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答案
1.C
2.D
3.C
4.①首先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提出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这一概念;
②接着通过举例和引用,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
③然后分析“心理距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
④最后提出解决“距离的内在矛盾”的方法,以达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境界。(一点1分,共4分)
5.①学生与鲁迅作品的心理距离过大。鲁迅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吻合度太小,作品思想深刻,语言表达的习惯也有隔膜,从而导致学生与作品之间心理距离过大,导致学生无法体会作品情感。
②教育和阅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因为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能在鲁迅尖锐冷峻、深刻睿智的思想中找到共鸣。
③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更易保持“不即不离”的距离。这正是将审美对象摆到恰当的位置加以观照和品味的最佳心理距离。(任意一点2分,共4分)
6.D
7.D
8.①恪尽职守:警察不允许主人公苗族男子将液化气罐带上火车,“不管你敬畏什么,不管你怎么说,你都别想把液化气带上火车”表现他作为警察恪尽职守的特点;
②做事谨慎:“但你得保证把液化气放干净,还得保证一路上都要守着你的气罐。要装纸箱子里,用绳子扎紧”“半罐液化气,一会儿放个净光。警察使劲摇动着气罐,他坚决不允许罐里面还存留有一点液化气”“警察将男人送进车厢,又嘱咐他,千万管好他的气罐”这些做法与叮嘱,都表现了警察做事谨慎的特征;
③热心善良:他帮助男人想办法,“你可以送给你的工友,或者,卖给他们也行。警察为他出着主意,你现在就可以给他们打个电话”,他开车送男人去放掉液化气,这些都表现警察的善良热心;
④性格直率:“拽上词了”“给你个大头鬼!”这些都表现了警察直率的性格。(一点2分,任意三点6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①针对小人物的人性之美进行评论。《烟花灿烂》中的主人公苗族男子是生活中卑微的小人物,他的行为甚至有些让人厌恶,警察也是普通一警,但他们身上却体现出了人性的美好、生活的浪漫和对他人的温情,展示出真切的人性之美。
②针对充满温情,给读者以光明和希望这一主题进行评论。“烟花”在这里可以看作有某种隐喻或象征意味,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心。空无一人的偌大车厢给人带来的感受,与城市冷冰冰的现状类似,但警察的行为却给了归乡的男子以无限的温暖,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点3分,共6分,要有评论要点,有结合文本分析。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0.B
11.A
12.B
13.(1)其父岳和,常能够节省粮食周济穷人。乡人耕种侵占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向他借钱的人,他从不去要求人家还债。(济,与,贳各1分,句意1分)
(2)这是(因为)它们肚量大却不随便贪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裕,苟取,判断句各1分,句意1分)
14.①注重日常训练(安营扎寨时也让士兵着厚重铠甲训练)。②军纪严明。③擅长打以少制多的战役。④统帅岳飞善于谋定后动。(想要有所举动时,就全部招集各个统制来一起谋划,决定了计谋以后再战斗。)(一点1分,任意三点3分)
15.D
16.(1)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2)诗人对国事的担忧之情。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3)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诗人“晚次鄂州”,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诗人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
17.(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4)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示例二:客心惊落木,夜坐听秋风 / 示例三:秋砧响落木,共坐茅君家 / 示例四: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18.①人山人海 ②耳濡目染 ③如痴如醉
19.B
20.①“只有”表示单一,表明秦川戏曲的匮乏;(1分)“只能有”意为唯一,表明“秦腔”是唯一适应“秦川”地域特征和百姓的戏曲。(1分)②两个“只有也只能有”连用,构成强调,进一步凸显了秦腔对于秦地及这里人们的重要性。(1分)
21.①持续的情绪劳动会降低工作效率②那我们该怎么控制好情绪呢③而是来自内耗
22.D
23.【参考立意】①志存高远是诗意地栖居;②不媚不折是诗意地栖居;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诗意地栖居。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说明:1.测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理解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他所说的“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 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如此一来,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 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 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
