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屈原(节选)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的书写及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殇(shāng) 睥睨(pí) 镗镗鞳鞳
B.诡谲(guǐ) 咆哮(páo) 哗众娶宠
C.炫目(xuàn) 伫立(chù) 收揽人心
D.徘徊(pái) 木梗(gěng) 鞠躬尽瘁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
B.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聘。
C.眼泪,眼泪有什么用?顶多让你们哭出几笼湘妃竹吧!
D.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新思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
B坚决肃清懒政惰政、哗众取宠方面的恶劣影响和思想遗毒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C.下了几天的雨,操场上拖泥带水,泥泞不堪,体育课又泡汤了。
D.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4.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反问,反复)
B.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重复)
C.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比喻)
D.(雷)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排比,拟人)
5.下列有关戏剧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也就没有戏剧。
B.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一致的,都只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C.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人物语言即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D.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6.说出下列事物各象征了什么。
(1)风、雷、电:
(2)洞庭湖、东海、长江:
(3)“东皇太一”等众神:
7.下面对语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牌睨,目中含有怒火。(神态描写,写出屈原的愤怒。)
B.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过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制度的回忆和留恋。)
C.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镗镗鞳鞳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表达了屈原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渴望平等、自由的新社会。)
D.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
8.为更好地了解民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班级组织了“寻访端午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观点论辩】
(1)现在,很多青少年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不感兴趣,却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请就这一情况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_______________。
【材料探究】
(2)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讨论该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提示修改下列材料。
[甲]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习俗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的原因,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关。在丰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方面,[乙]民间机构和媒体应通过举办各类活动,精心制作节目,让大家都来观看传统文化习俗。还有学者认为,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中融入端午元素,会产生多种积极影响:既能向大量外国游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又能让国内游客在各地都感受到端午文化习俗的魅力。而这一工作需由政府部门牵头,投入才会更有保障,文化精髓才不易被误解或歪曲,因而更容易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①[甲]处画线句子句式杂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改为“_____”。
【习俗联想】
(3)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元宵节:上联:_____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端午节: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 _____
中秋节:上联: ____
下联:万家箫管乐中秋
重阳节: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屈原手足已戴刑具……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回答问题。
9.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0.品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没有人的小岛”指什么地方?屈原为什么想要漂流到那里?)
11.说说风、雷、电与洞庭湖、东海、长江等形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诗人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帽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甲】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乙】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丙】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有删改)
13.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
14.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甲】【乙】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15.文中【丙】处画波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
16.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屈原: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①又逢端午,遥祭屈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
②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③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籍贯湖北秭归,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78年左右。年轻时的屈原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伴随左右,深得器重,参与和执掌楚国许多重要军政外交事务,起草宪令,修正法度,展现了高超非凡的治国理政才干。这一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时期,确立了他事业的高度。
