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聚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聚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17:06:18

文档简介

述。当然,这样的划分是相对的,实际上两个阶段常常相互渗透、难分彼此,接受的同时就有转换,表
聚仁高级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述的过程加深着理解。第一阶段的理解接受,是力图与古典文本作者的心意沟通,客观、公正、全面地
接受原有内容。但由于古代典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原有语境的丧失往往使它失去确定的含义,事实上,
高二 语文
我们接触到的古代典籍常常是歧义丛生的,阅读时须作出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又总是由阅读
者自身的文化心理背景、知识结构决定的。这样一来,原以为客观的理解接受就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主观
注意事项: 色彩。第二阶段的转换表述更是如此,尽管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同属一种语言,但它们的语词系统、语法
1. 答题前填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结构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各自产生和使用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所荷载的文化信息也大为不同。仅就语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词而言,许多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就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句。在实际翻译中,在转换表述的同时,古
一、现代文阅读 典文本必然遭到某种程度的改造,新文本和古籍之间难以存在一致性。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从古籍今译的文化目的看,我们需要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种阐释,而非复制。只有阐释才能使古典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本表达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现代文化新结构,从而达到文化转换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借助翻译者文
材料一: 化心理背景中潜在的现代性因素和新语词本身携带的现代文化信息,古典文本被改造成一种新文本,一
古籍今译,是把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有人追溯其历史,将司马迁在 种易于为现代社会接受,也易于融入新文化结构的文本。
《史记》中对《尧典》等上古文献的改写,看作当时的古籍今译,这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在言文分离 古籍今译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劳动,说它是创造性劳动,是因为今译古籍应该是一种完整的自足的
的时代,对前代典籍的字词改写与替换,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今译”并不相同。真正的古籍今译出现在 文本。谈论翻译的人往往都讳言创造,他们常常只是空泛地高标“信”“达”“雅”,其实要“达”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大规模展开则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大批古籍今译的成果先后面世。 “雅”,哪里离得开创造?古籍今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必须具有特定的知识文化结
今译是赓续中华文脉的有效途径,大量的古籍文献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籍今译者的 构:不只能读懂古书的字句,而且对翻译对象的产生、流传、演变、影响等有具体、细致、全面的研究;
历史使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桥 不只了解该古籍的历史价值,而且要明了它的当代意义。今译的创造性,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具
梁。赓续中华文脉的核心,还在于社会大众对古籍的熟悉与亲近。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那就 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不仅要做到对古典文本的忠实,而且还要做到在不损害这种忠实的基础上,
