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百合花》《哦,香雪》比较阅读 第二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百合花》《哦,香雪》比较阅读 第二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16: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百合花》与《哦,香雪》
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百合花》与《哦,香雪》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两篇小说,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的价值”,属于高中语文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两篇小说所讲故事的背景分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与我们都有一定的时代距离,但是两篇文章都让我们从主人公身上感受到了他们的青春价值。
【教学目标】
1.鉴赏两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会诗化小说的艺术魅力;
2.赏析两篇小说中叙述视角的不同及其妙处;
3.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两篇小说的主题。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美读两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部分,感受环境中的诗情画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两篇小说中叙述视角的不同及其妙处;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两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会诗化小说的艺术魅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两篇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
鉴赏两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会诗化小说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两篇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以核心物象“百合花被”“自动铅笔盒”为抓手,从情节、人物、主题等多个方面解读了两篇小说,这节课我们从诗化小说的角度,继续来鉴赏两篇小说。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回顾上节课所学,同时引入本节课重点,激发学生对诗化小说的思考,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诗化小说简介
诗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诗化小说情节散文化,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汪曾祺的《幽冥钟》《茶干》近似随笔,《受戒》《大淖记事》则重“氛围”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情节故事。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商州初录》在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以散文化的形式叙写商州的景致风光、风俗人情、历史沿革。钟阿城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以干净冷峻的文字、短小的篇幅、散文化的倾向为突出特色。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白色鸟》则是“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的代表范例。
“诗化小说”的特点:
1.注重抒情,淡化叙事,情节延缓,结构松散,作者不追求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2.环境意境化,注重景物形象的描写,营造意境,着重展示的是一种纯净的审美世界。
3.人物虚化,甚至没有主要人物,人物大多是普通人,扁平而单纯,不是个性鲜明的英雄,并且被作者安排化入小说的情境氛围里。
4.小说的语言极凝练、简省,且富有诗意。讲究语言的音乐美,注重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
5.注重细节描写,每一个细节都有意义,小说中的一言一行一物一件,都是有目的有价值的。
6.主题上,往往隐去或淡化生活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诗化小说”的解读路径:
1.明确线索,把握行文脉络。
要读懂诗化小说,应抓住其“形散而神聚”的文体特征,由“形”聚“神”,在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内容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去抓住其内在的情感流动与诗意营构的脉络。
2.关注叙述视角,把握叙述特色。
不少诗化小说比较喜欢采用主观性、抒情性比较鲜明的叙述视角,如“我”的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儿童视角、回忆视角等。这些叙述视角往往根据情感抒发、氛围营造与诗意内涵的需要交织一起或灵活切换。
3.分析“物象”,把握内在意蕴。
4.分析人物,挖掘文章主题。
三、整体感知
茅盾评论《百合花》:“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情诗的风味。”
孙犁谈《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两篇小说在审美取向上追求诗美效果,请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审美追求、语言风格等方面,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1)两篇小说都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美好的感情。
(2)语言充满诗意美,重视营造氛围,有诗的象征和意境,抒情性强。
“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3)在叙事上,两篇小说虽然都以宏大的时代为背景,《百合花》故事发生于1946年的解放战争时期,《哦,香雪》以改革开放初期为背景,但都不以情节取胜,选材以小见大,《百合花》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哦,香雪》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两篇小说的诗化特征,为后面进一步鉴赏打好基础。
四、深入探究
1.环境是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服务的。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请结合《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鉴赏其艺术魅力。
篇目 环境描写例句 效果
百合花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小说在开头并没有特意刻画战争的紧张氛围,而是描绘一幅充满生气的雨后田野的景象,它清新自然、宁静和谐,从而让小说的节奏舒缓下来,使小说张弛有度,烘托了“我”即将奔赴前线时乐观积极的心情,表达了对人间烟火的美好向往,降低了战争的残酷性,环境中的诗情为我们带来了感动的力量。(节奏美)
2、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 对故乡的想象,也是对故乡的怀恋。这是每一位战争中的士兵对故乡的思恋,,不只是“我”,也是那位年轻稚嫩的通讯员。美好的景致孕育了通讯员纯洁高尚的品性。如此美好的想象,与小说结尾形成反差,更令人动容。(美景育美性)
3、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边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 这是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自然环境是满月中天,社会环境是战火连连。于是,在这残酷的社会环境里,连满月也遭到了“我”的憎恶。(美景衬悲情)
哦,香雪 1、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 1、烘托出香雪的害怕 2、烘托出香雪的不害怕 3、烘托出香雪的犹豫不安 4、烘托出香雪的兴奋、坚定 环境变化可以侧面烘托人物心理变化,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描写体现了香雪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以及她对都市文明的渴慕和追求,香雪经历了从害怕到不害怕、从犹豫到兴奋、坚定的心理变化,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
2、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3、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4、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2.两篇小说在叙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有怎样的效果?