④屈原人生的另一个高度是他的文学成就。他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耸立起中国文学风光雄奇的巅峰。《离骚》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篇幅最长、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抒情诗;《天问》以奇特的诘问形式、异常神奇丰富的想象力,一连向上苍提出170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充满科学求索精神;在祭歌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九歌》,斑斓绚丽,塑造了或优美妖娆或庄重典雅的云中君、湘君、湘夫人诸神形象,成为传世经典之作。《离骚》之后没有《离骚》,《天问》之后《天问》不再,《九歌》之后难寻《九歌》,屈原之后的中国文化人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下,刨挖文学的泉眼和思想的深井。
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溯寻中国文化的源头,都不能不端视屈原的身影,触摸“屈原精神”的钢筋铁骨。
⑥但是,再优秀的屈原,也终究成了中华民族的一滴眼泪。
⑦屈原志存高远,心系国家,面对楚国社会千疮百孔、时弊丛生的现状,主张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一度使楚国富足强盛,实力雄厚,威震诸侯。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内对外都是一把好手。但他并非总是春风得意,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来自外部却深潜楚宫的政治对手。秦相张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和纵横家,诡计多端,老谋深算,胆略过人。张仪一生有两件最得意的政绩,一是几度破坏楚齐联盟,为秦国成就霸业扫清了前障;二是成功地离间了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使楚国驱逐忠良,丢掉了雄起的基础和机遇,最终为秦所灭。这两件事合而为一,那就是张仪打败了屈原。张仪十分清楚屈原是楚国唯一使他感到威胁的对手,他收买靳尚,设诡郑袖,蒙骗楚王,谗害屈原,可谓处心积虑,机关算尽。屈原清醒地认识到楚国真正的敌手是强秦,“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楚不是吃秦,就是为秦所吃。屈原贵在心系国家,失在忽视了小人的力量。两人较量的最终结果是,屈原惨败,被逐出朝廷,流落到汉水之北。
⑧尽管如此,屈原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使命的担当。被流放的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为故主的罹难而悲愤,更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新主而悲哀。屈原的政治见识使他看到了战争的性质,知道战争的赢输决定着国家的存亡,而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因此他的忧虑远比一般人要深沉、痛彻。国之将亡,已无暇计较个人恩怨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前途乃至自己的生命。公元前279年,秦国悍将白起攻打楚国,引水灌城,一下子淹死楚国军民几十万人,还攻占了屈原的出生地、楚国的国都郢。一切幻灭之后,第二年的五月初五,屈原拼上生命全部能量的最后一跃,投江殉志,以身许国。
⑨一枚粽子,加上驱邪的雄黄酒、奋进的龙舟队,中华民族的文脉里,咀嚼和回味的是一种精神。
⑩挡车螳臂也是英雄,以死抗争也是战斗。水柱擎天,英气断流,屈原用生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矗立起一座令后人仰望千年万年的丰碑。
(改编自2020年《快资讯》)
17.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
18.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溯寻中国文化的源头,都不能不端视屈原的身影,触摸“屈原精神”的钢筋铁骨。
(2)屈原用生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矗立起一座令后人仰望千年万年的丰碑。
19.为什么说“再优秀的屈原,也终究成了中华民族的一滴眼泪”
20.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屈原怎样的情感
21.文章第⑦段记述张仪的事迹,有什么作用
22.请概括屈原人生的两个高度。
答案
D 2. B 3. C 4.B 5.B
(1)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2)象征人民群众 (3)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
B
(1). (1)示例: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理由:①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展示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发扬;③有利于亲情、乡情、民族情感的培养;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⑤有利于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等。 (2). (2) ①删掉“的原因” (3). ②观看 (4). 关注 (5). (3)① (6). ④ (7). ③ (8). ②
9.主要写诗人呼唤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来摧毁黑暗,表达了对光明的渴盼。
10.指屈原心中的一方净土。表达了屈原渴望远离这个充满阴谋与污秽的黑暗世界的愿望。
11.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12.风、雷、电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达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热切愿望。
13、①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②被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后排的女士、后排众人)指责;③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围。(意思相近即可)
14.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③暗示剧场观众的“表演”即将开始。(意思相近即可)
15、能凸显当时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情景;一句一段,是呵斥,是指责,展现了当时群情激愤的场面。
16.示例:九排的女士反复说别人自私自利,确实是实情,他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但九排的女士更自私自利。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无名无姓,这种泛指让我们明白,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者,他们是同一类人:由看戏的观众变成了演戏的演员,演出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言之有理即可)
17.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屈原比作“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突出了屈原的刚烈性情和爱国气节;②暗示文章的写作内容;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照应文章第②段结尾句“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使文章结构严谨。
18.(1)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我们必须正视屈原,让屈原的精神浸润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屈原的精神比作丰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屈原崇高伟大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19.①屈原虽志存高远,却被逐出朝廷,虽对国家有责任担当,最终却投江殉志;②屈原的优秀与他以死明志的人生结局形成巨大反差,是一部悲剧;③“一滴眼泪”既表达了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惋惜和痛心,又饱含着作者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
20.[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又饱含着作者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惋惜和痛心。
21.运用对比,将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张仪和心系国家、不计个人得失的屈原进行对比,突出了屈原的忠诚爱国、志存高远,使屈原的形象更为真切感人。
22. ①事业的高度:深得楚王器重,参与和执掌楚国许多重要军政外交事务,展现了高超非凡的治国理政才干。②文学成就的高度: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这些作品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