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让广大读者了解古籍、热爱古籍,从而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使新的文本自然、优美。
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这就要求译者要有自觉的读者意识,不可“曲高和寡”,使得呈现的今译受众 (摘编自邵宁宁、王晶波《古籍今译与现代文化建构》)
面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随着历史进步与时代发展,古籍承载的很多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 A.古籍今译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真正发展是从二十世纪才开始的,大规模展开是在 20 世纪 80
有很大差异,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需要将其作现代的阐释。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今 年代后。
译就是要实现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更要求便于现 B.我国古籍数量多,形态多种多样,今译文本是古籍的现代形态,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后生成的文
代读者的理解接受。人们常用严复所说的“信、达、雅”作为古籍今译的标准,其实,这更可看作是对 本形式,因而比古籍更具有生命力。
今译“现代阐释”性质的说明:“信”是求真,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古籍文本;“达”是求通,强调译文 C.古籍今译的过程是古典文化向现代文化的有机转换过程,今译古籍是一种介于古典文化文本和现
要全面准确反映古籍的文化信息;“雅”是求美,强调译文文辞的文雅优美,这更是说今译文本的现代 代文化文本之间的特殊文本。
形态。一句话,今译就是要忠实、完整、准确、优美地再现古代文化信息,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 D.今译文本与古籍难免出现差异,但只有阐释才能使古典文本表达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现代文化新结
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构,从而达到文化转换的目的。
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形态多种多样。对社会大众而言,普通读者重视的是其阅读价值,今译是古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今译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 A.古代典籍歧义丛生,阅读者由于自身的文化心理背景和知识结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语义。
成的文本形式;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 B.尽管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同,但古籍承载的很多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很大差异。
籍的复制,不能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 C.即使在翻译过程中找到完全对应文言词汇的词句,今译文本也可能与古籍存在文化信息差异。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
材料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古籍今译的根本不是古典文本的复制,今译古籍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替代古籍。实际上,今译的过 A.“古书虽经考证、研究、标点、索隐,仍只能局限于少数博识的学者,而一般人终难以接近,于此
程就是古典文化向现代文化的有机转换过程。今译古籍既不完全是古典文化文本,也不完全是现代文化 今译一法实足以济诸法之穷。”
文本,而是前者向后者转换的一种中介文本。 B.“今译最重要的,是把原文的内容含义尽可能忠实地译为白话文,以利于大众阅读。这一点做起来
任何一种翻译都不可能是简单的复制,究其实质,翻译是一种旨在复制的阐释活动。整个翻译过程, 尽管有困难,但还比较容易。”
可以划分成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翻译者对翻译内容的理解接受,第二阶段是对它的转换表 C.“以古籍文本为经,以出土古物证明为纬的学术理念,得到学界的肯定。考古学的学术发展,为古
第 1 页 共 4 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
籍今译研究的进步提供条件。” 可是……多吉皱了皱眉,顺便把快要流出来的鼻涕用袖子擦掉。
D.“今译的学术价值显而易见。对专业研究者而言,优秀的今译能解决古籍文本中的很多疑难问题, 他们继续上路了,多吉走在索朗老人前面,他放慢脚步,对索朗老人说,我还没和我的羊道别呢。
