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群文阅读同步分层练习
第二课时
【基础篇】
一、选择题
1.下面句中所用引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下班后“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这一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突出了作为售货员的张秉贵对平凡工作的忘我与坚守。
B.我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
C.1955年,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的北京百货大楼在王府井开业,已经36岁的张秉贵由于有丰富的经验被破格录取,从此开启了30多年的柜台生涯。
D.为了让顾客在等待时不急躁,他还仔细研究总结顾客心理,发明了“接一、问二、联三”的售货方法。
2.下面对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以事写人,使读者清晰地了解了袁隆平的科学探索之路,还了解了他作为一位科学家的精神品格。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所报道的模范人物张秉贵没有感天动地的宏伟业绩或英雄行为,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虚构,给我们塑造出一位鲜活的劳动模范。
C.《“探界者”钟扬》记述别人对钟扬的印象及回忆,通过多视角再现钟扬的形象,展现的人物形象不仅全面系统,客观真实,而且感人至深。
D.三篇文章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劳动者作为报道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根据本课学习内容,以对联的形式表达对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崇敬之情,以下对联表达最为准确、得体的一组是( )
①辛勤耕耘解决全球温饱 不懈探索推动国家发展(袁隆平)
②一谷倾心为饱千家而立命 百畦埋头凭勤己身以济国(袁隆平)
③区区凡夫一抓准显身手 拳拳温情千团火暖人心(张秉贵)
④勤勉娴熟本领过硬立服务标杆 耐心细致热情似火成岗位标兵(张秉贵)
⑤初心不改高原踏满足迹 使命已达拙作渗尽才思(钟扬)
⑥命途连结种子甘作探界先锋 情意牵系后生愿为接盘导师(钟扬)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中国古代形容社会劳动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阶段________,周而复始。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很多人更喜欢急功近利,愿意________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
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水滴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________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这样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最应该享受时代的荣光。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当这种精神________,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承前启后 饮鸩止渴 奋不顾身 蔚然成风
B. 承前启后 竭泽而渔 粉身碎骨 蔚然成风
C. 承上启下 饮鸩止渴 奋不顾身 风靡一时
D. 承上启下 竭泽而渔 粉身碎骨 风靡一时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是,这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B. 因而,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C. 因而,这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D. 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
B. 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
C. 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
D. 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
【能力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那次,我和扎西次仁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摘编自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材料二:
“作为植物学家,我们经常在讲,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曾在自己的演讲中讲到这样的例子,新西兰从我们国家带回去208条猕猴桃枝条,接着把猕猴桃发展成了国家的第一产业;袁隆平教授培育的一颗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可见,种子对于一个国家、对于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
美洲和澳洲的海滨城市有美丽的红树林,但是上海就没有,它只有光秃秃的荒滩。于是,钟扬带着自己的课题组买了10种红树苗12000林,种植在上海临海港的一片荒滩上,但是因为温度和盐分的不适宜,这些红树苗全部病死。钟扬和团队其他成员在实验室反复实验,最终找到适合的条件,并且利用好周围资源,使红树苗慢慢成长起来。
(摘编自《青藏高原的种子教授——钟扬》)
材料三:
“钟老师一直想在成都建一个西藏大学研究生分院,因为西藏海拔高条件苦,引进人才比较困难。想不到,钟老师却已经不在了……”在成都追忆钟扬,对西藏大学理学院原副院长白玲来说,是一件格外悲痛的事。
西藏大学理学院原党委书记徐宝慧回忆,2010年钟扬被聘为西藏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第一天,就表示“不为藏大拿到博士学位授予权,我就不离开”。钟扬随后一直将此作为他工作的重中之重——申报材料、东奔西走整合资源、游说,工作繁琐,但他一直兢兢业业。
终于,西藏大学在2011年获批了生物学硕士点,2013年获批了生态学博士点。这三年,是他最为繁忙的人生阶段。
在西藏大学研究生处原处长欧珠罗布看来,他同时也是一个播撒种子的人。“更重要的是,钟老师在边远欠发达地区培养了一批人。”欧珠罗布说,钟扬极其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到了藏大后每年都要招收1到2名藏族研究生,还先后培养了3名藏族博士研究生。
(摘编自王鹏《追忆钟扬:青藏高原的“采种者”与“播种者”》)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扬为人类建的种子“宝库”有4000万种植物种子,占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B.“钟大胆”的称号表明藏族同事对钟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精神的敬佩与赞扬。
C.钟扬起初种在上海荒滩的红树苗全部死去,是因为这里的温度和盐分不适宜。
D.欧珠罗布说钟扬“也是一个播撒种子的人”,指的是钟扬为边远地区培养了人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中“惊险”指工作环境恶劣,随时有生命危险;“惊喜”指工作有收获,采集到珍贵的种子。
B.钟扬通过新西兰猕猴桃、袁隆平杂交水稻等例子证明了他提出的“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的观点。
C.钟扬培养了3名藏族博士,在他的努力下,西藏大学先后获批生物学硕士点、生态学博士点,并在成都建成西藏大学研究生分院。
D.在报道钟扬时,这三篇人物通讯都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钟扬的优秀品质,都引用了钟扬自己的语言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9.上面三则材料报道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10.中国众多的劳动者为我们创造世界,改变世界。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心有一团火”的张秉贵,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请你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短诗,为“劳动者”唱一首赞歌。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不少于150字。
【拔高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95岁老人、71载党龄、63年深藏功名,张富清
——一位老英雄的初心本色
王珏
“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
南方的天湿润、雨绵密,记者来到湖北恩施来凤张富清的家。这是一幢五层高的单位宿舍,楼体已经有些破旧,白色的墙壁呈现斑驳的青色。楼下空调店的小姑娘见到记者,主动问:“是不是来找张富清的?”
