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第11课
CONTENTS
学习目标
1.通过补充人物扫描、课外资料等形式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混战等基本史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史料分析的方式评述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等历史事件,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事件的作用和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感知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越挫越勇的革命精神。【家国情怀】
《临时约法》规定:在国家机构体制上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又称议会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
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 国务院总理 唐绍仪 北洋派系 司法总长 王宠惠 同盟会
外交总长 陆征祥 北洋派系 教育总长 蔡元培 同盟会
内务总长 赵秉钧 北洋派系 农林总长 宋教仁 同盟会
陆军总长 段祺瑞 北洋派系 工商总长 陈其美 同盟会
海军总长 刘冠雄 北洋派系 交通总长 施肇基 无党派
财政总长 熊希龄 亲袁立宪派
1.背景
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
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签署才能生效。
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为猿(袁)家之天下。
一.二次革命
相关链接
北洋政府:1895年,袁世凯开始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从1912年开始到1928年结束。
(袁世凯表示)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即总统命令需由总理签署生效)。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袁世凯
(1859——1916)
1912年
1916年
1928年
袁世凯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阅读相关链接并结合预习,说说他是否真的兑现了其誓言?
相关链接
北 洋:清末北方沿海各省的统称;袁世凯出任北洋大臣。
北洋政府: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事集团统治时期的政府。
军 阀: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集团)。
一.二次革命
②宋教仁遇刺,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矛盾产生
不为所动
宋教仁遇刺
“宋案”揭露了袁世凯的独裁本质
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
维护民主非讨袁不可!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袁世凯
宋教仁
重金收买
杀
2.结果:“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他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宋案疑凶
中国“宪政”之父。改组国民党,并在国会选举中占有明显优势,引起袁世凯的恐慌。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人
物
扫
描
谁是幕后真凶?
杀人动机?
1912年7月,开始准备改组同盟会。
1912年8月,在北京将中国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等团体组合成国民党,被选为理事。
1912年9月,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代理理事长。
此后,多次发表演说,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
宋教仁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思考:结合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宋教仁被刺事件说明了什么?
袁世凯已经意图颠覆民主和共和,开始为自己的专制与独裁不择手段。
一.二次革命
①主要原因: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②时间:1913年
③领导人:孙中山和黄兴
④结果: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⑤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政府和革命党人力量悬殊.列强支持袁世凯.
2.二次革命经过
这次革命保卫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独裁,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为“二次革命”。
江西都督李烈钧
(国民党)
广东都督胡汉民
(国民党)
安徽都督柏文蔚
(国民党)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背景: 武力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加大了建立独裁统治的步伐。为了复辟帝制进行了精心的谋划,制订了复辟帝制三步走的计划。其独裁之心昭然若揭。
二次革命轻易地镇压下去,这使袁得意忘形,私欲无限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头衔,而渴望担任终身正式总统,以为最终称帝的目标做准备。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得意忘形 +100
私欲膨胀 +100
维护共和 -100
我是皇帝 +100
宣誓、承诺 -100
我是大总统 -100
先谋正式总统;
再谋终身总统;
最后谋帝制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2.对内独裁---为复辟帝制扫清国内障碍
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
“洪宪帝制三部曲”(袁世凯复辟对内措施) 谋正式总统
谋终身总统
谋帝制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下令解散国民党
①解散国会; 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③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举行登基大典
皇位非我袁氏不可!
3.对外卖国:以牺牲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为前提,换取日本的支持;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主要内容:
1.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2.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3.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4.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二十一条是灭亡中国的卖国条约,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
独霸中国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2.袁世凯复辟帝制
谋正式总统
谋终身总统
谋帝制
称帝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大民国,洪宪年,正月十五卖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民间歌谣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思考1:以上做法体现了袁世凯的什么意图?违背了什么原则?
材料: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二十一条”主要内容
思考2:这些内容对中国有何影响?
材料: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思考3:结合材料,说说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这段话表达了孙中山怎样的决心?
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与日本的矛盾日渐加剧等。
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认为其行为破坏了民主共和制度,不得民心。他誓死讨伐袁世凯,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问题思考
三.护国战争
(1).背景:袁世凯复辟,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全国豪杰群起而维护共和。梁启超与学生蔡锷前往南方商量讨袁事宜。
(2)导火索:
(3)时间:
(4)领导人:
(5)经过:
(6)结果:
袁世凯复辟帝制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1915年底—1916年6月
成功。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
材料一:袁世凯三路攻滇计划失败,加上在广东、山东等地袁军亦遭到打击,外交上又连受挫折,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仍居大总统位。6月16日,成为孤家寡人的袁世凯在广大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材料二:由于他倒行逆施,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只当了八十三天皇帝就死了。可见逆历史潮流而动,肯定是短命的。
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袁世凯复辟失败原因及启示
合作探究
①反袁斗争轰轰烈烈进行。
②帝国主义对其丧失信心。
③内部矛盾,袁世凯众叛亲离。
④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启示: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必败
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继任的北洋统治者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认为,约法和国会是共和国的象征,为了维护共和制度,他毅然举起了“护法”的大旗。1917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试图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然而,南北军阀最终达成了妥协,孙中山被排挤出军政府。1918年5月,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知识拓展
大总统,您就歇着吧
黎元洪
1.背景:袁世凯死后,以他为首的北洋军事集团四分五裂,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他们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四.军阀割据
一个强权人物的消失产生了离心力,令国家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军阀为了权力和自我扩张而相互攻占,毫无逻辑、理智可言。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
2、目的:
1、主要派系:
3、手段:
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直、皖、奉、滇、桂
军阀混战百姓房屋被炮火炸毁
4、影响:
(1)破坏了生产力,导致了经济下滑;
(2)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军阀 派系 代表 人物 依附 列强 势力
范围
直系 冯国璋 曹锟 英、美 湖北、江苏、江西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安徽、浙江、山东、
福建、掌控北京政府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奉天、
黑龙江、吉林)
滇系 唐继尧 美、英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美、英 广西、广东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 增加5000多万元
无家可归饥寒交迫的儿童
四.军阀割据
袁世凯
直系军阀
奉系军阀
皖系军阀
冯国璋
曹锟
吴佩孚
孙传芳浙系
张作霖
直
隶
人
滇系军阀
桂系军阀
段祺瑞
四.军阀割据
统治特点:政局动荡、内战频繁、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
许多人从推翻清政府的盲目乐观中清醒过来。怎样才能救中国,茫茫神州,路在何方?
悲愤的孙中山一次次在南方发动革命,以推翻北洋军阀。10余年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去世也没有看到打倒北洋军阀那一天。
一段混乱史
路在何方?
革命前途何去何从……
小结:核心内容思维导图
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制造“宋教仁案”
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袁世凯
复辟帝制
对内:建立独裁专制统治,解散国民党
对外: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护国战争
袁世凯众叛亲离,1916年6月绝望中死去
军阀割据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912-1928)
课堂小结
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课堂练习
1.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案 ②袁世凯解散国会 ③袁世凯复辟帝制
④护国战争 ⑤袁世凯取消帝制 ⑥二次革命
A.①⑥②④③⑤ 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⑥③②④⑤ D.①⑥③②⑤④
2.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两次讨袁的不同结果,主要取决于( )
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工作 B.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
C.革命党人是否采取武装斗争形式 D.反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
3.19世纪末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一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一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一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三党”分别指( )
A. 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B. 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 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 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