从而促进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唔,羊儿们知道我们的小多吉去读书啦。
4.材料二第二段论证严密,请简要分析。(4 分) 母羊快要产子了。多吉又转过头说。
唔,我的小多吉啊,别担心,佛祖会保佑它们的。
5.古风出版社拟对一部古代典籍进行文白对译,以期对非专业读者普及传统文化。出版社选用今译人员 积雪还在加深,覆盖着山川大地。风吹着冰口,发出尖啸之声。傍晚,他们经过一处宽阔的河面,
时应依据怎样的标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脚下的冰一踩一个坑,冰冷的河水瞬间涌出,多吉和达瓦的靴子很快被河水浸湿。他们不得不停下来,
坐在一块干燥的石头上。索朗老人帮多吉脱下靴子,倒出许多雪水,又使劲拧干袜子。达瓦的小脚丫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被冻得通红,人也开始打哆嗦。达瓦的父亲赶紧生起一小堆火,给他们烤干袜子和鞋,毕竟这才是出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的第一天,接下来还有更艰难的路要走。
蓝色冰河(节选) 达瓦和多吉说,他们会顺利到达县城的,因为他的阿妈向佛祖祈求过了。他褪下一只手套,从脖子
汤成难 里拽出一串念珠给多吉看,这是他的阿妈从山顶寺庙里求回来的。
索朗老人一早就去了铁悬桥,他要去看看河面的冰冻情况。一夜过后,冰又厚了一层。这条冰河是 多吉也脱掉手套,红通通的小手在念珠上摩挲一阵。多吉没有阿妈,他的阿妈在他出生时就死了。
查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途径。 他也没有喝过阿妈的奶水,索朗老人用羊奶喂他。等多吉学会说话了,他问爷爷,他的阿妈呢?索朗老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他们就动身了。索朗老人、多吉、达瓦、达瓦父亲,四个人组成一支队伍, 人便指着一只母羊告诉他,我的小多吉啊,母羊就是你的阿妈咯。
此行目的是将多吉和达瓦送到县城的学校去。学校还有十一天就开学了,如果路上顺利,需要步行十天, 多吉想起那个在查村逗留的年轻人。
这样正好能在开学前赶到。 当他合上本子的时候,一张照片从本子里面缓缓飘了下来。
他们要沿着山脚下的赞斯卡河谷徒步前行,河谷里的光线还不太好,两侧高高的山峦遮挡了阳光, 这是什么?多吉看着纸片问道。
四周十分寒冷。宽阔的河面只剩下窄窄的一道,水流奔袭,蓝色水流涌动处可以看到冰的厚度,足足有 是照片,蝴蝶的照片,这叫蓝色闪蝶。年轻人捡起来递给多吉,说是几年前在非洲拍的。
一尺多厚。 照片里蝴蝶很大,具有金属般的蓝色光泽,硕大的翅膀使它们在天空像轻盈的鸟一样翱翔。年轻人
四个人排成一队,当头的是达瓦父亲,两个孩子在中间,索朗老人在最后。他们都戴着雪镜,说是 把照片送给了多吉。非洲在哪里?非洲离这儿远吗?多吉问年轻人。
雪镜,不过是用墨汁涂抹在眼镜上而已。大风四起,狂风夹杂着雪珠,平地又升起一片白雾,无法看清 哦,年轻人想了想,指着冰河说,得先从这儿走出去才行。
脚下。在冰河上行走,每一步都暗藏险情。每年都有被冲进冰层之下的人,每年都有死于冰河的人。 四个人走了一整天,现在又饿又累。他们找到一个背风处,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夜空中繁星点点,
他们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十天的干粮、木柴、铝锅、水壶、碗、帐篷,蹚水的靴子,以及 多吉还睡不着觉,伸出半个脑袋看着头顶的天空。他的眼前突然闪过一颗蓝色的东西,啊,是蓝色闪蝶。
孩子们的衣物。肩上的背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脚下打滑,尤其是在有坡度的雪上,每走几步就会摔 多吉还没叫出声来,蓝色就不见了,他不知道是自己眼花了还是真的看见闪蝶了。他皱了皱眉,轻轻叹
倒一次,滑出很远。每当这时,达瓦的父亲就会笑起来,两个孩子也跟着一阵笑。 了口气。
不久前的一场雪覆盖大地,又结成一道薄薄的浮冰,脚踩上去,嘎吱一声,落在另一层冰面上。鞋 ……
底很快便沾上了冰块,厚厚的,得用力跺一脚,或者坐下来使劲敲掉。为了保持体力,四个人并不说话, 一连两天,太阳都没有出现,灰蒙蒙的天空使人的眼睛看不远,他们握紧拐杖,在雪地里缓慢前进。
山谷静悄悄的,耳边只有冰碴破裂的清脆声。 好在到了第三天,头顶浓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它们慢慢地被撕裂,露出一点一点的淡蓝来。
孩子们这一去不知几年才能回来,县城离查村有三百多公里,那里有一个福利学校,是一个虔诚的 蓝色,蓝色。多吉指着天空告诉达瓦。这时候蓝色的出现,让多吉感到十分欣喜。他们停下来歇歇,
佛教徒捐赠的。查村附近没有学校,当然,查村的孩子大多是不读书的,他们一辈子在山坳里放羊、割 仿佛为了庆祝这消失已久的蓝天。
草,过着繁重又简单的生活。几年前,一些开明的父母把孩子送到福利学校去。去福利学校的孩子无法 达瓦想看一看多吉的蓝色闪蝶照片,多吉便解开背包找出来,他们的目光立即被粘连住了,目不转
每学期回家,因为路上耽搁的时间太久,且危险四伏。 睛地盯着那片金属一样的蓝。
休息的时候,两个孩子便坐到一起窃窃私语。多吉问达瓦,你想去上学吗?达瓦摇了摇头,又点点 一个问:它有手掌这么大吗?
头。达瓦很想做村里的孩子王,他以为今年不去上学,这样自己就成为村里年龄较大的那一个了。达瓦 一个回答:是的。
也问多吉,想去上学吗?多吉想了会儿,点了点头,又摇摇头。多吉内心是复杂的,他多么想去县城啊, 一个又问:它能飞很远吗?
可又害怕离开查村。 一个又回答:是的。
多吉问索朗老人,什么时候可以回来? 一个再问:它也能飞很高吗?