从去年年底起,张富清家里一下子热闹起来。起因是县里按照退役军人事务部要求,开展的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县信息采集员聂海波清楚地记得,2018年12月3日,张富清的小儿子张健全怀揣一个红布包裹,来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包裹里是3枚奖章、1份西北野战军报功书、1本立功证书。立功证书上写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舍生忘死,荣获西北野战军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
“没想到在我们来凤,还有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英雄;更没想到,老人从未主动吐露任何立功受奖的信息,甚至是对自己儿女。”聂海波感慨道。
“这么多年,立功的事为什么不让大家知道呢?”记者问。95岁的张富清眼睛湿润了,“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他们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
1948年3月,陕西汉中人张富清光荣入伍,他承担的是最危险的突击任务。1948年11月27日夜,永丰战役打响。张富清带两名队员攀上城墙,他第一个跳下,敌人迅速包围了上来,他端起冲锋枪一阵猛扫。突然,他感觉头部被重重地砸了一下,一块头皮翻了起来,鲜血流了满脸……顾不得自己,他匍匐逼近敌人的碉堡,用刺刀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1个炸药包放在一起。一声巨响,碉堡炸飞。
“勇于从自己开刀,才能开展好工作”
馒头、白开水,张富清一天的生活,是这样开始的。泛黄的窗台,剥落的墙壁,床、书桌、柜子等几件家具,这是张富清离休后待得最多的地方。早晨起来,他看看国际新闻,午休后阅读《人民日报》,晚上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桌上有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在第110页他写下:“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
个人干净,勇于担当,他是这么要求自己,也是这么要求家人的。20世纪60年代初,张富清在三胡区担任副区长,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公职人员。自然灾害时期,党和国家全面精简机构人员,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辞去公职。孙玉兰回忆:“他对我说,领导要勇于从自己开刀,才能开展好工作。”
当保姆、喂猪、捡柴火、做衣服……几个孩子嗷嗷待哺,副区长的妻子为了贴补家用,把能想到的活,几乎都干了。
“你能理解丈夫吗?”记者问。孙玉兰太了解丈夫了,这么多年,张富清的头上还留着疤痕。也只有她知道,张富清有一把衣柜钥匙,衣柜里锁着他的赫赫战功。
永丰战役中,张富清荣立军一等功,赢得“战斗英雄”称号。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握着张富清的手说:“你立下了大功。”张富清回答:“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一个共产党员,我做了应该做的。”
“我还有一条右腿,还可以站起来”
31步,是张富清从床头到客厅的距离。截肢后,这是张富清最熟悉的路线。88岁那年,张富清因左膝盖脓肿,只得截肢。“我还有一条右腿,还可以站起来。”伤口刚愈合,他便用一条独腿做支撑,练习走路。每一趟下来,汗水把衣服浸透。
在子女们的印象中,父亲一直用行动默默影响他们。张富清常跟他们说:“我是国家干部,要把位置‘站’正。”大儿子张建国当初有一家国企招工的机会,张富清却动员儿子下放林场当知青。“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对党怎么想?”张富清的四个子女,除大女儿长期患病外,两个儿子成为县里干部,一个女儿成为医院职工,没有一个在父亲任职过的单位工作。只有一条腿的张富清,“站”得笔直、挺拔。
今年3月2日,新疆军区某红军团、张富清当年战斗的部队专程派人看望张富清。当将士们走进屋子,张富清硬生生用一条腿站了起来,用最标准的姿势,敬了军礼。1949年,张富清随队从陕西出发到新疆作战。1953年,中央军委从全军部队抽调有作战经验的连职以上军官到北京集中,准备入朝作战。到达北京后,朝鲜战争局势缓和,军委便决定对这批部队骨干进行文化补习。从此,张富清努力学习知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长征”……
“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张富清家的阳台上,整整齐齐排列着12盆仙人掌。这些仙人掌,也映衬着老人的品格。转业后,张富清先后在粮食局、三胡区公所、外贸局、建设银行等单位工作。
百福司的百姓,至今记得张富清修的一条路。地处湖北与重庆交界处的百福司全部村寨都在四面悬崖的高山界上。张富清一边领导生产,一边利用农闲时间集中力量修路。张富清与大家一起抡大锤、打炮眼,手挖肩抬。两年多的时间,海拔1000多米的高洞终于通了公路!
