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3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江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3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8 19:5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踌躇满志的苏轼
豪放不羁的苏轼
旷达自信的苏轼
豁达乐观的苏轼
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
江城子
苏轼
峨嵋共比高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文传千古,
【走近苏轼】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天 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绘画:开创“湖州画派”,善画墨竹
美食:东坡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
水利:杭州“苏堤”
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医药:编《苏学士方》,建安乐坊
服饰:发明东坡帽(又称“东坡笠”)
21岁:进士及第 声名远播
35岁:与王安石推行新法政见不合,自请
外任,任杭州通判
38岁:迁为密州太守,开始创作词
43岁:因乌台诗案,责受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
幸夭折。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
2.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思想感情 。
3.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这首词为谁而写?
2.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悼念亡妻
——哀痛之情
关于悼亡诗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诗歌题材
悼亡诗
悼亡诗,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
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据说驾车走在路上,女人们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掷果盈车。但是,他和妻子情深意笃。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之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赴任作《悼亡诗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广泛流传。此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最有名的悼亡诗
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
除却巫山彩云,别处的云就相形失色。
经过花丛,懒得回头一看,
半是因为修道,半是因为想你。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悼亡诗
悼亡诗
最悲情的悼亡诗
唐琬是陆游的结发妻子,情投意合,可由于陆母的干涉阻挠,黯然分手,另娶另嫁。多年后,沈园重遇。陆游怅然良久,写下一首《钗头凤》。据说,唐琬也和了一首,郁郁寡欢,不久抱憾而死。陆游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
沈园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悼亡诗
最酸楚的悼亡诗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
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
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那一年
苏轼是丰神玉朗
意气风华的十九岁少年
王弗 亦是端庄秀美的
十六岁花季女子
王弗
敏而静
轼读书 终日不去
轼与客言于外
君立屏间听之
退必反覆其言曰
恐不能久
其与人锐
其去人必速
已而果然
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 。
《苏东坡传》林语堂
每一份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起航点都是漫不经心的偶然。最后可能的结果是相看两厌,是老使我怨;也可能是相守不弃,生死难割。
【了解背景】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7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三十八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再读诗歌,熟悉内容】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6)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8)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9)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10)顾:看。  
  (11)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再读诗歌,熟悉内容】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大意】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1、题为“记梦”,可以从题目中读出什么 那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
2、从词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样的感情呢?
3、本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题为“记梦”,那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
明确:
不能,这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有什么作用?
明确:
点明死别时间
茫茫:暗含无边的惆怅和空虚
茫茫:奠定了凄哀的感情基调
3.“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前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明确:“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体现诗人对亡妻的思念太深太苦。
4.“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明确:写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表达对亡妻的沉痛思念及永不能相逢的遗憾。
5.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 ”,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
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这尘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留下的沧桑痕迹、仕途奔波的疲倦失意、对爱侣的深切怀念。
6.夜来幽梦忽还乡
“幽梦”写出梦境的隐隐约约、朦朦胧胧。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世间的阻隔。
“忽还乡”写出了词人对亡妻的千般思念、万种渴盼。
“忽”间成为事实,悲中寓喜,表达的感情却分外凝重。
7.小轩窗,正梳妆
此两句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使梦境带有实感。梦中还乡,映入眼帘的是自己小屋的轩窗,爱妻正静静地临窗梳妆。词人偷偷地窥视着、欣赏着,爱意在小屋中弥漫洋溢。
看似写梦,实则是以前夫妻恩爱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相信这样的场景已深深地印在了人词心中,以致相别十年后,又自然地闪现于词人的梦中。
常见而难忘的场景:爱侣形象的永恒
8.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十年死别,苦苦思念,一旦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视无语,默默凝咽。
一句“泪千行”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但当年的美好情景现已不复存在,将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梦也让人感到无限凄凉。
9.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写出了梦后的哀思。
黄粱美梦是短暂的,苏轼涕泗滂沱的梦也是短暂的,但梦醒后的哀痛却是永久的。
“料得”是推测之词,语气却十分肯定。漫长的十年,年年复来,既指过去的,也指未来的无尽岁月。
直抒胸臆/以景作结(以景衬情)/照应开头
意境:凄清幽独,让人回味
10.这首词以梦为线索,可以分为几层?
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
上片 —— 梦前思念——相思成苦
下片 前五句——梦中相逢——因思成梦
后三句——梦醒悲凉——无限怀念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四读诗歌,小结文本】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四读诗歌,小结文本】
1.苏轼《江城子》开头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2.《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他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苏轼《江城子》开头三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2.《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他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王弗逝世后这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已极。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这时他才四十岁不到,却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______________”,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
5.世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的距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写出词人对亡妻的思念,说自已经受这种天人永隔的苦难整整十年。
4.王弗逝世后这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已极。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这时他才四十岁不到,却已经“尘满面,鬓如霜”,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应不识”,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
5.世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的距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写出词人对亡妻的思念,说自已经受这种天人永隔的苦难整整十年。
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的种种忧愤,包含在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
8.《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寥寥数字,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留存的温柔美好的印象。

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的种种忧愤,包含在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
8.《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以“小轩窗,正梳妆”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寥寥数字,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留存的温柔美好的印象。
再见!