唔,我的小多吉啊,索朗老人一边整理背包一边说,还没有到那儿就想着回来咯。 一个再回答:是的。
我会想念我的羊。多吉低着头说。 他们就这样一问一答,或一答一问,直到索朗老人催促上路了,才停止了对话。
唔,到那儿你就不会想念啦。 向前走了一段路后,多吉问索朗老人,县城里有蝴蝶吗?
第 2 页 共 4 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
索朗老人说,我的小多吉啊,快赶路吧,县城里什么都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
有蓝颜色的吗? 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嗯,县城里什么颜色都有。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
多吉闭上眼睛,眼前便出现一只蓝色闪蝶,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下牙紧紧地咬住上唇。 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
(有删改) 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A.去县城前,大家做了充分准备,用墨汁涂抹在眼镜上制成雪镜,并准备了几十斤重的行李。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
B.大风四起、平地起雾、冰面打滑、光线不好等因素影响着他们能否在开学前顺利赶到学校。 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日:“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
C.达瓦阿妈出于对行程的担忧,前往山顶寺庙向佛祖祈求,带回念珠让达瓦一路随身携带着。 指博。
D.索朗老人指着一只母羊告诉多吉“母羊就是你的阿妈咯”,因为多吉是吃羊奶的长大的。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一辞。
A.故事叙述以线性顺序为主,“第二天”“傍晚”“一连两天”等时间词标志着情节的发展。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
B.小说选取富有地域特色的意象——“冰河”,它既是行程的阻碍,又是通往希望的途径。 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
C.从年轻人和多吉的交谈中,可见年轻人的见多识广、视野开阔,也侧面反映出查村的闭塞。 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D.“头顶浓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隐喻着冰河之路已经走完,多吉的心情也变得欣喜。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8.文中三处画波浪线的对话描写,表现了多吉怎样的心理?结合文本分析。(6 分)
[注释]错,同“措”。
10.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9.“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河流、蓝色的蝴蝶”,小说中一直闪烁着的“蓝色”有怎样的内涵?(6 分)
A.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B.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C.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D.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
11.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材料一:
A.“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
B.“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伯》)
C.《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
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 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事.斯语矣。”(《颜渊》)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
灵公》) 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B.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
材料二: 料删定《春秋》。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宇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
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日:“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 13.翻译划线句子。(8 分)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4 分)
第 3 页 共 4 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4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达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
得改变原意。(4 分)
14.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3 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承载着红色记忆、红色史迹、红色基因”,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6 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元好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黄昏,替人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 小雅 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 粘粘地浓浓地流动哩。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这静,静得恰到好处,
诸事。 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氤氳在人们的心头,灰蓝的天空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
A.首句中“鸟羽轻”一语双关,一指指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二是文书传送之快,如同飞 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微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曲徜徉在月光下的悠扬的笛声,
鸟一般迅疾。 ① ,② 。此时的黄昏之美,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紧扣题目中的“夜赴”,具体写出了连夜赶赴邓州的情景。 2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C.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 A.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邓州进发。 B.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
D.第三联描写了一副安宁祥和,极富活力的乡村图画,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 题。
16.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直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
