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群文阅读 第一课时 同步分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群文阅读 第一课时 同步分层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17:1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群文阅读同步分层练习
第一课时
【基础篇】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饥馑(jǐn)   捍卫(hàn) 稻菽(jiāo) 刻骨铭心(mínɡ)
B.挽起(wǎn) 茎秆(jīnɡ) 屏气(pǐnɡ) 无与伦比(lún)
C.掖着(yē) 分蘖(niè) 一蔸(dōu) 如鲠在喉(ɡěnɡ)
D.田埂(ɡěnɡ) 缅怀(miǎn) 花蕊(xī) 罄竹难书(qìnɡ)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是钟扬为2016年刚刚峻工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自博馆”)参与写作的500多块图文展板之一。
B.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垫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C.钟扬曾经这样回忆自己高考的经历,他就读的是如今鼎鼎大名的黄冈中学。
D.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惋拒。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家商店学习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工作人员十分热情,使顾客如坐春风。
B.我们的时代需要楷模,过去的日子也从来不曾缺少楷模。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可谓汗牛充栋。
C.国庆期间,交警部门加大了对“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的查处力度,长此以往,违法占用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D.赵经理一跨进会议室,我们这些参加质量分析会的代表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他抬头售货, ① ,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 ② 。
A.①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
②拿糖、过磅、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
B.①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
②拿糖、过磅、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
C.①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
②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同时拿糖、过磅、包包、打捆
D.①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
②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同时拿糖、过磅、包包、打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
B.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C.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D.袁隆平关于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所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能力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_________、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值得当代中国人学习。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他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他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是灾荒战乱,百姓___________,少年时他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__________的土地,他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他就对父母说,他要学农。母亲听了,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但他是真正爱上了农业,坚决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于是,为了圆自己的杂交水稻梦,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苦心孤诣,攻关不止。为争取更多的研究时间,他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从寒冷的长沙转移到温暖的海南岛。从播种到收获,袁隆平每天至少下田两次,晒得又黑又瘦,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世纪,不畏艰难,甘于奉献,_______________,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肝胆相照 颠沛流离 童山濯濯 处心积虑
B.肝胆相照 颠沛流离 满目疮痍 呕心沥血
C.相濡以沫 羁旅漂泊 满目疮痍 呕心沥血
D.相濡以沫 羁旅漂泊 童山濯濯 处心积虑
7.下列各句中冒号的作用,与文中“还摆出大道理”后的冒号的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B.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C.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
D.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下面的一段文字介绍了“劳模精神”的主要特征,请你认真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中国成立后劳模辈出。王进喜、倪志福、时传祥、张秉贵、雷锋、郝建秀、王林鹤、徐虎、王选、袁隆平、李素丽、宋鱼水、许振超、郭明义等劳模身上都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都体现了一个时代劳动者的价值。社会学家艾君在《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一文中对“劳模”作了解释和评论,他指出,劳模,即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简称,劳模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他认为,劳模精神折射着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的价值和道德取向。它简洁而深刻地展示着一个时代人文精神的演进与发展,它凝重而浪漫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时代思想与情愫。
9.简要概括“劳模精神”的五个主要特性。(20个字以内)
10.用一句话概括出学习劳模的意义。
【拔高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秉贵今年59岁,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1955年他刚到百货大楼时,认为只要为商店多销货、多卖钱,就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报答了党的恩情,因此他比较注意抓大号买卖。一次,有位农民顾客来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让这位顾客等了很长时间。顾客生气地质问他:“你是不是嫌我买得少,看不起我?”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秉贵。党支部书记找他谈心,对他说:“过去资本家做买卖,唯一的目的是赚钱。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有时,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后边的也嚷道:“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材料二:
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
“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还要受污辱,整天低声下气,提心吊胆。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得罪了这些人,资本家就得叫我们‘卷铺盖’,整天像是踩着‘地雷’干活……”
这时,我拿起笔来,向张秉贵同志笑着说:“我知道您是个忙人,我今天问您两个问题。第一是:请您把您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我好有点感性认识。”
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你们孩子们也自谋生活吧。’我的大哥就到十五间房一个卖烟卷煤油的杂货店里去当了学徒。我从七岁就出去捡柴、挖野菜,那些野菜都是人家喂鸡的,我们每天就是吃那些野菜。我八岁就去‘打执事’,那就是遇有什么红白喜事,出殡的、娶亲的,我就带上红缨帽,穿上大褂子,去给背小鼓什么的。旧社会,这是实在没办法的人才干的,可是我还唯恐人家嫌我小,不要我。天没亮就出去,太阳落山才回来,每天只挣两个‘铜子儿’。十岁那年,我和三哥到天津的一所地毯作坊去当学徒。父亲本在天津给一个资本家看门,这时失业了。我们在作坊里是七个人睡在一个小炕上,挤得大家都得侧着身子睡。这屋里又没有灯,炕上的臭虫就多得不能提了。那时我先学的是绕毛线,绕来绕去地,毛线都勒进手里去了,又流血又疼,只好用纸把手包起来再绕。资本家看见了就骂:‘你这是在绕毛球呢!’他踢了我一脚,把我撵出来了。
“年初六,原在一个厂的一位师傅来找我说:‘小秉贵儿,你跟我去到榄杆市乾祥瑞织布厂当学徒吧。’这个厂的资本家姓牛,很毒辣,每天一到下半夜,就从柜房里出来,挺着大肚子,喊‘嘟——咋’,说是轰乌鸦呢,把我们都叫醒了。这时间比摇上班的铃还早一个钟头!
“我在那里待了两年多,织一匹布挣两毛钱。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以后我就到了百货大楼,这些事您全知道了。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呵!”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我抬头望着他的从容而沉静的笑脸,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佩!
