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9 14:4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2课:以“大变革”视角看《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
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
的局面及其意义。
一、诸侯迭起-乱世之争
时间:BC770-BC476
春秋—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起止:平王东迁-周敬王卒
春秋五霸-相继
特点:争霸
时间:BC475-BC221
战国七雄-并存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特点:兼并
战国—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纷争中有统一)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时间 事件
公元前720年
公元前717年
公元前697年
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人“求赙”(以财助丧)
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国“求籴(米)”
周王室向鲁国 “求车”
材料:据《春秋》记载鲁隐公执政十一年间,从未朝见周王,而周天子却三次派
使臣到鲁国“聘问”……242年间,鲁国仅向周天子朝觐7次,其中鲁君亲自去的
只有3次。但同时鲁朝齐11次,朝晋20次。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春秋》
思考题:从表格和史料中可以看出“周王”地位怎样的变化,其反映实质是什么?
春秋时期开始天子式微,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
材料:《韩非子.有度》:荆(楚)庄王
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齐桓公并
国三十,启地三千里。
《韩非子.难二》:(晋)献公并国十七,
服国三十八。
《史记.秦本纪》:(秦穆公)益国十二,
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材料:在晋国霸业兴盛的一百多年间,见于记载的晋国主持的大的盟会有
三十八次。在《春秋经》的记载中,鲁国的国君去洛阳见周王只有一次,
还未行朝见之礼,而去晋国朝见多达二十一次。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诸侯纷争。战乱和动荡呼唤着
重新建立稳定政治秩序,于是出现了“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与诸侯称王
思考题:结合史料分析列国纷争的实质是什么?它对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联合起来,灭掉了当时国内最有实力的卿族知氏,瓜分了知氏占有的土地,形成了三分晋国的局面。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共同逼迫周威烈王将他们列为诸侯。春秋时代最强大的中原诸侯国晋国,就这样消失了。与此同时,另一个大诸侯国齐国,也被异姓贵族田氏篡夺了政权。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诸侯,田和成为田齐太公,姜氏齐国被田氏齐国取代。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列国纷争的实质是分封制宗法制的彻底瓦解,对历史的深远影响
是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3、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
材料:(东周时期)西北戎狄控制了
岐周腹地,并向黄河以南、北扩展,
侵扰北方的燕国、中原的郑国,甚至
还越过燕国进犯远在东方的齐国,
洛邑王城也一度被他们攻破,东门
被焚毁。在南方,以楚国为代表的
蛮夷力量也逐渐兴起,力图北上,
不断骚扰中原国家,形成了“南夷与
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局面。
东周时期,出现周边民族和中原地区政权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材料:这一时期,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晋献公就曾娶过三个戎族的女子,五霸之一的晋献公,
他的母亲就是戎族人。他早年受骊姬的迫害,首先就逃到狄人
那里,后来他自己也娶了狄族的女子为妻。由于华夏族与夷狄
已经杂居在一起,所以这种异族之间的通婚在一般百姓当中也
会是经常出现的。
————许兆昌《夏商周简史》
民族间彼此联系日益密切,通婚现象很普遍,民族彼此交融、互相影响。
东周时期列国纷争,旧秩序瓦解,新秩序尚未建立,但对抗中有统一的因素,
诸侯国的数量在减少,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华夏认同,这都有助于推动历史
发生巨大变革,从纷争走向统一。
农业
(2)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
(1)生产工具、技术—铁制农具、牛耕技术
(3)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工商业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动荡中有秩序)
1、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生产力的提升,使得井田制逐步瓦解;
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宗法制难以为继;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逐渐成长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冶铁技术)
商业——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一批中心城市
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变法运动的兴起
燕国:乐毅改革
齐国:邹忌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秦国:商鞅改革
什么样的原因促使各国纷纷变法?
2、社会转型与商鞅变法
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
背景—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政治);
封建经济的重大发展,地主阶级兴起(经济);
士阶层的兴起,提出自己主张(思想)
目的—富国强兵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
结果—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材料:(卫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
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
轻重被刑大小,僇力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集小乡邑聚
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题:阅读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
经济状况,分析商鞅变法可以解决哪些社会问题?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通过建立县制,可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有利于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在竞争中胜出。中央集权制逐渐建立起来。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解决了生产力进步后需要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问题;奖励耕织和重农抑商等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商鞅变法
领 域 主 要 内 容 作 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废分封,行县制(官员君主任免)。
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积极影响:①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②发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
④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新制酝酿;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兴起并活跃;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社会存在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社会意识
物质基础
宽松环境
思考:结合教材与之前所学思考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百家争鸣”下的学术思想绽放
面对社会礼崩乐坏,诸侯混战,对于政治重建孔子与老子提出怎样的见解?

民众:关爱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统治者:爱惜民力,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周游列国,推广治国理念,无功而返,著书立说,创办私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1、孔子和老子
无为而治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朴素辩证法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
2、百家争鸣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性善论
荀子 战国 隆礼重法;性恶论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道家 庄子 战国 逍遥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以法治国;控制臣民、中央集权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相生相胜;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兵家、农家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代表新兴地主
阶级利益
不同主张的共性:基于同样的背景,试图解决同样的社会问题,最终为统一
局面的到来勾画了蓝图。
(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 传统文化体系初建
无论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而治,还是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法家的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儒墨道法的出发点都是“救时之弊”,围绕如何改变
社会动荡的现状,如何恢复或重建秩序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的。
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在辩驳中既相互攻击,又相互学习融合。各家陈述自己的
主张是代表着社会各个群体的呼声,唯有法家是站在君的角度上阐发强国之道
和统治之术,在当时弱肉强食的时代背景下,统治者最终采纳了法家思想,
推动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周秦之变中的承上启下——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朝
封建亲戚
以番屏周
列国林立
华夷分离
奴隶社会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国家统一
多元一体
封建社会
一、政治大动荡
诸侯纷争
礼崩乐坏
人口扩散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士阶层兴起
二、经济大发展
三、思想大解放
四、民族大交融
学术下移
争霸需求
提供思想条件
分封宗法破坏
(血缘世袭)
井田制瓦解
(贵族、奴隶关系)
农业:铁犁牛耕,兴建水利工程、社会分工细化
工商业:冶铁技术、货币流通广泛、商业中心城市
生产关系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