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D.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的团结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①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22.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划线句子组成排比句,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6 分)
“ , ”。
②《礼记·大学之道》中“ , ”这两句针对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四、写作(60 分)
③《<老子>四章》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句子是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 ”。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华思想文化史;中外小说,千姿百态,展现了丰富多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的社会生活。有时,参差百态是一种美。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 分) 建国 70 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部队步履铿锵、整齐划一;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全国人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团结协作、共克时艰。有时,协调一致也是一种美。
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 以上材料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壮歌“刀放头上不胆寒”……革命先烈 800 字。
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只言片语却 ① ,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
品读红色家书,仿佛时光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感受到那段 ②_ 的历史。杀身成仁,恨不
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凝聚起中国革命的磅礴力量,经历了艰苦卓绝的
革命斗争,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封封红色家书,承载着红色记忆,印
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流逝,依然 ③ ,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第 4 页 共 4 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参考答案:
1.B 2.B 3.A 4.①结构严密,采用层进式结构,首先指出翻译的实质,接着
从两个阶段阐述,进而得出今译文本与原作间存在差异性的结论,层层推进,逻辑严密。②
语言严密,“往往”“尽管”“但”“完全对应”“某种程度”等词语,用语准确,逻辑性强。 5.①
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②具有自觉的读者意识。③具有特定的知
识文化结构。④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今译文本……比古籍更具有生命力”错。由原文“一句话,今译就是要忠实、完整、准确、
优美地再现古代文化信息,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可
知,今译文本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并不能说它比古籍更具有生命力。
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同”错。由原文“尽管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同属一种语言,
但它们的语词系统、语法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可知,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很大的
差异。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的主要观点是:①今译是赓续中华文脉的有效途径;②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
A.“今译一法实足以济诸法之穷”最适合证明观点①。
B.重在论述如何翻译。
C.侧重考古学的作用。
D.强调今译对专业研究者的价值。
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结构严密,采用层进式结构。第一段“任何一种翻译都不可能是简单的复制,究其实质,
翻译是一种旨在复制的阐释活动”,首先指出翻译的实质;“整个翻译过程,可以划分成相互
联系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翻译者对翻译内容的理解接受,第二阶段是对它的转换表述”,
接着从两个阶段阐述;“在实际翻译中,在转换表述的同时,古典文本必然遭到某种程度的
改造,新文本和古籍之间难以存在一致性”,进而得出今译文本与原作间存在差异性的结论,
答案第 1页,共 10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
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②语言严密,“但由于古代典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原有语境的丧失往往使它失去确定的含
义”“尽管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同属一种语言,但它们的语词系统、语法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许
多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就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句”“古典文本必然遭到某种程度的改造”中
“往往”尽管”“但”“完全对应”“某种程度”等词语,用语准确,逻辑性强。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古籍今译者的历史使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是古籍资源的转
化利用,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桥梁”可知,今译人员应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②由材料一“这就要求译者要有自觉的读者意识,不可“曲高和寡”,使得呈现的今译受众面
窄”可知,今译人员应具有自觉的读者意识。
③由材料二“事实上,我们接触到的古代典籍常常是歧义丛生的,阅读时须作出自己的选择。
而这种选择的结果又总是由阅读者自身的文化心理背景、知识结构决定的”“古籍今译工作的
特殊性,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必须具有特定的知识文化结构”可知,今译人员应具有特定
的知识文化结构。
④由材料二“译的创造性,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不仅要
做到对古典文本的忠实,而且还要做到在不损害这种忠实的基础上,使新的文本自然、优美”
可知,今译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6.D 7.D 8.①想去县城又害怕离开查村的复杂心理。②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未知
世界的向往。如“非洲在哪里?非洲离这儿远吗”③对拥有照片的自得。三个“是的”表明了他
的自豪。 9.①蓝色的天空和河流,意味着这块土地的辽阔、宁静,冰河纯净圣洁,是
一道壮丽神奇的风景。②蓝色的蝴蝶来自年轻人带来的照片,代表着外面的世界,象征着希
望,表达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③蓝色构成小说的基调,小说里有淡淡的快乐也有淡
淡的忧伤。④蓝色是作者悲悯情怀的反映,她以扎实温情的笔触观照偏远地区人民的日常与
变故,抒写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因为多吉是吃羊奶的长大的”因果关系不当,结合原文“多吉没有阿妈,他的阿妈在他出
生时就死了。他也没有喝过阿妈的奶水,索朗老人用羊奶喂他。等多吉学会说话了,他问爷
爷,他的阿妈呢?索朗老人便指着一只母羊告诉他,我的小多吉啊,母羊就是你的阿妈咯”