1954年,张富清从军委航空速成中学毕业。作为战斗英雄,他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一句“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便主动选择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
1955年,他把鲜血换来的荣誉,用一块红布紧紧包好,放进一口棕色的旧皮箱。从武汉出发,一路向西,来到“一脚跨三省”的来凤。他背着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行囊,就像一名普通的转业军人,脚踏大地、扎根人民。
(有删改)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富清深藏自己立功的事,是因为与牺牲的战友相比,他感觉到自己的功劳并不显著。
B.身为副区长的妻子,孙玉兰为了响应国家精简机构人员的号召,主动辞去了公职。
C.“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对党怎么想”说明,“加强党性修养”在张富清那里不是空话。
D.张富清除了领导生产外,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带领百姓修路,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12.下列对本文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记叙小姑娘的话,由前文对张富清家的描写很自然地转入下文对张富清的英雄身份被社会发现的记叙,转换自然,不露痕迹。
B.第三节围绕“站”组织材料:左腿截肢,张富清努力“站”起来;身为干部,却不安排子女工作,“站得正”;部队来人,他用一条腿支撑,“站”着敬礼。
C.文章注重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特点,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及其上面的文字,暗示张富清始终牢记党员身份,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D.文章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塑造张富清的形象:引用别人对他的评价从侧面衬托他的优秀品质,也引用了张富清自己的话,直接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13.张富清的不忘初心、保持本色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本文简要说明。
14.本文在整体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步分层练习答案
【基础篇】
1.【答案】C
【详解】引号的作用:表示直接引用;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表示讽刺和嘲笑;表示突出强调。“新中国第一店”是称誉,为特定称谓,应加引号。
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之上适当虚构”错误,对张秉贵的报道没有虚构。通过语言、细节、动作等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张秉贵。通过人们的悄悄议论侧面描写,还有细节描写等,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张秉贵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还有一位不讲理的、气呼呼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并没有因为顾客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一如既往地站在顾客的角度为顾客考虑、服务,最后终于感动了顾客,使其和张秉贵说明了自己生气的缘由。通过这个气呼呼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这样一种耐心,细心的态度,我们又进一步看到了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故选B。
3.【答案】D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中判断语言准确、得体的能力。
①句“解决全球温饱”属于过分夸大袁隆平的成就,不准确;③句“区区凡夫”用来称呼张秉贵不得体;⑤句“拙作”属谦辞,此处使用不得体。故选D。
4.【答案】B
【详解】第一处,语境强调周而复始,适用“承前启后”。第二处句中有“短平快”一词,语境侧重求速求快,适用“竭泽而渔”。第三处能与“前仆后继”搭配的只能是“粉身碎骨”。第四处语境带有褒义色彩,适用“蔚然成风”。
5.【答案】D
【详解】后文“很多人更喜欢急功近利”的做法和前文当前的需求正好相反,所以前后构成转折关系,不能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排除B、C两项;结合前后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春种”“秋收”选择之困难,语境前后不构成递进关系,而“更”表递进关系,所以排除A项。
6.【答案】C
【详解】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顺序有误,应先讲国家,再讲民族,排除A、D两项;“成就”与“成功契机”搭配不当,应该用“造就”,排除A、B两项。
【能力篇】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有4000万种植物种子”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故选A。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并在成都建成西藏大学研究生分院”错误。“并在成都建成西藏大学研究生分院”将主观想法说成了客观事实,材料三第一段说的是“钟老师一直想在成都建一个西藏大学研究生分院”。故选C。
9.【答案】①材料一侧重报道钟扬采集种子建设种子“宝库”取得的成就和敬业奉献精神:
②材料二侧重报道钟扬投身的种子事业的意义和钟扬引种红树苗的努力;
