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4《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群文阅读 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4《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群文阅读 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17:1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部编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本单元学习任务在阅读方面侧重于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在表达方面侧重于培养实用性表达与交流能力。第四课所选三篇文章都是人物通讯,是当代三位在各自岗位上做出卓越贡献的劳动者,既有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也有在普通岗位上服务人民的普通劳动者。
《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记述了售货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不平凡的事迹,他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了几代顾客的心。
《“探界者”钟扬》记述了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习时应关注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尤其注意文章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以及文章对人物的细节刻画,以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目标】
1.概括人物的典型事迹,把握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的劳动精神;
2.把握选取典型事例和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技巧;
3.学习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劳动精神,感受劳动之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三篇文章的作者及文中人物等创作背景;
2.思维发展与提升:概括人物的典型事迹,把握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的劳动精神;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选取典型事例和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技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劳动精神,感受劳动之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教学重点】
把握选取典型事例和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学习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劳动精神,感受劳动之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袁隆平、张秉贵、钟杨视频导入
视频中袁隆平、张秉贵、钟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都是劳动者。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三篇课文,来体会他们的劳动精神。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同时引入本节课重点,激发学生对劳动的思考,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当过兵,做过工,中共党员。曾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20余部作品。
林为民(1942—),出生在台湾,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18岁进入北京日报社、北京晚报社工作,直至退休。他一生都奉献给记者工作,现定居在北京。
叶雨婷,中国青年报“90”后记者,是部编版语文课本所有课文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曾在2018年两会上提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为写好《“探界者”钟扬》这篇文章,她在2018年1月赴上海、成都、拉萨进行实地采访多日,采访及写作历时两月,克服高原反应,采访了钟扬老师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和叶雨婷同行的,是经验丰富的各大媒体的老牌记者,她不惊不畏,在轮番轰炸的激烈同题竞争中,她没有选择一味煽情,而是给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和与众不同的探索者,文风清新扑面。“在采访前期,我与部门主任堵力老师策划沟通了一周多。在采访和写作中,我发现钟扬是一个很多面的人,他是少年天才、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在历时一周的实地采访中,我曾去过他的家和多处工作地点,见到并采访了60多位与他相关的人,收集到了几十万字的文字材料。在庞大的采访素材中,我筛选出这些‘小故事’,希望用它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钟扬。”
2.背景简介
袁隆平(1930-2021),男,汉族,生于北京 ,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04年,袁隆平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大会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张秉贵(1918—1987),原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文是《北京日报》记者在1977年采访张秉贵同志后写的通讯。
钟扬(1964—2017),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教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2019年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颁奖词:超越海拔6000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16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三、整体感知
1.重点字音
田埂( gěng ) 淤泥( yū ) 籼稻( xiān ) 分蘖( niè )
稻菽( shū ) 一蔸( dōu ) 饥馑( jǐn ) 拟南芥( jiè )
毛坯( pī ) 调侃( kǎn ) 撰写( zhuàn ) 奇葩( pā )
兜底( dōu ) 戛然而止( jiá ) 跌宕起伏( dàng )
2.重点词语
【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指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毫不犹豫。
【在所不计】指决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
【力排众议】力,竭力;排,排除。指竭力排除众人的各种议论,维护自己的意见主张。
【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座无虚席】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雷厉风行】厉:猛烈。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跌宕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3.解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表达了看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的喜悦心情和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心中一团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张秉贵接待顾客时饱满的工作热情、服务精神。“温暖众人心”指顾客满意且以真心回馈张秉贵。这一标题句式整齐,概括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探界者”钟扬》
特定的称谓,对他的不同身份的概括。“探界者”有多重含义:(1)探学习工作之界,(2)探植物学之界,(3)探科普之界,(4)探教书育人之界,(5)探生命之界。这个标题准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钟扬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三篇人物通讯的核心内容,为后面进一步鉴赏打好基础。
四、深入探究
1.梳理三篇文章的典型事例,概括人物精神品质,填写表格。
2.细节描写是通讯报道中的重要元素,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可以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可读性和真实性。请结合三篇通讯中的细节描写语段,分析其艺术效果。
(1)突然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株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作者用“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词和“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表现了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激动不已的心情,把袁隆平潜心于水稻研究,细心执著地寻找优良稻株的形象凸显了出来。
(2)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经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几个动词突出了袁隆平吃苦耐劳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铸造了他的辉煌成就。“突然”“停留”“马上”“标记”“欣喜异常”等细节,把袁隆平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执著的精神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3)老张立即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很快给他称完糖,又告诉他应该在哪儿坐车去火车站。
照顾赶火车的顾客,也没有冷落其他顾客。先给赶火车的顾客称糖,是在征得前面顾客同意的前提下才进行的。这一细节体现出张秉贵对待每一位顾客都是体贴周到的。
(4)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几年来,他还自己花钱买了230多种糖果来品尝,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
为做好工作,自己花钱购买了数量不少的糖果,“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体现了张秉贵的公而忘私,以及对待工作的认真与执着。
(5)“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这里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钟扬在工作时的外表形象,“黑色双肩包”“磨白了的牛仔裤”“宽檐帽”,写出了他为了科研脚踏实地,在高原上不但探寻种子生命的边界,也在刷新自己生命的极限,突出了钟扬的奉献精神。
(6)“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的工作安排:….…”“而他双肩包里很多张小纸条显示出,他的工作依然很满……”
“很多张”强调了他要完成的工作有很多,这与通讯中提到的他超负荷的工作相符,也和西藏大学老师展示了他2017年6月24日一天紧张的工作安排是一致的,写出他分秒必争的工作状态,表现他执着奋进,吃苦耐劳、负责敬业、乐于奉献的实干精神。
【设计意图】师生共研,深入研讨。从梳理典型事例和分析细节描写的角度,进行文本细读,体会人物通讯的特征。
五、主旨提升
1.从人物身份、荣誉、品质及追求四方面分析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共同之处,并由此总结劳动精神的内涵。
身份:劳动者
荣誉:都体现出他们的模范特征和先进性、代表性
品质: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充满着热爱。或者,不关注个人得失,把他人、社会、国家放在第一位。
追求:都有一个梦,分别是水稻种子梦、服务的梦、植物种子梦。
劳动精神的内涵:劳动精神是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2.从三人所获得的荣誉看,体现的是否仅仅是劳动精神?
三人的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劳动精神,更代表着劳动者中的先进代表,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劳动模范,而劳动模范身上散发出的是劳模精神。
劳模精神的内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
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设计意图】
通过探讨两篇小说的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六、课堂小结
内容总结:
新时代东风浩荡,劳动者走在前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时代的号角早已吹响,劳模精神催人奋进,亿万劳动者正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劳动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我们坚信,未来会有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中有所作为。
七、作业布置
当今的优秀劳动者、劳动模范,你还知道哪些?他们有哪些令人钦佩的事例?他们带给你怎样的触动?请选一位人物,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前演讲环节中介绍给同学们。
【板书设计】
劳动最光荣
劳动者——劳动精神——劳模精神
【教学反思】
亮点:本课立足于人文主题“劳动”,以及单元的核心要点“群文阅读”,围绕“劳动精神”来解读课文,教学目标清晰,呼应学科素养,关注学生学情,教学环节可操作性强,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不足:时间有些紧张。
教学建议:课文篇幅太长,课堂时间有限,建议让学生课前充分阅读三篇文章,并稍作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