答案第 2页,共 10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
可知,索朗老人这么说主要是为了安抚多吉,而不仅仅是“因为多吉是吃羊奶的长大的”。
故选 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隐喻着冰河之路已经走完,多吉的心情也变得欣喜”错误,结合原文“是照片,蝴蝶的照
片,这叫蓝色闪蝶。年轻人捡起来递给多吉,说是几年前在非洲拍的。照片里蝴蝶很大,具
有金属般的蓝色光泽,硕大的翅膀使它们在天空像轻盈的鸟一样翱翔”“一连两天,太阳都没
有出现,灰蒙蒙的天空使人的眼睛看不远,他们握紧拐杖,在雪地里缓慢前进。好在到了第
三天,头顶浓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它们慢慢地被撕裂,露出一点一点的淡蓝来”“蓝色,
蓝色。多吉指着天空告诉达瓦。这时候蓝色的出现,让多吉感到十分欣喜。他们停下来歇歇,
仿佛为了庆祝这消失已久的蓝天”“达瓦想看一看多吉的蓝色闪蝶照片,多吉便解开背包找出
来,他们的目光立即被粘连野紫: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片金属一样的蓝”可知,“头顶浓
重的乌云开始变得稀薄”是指消失已久的蓝天又再次出现了,让多吉联想到了蓝色闪蝶照片,
感到十分欣喜。选项“隐喻着冰河之路已经走完,多吉的心情也变得欣喜”于文无据,与原文
表述不符。
故选 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原文“我会想念我的羊。多吉低着头说”“母羊快要产子了。多吉又转过头说”可知,想去
县城又害怕离开查村的复杂心理。
结合原文“这是什么?多吉看着纸片问道”“非洲在哪里 非洲离这儿远吗?多吉问年轻人”可
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未知世界的向往。
结合原文“一个回答:是的”“一个又回答:是的”“一个再回答:是的”可知,对拥有照片的自
得。三个“是的”表明了他的自豪。
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结合原文“蓝色,蓝色。多吉指着天空告诉达瓦。这时候蓝色的出现,让多吉感到十分欣喜。
他们停下来歇歇,仿佛为了庆祝这消失已久的蓝天”可知,蓝色的天空和河流,意味着这块
土地的辽阔、宁静,冰河纯净圣洁,是一道壮丽神奇的风景。
结合原文“照片里蝴蝶很大,具有金属般的蓝色光泽,硕大的翅膀使它们在天空像轻盈的鸟
一样翱翔”可知,蓝色的蝴蝶来自年轻人带来的照片,代表着外面的世界,象征着希望,表
达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结合原文“达瓦想看一看多吉的蓝色闪蝶照片,多吉便解开背包找出来,他们的目光立即被
答案第 3页,共 10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
粘连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片金属一样的蓝”可知,蓝色构成小说的基调,小说里有淡淡
的快乐也有淡淡的忧伤。
结合原文“多吉闭上眼睛,眼前便出现一只蓝色闪蝶,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下牙紧紧地咬住
上唇”可知,蓝色是作者悲悯情怀的反映,她以扎实温情的笔触观照偏远地区人民的日常与
变故,抒写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10.B 11.A 12.C 13.(1)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
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2)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
不能改动一字一句。 14.①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②任用正直的人,
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③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
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
“其秋”是时间状语,其后断开,排除 AC;
“因囚桓子”的主语是“阳虎”,应在“阳虎”前断开,排除 D。
故选 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
力。
A.错误。“复”,恢复/补救。句意:克制自己,一切都恢复到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B.正确。“事”,实践/侍奉。句意:情允许我遵从您的话去做。/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连
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C.正确。
D.正确。
故选 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力排众议”错。原文的表述是“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至于为《春秋》,笔
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力排众议”无中生有。
故选 C。
答案第 4页,共 10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平地”,填平洼地;“覆”,倾倒;“篑”,盛土的竹筐。
(2)“笔”,书写、记载;“削”,删除;“赞”,增添、加入。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原文“政在选臣”意思是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由此可概括为:治国理政关
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
②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的意思是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
变成正直的人了。由此可概括为: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
③原文“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的意思是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
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这是强调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
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泰伯》)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
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子罕》)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子罕》)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
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
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颜渊》)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
愿意做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卫灵公》)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
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摆设各种礼器,学习模
答案第 5页,共 10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
仿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是出于谨慎从事
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父亲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告诫他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
听说圣人的后代,一定有才德显达的人。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难道他不是才德显达的人吗?