(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这是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艺术家通过风景的描述,增强了人们对风景欣赏的能力。艺术家也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推动着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生活。中国的美学界多年困惑于一个朱光潜常举的例子:“一个海边农夫当别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有人以此批评朱光潜鄙视劳动人民,是剥削阶级意识。这么批评当然什么也不能说明。然而,今天重新来看,我感到这个例子似乎有点生硬。农夫并不会对海之美毫无意识,但菜园对于农夫来说,天天在成长,一分劳动,一分收获,而大海一成不变地在门外喧嚣。访客则见多了菜园,却一下子来到大海边,因之充满着欣喜。这种反应之差,完全可以理解。如果说,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的话,那么,这位访客更可能是一位受教育者,受到过关于大海的诗与画的影响。
(选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有别于时空相隔的“距离”,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而获得的。 B.诗人改变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在一定的距离外对事物进行观照和品味,因而能获得审美意味。C.审美主体如果能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就可以进入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境界。 D.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不够,会把艺术世界与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从而不能欣赏到艺术之美。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品味古代诗人笔下的绿竹形象时,要彻底改变对竹子的观念认知,才能发现其被诗人赋予的生命力和美好品质。
在生活中尽量拉开审美体验的“心理距离”,能够使本来寻常、熟悉的事物变得光耀夺目,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说明了审美需要对美的发现,它不是一种态度, 而是一种能力。
农夫从实用的角度来欣赏菜园,无法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大海,是因为他没有这样方面的艺术修养,同时他的教养也不足以让他发现“海景”之美。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最能从正面体现“不即不离”这一审美理论的一项是(3 分)( )
一位朋友去拜访巴尔扎克,走到门外就听见巴尔扎克正在跟人大吵大闹,并吼道:“恶棍,我要给你点厉害看!”朋友推门进去,却只见巴尔扎克一个人,原来巴尔扎克是在写作。
邹弢《三借庐笔谈》卷十一记载,己卯(1879)春,作者与友人许绍源争论《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野生大熊猫是很凶猛的,但大熊猫轮廓圆润,动作笨拙,憨态可掬,让人忘记它的危险性,反而因它黑白配色低调匀称,觉得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十分契合。
有人看到尼加拉瓜大瀑布,就想到可利用来发电;看到挺拔的青松,就想到把它锯下来拿到家里做家具;看到凡高名画,就想到可以卖很多钱。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传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话反映了中学生对学习鲁迅作品的畏难心理;可是经过长期学习,一些同学开始逐渐理解鲁迅;而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多人会对鲁迅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沉的热爱。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学生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二:
烟花灿烂周海亮
男人肯定知道他试图带上火车的属于违禁品,所以当值班警察把他叫到一边,问他纸箱里装了什么,他老老实实地回答,液化气罐。
你抽烟吗?警察问他。谢谢。他抬起手。
警察笑了。以为我要给你烟抽?他说,液化气罐加打火机,如果你是警察,会不会怀疑这个人有不良企图?
夸张了吧。男人说,液化气罐当炸弹?坏人的设备应该比这先进得多…… 为什么要带个液化气罐?
工地上用的,还剩半罐气,舍不得扔。男人说,回乡下,还能接着用。 舍不得扔也得扔。警察说,不扔的话,你连火车都上不了,怎么回乡下? 太浪费了吧。男人说,还剩那么多……
你可以送给你的工友,或者,卖给他们也行。警察为他出着主意,你现在就可以给他们打个电话。都回家了,工地上早没人了。男人说,如果不是留我守工地,我也早回家了。要不这样吧!男人想了
想,说,我把液化气放掉,空气罐拿回家。
在候车大厅里放液化气?警察哭笑不得,你以为这是你家院子? 那就去门口放。男人说,这么新的气罐,哪能丢掉呢?
警察问他,几点的火车?
男人看看墙上的大钟,说,还有一个小时。
那这样吧!警察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但你得保证把液化气放干净,还得保证一路上都要守着你的气罐。要装纸箱子里,用绳子扎紧……
男人笑笑,露出雪白的牙齿。好咧。
警察开着车子,与男人来到近郊河边。男人打开气罐阀门,一股难闻的气味迅速在河滩上弥散开来。警察捂着鼻子,问,怎么今天才往家赶?