③材料三侧重报道钟扬对西藏大学的贡献及为边远民族地区培育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四段。
第一段,由“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可知,主要介绍钟杨采集种子建设种子“宝库”,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第二到四段,由“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顶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可知,钟杨为了采集种子,忍着病痛,甚至“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但是仍然坚持高原采集,报道了钟扬敬业奉献精神。
综上分析,材料一侧重报道钟扬采集种子建设种子“宝库”取得的成就和敬业奉献精神。
材料二共有两段。
第一段,由关键句“种子对于一个国家、对于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可知,报道了钟扬投身的种子事业的意义。
第二段,由“钟扬和团队其他成员在实验室反复实验,最终找到适合的条件,并且利用好周围资源,使红树苗慢慢成长起来”可知,主要报道了钟扬引种红树苗的努力。
综上分析,材料二侧重报道钟扬投身的种子事业的意义和钟扬引种红树苗的努力。
材料三共有四段。
第一到三段,通过西藏大学理学院原副院长白玲、原党委书记徐宝慧等人的回忆,介绍了钟杨对西藏大学的贡献;
第四段,由“欧珠罗布说,钟扬极其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到了藏大后每年都要招收1到2名藏族研究生,还先后培养了3名藏族博士研究生”可知,报道了钟扬为边远民族地区培育人才。
综上分析,材料三侧重报道钟扬对西藏大学的贡献及为边远民族地区培育人才。
10.【答案】示例:
你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人们赞美你是当代的“神农”,你依然淡淡一笑,躬耕于田畴,去完成自己的真实和芬芳,去尽一个劳动者的本分。
你要把自己变成一把火,服务在平凡的柜台上;你练就闻名“一把抓”,被誉燕京第九景;你秉持高贵的劳动精神,让世人代代夸。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你,你们,是中国最美的劳动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写作背景和要求。
本题共三句话。第一句“中国众多的劳动者为我们创造世界,改变世界”,明确了写作主题。
第二句列举了三位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袁隆平、张秉贵、屠呦呦,以及“……”明确了写作对象。
第三句“请你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短诗,为‘劳动者’唱一首赞歌”提出写作要求,所以表达方式是以抒情为主。
写作要点:本题可以歌颂袁隆平、张秉贵、屠呦呦三位劳动者的精神,歌颂劳动者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淡泊精神。也可以以他们为代表,歌颂普遍的劳动者的精神。还要注意“感情真挚,富有文采”的要求,写作时注意抒情性,语言的修辞与文采,不少于150字。
【拔高篇】
11.【答案】C
【解析】A项,“感觉到自己的功劳并不显著”错,从“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他们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看,张富清之所以不愿意张扬自己,是因为战友们比自己牺牲更大。B项,“孙玉兰为了响应国家精简机构人员的号召,主动辞去了公职”错,原文说的是“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辞去公职”。D项,“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于文无据。
12.【答案】D
【解析】“主要运用语言写塑造张富清的形象”错。文章主要运用典型事件塑造张富清的形象,其间也运用了语言描写,但不是最主要的表现方法。
13.【答案】①作为战斗英雄,深藏功名,淡泊名利,要求于国家甚少;②作为党员,不断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服从党的需要,扎根基层,与群众一起奋斗;③作为国家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正直做人,不谋私利。
【解析】作答本题,可以结合主人公张富清在战斗英雄、党员、干部三种身份下的典型事件作答。由第一节的“老人从未主动吐露任何立功受奖的信息,甚至是对自己儿女”可知,作为战斗英雄的张富清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由第二节第一段关注国内外新闻,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最后一节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到艰苦的地方去等事迹可知,作为党员的张富清不断学习,加强党性修养,服从党的需要,扎根基层,与群众一起奋斗。由第二节他率先动员妻子辞去公职和第三节不为子女谋职位等事迹可知,张富清作为国家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14.【答案】①题目“一位老英雄的初心本色”点明中心,并统领全文;②以张富清的话作每节的小标题,凸显每节的中心和人物的精神境界;③每一节基本上都是先从张富清家里的陈设或他的日常生活写起,然后自然转入对往昔经历的记述,对往昔的回忆基本以时间为序,勾连张富清的一生经历。
【解析】作答时,需要观照全文,抓住特点突出的地方。从题目与全文的关系看,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从文章的主体构成看,文章分为四节,每节皆以张富清本人的话为小标题,起到了突出段落中心和人物思想的作用;从四节行文特点看,它们都是先从当前写起,然后自然地转入回忆,并且四节的回忆大致以时间的先后为序,前后勾连起来,展现了张富清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