我如果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
处学习礼仪。
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
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鲁国大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
臣,想通过(高昭子)与齐景公交往。
孔子四十二岁时,鲁昭公死在干侯,鲁定公即位。鲁定公在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去
世,季桓子继位。季桓子的宠臣叫仲梁怀,和阳虎有矛盾。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
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
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阳虎从此越发看不起季氏。季氏自己也超越礼法凌驾
于公室之上,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所以孔
子不做官了,退居整理《诗》《书》《礼》《乐》,弟子众多,从远方而来,都来接受孔子传授
的学业。
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回答说:“治
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说:“举用正直的
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
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孔子根据鲁国
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春秋》的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
孔子为官时,审理诉讼案件,有应该和别人共同商议的文辞,从不独断判决。到他撰写
《春秋》时,当写的就写,当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增删一个
字词。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泗水
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心里守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去,就哭
了起来,各又表达哀痛之情;有的弟子又留了下来。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前往移居孔子墓旁
安家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里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
儒生们也在孔子墓前讲演礼仪。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大
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然后才去处理政务。
答案第 6页,共 10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5.C 16.①借景抒情。如“敝裘羸马月三更”写诗人穿着破裘,骑着瘦马,半夜里在月
下赶路。此句用列锦手法,以三个名词性词组,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冷而略带凄凉的图画,
不仅表现了赶路之早,而且隐含着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
②虚实相生。本诗第一、三联叙事写景,是实写;第二、四联说理抒情,是虚写。虚实相生,
疏密有致,波澜层出,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
③巧用典故。“岂不怀归”语出《诗经·小雅·出车》,全句意思是说“我并不是不想家,但因为
官府征召有期限,不得不这样急急忙忙地赶路”,诗人借用典故,表现了以国事为重的可贵
精神。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错误,应是“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
故选 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首联中“敝裘羸马月三更”这一句来看,这是描写诗人接到文书后的情形,当诗人接到幕府
的紧急文书后,一刻也不敢迟延,立即连夜动身赴召。“敝裘”“羸马”“月”连续使用三个名词
或名词性词语展现了当时的画面,三更半夜,春寒料峭,月色凄迷,世人这时都在温暖的梦
乡中,而诗人却因为身在仕籍,“被檄”告别妻子儿女,孤零零地一个人夜踏征程。再看看身
上披的“敝裘”,坐下骑的“羸马”,不明言怨而怨气已九曲回肠,这是借景抒情。
由诗歌标题“被檄夜赴邓州幕府”可知,诗人接到诏书连夜赶赴邓州幕府,首联“幕府文书鸟
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扣题,写“被檄夜赴邓州幕府”的情景,颈联“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
桑柘晚烟平”写次日白天路上所见之景,这些都是实写;颔联写“夜赴邓州”的感想,诗人向
以归隐为超凡脱俗,而今虽在丁忧,仍不免被征为官,难以脱卸世事,故联想起“未能免俗”
的典故来,不禁自觉好笑,尾联“此生只合田间老”是抒写自己的心志,诗人见景生情,认为
自己生性闲淡疏放,这陂塘春鸭、桑柘晚烟,景色如画,正是自己向往依居、终老天年的理
想所在,这些是虚,这是使用虚实相生的技巧。
由注释一可知,颔联后一句“岂不怀归官有程”使用典故,以此说明自己并非留恋官职而甘于
抛妻别子,而是因为军令如山,期程紧急,表现了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
17.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
本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答案第 7页,共 10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贤、焉、省、庶、壹、明。
18.①意味深长 ②波澜壮阔 ③历久弥新 19.中国共产党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
起中国革命的磅礴力量,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20.画横线句子连续使用“承载、印记、植根”多个动词,与后面的“记忆”“史迹”“基因”搭配
更准确,表达更有表现力,从而更加突出红色家书的深远意义,不仅承载历史,也将流传后
