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小说语言表达技巧(语言特点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阅读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鉴赏小说语言表达技巧(语言特点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阅读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17:1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小说专题复习之语言表达技巧
第十三课时
小说语言表达艺术,主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和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两种类型。
品味语言艺术,涉及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求能够分析这类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等。
小说的语言分类

小说作者语言 (考查重点) 作者独有的言语方式和腔调,具体包括语言风格、修辞、遣词造句的习惯,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性色彩和语体色彩。表现在人物描述、故事叙述、环境描写的各个元素之中
作品中人物语言 (多在分析人物中考查) 主要表现为人物的对话或独白。强调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的形象设定;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也点明或深化小说的主题
语言特点

词语、句式、手法、风格
用词特点 感彩 是否鲜明、是褒是贬
语体色彩 文言词、口头语、书面语、方言
词性 叠词、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造句特点 句式变化 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长短句的使用
手法特点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准确
表现手法 如象征、白描、动静结合、视听结合、铺陈渲染等手法的运用,渲染氛围,烘托或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等
风格特点 平实自然、幽默辛辣、含蓄深沉、婉约柔美、有地方色彩、口语化等
常见设问及解题方法

常见设问
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2.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并说明作用或效果。
3.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6分)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划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审题提示:题干中往往会有“语言”“特点”等提示词。
解题思路
(1)要理解语句文章中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要理解语句在文章中具体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
(3)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比喻义、象征义、主旨义、情感义、反语、双关、婉曲等。
第一步:审明题干,辨清类型。
(1)若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从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角度考虑。
(2)若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从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角度考虑。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内涵。
结合主题分析,就是要考虑句子反映的现实情况、句子中寄寓的情感和寄托的愿望。分析时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
第三步:运用模式,规范答题。
公式表示为:手法+内容+效果。即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或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答题4角度
典例训练

小说的三要素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典例训练1】
赏析划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小说的三要素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典例训练1】
赏析划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①(用词)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
②(手法)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
③(语言风格)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小说的三要素
阅读《房屋出售》,回答下面的问题。
【典例训练2】
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但是还有人住在里面,还有袅袅炊烟,从稍高于围墙的砖烟囱升起来。隔着门上的一块块松动的木板望进去,望见的却不是在房屋出售和房主人离开之前出现的显而易见的那种凌乱不堪,而是小径修筑得干净整齐,花棚修剪得漂漂亮亮,喷水壶放在水池旁边,园丁用的工具靠在小房子的墙上。这是一所农舍,二层楼朝阴,底楼朝阳。朝阳的这一边几乎就是个温室,一些种着天竺葵和马鞭草的花盆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晒得暖暖的白砂子上。这儿还栽种着草莓的幼苗,攀爬蜿蜒在支架上的豌豆。除了两三棵高大的悬铃木外,整个园子都沐浴在阳光之下。在这一切中间,有一个戴着草帽的老人,整天在小径上来回转着,他在阴凉的时刻浇水,他不停地修剪树枝和花草。
小说的三要素
阅读《房屋出售》,回答下面的问题。
【典例训练2】
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①(手法)运用白描手法,袅袅的炊烟、松动的木板、小径、花棚、喷水壶、园丁用的工具及各种植物,表现出此处幽静、安适的特点。②(句式)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音韵上表现出诗一般的和谐。③(用词)多用叠词,如“袅袅”“漂漂亮亮”“整整齐齐”,突显出这座院子环境的安然有序。
小说的三要素
(2018年全国二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典例训练3】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有声电影
老舍
小说的三要素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二姐请看电影)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小说的三要素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准备)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找小秃)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坐车)
小说的三要素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电影已开始)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找座)
小说的三要素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买糖)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谈论二姥姥的后事)
小说的三要素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谈论电影)
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说起”,借用并化用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数,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