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08 23:1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一节 水循环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区域认知:根据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区域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补给关系,进而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环境要素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沼泽、湖泊等具体实例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3.人地协调观: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东流不溢,
孰知其故?
请你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古人的诗句?
4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水循环概念
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动力):
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2.水循环环节
蒸发
蒸腾
水 汽 输 送
降 水
下 渗
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水循环分类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地表径流
蒸发
海洋
水汽输送
下渗
地下径流
降水
(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发生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外流区)
特点:陆地上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外流区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以海陆间循环为主
海洋
蒸发
植物蒸腾
降水
(2)陆地内循环
发生领域: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特点:补给陆地水量小,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陆地内循环: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在陆地上
蒸发
海洋
降水
(3)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特点:循环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海上降水
海洋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的过程
蒸发
降水
海上内循环
蒸发、蒸腾
降水
陆地内循环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海陆间循环
水循环示意图
下渗
地下径流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总结:三种循环的对比
循环类型 发生范围 主要环节 示意图 特点 典例
海陆间循环 海洋与陆地之间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对陆地水的补充和更新起重要作用 长江流域
陆地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植物蒸腾 蒸发 降水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塔里木河流域
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蒸发 降水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但对陆地水的意义不大 未登陆的台风
合理建坝能调节径流,造福人民
过度建坝用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
地表水位升降又引起地下水位变化
水坝能对地表径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建坝前后下游河段水位变化示意
建坝前
建坝后
地面硬化 / 森林破坏 / 地表破坏
降雨后短时间增加地表径流
长期来看蒸发量和下渗量都减少
气候趋向干旱,生态趋向恶化
硬底化地面前后河流水位变化


雨量
改变地表径流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的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 如人工降雨
影响蒸发 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下渗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会减少下渗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1. 分析砂田覆盖层对地下水的下渗的影响
砂田覆盖层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结构空隙大、利于水分下渗,可有效蓄积雨水,提高土壤含水量。
活动: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2. 读图3.4,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通过对比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曲线,可以发现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随季节变化趋势较为相似,但是砂田的蒸发量总是小于裸田的蒸发量,说明砂石覆盖层可以有效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
3. 读图3.5,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下渗、蒸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砂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下渗、抑制蒸发、削减地表径流、蓄水保墒。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体更新
水循环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
物质迁移
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能量交换、热量平衡
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吸收、转化和传输,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
降水和地表径流通过水的侵蚀、搬运等作用,塑造出丰富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的塑造 The shaping of surface form
影响气候和生态
“天然淡水制造厂”
“水热平衡器”
“地形塑造师”
“传送带”
水循环
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保证各种水体的不断更新
(3)维系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4)塑造着地表形态
(5)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6)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生态
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地表径流的流量减少
蒸发 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地表径流量小
人类活动 沿线地区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当堂练习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②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蒸发
2.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图中哪个环节施加的影响( )
A.① B.② C.③ D.④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四幅图分别是不同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1.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  )
A.图a B.图b C.图c D.图d
2.下列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地表径流 B.调节水汽输送 C.增加地下径流 D.减少植物蒸腾
D
C
  典例1 (2020·浙江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长江与鄱阳湖之间存在径流相互补给的季节变化。图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季节变化示意图,图Ⅱ为长江与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的年内分布图(频率越高一般表示径流量补给越大)。
图Ⅰ
  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副热带高压脊位于    (填甲或乙)位置,分析形成这种径流补给的原因。

答案:鄱阳湖流域以雨水补给为主;鄱阳湖流域降水量较大,时间较长。
信息提取 长江与鄱阳湖之间存在径流相互补给的季节变化
思维路径 据图分析,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是4~6月份,4~6月份副热带高压位于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地区。4~6月份副热带高压脊位于乙位置,鄱阳湖流域进入雨季,鄱阳湖流域以雨水补给为主,此时长江干流没有进入雨季,鄱阳湖流域降水量较大,时间较长,因此是鄱阳湖补给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