世。运用排比修辞,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具有气势和音韵美。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只言片语却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应用“意味深长”。“意味深长”,含
蓄深远,耐人寻味,指说的话未能表达出全部意思,表示其中的味道没有穷尽。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感受到那段规模宏大的历史,应用“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原形容
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虽经岁月流逝,依然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应用“历久
弥新”。“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
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表达不当:
一是语序不当,“凝聚起革命的磅礴力量,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拥有坚定的理想信
念”语序不当,应改为“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的磅礴力量,经历了艰苦卓绝
的革命斗争”;
二是词语使用不当,“以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以致”一般用来引出不好的结果,“以
致”改为“从而”。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承载着红色记忆,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连续使用了“承载”“印
记”“植根”三个动词,“承载”与后面的“记忆”搭配,“印记”与后面的“史迹”搭配,“植根”与后
面的“基因”搭配,表达更准确,更有表现力,从而更加突出一封封红色家书的深远意义,不
仅承载历史,也将流传后世。
句子“承载着红色记忆”“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结构相同,句式整齐,运用排比
修辞,具有气势和音韵美。
答案第 8页,共 10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
21.D 22.① 一缕萦绕在屋瓦上的袅袅的炊烟② 一味久藏于深巷中的醇厚的酒香
【解析】2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能够熟练掌握各种
标点符号的使用及准确辨析标点符号的误用,能根据考查的标点有针对性的分析句子的语气、
停顿、结构及意义等。
文中冒号后的话“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上文“它带来了阒静,你听”的内容,所以
句中冒号的用法是表示提示下文。
A项,“这”指代上文“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冒号后面的句子“这
就是……的缘故”是对上文的总结,所以句中冒号表示总结上文,与文中不同。
B项,冒号后的话“先读题干,再读原文”“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是具体解释说明“两个
办法”分别是什么,所以句中冒号表示注释和说明,与文中不同。
C项,冒号后的话“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是对上文“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手中
的竹竿)下端开了裂”的情况的总结,所以句中冒号表示总结上文,与文中不同。
D项,冒号后的话“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的团结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是上文“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的内容,所以句中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与文中相同。
故选 D。
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
然后分析所给示例的特点,按照要求结合话题、结构、修辞等方面加以仿写。
语段是围绕“黄昏”展开的,要体现黄昏的特点,并且上文还提及“树木,房屋,烟纹,云缕”
等环境,作答时也可以有所联系,如答案一联系“烟纹”来写;形式上总体结构要仿照冒号前
的话“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来写,单句格式要与前一句中的“一曲徜徉在月光下的
悠扬的笛声”一致,构成排比,运用比喻的修辞,要体现意境之美,照应后文“此时的黄昏之
美”只能“意会”“赞叹”之意,如答案二写到“醇厚的酒香”。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此类作文审题,首先读懂材料,抓住主旨。然后选择角度,准确立意。
材料的关键词是“美”“参差百态”“协调一致”,可见材料的主旨是:参差不齐和协调一致都是
美。根据材料进一步分析可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外小说,千姿百态,各种思想和形
答案第 9页,共 10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
式争奇斗艳,这是美的自由绽放;而受阅部队步履整齐,全民抗疫,共克时艰,这是团结一
致、万众一心的凝聚力,是众志成城的一种力量美,这种美魅力无穷,给人一种震撼力。可
见美并不单一,是各美其美。
根据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以认可其中一种美,谈谈这种美体现在哪里,为什么美,对我们
有什么意义;也可以将两种美结合起来谈,这两种美分别体现在哪里,为什么美,对我们有
什么意义。考生要结合现实生活,从个人层面、国家层面等角度来写。
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或散文。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据典型。散
文要形散神聚。
立意:
1.各美其美,百花齐放,这是一种万紫千红的美。
2.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3.美也是姿态万千:一枝独秀是一种美,百花争艳也是一种美。
答案第 10页,共 10页
{#{QQABIQYAogigABAAAQgCUwXiCAAQkACCCAoGAAAIIAAAgQ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