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国地图
选必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民族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中华民族
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在今天我们的国土领域之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均应视为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
国家关系
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如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选必一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材料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
华
夏
认
同
材料 “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1)少数民族:
(2)政策:
①中央:
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典客: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
②地方:
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
南抚夷、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
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融。
秦朝: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朝代 民族政策 行政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 和亲联姻 战争
秦
汉
典客典属国
大鸿胪
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设护乌桓校尉,
昭君出塞
89年窦宪北击匈奴
卫青霍去病三败匈奴
北逐匈奴
南抚夷越
和亲政策
屯戍政策
蒙恬北击匈奴
北逐匈奴
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两广设郡
1.设“河西四郡”维系丝绸之路通畅;
2.西域都护府管理军政;
北
西
东北
护乌桓校尉
班固《燕然山铭》石刻
卫、霍三败匈奴
秦 汉
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管理
"羁"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
"縻"以物质和经济利益给以抚慰
与匈奴的和战是当时民族关系的组成部分
汉朝时南匈奴的内迁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内容
屯戍为主的对北方民族边疆地区的移民与开发,是民族交融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
屯田戍边
屯 田 戍 边
实施: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在西域屯田,设置屯田校尉进行管理。曹魏继续实行。
含义:“屯田戍边”的意思是我国防守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屯田指汉代以来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戍边顾名思义就是在边疆守卫的意思。
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D
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一)秦汉时期
2、汉朝:
屯戍政策
方式:
①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②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作用:
材料:《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分民屯和军屯
①抵御匈奴的入侵;
②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
③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利于边疆开发;
④推动了民族交流和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屯田戍边
五 胡 内 迁
魏 晋
背景: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
五胡:匈奴、羯、鲜卑、氐、羌
影响: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乐府双璧”之一。文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B.少数民族开始汉化
C.北方女子都具有男子气概
D.胡汉民族文化的交融
D
隋
唐
朝代 民族政策 行政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 和亲联姻 战争 册封会盟
隋
唐
礼部
鸿胪寺
边疆推行郡县制,以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
册封谯国夫人
加封南诏王;唐蕃会盟
文成、金成公主入藏
击败突厥
开明的民族政策
周边归顺统一岭南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
册封百越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三次抵流球
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一视同仁的态度,允许少数民族学习华夏文化,在朝为官,甚至招募少数民族军队。
少数民族在接受中央管辖前提下有较大自治权
唐朝治理特点:因俗而治;
边疆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军事防御与教化并重。
仍令突厥管理旧部
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女真族——金
契丹族——辽
党项族——西夏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嘉定和议
榷场贸易
南北面官
澶渊之盟
仿宋建制
庆历和议
1140年郾城大捷
1004年澶州之战
1044年宋夏之战
宋朝:
①并立: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历史。
②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③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 从未中断过。
特点
影响
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促使宋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②南方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③各族割据战争,交流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融。
宋
元
朝代 民族政策 行政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 和亲联姻 战争 册封会盟
宋
元
民族政权并立(议和、岁币)
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交融: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从没中断过(设榷场进行边境贸易)
行汉法四等人制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民族压迫
宣政院
1.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2.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3.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
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出现过哪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行汉法,推进民族交融;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民族大交融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C
清朝改理藩院并非从明朝继承而来,其前身大约是1638年建立的“蒙古衙门”,它逐渐接管了与西藏、新疆和俄国等方面的事务。理藩院的尚书和左右侍郎通常均是满族人,间或有蒙古旗人,从未有汉人担任。这表明清朝的理藩院( )
A.是独立的外交管理机构
B.体现了高度的君主专制
C.有一定的部族专制色彩
D.有效地管辖了边疆事务
明
清
朝代 民族政策 行政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 和亲联姻 战争 册 封
明
清
提督四
夷馆
理藩院
修长城置“九边”
北部设都司、卫、所
西南设土司
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西南“改土归流”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
册封达赖班禅
满蒙联姻
平定准噶尔叛乱
同化政策
羁縻统治
旗民分治
以汉治汉
鸭绿江
修长城,并沿线布置“九边”重镇;开放马市
从长城遗址来看,秦汉的长城并不是连成一线的城墙,而是纵深交错、有些缺口的,以供和平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而明代长城则是连成一线的封闭城墙。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A.明长城的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
B.明朝国力与秦汉差距较大
C.秦汉与明朝具有不同精神面貌
D.明朝政府禁绝了对外贸易
C
时松时紧
关系紧张
特点:军事防御控制与招纳羁縻并用
将军辖区
平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办事大臣辖区
西南:改土归流
康熙平台湾1684台湾府
特点:
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
开放马市
军事:长城可以延缓敌人进攻的速度,但不能完全把对方抵御于长城之外。
经济:长城内外的交流是必须进行的,双方有必要互通有无,“九边”地区开放马市,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互市贸易。不过生意上的往来要受长城关隘是否打开的影响。
思考:明朝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未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长城内外的交流并没有完全被隔断,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在发展,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屯田戍边
汉初,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这说明( )
A.战争阻断了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B.匈奴接受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
C.经济交流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D.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
C
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并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由此可知( )
A.茶马古道是中西方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