(摘编自冰心《颂一团火》)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了对比手法,他在旧社会当童工学徒,备受压迫和欺凌,在新中国成立后做服务员,获得顾客的感激和尊重。
B.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激励广大职工积极进取有重要意义。
C.张秉贵售货服务热情周到,有感受到党的温暖、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觉悟提高,以及受到顾客的尊敬和爱戴等原因。
D.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张秉贵这一中心人物来进行采访报道,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
1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直接写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一项是( )
A.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
B.张秉贵具有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
C.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
D.张秉贵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
1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结构思路。
14.张秉贵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两则材料的叙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步分层练习答案
【基础篇】
1.【答案】C
【详解】A项,“稻菽”的“菽”应读“shū”。
B项,“屏气”的“屏”应读“bǐnɡ”。D项,“花蕊”的“蕊”应读“ruǐ”。
故选C。
2.【答案】C
【详解】A项,“峻工”应改为“竣工”;B项,“垫定”应改为“奠定”;D项,“惋拒”应改为“婉拒”。故选C。
3.【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项,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语境是顾客感受到商店服务的热情,不合语境;
B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用错对象;
C项,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语境是指交警加大力度管理,不合语境;
D项,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使用正确。故选D。
4.【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前语境“他抬头售货”后面应该承接“及时发现”;从后文的“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来看,应紧承“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可排除B、D两项。从事物的先后关系来看,“用心算代替算盘”应在后面,可排除C项。
故选A。
5.【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造成不合逻辑,“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应该由浅入深有小到大。“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应改为“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C项,成分赘余不合逻辑,“约”和“左右”重复或,可去掉其中一个。
D项,搭配不当,介词“关于”接宾语后常放在主语前面,“科研大协作”是感慨的内容、对象,判断的依据是可以还原为宾语。“关于”搭配方面,这里指对象,搭配不当。将“关于”改为“对”。
故选B。
【能力篇】
6.【答案】B
【详解】肝胆相照:以真心相见。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此处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风范,没有提到困难处境,也不是双方,故应用“肝胆相照”。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羁旅漂泊:漂流异乡,没有一个固定的家。此处说的是灾荒战乱中的百姓,故应用“颠沛流离”。童山濯濯:光秃秃的山上没有草木。也做为人秃顶的诙谐说法。满目疮痍: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这里指战乱中的景象,与“荒芜的田野”相应,故应用“满目疮痍”。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与“甘于奉献”等搭配,故应用“呕心沥血”。
7.【答案】B
【详解】语段中的冒号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解释说明,解释前句提到的“三个有余,三个不足”。B项,表示提示下文。C项,表示解释说明,解释前句的“错觉”。D项,表示解释说明。
8.【答案】①把袁隆平“乡村教师”的平凡身份和“颠覆世界权威”的超凡胆识进行对比,突出他敢于挑战权威,富于创新精神。②把袁隆平“名满天下”的伟大成就与“专注于田畴”的平凡小事进行对比,突出他的淡泊名利,专注科研事业。③把袁隆平“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与“名满天下的时候”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其即使平凡普通,也具有挑战权威的胆识,即使功成名就,也仍专注研究杂交水稻。
【详解】画横线句有三层对比。第一层对比,“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他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这是身份与胆识的对比。“乡村教师”身份平凡,而“颠覆世界权威”则需要超凡的胆识。这个对比突出了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的精神。第二层对比,“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他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名满天下”表明他此时已经功成名就;而“专注于田畴”则说明他仍然在做着以前做的平凡小事,还是亲自在试验田里辛勤劳作。这个对比突出他对科研事业的专注与热爱,并不在意名利。第三层对比,“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他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与“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他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对比,身份卑微时敢于挑战权威,名满天下时仍旧从事基础工作,歌颂了袁老不管是什么角色,都能够心无旁骛,专注研究杂交水稻的精神。
9.【答案】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思想(道德)性、教育(学习)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归纳能力。结合相关句子整合、归纳即可。
10.【答案】崇尚劳动,体现劳动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由“劳模身上都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都体现了一个时代劳动者的价值”可概括出学习劳模的意义是体现劳动价值;由“劳模,即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简称,劳模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可概括出学习劳模的意义是崇尚劳动。
【拔高篇】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 .“两则材料都……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错,材料二的内容主要写张秉贵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与在新社会进行劳动的感受完全不同,体现新社会的优越性。可见并未特意突出其“一团火”的精神。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C.“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这是通过他人来写传主,体现出大家对其爱岗敬业精神的认可和赞赏,并主动去学习他的先进事迹,这是间接体现张秉贵的精神,并非直接。
故选C。
13.【答案】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然后具体写到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现了张秉贵的敬业爱岗;最后写到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第一段中介绍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后来农民买桃酥的事件让他提高了思想觉悟,认识到新中国的工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然后具体写到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现了张秉贵的敬业爱岗:第二段中提到“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刻苦钻研,获得丰富的商品知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体现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最后第三段写到“他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顾客……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体现出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14.【答案】①叙述角度不同:材料一是旁观者(记者)角度叙述,材料二是张秉贵本人讲述。②详略处理不同:材料一简略叙述,材料二详尽具体。③写作目的不同:材料一在于突出新生活,努力为人民服务;材料二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从材料一“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等处可知,材料一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从材料二“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等处可知,材料二主要是张秉贵本人讲述。两则材料的叙述角度不同。
从“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可知,材料一的叙述简略概括。从材料二“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可知,材料二的叙述详尽具体。两则材料的详略处理不同。
从材料一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等处可知,材料一的叙述在于突出张秉贵的新生活和他努力为民服务。从材料二“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等处可知,材料二的叙述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两则材料的写作目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