《百合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即整个故事是由参与到情节中的“我”讲述出来的。如在“护送”这一情节中,叙述者“我”作为一个临时被派到前沿包扎所去的女文工团员,性格开朗,落落大方,而参军不久的通讯员正好相反,叫他护送一个女同志到包扎所,似乎比接受一次战斗任务艰巨多了。由于叙述者“我”参与到事件中,在与人物的交往过程中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了叙述,并使叙述者“我”的思想感情与作者隐含的思想感情相一致。因而,读者能透过作品感受到带有浓重的作者感彩的人物——一个外表朴素整洁、充满青春活力、纯真可爱的通讯员形象。
《哦,香雪》则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这样的叙述角度既表现出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作者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她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广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里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在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尽显时代思潮的波澜。
【设计意图】师生共研,深入研讨。从环境描写和叙述视角的角度,进行文本细读,体会诗化小说的特征。
五、主旨提升
1.百合花被一直出现在主干情节中,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为什么小说名字不叫《百合花被》,却叫《百合花》?
虽然百合花被一直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但是“百合花”的象征意义却更丰富。在小说中,“百合花”的清丽、纯洁、淡雅等特点,既可以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也能够象征小通讯员的淳朴、真诚和高尚;还可以象征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仍能够象征舍己为人的人性美。
2.小说展现了以香雪和凤娇为代表的一群性格鲜明的山里姑娘,但是小说的题目却是“哦,香雪”,这是为何?应怎样理解小说标题《哦,香雪》中的叹词“哦”?
在小说中,香雪是主要人物,包括凤娇在内的其他人物是次要人物。红花应该绿叶衬托。作者展现香雪的同伴是为了衬托香雪的形象。
叹词“哦”在这里表示醒悟、领悟。“哦”所表达的是一种惊喜与欢呼。作者对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独自踏上火车,走出封闭的农村,追求文明社会新生活的勇气与胆量,表达了由衷地敬佩与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
通过探讨两篇小说的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六、课堂小结
内容总结:
《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圣洁情感,以及普通人的善良、淳朴。正义战争的目的正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保护和平的生活以及人类美好纯洁的感情。尽管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但以一种别样的方式高扬了正义。美好的人性、温暖的情感和正义的行为正是感动人心的源泉,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哦,香雪》通过对香雪等乡村少女的生动描摹,表现了山里姑娘的纯朴善良和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和追求,更表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这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因此,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都能认同文中传达的精神追求。
七、作业布置
请在小说《百合花》和《哦,香雪》中评选出最感动你的人物,写一段颁奖词,为《感动中国文学人物》投稿。
如:一枝野菊花、两个硬馒头、战火纷飞下、你的眼里是对生活的热爱,你的心里是对他人的温暖。
一声快趴下,全身扑危难,青春绽放中,你的英勇撼旧宇、你的大义照汗青。
【板书设计】
诗化小说
淡化情节
诗化小说 诗意环境
诗意语言
人性美主题
【教学反思】
亮点:本课立足于人文主题“青春”,以及单元的核心要点“群文阅读”,从诗化小说的角度来解读小说,教学目标清晰,呼应学科素养,关注学生学情,教学环节可操作性强,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不足:鉴赏小说的方法教学不够,比如可以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等答题模板。
教学建议:课堂时间有限,建议让学生课下搜集阅读两篇小说的相关鉴赏文章,启发自己对两篇小说的个性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