B.茶马古道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
C.西南地区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中心
D.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辖
B
经济交流既有官方也有民间的,有朝贡、赏赐、互市等各种形式。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凝聚力,是几千年来四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动力,也是各族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基础。
屯田戍边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朝中后期,“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B.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D
随着民族之间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往,民族之间杂居、通婚、通商现象越来越明显,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融入汉族,而汉族也学习和接受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与其互相融合甚至有些汉族进入少数民族地区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之中。
写于元末的诗句“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了元朝 ( )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制度完备,国力强盛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科技创新超越宋代
C
【小结】中国古代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方式 P66
朝代 民族政策 行政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 册封会盟 和亲联姻 战争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典客典属国
大鸿胪
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设护乌桓校尉,
昭君出塞
窦宪北击匈奴
卫霍三败匈奴
北逐匈奴
南抚夷越
和亲政策
屯戍政策
蒙恬北
击匈奴
提督四
夷馆
理藩院
修长城置“九边”、北部
设都司、卫、所,西南设土司
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西南“改土归流”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
册封达赖班禅
满蒙联姻
平定准噶尔叛乱
同化政策
羁縻统治
旗民分治
以汉治汉
民族政权并立
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交融: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从没中断过(设榷场进行边境贸易)
民族压迫政策
宣政院
1.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2.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3.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
礼部
鸿胪寺
边疆推行郡县制,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
册封谯国夫人
加封南诏王;唐蕃会盟
文成、金成公主入藏
击败突厥
开明的民族政策
周边归顺统一岭南
加强与流
求接触
特点:“以夷治夷”“因俗而治”
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郡县、都护府、羁縻卫所与土司)
经济上的往来关系
(马市、榷场)
军事上的民族冲突
社会文化上的交融
(大杂居、通婚、生活习俗)
羁縻、战争、内迁、和亲、册封、会盟、互市、通贡,灵活的民族与边疆管理政策体现了“大一统”之下国家治理的智慧,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鸭绿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
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高潮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高潮
清代中国历史疆域版图确定下来
秦
汉
魏晋
唐
宋
元
明
清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演变历程
01 对外交往的发展概况
时间 交往史实
先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开通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奉西城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
海路交流活跃。
与大食国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海路交流活跃;日本派遣唐使近20次(遣唐使井真成)
海上丝路发达(北方陆路交通阻隔);广州、明州、泉州三大港口。
海陆两路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来华留下《马可·波罗行纪》
闭关锁国;朝贡贸易;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订立《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汉代的丝绸之路
唐代的丝绸之路
宋代的丝绸之路
02 对外交往的基本体系——朝贡体系
材料:朝,就是指臣下觐见君主;贡,就是指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与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汉朝时,中外交往中的“朝贡体制”便已形成。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朝贡体制
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前来“朝贡”,即承认中国为宗主、自己为藩属,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时需行臣属之礼。中国君主会“册封”那些国家统治者各种名号,“回赐”各种礼物。反映到经济上就是“朝贡贸易”。只有与中国建立朝贡关系的国家才可以与中国进行贸易。
朝贡贸易
具有等级色彩
由官方垄断、控制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特
点
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拓展与延伸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
原因:
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中国本身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制度优势;
文化:①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②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对具有强大辐射力;
特点:和平性,以儒家价值为基础,强调睦邻友好;互利性,如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不平等性,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形成宗藩关系;
影响:和平友好处理对外关系,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妨碍中国对外界的认识,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近代以来的命运:近代以来,朝贡体制逐渐被近代外交体制所取代,传统夷夏观念逐渐被民族国家的观念取代。
屯田戍边
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汉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对外
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
3.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5.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6.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波斯、阿拉伯商人定居,互通婚姻,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
03 对外交往的基本特点
3.政府的政策的支持。
1.国家强盛,先进的政治、文化、经济是对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2.发达的交通,先进的工具(造船、航海技术)是客观条件。
民族之“和合”
结
束
语
民族之“荣光”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合”之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执着追求。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尽管其间出现短暂的分裂,各民族之间也曾发生战争,但统一和团结是主要的,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停止。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自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今天我们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传承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和平、和睦、和谐、和合理念,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秉承合作共赢、共商共建的宗旨,力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各民族 中华民族
中国 世界各国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燕然山铭》石刻
汉击匈奴,勒石记功
“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汉光武帝赐倭国使臣金印
“茶马互市金牌信符”
明代茶马贸易官方凭证
日本遣唐使
井真成墓志拓片
活动:请为这些文物设计一个展览的主题
《礼宾图》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鎏金铜像
清驻藏大臣令牌
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汇聚
辐射
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所绘《坤舆万国全图》
时空坐标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典客
典属国
大鸿胪
北击匈奴
屯戍政策
礼部
鸿胪寺
抵达琉球
册封冼夫人
和亲
北庭、安西都护府
羁縻州
与少数
民族政权
时战时和
修长城
筑九边
理藩院
改土归流
设驻藏大臣
册封宗教首领
联姻
甘英
出使大秦
丝绸之路
裴矩驻张掖
常骏出航
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
玄奘、鉴真
日本遣唐使
海上
丝绸之路
广州、明州、泉州
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
下西洋
海禁
《尼布楚条约》
马戛尔尼使团
闭关锁国
“朝贡”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