看工地啊!男人说,又是钢筋又是水泥的,万一被贼偷了……你以为我喜欢在大年三十往家赶?明天晚上才能到家。过年,过的就是个大年三十。对不对?看春晚,喝酒,打牌,吃饺子,放烟花,看烟花,多滋润啊!你喜欢烟花吗?我最喜欢烟花……
小孩子才喜欢烟花。警察撇撇嘴,说。
我是苗族人。男人解释说,我们崇拜和敬畏的,是蝴蝶,是水泡泡…… 这跟烟花有什么关系?
漂亮呗。男人说,五彩斑斓的蝴蝶和水泡泡,生命却都如此短暂……烟花也是……
拽上词了?警察说,但是,不管你是哪里人,不管你敬畏什么,不管你怎么说,你都别想把液化气带上火车。
你说,咱俩能不能合计点事?男人凑近警察,讨好地说,把气罐阀门开到最大,你躲远点,我拿打火机点上火……
你不要命了?警察睁圆眼睛,还点上火?轰!你要在这里煮饭?沏茶?你想干什么? 放个烟花看呗。男人翻翻眼睛,不让拉倒。
半罐液化气,一会儿放个净光。警察使劲摇动着气罐,他坚决不允许罐里面还存留有一点液化气。男人有些不满警察的谨慎,说,这么多的液化气,说浪费就浪费了。放个烟花看,又不让……
警察笑笑,说,把气罐扛车上,咱们该回去了。
车上的男人一言不发,就像生气的孩子。警察说,真受不了你!按道理,连气罐都不应该带上火车的。我给你三十块钱行了吧?三十块钱,你回乡下,再买半罐液化气。
刚才还能看烟花呢。
再给你十块钱!警察面露揶揄,你好买个大烟花。 给钱!男人挺挺胸脯。
给你个大头鬼!警察笑了,你还白坐了我两趟车呢。
警察将男人送进车厢,又嘱咐他,千万管好他的气罐。男人说,好啦好啦快下去吧。警察说,那再见了。男人说,见不到啦,这次回乡下,就不回来啦。警察说,那给你拜个年吧。男人说,这还差不多。
火车启动的时候,远处的夜空,盛开出一朵很大的烟花。烟花很灿烂,很鲜艳,转瞬即逝。然后,又一朵,又一朵。男人将脸贴上车窗,笑着,那张脸,一点一点变得扁平。突然男人喊起来,看到了吗?烟花正下面,就是我盖起来的楼房!
却没有人听到他的话。除夕之夜,偌大的车厢空空荡荡,除了他,再无一人。 也许那时,人们都在家里,看春晚,喝酒,打牌,吃饺子。当然,还有放烟花。 文本二:
周海亮写的都是小人物,他写小人物,不仅写他们的卑贱、龌龊、困顿,更写他们的高贵、浪漫、温情。他把美文中出于励志需要的人性之美移植到小说中,同样是虚构,这种人性之美体现在小说中远比体现在美文中来得真实,也更有深度和广度。美文中的人性之美是“说”出来的,小说中的人性之美却不是 “说”出来的,是“酿”出来的。小说小说,大说则不说,这就接近小说创作的本质了,周海亮无疑深谙此道。
周海亮有一颗细腻、悲悯、多愁善感的心,惟其如此,他笔下的人物才如此高贵、浪漫、温情,越卑贱越高贵、越龌龊越浪漫、越困顿越温情,真正化腐朽为神奇。这高贵、浪漫、温情像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里的牧羊姑娘手里细细的皮鞭,轻轻地、轻轻地抽打在读者心上。我始终以为,在这个日益冷酷的时代,在人心日益金属化的当下,文学应当给人以光明和希望,至少应当给人以温暖,这也是文学的终极意义和神圣使命。周海亮无疑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邱贵平《好你个周海亮》)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篇警察和男人的对话朴实而幽默,同时也暗示了男人的确不知自己行为的危险性。 B.从“生命却都如此短暂”这句话来看,男人虽然做粗活,却可能是个有文化的人。C.“烟花”多次出现,可以看出男子虽劳作辛苦却依然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期待。 D.“这次回乡下,就不回来啦”暗示着男人不幸的命运结局,在这个城市没得到尊重。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来交代人物身份,推动情节一步步发展,行文紧凑集中,给人深刻印象。B.小说多次写到男子与警察的“笑”,这些细节描写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使小说洋溢着温情。 C.结尾写远处夜空盛开的灿烂烟花,既照应了题目,也为下文写男子看见自己盖的楼房做好铺垫。 D.结尾一段的短句节奏鲜明,将人们过年的愉悦心情表达出来,与男子内心深沉的悲伤形成对比。
文本一中的警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 分)
根据文本二,如欲写一则《烟花灿烂》的小评论,请列出评论要点并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 。 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
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
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
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 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
漕运之半。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
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B.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C.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D.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室,指堂屋后面正中的那个房间。古人房屋内部,前室后堂,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结发戴冠,表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C.石,古时计算重量单位,也可作为官俸的计量单位。如“吏禄三百石”的“三百石”即为薪俸。 D.儒生,指读书人。早期的“儒”也称为“术士”,他们一般都精通当地风俗文化和礼仪习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岳飞致力求学,文武双全。他沉默忠厚,尤其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天生神力,年纪轻 轻即可挽重弓强弩,左右手均能开弓射箭。
