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识读《战国形势图》,掌握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唯物史观、史料证实: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学会辩证地判断一次改革的成败。通过学习都江堰的修建、构成、功能,了解其修建的意义。
家国情怀:学习商鞅不畏强权、敢于改革的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对比三幅图,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
国家数量减少,出现较大的国家,晋国消失
导入新课
概念解读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 国
BC475年~BC221年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 秋
东 周
BC770年~BC476年
小知识:
“战国”源自于西汉刘向整理修订的《战国策》而得名。
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
——《读通鉴论》
一、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赵
魏
韩
晋
赵韩魏三家分晋
观察战国版图有哪些变化?
齐景公废长立幼政局不稳。田乞趁机政变,操控齐国朝政。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册命齐侯,取得合法地位。
田氏代齐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这些变化反映
出战国怎样的
权力特点?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权力下移
新兴地主
阶级崛起
分封制受到破坏
战役 双方 人物 策略/典故 结果
桂陵之战 齐-魏 孙膑、庞涓 围魏救赵 齐胜魏败
马陵之战 齐-魏 孙膑、庞涓 减灶计 魏削弱,齐强大
长平之战 赵-秦 白起、赵括 离间计/纸上谈兵 秦国大胜,加速统一进程
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
①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借鉴和传颂。
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 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②马陵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攻取韩国野王,遂使韩国上党郡完全和韩国本土隔绝。韩国想献出上党向秦求和,但上党郡守不愿降秦,便把上党郡17个县献给赵国,于是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将廉颇驻守长平,筑垒固守,相持三年,不分胜负。
公元前260年,赵王急于求战,结果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他不满廉颇凭险固守以疲秦军的战略,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领兵后,贸然大举出兵,秦将白起佯败,诱赵军至预定地点,用伏兵把赵军分割包围。赵军被困46天,饥饿无粮,以致人相食。突围失败,赵括被秦军射死,赵军全部投降,除240个年幼的士兵回赵国报信外,其余40多万全被坑杀。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③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
战国战争的特点:
破坏性:
客观作用: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客观上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战国战争的影响:
材料1 (战国兼并战争残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材料2 赵王……间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将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狭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知识链接
车兵,驾轻车或重车作战,精锐
之兵射术绝伦。四匹马驾一车为一
驷,配上步兵称乘,最小编制单位。
步兵,春秋时成为独立作战的
兵种,是古代军事上的重要变化。
分为戈手、弓手(弩手)。
骑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
骑兵作为独立兵种出现。秦赵
等国号称“车千乘,骑万匹”。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战国前期,魏武卒横扫天下。
齐国有技击之士,勇冠三军。
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军”,秦军作战以杀人为目标。
长平之战后,
赵国元气大伤!
秦国一国独大!
长平之战后战国七雄实力比较
1.(2023·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
2. (2023·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役,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这场战役是
A.马陵之站 B.长平之战 C.牧野之战 D.桂陵之战
C
B
直击中考
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各诸侯国君主
渴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大量私田被开垦
变
法
变
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二、商鞅变法
各国变法的背景
赵
魏
韩
秦
燕
齐
楚
乐毅改革
邹忌改革
吴起变法
申不害变法
李悝变法
胡服骑射改革
商鞅变法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秦,本为居住在渭水沿岸的一支部族,周孝王时,因养马有功成为周朝封臣。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国建立。
春秋时期,在秦穆公的领导下,秦国短暂称霸,但在穆公死后,秦国重新受到东方各国的鄙视与敌对。
河山以东强国六……周室衰,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被当作野兽对待)。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资治通鉴》
秦国变法原因:
西陲小国,诸侯卑秦
孝公继位,图强改革
1、商鞅变法的原因
2、变法时间
3、变法者
4、支持者
公元前356年
商 鞅
秦孝公
秦孝公下诏求贤
商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投奔秦国,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后因功受封于商,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其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
商鞅铜方量
政治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兵源及军队补给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军队战斗力增强
削弱守旧势力,利于变法
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的多少来计算,斩敌人甲士首级一颗的赏给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杀敌越多,赏赐越厚。
10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诸侯毕贺
100年 秦灭周,迁九鼎于咸阳
135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实质:改变生产关系,由奴隶制度进步为封建制度。顺应地主阶级需要)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变法的意义
5、变法内容、目的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合作探究: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但商鞅本人却被五马分尸而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顺应了历史潮流(根本原因);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
得到国君秦孝公的支持;商鞅改革态度坚决,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变法措施行之有效。
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2.商鞅变法带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是强国之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强大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改革者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魄力。
拓展提升
年少有奇才,志向高远,商鞅以惊人的智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秦国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面对旧贵族的阻挠,他展现了毫不妥协,绝不让步的改革精神;在主持变法时,他显示了一个改革家公平无私,严格执法,无惧强权,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7、人物评价
1.(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边蜀原认为: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因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秦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农业生发达……的织好量强大的最合理的军团,据此可知,“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独尊儒术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2022·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毛泽东评价说,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其“大政策”主要内容包括
①推行分封制②奖励军功③实施推恩令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B
C
直击中考
3.(2022·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这突出地说明,商鞅变法( )
A.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B.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C.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D.违背了历史潮流
B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如。”——岑参《石犀》
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
李冰(秦国蜀郡郡守)
秦国蜀郡岷江中游
防洪、灌溉、水运等
李冰父子像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都江堰
背景:
时间:
人物:
地点:
结构:
作用:
影响: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都江堰修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有利条件。为成都平原的富裕打下基础,也为秦国的强大并统一天下奠定经济基础。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2000年,都江堰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请你说说入选的理由。
①防洪、灌溉、水运等多功能并举,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③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业,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②在修建过程中积累了一套科学的治水和管水的方法,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
都江古堰岷江古法截流之——杩槎(cha)和竹笼
都江堰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3个世界遗产的城市。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1.(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u),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明水排
2.(2022·山东菏泽·中考真题)“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B
直击中考
A
本课小结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商鞅变法
都江堰
主持修筑者: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作用:
意义:
防洪、灌溉、水运
原因: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
目的:
富国强兵
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
内容:
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