并形成了一股热潮。一些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在战争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情感,决心写出歌颂英雄、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出现了《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党费》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说。
由于作家生活经验、艺术想象以及所采取的叙述方式的差别,革市历史小说有多种形态,也各有侧重。代表作有《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野火风斗古城》《战斗的青春》《红岩》等。
题材解读·革命历史小说
活动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梳理情节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序幕(第1段) 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
开端(第2~5段) 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事件。
发展(第6-29段) “我”与黄新成功接头。
高潮(第30-55段) “我”再见黄新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
结局(第56-60段) “我”代黄新缴上党费。
有人认为“我”是线索,有人说“咸菜”是线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我”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
观点二:“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择菜叶子,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
2、理清线索
3、“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读者如同面对面在听一个人讲故事,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写的是“我”的耳闻目睹,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有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可以灵活地对小说中的人、事、物抒情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观点立场。
4、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用于党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经费,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最初指黄新上缴的 。
后来指她千方百计组织群众 。
最后指她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 。
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两块银洋
腌制的一筐咸菜
宝贵生命
活动二:赏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要接头的人名叫黄新,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媳妇,1931年入党的。1932年“扩红”的时候,她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以后,她丈夫跟着毛主席长征了,眼下家里就剩下她跟一个才五岁的小妞儿。敌人实行“并村”的时候,把她们那村子一把火烧光了,她就随着大伙儿来到了八角坳。听说她在“并村”以后还积极地组织党的活动,是个忠实、可靠的同志,所以这次就去找她接头,传达县委的指示,慢慢开展活动。
这些,都是魏政委交代的情况。
侧面表现了黄新深明大义、舍己为国、忠实可靠的高尚情操。
侧面烘托
“一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啊”
“有我们在,有你们在,咱们想法儿把红旗再打起来!”
“是有困难哪,可咱是什么人!十八年上刚出头干的时候,几次反‘围剿’的时候,咱都坚持了,现在的任务也能完成!”
“为了党,你得活着!”“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忠党爱党
坚强乐观、自信
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具有崇高纯洁的党性修养
语言描写
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思念丈夫、热爱党组织
大公无私
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动作描写
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
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
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舍小家为大家,无私赤诚
神态、语言描写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容不迫,不惧牺牲
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对比
在出门的时候,她又叫住了我,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刀斧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程同志,这是妞儿她爹出征以前留给我的,我自从并村以后了掂,递给我说:好几个月也没有缴党费了,你带给政委,积少成多,对党还有一点用处。
磨损的党证和鲜红的印章形成对比,映衬出作为共产党员的火热的心,拿银洋表现出她郑重的态度,体现出她对革命事业的热忧和对党的忠诚。
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场面描写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在这样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在她心里,排在首位的是党和红军。这个场面描写充分表现了黄新的无私奉献、对党忠诚、真心为民。
小说中共产党员黄新是个怎样的人 文中是如何描写黄新的性格特点的?
①热爱党,忠于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②聪明机智 ,坚决果敢,坚毅乐观: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
③临危不惧,不怕牺牲: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
④热情质朴,无私赤诚:“你们可受了苦了;好的没有,凑合着吃点儿吧!”革命同志的真挚情谊。
黑沉沉的,活像个乱葬岗子。只有个把白鬼有气没力地喊两声,大概他们以为根据地的老百姓都被他们的“并村”制服了吧。可是我知道这看来阴森森的村庄里还埋着星星点点的火种,等这些火种越着越旺,连串起来,就会烧起漫天大火的。
环境特点:黑沉沉,无声无息,阴森恐怖。
作用:是当时血雨腥风的社会现实的写照,突出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烘托了人物的为革命奋斗的崇高品质。
活动三:赏析环境描写。
这是一间用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靠北墙,一堆稻草搭了个地铺,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墙角里三块石头支着一个黑糊糊的砂罐子,这就是她煮饭的锅,再往上看,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
作用:把人物置身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反衬出她一切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坦荡襟怀,突出她不畏艰苦和牺牲的崇高品质。
活动四:探究文本艺术特色。
重点梳理细节描写。
1、在两次与黄新会面时,作者都提到与咸菜有关的细节。找出来并思考其作用?
①“我”一进门,看见三个人在摘菜叶子,黄新对同伴们说:“这些菜先分分拿回去;盐,等搞到了再分!”点到了菜和盐,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②当“我”要向黄新传达县委指示时,黄新弄东西给我”吃,她拉出一个破坛子,在里面掏了半天,摸出一块咸萝卜。“我”吃起来可真香,说明咸萝卜已经不多了,非常宝贵。然后作者顺便交代了山上同志们瘦黄的脸色,因为缺盐缺得凶啊。点明黄新用咸菜交党费支援武装斗争的意义。
③当“我”完成任务要回山时,黄新掏出党证和丈夫留下来的两块银圆要交党费,“我”不收,黄新说了一句“还是实用的东西好些”暗示要用钱来买盐。这些细节为后面发生的壮烈事件埋下了伏笔。
④ “我”从黄新家墙缝里看到的,小妞儿伸手抓腌豆角而妈妈给拿了回来这一细节,激发了读者对黄新的无限崇敬。敌人来搜捕时,发现了多种颜色的咸菜,黄新的身份暴露,她机智果断地引开了敌人,保护了同志的安全,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⑤作品的结尾,“我”把成菜挑到山上,魏政委面对着黄新交来的“党费”心潮起伏,难以写下她所缴纳党费的数目,因为“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 ”
2、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①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证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证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腌,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②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如“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交代了黄新的住所“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如果没有前面的交代,后面的情节发展就会显得很突兀,在紧张的气氛中补写环境,也很不和谐,会冲淡紧张的氛围,减弱艺术效果。
前面有铺垫,后面有照应,会使读者内心的悬念得到解决,小说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叙述得非常清晰。
3、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塑造黄新形象,试举例说明。
黄新打开党证,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缴党费, “拿到手里掂了掂”。通过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和思念。
她那饿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的女儿伸手抓了根腌豆角,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莱,忙伸手把那根莱拿过来”,这两个“瞅了瞅”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表现了她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忍受生活与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进一步坦露了她崇高的精神境界。
当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黄新“把菜篮子用草盖了盖”,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在她心里,这筐咸菜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她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探究对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有人认为真实生动,使黄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感人;有人则认为不够真实,影响了黄新形象的丰满性。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简要说说理由。
观点一:赞成第一种观点。
①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②咸莱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观点二:赞成第二种观点。
①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
②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总结艺术特色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小说却把咸菜—一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式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截取横截面”的写法,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白色恐怖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事情节,细膩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
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
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首次会面对窝棚、摘莱妇女、磨损的党证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的突发事件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莱等细节首尾映衬。
③善于通过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小说描写了她“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
主题归纳
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富有牺牲精神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