岳飞以国为重,先国后己。皇帝看重岳飞,妆扮有名的女子赠予他,打算为他建造府第,但岳飞 都以天下未太平,君主尚日夜忧虑,臣子更不应贪图个人享乐为由拒绝了。
岳飞治军有方,军纪严明。他的儿子岳云练习下陡坡跳战壕,战马失蹄,同样受到鞭打处罚。有 士兵滥用百姓物资,岳飞严惩不贷。
岳飞志趣高雅,不自矜功伐。他尊重贤能,以浏览经史典籍、唱雅诗和投壶为趣,每次辞谢朝廷 加官封赏时,一定说是将士们集体的功劳。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14.岳家军攻无不克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 在南行途中写的。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
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
本诗诗风淡雅直露,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试分析本诗尾联包含了怎样的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归园田居》(其一)用比喻和双关手法表达厌恶官场,感叹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 , ”,这两句也是本诗的主题诗句。
(2)曹操《短歌行》中的“ , ”两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绝不会有“人满之患”之嫌。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用“ , ”作过渡,由现实进入梦境。
(4)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贫乏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 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① 。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
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② ,会唱戏者多,男的起唱,
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
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③ 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填平了心中的沟坎,内心的愁苦消散在粗犷、朴实的秦腔中。
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任何时候,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人们身上的时候,总需要找到一些宣泄的出口,秦腔应该就是这样,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就有多么疯狂的呐喊。开着拖拉机奔跑在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贾平凹曾说过,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 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段第一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
第二段中加点的“不论”一词也可以改为“不管”。
“羌笛何须怨杨柳”与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最后一段第一句中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内。
画横线的句子连用两个“只有也只能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情绪劳动”指的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依照组织规则,努力调整并表达出特定情绪,比如服务员热情回应顾客、护士耐心安抚患者等。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情绪劳动是工作的一部分,有助于提升工作绩效,但毫无疑问,情绪劳动是把双刃剑,① 。有研究表明,情绪劳动的不断累积可产生工作倦怠、情绪崩溃等效应。
在这个不确定性剧增的时代,“保住一份工作”已成为很多人最朴素的愿望。但也有人情绪一下没绷住,当众掀桌怒骂领导,事后为“社死”场面后悔不已。② ?首先,我们要识别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其次,我们要学会在安全的环境中充分释放情绪。最后,我们要掌握和恰当使用情绪劳动策略。
情绪劳动是一种劳心费力的付出,但运用得好会为你的工作成果锦上添花。荣格说:“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外界,③ 。有意识地及时疏导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情绪,让情绪自然流淌,便会感受到对自己的滋养。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A.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栖居。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呢?
请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